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798艺术区当下发展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分析

发布时间:2013-06-21 09:08:5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对北京798艺术区当下发展困境的分析

 

1990年代,以聚集自由艺术家而著称的圆明园画家村,鼎盛时期曾经聚集了几百名盲流艺术家,这里也一度成为这些流浪艺术家心灵的乌托邦,但最终被取缔了。如果说圆明园画家村被取缔,是因为当时的社会体制还没有做好接受如此另类艺术家的准备的话,那么时至今日,进入21世纪的北京,又在上演艺术区的拆迁剧目,如北京朝阳区的正阳艺术区、008艺术区、东营艺术区等,因规划问题而被拆迁。虽然今天这些职业化的艺术家们已经不再被称为盲流,甚至成为一种时尚代表,或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人们心中的偶像,但这仍然避免不了他们因艺术区的拆迁而被迫迁移的现实。作为中国当代艺术旗帜之一的北京798艺术区,也曾在2005年面临被拆迁的命运,人们不禁要问:798还好吗?

今天,北京798艺术区已经不再仅仅作为一个艺术家的聚集地而存在了,而是一个具备了画家工作室、画廊聚集区以及兼具旅游和时尚消费区的中国当代艺术的多功能艺术区。从这一点来看,798艺术区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区域概念,而是具备多种可能的象征性符号,其多样共生的艺术生态,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的背景下,通过市场因素将不同的成分连接到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生态系统,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多样互动链条。

然而,我们今天在庆幸798免遭被拆迁的同时,也必须做出进一步的追问:头顶多重光环的798艺术区将会如何?因为今天的艺术区建设,已经不仅是艺术家自由聚集的群落生态,而是被纳入到了政府文化产业规划中。798的免遭拆迁,是相对幸运的,这既因为798自身发展的特殊性,也因为社会各界的努力,如各方知识分子、学者的呼吁以及政府保护力量的介入等。然而798今天的发展正面临着诸多的困境和不确定性。其困境主要来自798艺术区的定位及进一步的发展规划:798艺术区是否要保持其早期的自在性?保持其作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当代艺术区的特性?还是要蜕变为高档时尚消费区和旅游观光区?引起其变动的核心因素是什么?是人为因素?还是市场语境下利益转移所导致的新的解构和建构?这些问题涉及798艺术区能否保持其独特的艺术个性健康发展,涉及到中国成熟当代艺术市场的建立,也涉及到中国当代艺术本土地位的确立和健康发展的可能。

798艺术区发展脉络

798艺术区位于北京的东北角,是由1950年代建成的一个工厂命名的艺术区。由于其位于北京朝阳区酒仙桥街道大山子地区,故又名为大山子艺术区(英文简称DADDashanzi Art District),是原国营798厂等电子工业的老厂区所在地。此区域西起酒仙桥路,东至京包铁路,北起酒仙桥北路,南至将台路。而798当前则位于七星集团所在的718大院内,占地面积近3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0.37万平方米。其中,1950年代建筑面积97229.19平方米(锯齿形包豪斯风格建筑19834.45平方米)

2003年至2005年,随着大量艺术家和画廊及其他艺术机构的大量入驻,该区域越来越受到国际国内社会的关注。而正是在这一期间,入驻798艺术区的画廊、机构、艺术家和798艺术区的管理机构七星集团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该矛盾的焦点在于:按照七星集团的规划,这里将对798厂区进行拆迁,以规划新的电子工业与电子贸易区,计划克隆中关村模式,在这里建厂房、电子城等。所以,这里到底应该建成中关村第二,还是作为一个文化产业区域保留下来?798艺术区到底有什么价值值得保护等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一些学者从各个角度向政府提交了关于保护和开发798艺术区的报告,阐述了北京798艺术区所具有的建筑、人文价值,并建议政府不仅不能拆迁这里的建筑,而且还要进行有规划的建设,不仅要保护这里的经典建筑和人文环境,也要保护和促进798艺术区作为中国当代艺术中心的发展。经过社会各界的努力,保护和开发798艺术区的建议终于得以通过。同时该区域的包豪斯建筑于2005年被北京市政府列为优秀近现代建筑,而798艺术区则于2006年被列为北京首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之一。

