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热点时文短评

发布时间:2019-04-24 16:46:0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2019年高考热点时文短

1、让公众感受历史的魅力(人民论坛)

——从历史中汲取走向未来的智慧

《人民日报 》( 2019年02月01日  04 版)

 在一件件国宝中触摸文化的宝藏,于一封封家书中感受精神的传承……近年来,历史文化类电视节目走红,让观众看到“历史原来这么有料”。透过影像化展示、故事化讲述,尘封的记忆被激活,历史的图景在人们心中铺展。

  历史源于一代代人的书写,既有故事,又有遗珍,更沉淀出文化、闪耀着智慧。领袖的“用典”,正是一个感受历史魅力的窗口。用东汉杨震“四知拒金”说廉洁,引《晏子春秋》“为者常成,行者常至”讲实干,以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谈信仰……信手拈来的精妙典故,让领袖的讲话、文章充满魅力、引人入胜,也让人看到历史中蕴藏着的智慧与力量。

  古罗马学者西塞罗曾说,一个人如果对自己出生以前的历史毫无所知的话,这个人就等于没有长大。的确,割断了历史,“现在”就失去了纵深,成为一个单薄的平面。人们渴望走进历史、了解传统,正是希望于其中理解当下、定位自身。这也是为什么《我在故宫修文物》这样的纪录片,能让年轻人觉得很燃很感动;为什么公众排起长队,只为一睹2000年前的西汉海昏侯墓文物。可以说,让公众更好地感受历史的魅力,不仅是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也是回应公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更好感受历史的魅力,需要让公众走进“历史的场景”。翻看《史记》《汉书》,能听见垓下的悲歌、看到绝域的车骑,体悟到兴衰之理、人生奥义。看看长征路上无言矗立的红军墓碑,走进戈壁荒漠中连接天地的发射基地,更能感受革命史的慷慨悲壮、奋斗史的荡气回肠。我们其实“去古未远”,每个人都生活在历史之中。国家史、地方史、行业史、家族史,都在我们的衣食住行间活泼地呈现着。进入这样的历史场景,使得历史可触可感、宛在眼前,才能打开人们的历史视野,激发人们的历史兴趣。

  更好感受历史的魅力,也需要让历史走进“生活的场景”。近年来,引发收视狂潮的历史正剧、开启大众阅读的大家小书、点燃观众热情的文化节目,这些作品赢得认可也正说明:历史不应曲高和寡,更不应远离生活,而应是有温度、接地气、富于人情味的。不论是亮相北京、上海、深圳的“时光博物馆”,或是深受网友追捧的故宫文创产品,它们打动人心的秘诀,就在于他们嵌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赋予了我们的生活以历史的景深。

  领袖强调,“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历史要“活起来”,也正需要发现生活的历史场景、创造历史的生活场景。在“活化”的历史中,让公众更好地感受历史的魅力,定然能让更多人追寻悠久漫长的文明历程,洞察人群进化的内在奥秘,审视千百年的坎坷和辉煌,收获“看清世界、参透生活、认识自己”的启迪,得到“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的滋养。

  历史学家说,往昔就是异乡。其实,对于公众而言,历史绝不是异乡,而是精神的原乡。研究历史、学习历史,其实就是一种“精神还乡”。于汗青古籍中采撷智慧,在追昔抚今中神交千古,历史就一定能成为一道来自过去的强光,照亮我们前行的征程。

2、春节里细品文化的佳酿(人民论坛)

《人民日报 》( 2019年02月02日  04 版)

 临近春节,思亲情感急剧升温,文化乡愁浓烈释放。春节这道文化命题总是令人回味无穷,越是深入咀嚼,越能品味到文化自信厚积薄发的力量。

  在文化繁荣发展、文化引进来量能扩充的今天,人们对“年味”的理解、对过年方式的选择也更为丰富多元。但不论文化表象怎么样,像亲情团聚、敬老慈幼这些世代相传的优秀文化因子,牢牢占据着春节文化的中枢。一位学者说得好,“一切文化将最终积淀为人格”。对家的依恋和向往,构成了中国人千百年来的文化人格,以至于亲情眷顾成为中国人深入骨髓的文化胎记,过年回家成为春节最重要的节日仪式。年复一年,亿万个家庭的团圆故事总会在春节集中上演,“人类最大规模的周期性迁徙”,成为春节这股文化潮汐持久不衰的生动见证。

