我为什么不喜欢《荷塘月色》?

发布时间:2016-05-25 15:54:4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我为什么不喜欢《荷塘月色》? 如果借用大话西游里面的几句台词,或许我可以说:讨厌一篇文章需要理由吗?不需要。需要吗?不需要! 但我要真这么遁开去,十分之十要挨板砖的。 1 现在关于《荷塘月色》乃至于朱自清的所有散文,研究应该说已经非常到位了。有一些老调子已经一而再,再而三地遭到否定。比如对"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句的阐释,已经构成了一种奇观。无论扯上大革命的背景,还是考证出朱先生刚才跟妻子吵了架,或者归结为其他方面的不顺心,对文章其实是毫无意义或者至少意义不大的,在我看来。 作为读者,我们关心的是通过文本,作者传达给我们什么样的东西,它与我们的审美体验构成了怎样一种异质同构的关系,怎样轻而易举地就在我们的心灵之湖中激起阵阵涟漪。如果背景并不能有效地帮我们理解这些,那就毫无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荷塘月色》所体现出来的文本意义事实上已经被过度阐释了,而这种重负也最终摧毁了《荷塘月色》本身,使它便得面目可憎。一句话,它已经被庸俗化了,无力荷载这么沉重的思想和审美内涵。 很长时间我在想,为什么这么多老师讲得绘声绘色的《荷塘月色》居然打动不了我,我是不是欣赏能力有点低下啊。后来我反复地看,也教过,(主讲后半部分)总是很难把文章看成一个整体。吴老师说得不错,《荷塘月色》和《春》相比,后者太有点像学生作文,行文过于整饬,流露出了刻意为文的特点。 《荷塘月色》的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我有一点不成熟的看法,觉得恰恰就在于它的写法不今不古,非中非外上。 有老师提出闲愁说,我觉得闲愁说有理,但中国古代表现闲愁通常用的是散点透视的方法,就是行文很散,但是它给你很多印象,这些印象或许是许多大大小小的细节,然而他们合在一起,集中表现了一种情绪,而这种情绪当中,闲愁是占相当比重的。所以古人常常形容好文章是行云流水,行乎所当行,止乎所当止。在这方面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故都的秋》里,连落蕊都与作者的情绪连为一体,整篇文章的情感指向是非常模糊又明确的,那是同一种情感,不过碎在了各处。而《荷塘月色》似乎刻意追求一种首尾的圆合,同时又将笔力集中于那两三段写景上,让人觉得突兀,觉得这两段仿佛要与原文断绝关系似的,亭亭地冒上来。 所以从传统散文的角度来讲,《荷塘月色》的点不够散,不够匀整,从现代散文的角度来讲,又不够集中与深入,遂成四不象。 也正因为如此,《荷塘月色》对荷花荷塘的那一段"精彩"的描写才让我们觉得怪怪的。从传统散文的路数上来看,它似乎缺乏一种情感含量,很难有效地与整篇文章合而为一,其实这一点相当重要,再腐朽的比喻,一旦契合了情境,也往往能够化铁成金,同样,再精致的比喻,一旦没有情感含量或者情感指向不明晰的话,也往往是腐朽的,见不得空气。而这,正是荷塘月色的这一段本来不错的描写很容易被庸俗化的根本原因。而一般来讲,真正的经典名著总是被不断地仿效。但真正的经典从来不怕克隆,因为你可以偷走它的表达,甚至搬走它整个的句子,但你无法再仿造出同样一种情境,而这种情境,才是文气,是文章的生命力之所在,而《荷塘月色》显然不具备这样的潜质。 被删掉的荷塘月色基本上是渗不忍睹的,(到现在我还想不通这个一篇文章是如何被千千万万老师教出来的)前半部分纤弱无比,后半部分又杂乱无章,仿佛一出戏,才亮了相就宣布了闭幕。而被删掉的部分应该是荷塘月色的精华之所在。在本来平面化的叙述中,突然插进这么一段东东,你会觉得仿佛一道闪电,我们在一瞬间仿佛看到了朱先生的内心世界,虽然只是一闪就过去了。一句"可惜现在却已经无福消受了。"中包含着的深深的失落仿佛也被我们感觉到了,我们也被这一段文字从琐碎庸俗的生活中突然唤醒,所以我经常吟诵这一段。 而《荷塘月色》被删之处的精彩恰恰在于,它使文章既在整体上保持一致,同时又有某种程度的游离,萧淡。 2 说到此处,不能不提到吴老师写的关于闲愁的文章。其他的说法均未见新鲜,比如心灵的外化啊,或者这结构那结构的,反正就那么一回事,倒是闲愁说颇抓住 了几分神韵。(我个人觉得,用一半的文字可以讲得更精粹甚至更丰富一些) 但吴老师在此却要升华了,他要从闲愁说里看到散文上的一种承继。这当然放之四海而皆准,我的文章也有屈原的血,诗经的脉,其谁曰不然?只要你用汉语,更别说魏晋六朝。我觉得如此一来,麻烦就大了,不知道以后林语堂的,周作人的怎么来评?而神韵说,基本上是分析出来的,而不是作品所本来就具有的。 我拜读过李镇西老师的课堂实录,佩服李老师能够在别人发现不了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并且引导学生。但不幸的是,现在这些比喻都已经变得庸俗不堪,包括通感,不信你可以看看学生的作文。在我有限的阅读中,有一大批作家比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更为流畅和自然,更容易看出与古代小品文的传承,比如余光中,比如年轻一些的简媜。 最后要顺带说一句,李镇西老师的课堂实录是相当精彩的,但李老师的收尾,在我看来,仍然属于败笔,我不是一概反对卒章显志,而是这种表达与前面的分析究竟构成了一种什么关系,我看不出来。如果让我设计结语的话,我会从庸俗得不能再庸俗的"一切情语皆情语"的角度进行归纳概括,而不会突然与一些光荣,伟大,明朗的词联系在一起,这与全文的基调不谐调。所以当李老师讲,他从学生的眼睛里看到深沉与庄严的时候,我觉得有点搞笑。我觉得这是不是也有点韩军先生所说的伪圣倾向? 真的。附李老师最后总结: 下课铃声响起了,我最后总结道: "朱自清在写这篇《荷塘月色》时,只是一个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他当然不可能想到自己20年后的命运。但是,我们从这篇文章所体现出的高洁品格,却完全可以理解20年后朱自清所作出的选择。作为一直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知识分子,他有过苦闷和彷徨,然而他一旦将祖国的命运和自己的命运联系起来的时候,他就毅然融入了时代的潮流,成了一个坚强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194610月,西南联大迁回北平后的两年是中国黎明前最为黑暗的时期,却是朱自清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面对一个行将灭亡的腐朽政权,贫病交加的他便毫不犹豫地加入了"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民主斗争的洪流,并以大义凛然的骨气,写下了自己人生的最后一行壮美的诗句!他瑰丽的诗文成了永远流传的文化珍宝,他朴素的名字成了万代敬仰的人格丰碑!--下课!" 当学生们整整齐齐地站立起来的时候,我分明看到他们的眼中,正闪烁着与他们的年龄似乎不太相称的深沉与庄严。附注:这两日发烧,所以难免胡言乱语,而且因为头痛,没有翻阅朱先生的文章包括《荷塘月色》本身。对朱先生的其他文章我也有一些看法,等感冒好了以后再补足。先胡乱敲些,有砖也罢,无砖也成。言语中对吴李二位老师多有冒犯,本来上贴的时候想删去,一想二位大度,就留下了。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d83fcf9915f804d2a16c116.html

《我为什么不喜欢《荷塘月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