798艺术区被正式列为首批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之后,避免了被拆迁的命运。从此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形成了以798为首的艺术区聚集带,辐射和带动了酒厂国际艺术园区、一号地艺术园区、草场地艺术区、环铁国际艺术区、索家村和费家村艺术村落等十多个文化艺术集聚区。而在这一集群中,798艺术区成为核心区域,带动和影响着其他的艺术区,并与之形成良性互动的关系。798艺术区作为最初的以艺术家工作室为主的区域,经过2006年开始的转型后,已经成为北京乃至世界最重要的现当代艺术的一个集散地,成为中国现当代艺术的一面旗帜。今天,这里集中了300多家艺术机构和个人,其中主要以现当代艺术及其作品的展示和销售为主。然而,随着艺术家及画廊的入驻,798艺术区经历着急速的变化,这些变化导致了其自2002年在区域功能上的两次转变:一是发展初期,即2002年至2005年,798由一个废弃的工厂经过艺术家的聚集和改造而成为国际闻名的现当代艺术基地;二是自2005年以后,798艺术区由一个艺术家主要聚集区域发展成为一个综合性的区域:以展示现当代艺术为主的集艺术展示、旅游、时尚消费为一体的综合体。

然而最初入驻的艺术家不能接受这种变化——因人气剧增而使房租和生活成本提高,同时也不堪忍受突然热闹起来的环境和气氛,于是逐渐撤离艺术区。艺术家的入驻成功地将这里推向公众视野,完成了798艺术区的一次转型——由废弃工厂到文化产业基地。但成功转型后却因艺术家的聚集而产生的聚集或集场效应,导致一个区域商业价值的提升,从而带动该区域地价上涨,并由此引起其他商业机构的进驻,从而进一步推高房租和土地价值。这就像一个多米诺骨牌所引起的连锁反应,导致一系列连续的变化。无论是房租上涨还是土地升值所引起的开发商的介入,都会造成聚集区域整体环境和气氛的改变,同时也改变着群落艺术家的生活成本。结果是群落艺术家因不堪忍受日益增长的房租以及越来越商业化的氛围而撤出,并进入新的循环。

当然,随着区域功能的变化,各入驻成分也随之变动。而在变迁的过程中,各方利益有一个重新分配的过程。在不同层面利益博弈的过程中,798艺术区的一些主要问题开始呈现,尤其是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世界性的金融危机所引起的全球经济的不景气以及国际国内艺术市场萎缩,使得798艺术区的问题更加突出,能否可持续发展成为首要的问题。当商业化倾向和旅游倾向愈演愈烈的时候,798的整个经济、生活环境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另一方面,作为这个艺术区最早入驻者的撤离,其艺术创造力量逐渐减弱,并最终成为艺术区的边缘性力量,在艺术与市场的十字路口,798该何去何从?

困境及分析

无论是798艺术区区域功能上的变化,还是798艺术区艺术家的出走;无论是从大的国际国内艺术市场还是具体到艺术区自身的管理和建设,798艺术区在新的发展阶段都遇到了诸多困境,面临着十字路口的选择。当然,798艺术区所遇到的困境已经不仅仅是个别现象,有些甚至是国内艺术区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共性问题,只不过在798艺术区表现得更加强烈和集中而已。这些问题,总的来说既有显性问题,也有隐性问题。

(一)显性问题

显性问题是艺术区比较集中且成为焦点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所有入驻者的切身利益,因此矛盾比较尖锐,容易引起注意。这些问题集中起来主要包括房租问题、艺术家在艺术区的地位问题、艺术区的管理与建设问题、过度的商业化和旅游化倾向等。

1.房租问题。

房租问题是近两年来798艺术区的焦点问题,而且会长期存在。798艺术区发展初期,正是因为这里的房租便宜,才吸引了部分艺术家来此建立工作室,798艺术区才得以发展。据笔者调查以及对早期进入798艺术区的艺术家的访谈,可以了解到当时北京聚集了相当大的一部分艺术家,有的是在北京高校毕业后留下的,有的是冲破体制束缚而进入自由职业领域的,还有为数不少的是慕名而来的外地艺术家,他们组成了当时活跃在北京地区的职业艺术家群体。这一部分人在北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创作空间的需求,并且他们选择的区域一般都是房租比较便宜,哪怕在位置上较偏,甚至交通不便,但房租是首先考虑的问题。可以想象,当时很多流浪艺术家在生活都没有保障的情况下,房租的支出当然是越低越好。但低廉的房租并没有得到延续,随着798艺术区的发展以及日益增加的影响力,房租也随之水涨船高,尤其是近几年,特别是到了2007年之后,房租更是涨得让艺术家们承受不起。根据笔者对房租的统计,在艺术区初期,也就是在2002年左右,每平方米每天0.6元,到了2005年,涨到每平方米每天1.5—2.4元,而到了2007年,涨到了每平方米每天5—12元(普通仓库),很多画廊的房租普遍很高,平均价在每平方米每天6元左右。其中2007年后进入的画廊和机构的房租最高。当然造成房租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物业每年都会给他们提价;二是部分空间经过层层转租后炒高了,有些甚至是三手房、四手房。当前房租还处于一个快速上升的趋势中。