  “春节是老百姓最看重的节日,那些传统的老理儿咱可不能丢。”首都文明办发出文明过大年倡议书,勾起不少人对“老理儿”和“老礼儿”的记忆。在春节这个文化丛里,其中写满了“廿三糖瓜粘,廿四扫房日,廿五炸了丸子炸豆腐”之类的节日仪式,“过年不许说不吉祥的字眼”之类的风俗讲究。“老理儿”不是因为古老才有价值,而是因为有价值才被人们铭记在心。这也从一个侧面提醒我们,传统文化这部历史巨著里,散落着不少已遗失、被遗忘的美好元素。无论走到多远的未来,我们都应努力做一个向历史学习的虚心学生。

  春节是农耕文明赐予中国人的礼物,但文化不会停留在昨日,正如崭新未来总是永不停歇奔涌前行。老家朋友发来一个视频链接,点开发现邻村自导自演的“村晚”好生热闹,节目有流行歌曲、广场舞、诗歌朗诵、魔术,也有豫剧选段、古筝演奏、武术表演、自编“三句半”。通过网络直播,外地游子同样分享到家乡的甜蜜幸福。土地上生长出来的文化追求,折射出乡村文化振兴的蓬勃希望,也为春节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注入源头活水。事实上,春节文化一直在维新不已。改革开放40年来,从央视春晚开播到短信祝福、网络贺年,再到如今旅游、健身、读书等各式过年潮流,新的文化样态不断孕生蝶变,让春节这杯时间的佳酿散发出历久弥新的芬芳。

  如果说传统性是春节的精髓,那么时代性就是春节的生命。守护好作为文化传统的春节,便能守住民族根和魂;发展好引领时代潮流的春节新文化,便能让传统之花永开不败,让文化自信挺立不倒。让我们相聚春节时光里,一起重温情感认同、夯实文化归属,打造最持久、最深沉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

3、追梦路上再出发(人民论坛)

《人民日报 》( 2019年02月07日  04 版)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盛大节日。观看从1983年开始举办的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新民俗。30多年来,家家户户在电视机前共同守岁,喜迎美好农历新年,成就了一幅万众参与、家国一心的动人画卷。

  春晚,呈现了中国人的文化根脉。京剧、豫剧、越剧、黄梅戏、粤剧……精致的扮相,华美的服饰,悠扬的唱腔,利落的招式,让观众在感受戏曲美、奇、巧、趣的同时,更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悠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感到振奋。武术《少林魂》展现出少林武术的精气神;舞蹈《敦煌飞天》则以精妙的创意,上演了一场芭蕾与敦煌文化的精彩碰撞。丰富多元的文化元素汇聚融合,春晚舞台新意迭出、生趣盎然。这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的一个精致缩影。“文化提气,做中国人有底气”,正如网友留言所说,在世界大舞台上,我们平和大度、充满自信。

  中国人的底气源自不懈的奋斗。《和祖国在一起》高唱出“平凡如我,非凡是你,为了你,我要做更好的自己”,这是无数奋斗者的真情告白;《青春畅想》激励我们“乘风破浪,同心携手,实现梦想”,奔腾的“万千小溪”成就祖国发展的“浩浩长江”……

  中国人以这样的精神风貌,铸就了改革开放伟大奇迹,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奋斗赞歌。春晚以隆重热烈的仪式,为成就喝彩、为未来鼓劲。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中国建造的元素引人注目,嫦娥四号、“复兴号”高铁、国产大飞机、港珠澳大桥一次次让观众热血沸腾。井冈山革命老区的蓬勃发展、长春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活力、深圳特区的开放姿态,呈现出多彩中国的发展图景。更闪亮的奋斗足迹、更优质的子女教育、更美好的老年生活……春晚舞台上一个个故事勾勒出幸福中国的美好画面。

  高新技术日新月异,欢乐喜庆的“中国年”多姿多彩。不论身处何方,不论是否能够一家团聚,人们都能打破空间限制,更加便捷流畅地共享这顿“春晚年夜饭”。不仅能观看,还能参与互动,新年祝福、发红包、送春联、致问候,表达亲情、畅叙友情、抒发乡情,熟悉的年味儿在高速的移动网络上同样回味悠长。身处天涯,心在咫尺。今年春晚,通过在新媒体平台投放VR短视频,让人们仿佛置身晚会现场,获得了沉浸式的观赏体验;晚会还首次开展5G网络4K电视传输,以及5G网络VR实时传输……5G、VR、AR、AI将艺术与科技精彩融合,观众在大呼过瘾的同时,也为我国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感到由衷自豪。

  难忘今宵,神州万里同怀抱。又一个春天已经来到。追梦路上,让我们一起奔跑。

4、领悟昨天奋斗今天 拥抱明天(人民论坛)

《人民日报 》( 2019年02月11日  04 版)

一位友人致贺新春时说,追梦中的出彩人生,需善待“三天”:昨天、今天、明天。昨天成功与否,可为镜鉴;今天机不可失,须倍加珍惜;明天咬定目标,必达“诗与远方”。

  抚今追昔,最佳际遇就在当下。抓住机遇,尤应领悟昨天、奋斗今天、拥抱明天。

  领悟昨天,贵在总结谋新。人生是不可彩排的单程路,过去的每一天、每一次经历,或是顺风顺水的坦途,或有鲜花与掌声的光彩,甚或冷雨与失意的打击,标注着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但都在今天成为历史。我们既不能在昔日的辉煌中沉醉,也不能在过去的失败中消沉。一年之计在于春,在“春耕”前,回望奋斗的初心与历程,于成败中体悟,在思考中升华,有助于谋划春华的愿景、坚定秋实的信念。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火炸药王”王泽山……他们皆有耀眼的成就,亦有难言的挫折,但当其走进新的一天时,都能及时总结得失,在省思中继续前行。实践表明,智者皆善于鉴往知来。感悟昔日,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来日。

  奋斗今天,矢志超越革新。哲人有言:“记住吧,只有一个时间是最重要的,那就是现在!它所以重要,就是因为它是我们有所作为的时间。”作别新春的团圆时光,从时不我待的“现在”再出发,悠不得、松不得、慢不得。奔跑在岁月不居、时节如流的追梦路上,惟其只争朝夕,以“又日新”的时间更新,方可御风奋进;行进在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征程上,惟其敢为人先,以“又日新”的作为创新,才能书写新篇;置身于百舸争流的竞争中,惟其奋楫争先,以“又日新”的自我革新,方能化茧成蝶。改革开放以来,一批优秀企业从名不见经传到跻身“世界500强”,就在于日拱一卒、革故鼎新。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一次自我突破,就完成了一次不简单的超越。

  拥抱明天,勤于赋能迎新。有未来学家预言,当第四次工业革命拉开序幕时,一个人若无新观念、新知识、新能力的内存,“一不留神就会成为时代的落伍者”。学习是跟上时代、为己赋能的强大引擎。我们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奋进新时代,无论团队还是个人,都需要在学习赋能中更新自我、重塑自我、完善自我,以新知识新动能为羽翼,抵达“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的佳境。红学家冯其庸不甘落后,于古稀之年学习电脑知识,借助信息技能理清了海量研究资料。有位著名企业家本是网络“门外汉”,潜心追寻“互联网+”的打开方式,终成当代电商的巨擘。将学习融入逐梦的年轮,在奋斗中学习、于学习中赋能,带着眼光、思维、知识、本领奔跑,才能拥抱明天的梦想。

  “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在奋斗中收获了更多自信和勇气”。领袖在2019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言犹在耳,激励着奔跑在追梦路上的亿万人民。不忘昨天的初心、奋进今天的征程、奔向明天的憧憬,把团圆亲情化为奋斗激情,新的辉煌正等待着我们去创造。