但关键问题是,798艺术区的房租是不可能无限制地涨下去的。那么摆在管理者面前的问题是,如果仅靠涨房租来获利的话,无异于杀鸡取卵,最终的结果是高房租必然导致大部分机构或个人的离去,而留给798的,或许只是一地鸡毛

2.艺术家地位的边缘化。

应该说,798艺术区从废弃工厂转变到艺术区的过程中,起到核心作用的是艺术家。从798艺术区的发展过程看,2002—2003年第一批进入798的艺术家包括黄锐、徐勇等37人。这部分人基本以艺术家为主,个别的是与艺术有关的人员。应该说,早期的入驻者直接推动了798艺术区的形成和发展,他们中大部分已经在国际国内的艺术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可是现在这批人已经所剩无几了,有很大一部分离开了798艺术区。加上早期留下的艺术家,现在生活于艺术区的艺术家大约是26人。

从画廊或艺术机构的数量来看,2003798艺术区的画廊或艺术机构主要有时态空间、弘泰武仕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等18家,而今天这18家也仅剩下时态空间、北京东京艺术工程、百年印象摄影画廊、二万五千里文化传播中心等几家了。

据笔者调查和查阅相关文献,2003年左右,共有艺术家37人,画廊和艺术机构18家。至2008年底,早期艺术家还剩13人,加上后来进入的艺术家13人,共26人,画廊、艺术机构约218家。也就是说,2003年艺术家和画廊、机构的比例约为21,但是到了2008年二者的比例约为18。由此,画廊、机构的数量急剧膨胀,而艺术家则被严重边缘化了。

当然,艺术家地位的边缘化已经引起了大家的关注,798艺术区时态空间的主人徐勇的观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798实际上是一个一级市场……艺术家已经成为资本运作的对象,这里有很完整的一个食物链。另外,徐勇还指出:“798的出现是市场的选择,但是我们要知道未来的走向是什么样子的。我们要保护艺术区的核心,那就是艺术本身和艺术家。如果过度地商业化,艺术家不在了,这里的生命也不会长久。

艺术家的边缘化,带来的不仅是798艺术区生态上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艺术区特性的消失。一个失去了艺术家的艺术区,或者说一个纯粹的画廊聚集区,其魅力或许要大打折扣。要知道,多数参观者之所以到这里来,不仅仅因为这里的艺术品,更因为这里的艺术家和他们独特的艺术创造,失去了艺术家的艺术区将如白开水一样平淡无味。

3.画廊经营困难。

由于金融危机令当代艺术投资热退潮,加上不断上涨的房租,一些画廊和艺术家开始陆续搬离798。有人甚至认为目前不能正常营业的画廊占了1/4。按照笔者最近对798艺术区的调查,确实看到很多画廊、机构关门或贴出转让广告,以经营当代艺术,尤其是以写实油画为主的画廊,大部分没生意做。画廊经营困难,与艺术区管理者之间的矛盾凸显,更多的画廊考虑撤离艺术区,而坚守在这里的画廊和机构则面临着如何与物业谈判、如何开拓市场等问题。根据与部分画廊负责人的交谈以及在798艺术区召开相关座谈会,笔者了解到,一些画廊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收支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一方面是支出照常,甚至因房租的提高等有所增加,另一方面是收入出现极度的萎缩,有些画廊从2008年下半年到20095月底,没有卖出一幅作品。从这一点来看,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所导致的艺术市场低迷,对艺术区的影响更深。从经济危机的影响来看,大部分接受市场调查的画廊和艺术家表示受到了影响,而工作室性质的机构和个人受影响最大,相对来说受影响最小的是餐饮和商铺类的机构。