5、“年味”的时代表达(新语)

《人民日报 》( 2019年02月11日  08 版)

春节假期,周围有人在谈论“过年越来越没有感觉”“以前春节是一年中最期盼的日子,而现在……”是时间的流动带走了传统年味吗?其实不然,仔细思量就会发现,喜庆、团圆的年味内核并没有变,变的只是表现形式和身处其中的“我们”。

  以前,年味是母亲亲手包的饺子,是一家人出动大扫除,是备好红纸请村里的老先生手写春联,也是拜年串门讨红包,一声恭喜,几句调侃。而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人选择提前到酒店预订年夜饭,辞旧迎新大扫除可以请家政公司,春联能直接到年货市场上挑,压岁钱更是变为手机上的发红包、抢红包。

  这是年味与时代结合催生出的新面貌,是传统年味的新表达。传统节日的形式不会永远停留在昨日,而会与时间一起奔涌前行,它的文化内涵会借助崭新的表现形式,演变成新的节庆习俗。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厚重的文化内涵是节日的精髓,鲜活的时代表达让节日充满生命力。

  以前,我们都盼望能早点过年,因为这样才能吃上丰盛的佳肴,穿上漂亮的新衣,收到长辈们的压岁钱。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在成长,角色也在改变,可能由过去收红包变为现在发红包,从以前回老家过年到现在带着父母旅游过节。过去的年味没有变,节日传统依然在,仍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个人,变化在于代际之间的文化传承。反之,我们又能以时代为擎,为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一张张回家的车票,一声声年货的叫卖,一条条微信的祝福,都蕴含着浓浓的年味,不仅承载着人们对乡土的眷恋,更寄托着情感上的团圆。领袖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用传承留住文化记忆,配以“创新调料”,才能历久弥新,孕育出春节等传统节日的时代韵味,为文化兴盛注入不竭动力。

6、向这种坚守致敬

《人民日报 》( 2019年02月11日  19 版)

 当我们与亲朋好友欢度新春、尽享团圆之乐时,有一群人却无法和家人团聚。他们在寂静的大山里,在孤零的海岛上,在苦寒的边陲重地,甚至是在遥远的极地之巅,守着发射塔架,盯着浮标动向,或是在冰天雪地中记录着一手数据……这群人,就是过年期间仍坚守岗位的一线科技工作者。

  坚守一线,这份选择背后是责任和担当。人们为火箭升空一瞬的壮观而震撼,却不知其背后是无数航天人“五加二”“白加黑”的全年无休;“中国天眼”能够接收到137亿光年以外的天文信号,它的运转需要科研人员昼夜轮换的精心维护……

  支撑这个群体坚守的,还有对科学的由衷热爱。不少人把所从事的研究称为“自己的孩子”,科学研究对他们来说不是简单的“刷夜”,而是欢愉的享受。科学成为他们生活的快乐源泉,“只要仪器正常运转就放心了”“趁春节多做几个实验”“科研不等人,还得抓紧干”……每次听到类似的回答,都让人心头涌起感动。

  伟大的科学成就由一个个平凡岗位托起,巨大的梦想由一个个小梦想汇成。海岛观测员做好自己的观测和数据记录,就能为我国海洋气象观测预报增添几分准确率;火箭燃料加注操作手给火箭“喂足”动力燃料,就能为火箭顺利升空增加一道“保险闸”;实验室里的辅助科技人员精心维护好实验仪器,就能让科学家做好实验、专注验证理论……每一项重大科学成果产出,每一个新的科技发明诞生,这群人为之欢呼、为之落泪,而后平静地回到岗位,为下一个梦想努力。

  逢年过节,想与家人团聚是人之常情。“过节回来吗?”面对这一询问,这群人常常用一句“要忙”,轻轻地把家人的牵挂挡回去,将思念和惦记转化为更大的工作动力。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离不开这些名不见经传的科技工作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辛勤付出。

  正是千千万万普通的科技工作者,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浇筑着中国科技发展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嫦娥四号、北斗三号、载人航天、大飞机、中微子振荡等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高铁网络、移动支付、数字经济引领世界潮流,深海探测、超级计算、人工智能等战略高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在喜庆的节日里,我们为这些长期坚守在一线的科技工作者点赞,向他们致敬!