当然,画廊经营上的困难,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只是经济危机的来临加速了画廊经营问题的呈现。不过从宏观的角度来看,画廊业尤其是798艺术区的画廊必将经历一个重新洗牌的过程,其分化也会长久地持续。然而我们所关心的是,798艺术区画廊业的洗牌不应是无序进行的,而应是一个渐进而且有所引导的过程,只有如此,中国本土的画廊才能健康成长起来。

4.过度的商业化。

798艺术区人气的走旺,必然引起更多画廊和其他非艺术机构大举进驻,从而带动和加剧该区域时尚化和商业化。然而,这将使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的旗帜和象征的798艺术区不复存在,同样,798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中的特殊地位也不复存在。所以,现代艺术真正要开拓的是一个自由抒发的公共领域,而不是一个消费场所,尽管它对公共领域的拓展依赖于市场,但绝不能受制于市场当然这或许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因为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时时左右着艺术区的发展。从当前对798艺术区的考察中,可以看到这种商业化倾向已经非常严重。从管理层的角度来看,虽然对进驻的画廊和艺术机构进行了一定的筛选,但是一些非艺术机构的进驻却是不争的事实。虽然这些机构有很多是打着手工、创意等旗号入驻的,但是我们能明显地感受到其低俗的商业化气息。商业化的过度泛滥以及商业品位的低俗,必将影响到整个文化区域的形象,而作为文化创意产业规划的艺术区也必将在品味上受到极大的影响。这些情况正好印证了在访谈中很多画廊经营者和艺术家表现出的不满。他们认为,整个798艺术区已经被类似的商业机构污染了,而且担心这种倾向会越来越严重。实际上,798艺术区在很多人的眼中,已经开始慢慢地俗气了,正在逐渐失去其早期最具活力的创造性。

据笔者考察,有些商铺开始以出租柜台的方式将空间租售给更小的商户,自己则做起了老板,而且以此为骄傲。这种将空间分割,再分租给更小的租户的办法,虽然充分利用了空间,却让798的商铺更加类似一些旅游区的小商小贩,因为在他们的眼中,艺术的招牌可以带来更多的利润,虽然这些商铺打上了精品、原创的字样,但掩盖不住其低端、粗俗的发展方向。

从笔者的统计数据看,798艺术区发展速度最快的就是商铺。从2003年到2009年,短短6年的时间,商铺在数量上翻了32倍,其中餐饮翻了19倍。而且关键问题是,当前新发展的商铺已经和前几年以创意、精品为理念的商铺有了极大的不同,有的仅仅售卖普通旅游纪念品,很多商品都是从一些小商品市场和旅游商品市场批发来的,打着798艺术区的名号,借着文化艺术的外衣赚取超额利润。在笔者的调查中,也听到了对此的担忧:如果这种行骗的行为最终因为商品的质量以及对商品所打的原创、手工等旗号开始质疑,甚至引发矛盾的时候,可能798艺术区就更让人瞧不起了……作为早期进入798艺术区的艺术家,早期出门总以自己生活在798为自豪,现在再出门,已经不敢说自己是798艺术区的艺术家了,因为人家听后的语气和眼神已经不是从前了,从前是一种羡慕和自豪,现在是一种非常矛盾的态度。

(二)隐性问题

798艺术区的隐性问题是一些宏观的问题,相对比较隐蔽。同时这类问题往往比较复杂,对798艺术区自身的影响也会更深刻,更持久。这些问题概括起来说主要包括艺术区的定位、中国当代艺术本土地位的确立和发展、中国本土画廊的定位及其成长等。

1.艺术区的定位问题。

到今天为止,798艺术区到底应该向什么方向发展?管理者到底该作什么样的定位?这些都会对798艺术区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向什么方向发展成了管理者和入驻者以及关注798艺术区的学者们讨论的焦点。

2006年开始,798艺术区的建设被纳入到北京市的文化产业规划中。它已经不再是一个独立的区域,而是融入到整个北京市的文化发展战略的大框架中。所以798艺术区的定位实际上也影响到整个北京市的文化产业的发展。从798艺术区的发展看,它已经走过了自发聚集阶段和粗放型的管理阶段,现在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建立品牌。

在大家的眼中,798艺术区曾经代表了中国现当代艺术的某种侧面。但是随着名声的增加以及商业价值的提升,798艺术区开始偏离其原来的发展轨道,逐渐成为市场力量和行政力量交错、艺术和商业交错以及艺术与其他多种力量角逐的场域。在这个过程中,各种力量的此消彼长都左右着艺术区发展的进程和方向。作为管理者,应该有一个清晰的定位,以便在诸多力量交错中把握艺术区的可持续发展。无论如何,在笔者访谈和调查的过程中,很多人仍然认为798艺术区的核心在于艺术,旅游和时尚消费的因素必须得到一定的限制,人们普遍希望,798艺术区应该保持其作为中国现当代艺术区的特有气质。

2.中国本土画廊何为?

我们在为798艺术区引入国际画廊大鳄高兴的同时,也应该看到本土画廊成长的窘境。艺术区除了类似尤伦斯这样的大型艺术机构外,还有像红门画廊、长征空间、常青画廊、萨奇画廊等。虽然这些国外的艺术基金和艺术机构在中国的当代艺术市场中起到了一定的推动性作用,但是其负面的影响却是不容小窥的。其庞大的资金、雄厚的实力直接影响到了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的直接走向,同样也掌握着中国当代艺术品的生杀大权。按照萨义德的观点,文化有时候会成为身份问题,成为各种政治的意识形态较量的舞台,甚至是战场。

所以我们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那就是本土画廊在798的发展中应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是跟风还是积极地建立本土的画廊体系?并在艺术市场中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作出自己的积极建构。这不仅是798艺术区发展中本土画廊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当前本土画廊的困境所在。所以,有学者做出这样的思考: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文化与经济是一体的。一个国家如果只能向世界输出经济和物质,而不能输出文化和价值观,他就不是一个真正的强国。而中国的现当代艺术的输出,一开始就是一种被动输出,其所代表的价值观是被西方的机构和收藏家选择以后的价值观,而这种被选择的价值观是在西方口味下的一种他者的眼光。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现当代艺术之所以愿意被文化殖民,或自我殖民,恰恰是没有意识到这种被动输出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从短期和具体的艺术家来看,这种迎合式的输出,虽然带来了一定的经济利益和市场价值,但从长远看,我们无法真正建立中国当代艺术的系统和价值观,无法建立自己的文化身份,从而失去话语权。如果在国际市场上,我们不能在艺术品的输出中变被动为主动,不能在输出我们的艺术品的同时输出我们的价值观,那么现当代艺术仍然是一种缺乏自我造血功能、寄生在西方艺术上的伪当代艺术,而这恰恰是摆在本土画廊面前的重要课题。

798艺术区的田野考察期间,笔者反复地问自己,798艺术区的变化是什么?代表什么?意味着什么?其不同的成分之间如何互动?798艺术区现在的困境是什么?如何造成的?它未来的发展是什么?还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如何去解决?

表面上看,798艺术区呈现出一片繁忙的景象,它是各个画廊不停更换的当代艺术展览,也是怀有不同目的但又充满兴趣的参观者不停地进进出出。如果说这就是798,那么这也只能算是一种现象而非本质。在笔者看来,透过繁复的表象,其实质是市场语境下不同利益方的博弈,在其解构和建构中造成了利益的不断转移,同时也造成了不同层次力量上的此消彼长,既涉及到艺术本体,也涉及到艺术与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它既有特殊性,也有普遍性。从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角度看,798艺术区恰恰是中国社会变革时期出现的文化进化文化变异文化冲突文化共存的复合体。它既不是滋生当代妖魔化艺术的温床,也不再是流浪艺术家的乌托邦,而是一个现场,一个融合了文化、艺术、市场和体制等多重因素的场域,它的发生、发展以及变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典型的案例,让我们不仅看到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历程的一个侧面,更让我们思考中国当代艺术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区及其群落生态,思考作为中国现当代艺术的发展以及艺术区的建设。

(本文的田野考察数据截止到20096月)

数据来自北京市第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第0572号建议的办理报告

 

华少君《多面“798”》,《今日中国》2007年第6期。

 

杨卫《批评之路》,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

 

据访谈录音。时间:20096月,地点:798艺术区寒石工作室。

 

于佳婕《中国当代艺术市场能走多远》,《艺术市场》2007年第10期。

 

方李莉《从遗产到资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b486f00100cixy.html

(作者单位:齐鲁师范学院)

                                                              来源:《文艺理论与批评》2011年第1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d5e609771fe910ef12df849.html

《北京798艺术区当下发展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