7、多些“无声的联系”(人民论坛)

《人民日报 》( 2019年02月12日  04 版)

 春节刚过,不少人回味,这几天只与亲人团聚,过得清爽,过得惬意。当下,越来越多的人也感到,这些年来人与人的交往就像潮水退去一样,渐渐地安静下来了。过去那种两天一小聚、三天一大聚,不是喝酒唱歌就是甩牌搓麻的现象少了,那种拉拉扯扯、勾肩搭背的喧嚣渐渐淡去,人们回到了平静和理性,人与人“无声的联系”多了起来。

  这是一种好现象,正所谓无声胜有声。过去那种热衷于“热线联系”,整天泡在一起推杯换盏,打得火热、走得很近,今天一个同学会、明天一个乡友会等,一言以蔽之,无非就是有所图。正所谓“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败则倾;以权相交,权失则弃;以情相交,情断则伤;唯以心相交,方能成其久远”,“无声的联系”可以少些纷扰嘈杂,让心静下来、神定下来;少些“小圈子”“小团伙”滋长的土壤,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纯净起来;少些精力上的分散,让自己有更多的精力用在工作、学习上。

  多些“无声的联系”,是一种静静的守望。“无声的联系”的可贵在于,无论是天涯海角,还是各奔东西,心却在一起,心心相印、守望相助。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长达40年的革命生涯中,相互支持与牵挂,然而他们曾20年身处两地,更多只是一种“无声的联系”。当恩格斯患病时,马克思在给他的信中说:“我关心你的身体健康,如同自己患病一样。”两地一心的守望,志同道合的默契,虽天各一方,但思想和心灵的沟通却始终不断。共同的志向、追求和品质,可以让人与人的交往精神高于物质,无形重于有形,虽远在天边却近在咫尺。

  多些“无声的联系”,是一种稳稳的守护。“无声的联系”并非冷漠无情,当他人身陷困境,能够雪中送炭,敢于挡风遮雨。明代诗人郑少谷与王子衡相距千里、素未谋面,却彼此倾慕、互相赠答。郑少谷曾有诗赞王子衡“海内谈诗王子衡,春风坐遍鲁诸生”。郑少谷去世时,王子衡哀伤至极,为素未谋面的朋友千里奔丧。人与人的交往,都是平日看似平常,有事时却显非常,患难与共、肝胆相照,既给人力量,又让人温暖。

  多些“无声的联系”,是一种默默的守候。“无声的联系”不是忘却,也不是抛弃,而是把记忆和美好存放心里。宋代王安石与孙少述交情极深,孙少述离别王安石时,王安石曾写过一首《别少述》诗为之送行,字里行间尽显彼此间的真诚和友谊。后来王安石到朝廷掌了大权,有好几年孙少述同他没有来往,人们猜测两人之间有矛盾、合不来。等到王安石再度罢相而归、隐居山林,路过高沙,孙少述与其彻夜长谈,依依难舍。这种君子之交诠释出“无声联系”的一种魅力,不因久别而褪色,不因沉寂而荒芜。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无声的联系”是一种“淡若水”的表达,逢年过节时,或身患疾病中,或挫折失意之际,一声问候、一句叮咛,都会如春风般温暖,似春雨般滋润。多些“无声的联系”,人与人的关系就多一份纯粹与干净,多一份清澈与明媚,多一份醇厚与朴实,人与人的交往就更加行得稳、走得远。

8、用心审视舌尖上的需求(说道)

《人民日报 》( 2019年02月12日  14 版)

您知道长江刀鱼吗?这种平时生活在海里的鱼,每年2、3月溯江而上开始繁殖,被称为“长江四鲜”之一。刀鱼以前并不算罕见,但由于长期过度捕捞,如今个头越来越小、数量越来越少、价格也越来越贵,已是濒临灭绝。为了保护刀鱼,前不久,农业农村部发出通知,今年2月1日起,停止发放长江刀鱼等专项捕捞许可证,禁止对这种天然资源的生产性捕捞。

  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买卖珍稀野生动物,很多源于尝鲜、猎奇,甚至无来由的民间传说。比如穿山甲,有人说可以通乳,有人说可以抗癌。这些没有科学依据的传言,蛊惑了大众,导致穿山甲数量骤减。

  在大自然面前,我们要正视自己的需求,不能无度、愚昧,更不能违法。要知道,餐桌上的鱼翅,工艺品中的鲸须、象牙,背后是一条条本可以在野外自由驰骋、游弋的生命。有些濒危野生动物,已经被列为重点保护对象,您再吃它,可是违法呐。

  时不时有报道,网上直播吃鱼竟把警察给招来了,原来他吃的是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这就是不懂法惹的祸。

  这些年,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野生动物保护力度也持续加强。在我国,类似的事情正在被遏制。字典中,一些动物条目里,“肉可以吃”“是珍贵的食品”等字眼不见了。就拿渔业保护来说,近年来,我国休渔范围在扩大、时间在延长、力度也在加大。这让养育我们的大江大河得以休养生息,避免了竭泽而渔,还确保了年年有鱼。

  许多舌尖上的美味,往往令人难以抗拒。不过尝鲜的时候不妨多想一想,这是否合法?用心审视舌尖上的需求,了解、遵守野生动物保护的相关法律,保护的是野生动物,也是我们自己。

9、找到自己的“燃”点(人民论坛)

《人民日报 》( 2019年02月13日  04 版)

 “超燃”“燃爆了”“燃曲”“燃文”“燃创意”……不知不觉间,“燃”成为流行词。什么是“燃”?雄浑激越的音乐、紧张刺激的赛事、精彩纷呈的电影、振奋人心的演讲……某种意义上,令人热血沸腾、激情澎湃的事物,都可喻之为“燃”。

  人们欣赏“燃”、点赞“燃”,正因“燃”代表着一种昂扬向上的状态,洋溢着一种积极进取、充满阳光的精气神。有人说,一个人就是一种能源,人的一生就是燃烧,就是能量的充分释放。的确,相较于通过外在刺激获得短暂的亢奋或一时的热情,一个人只有点燃内心的火焰,才能让“燃”的状态恒久持续,进而迸发源源不断的力量。

  如果心不想走,脚就不会出发。状态能否“燃”起来,取决于心灵的温度。生活中,一些人曲解“平淡是福”,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一些人自诩“无欲无求”,不重过程、不问结果,在得过且过中沉沦;一些人自以为“聪明绝顶”,偷奸耍滑、华而不实,变得左右逢源、八面玲珑;一些人盲信“佛系人生”,凡事“意思意思”就行,失去了进取的意志。种种颓靡状态,皆因心态消极、意志消沉。“有理想的人,生活总是火热的”。心中揣着一团火,锐气才不会散,脚步才不会停。

  实际上,人和万物一样,都有自己的“亮度”。即便是再平凡的个体,也有“燃”起来的可能。就像鲁迅先生所说,“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当代愚公”黄大发只是一名普通村支书,却立志“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历时36年,终于带领村民修成了一条绕三重大山、穿三道绝壁的万米水渠。“守岛英雄”王继才只是一名民兵哨所所长,却坚守开山岛32年,无论刺骨的寒风还是常年的孤独,都不曾让他退缩。状态的“燃”与否,无关职位高低、权力大小。站稳自己的位置,扛起自身的责任,哪怕只是微光,也能烛照一方。

  “燃状态”,也并不必然意味着鲜花和掌声。相反,还可能伴随着苦、累、痛,包含着责任、担当、付出。走不出“舒适区”,吃不了苦头,迈不过沟坎,一遇困难挫折便垂头丧气、满腹牢骚,这样的人,是难以葆有持久热情与动力的。不禁想起一部记录真实创业故事的电影《燃点》。影片中,创业者们向着自己的目标奋力进发,有的忙到抽不出时间见家人,有的每天睡眠时间少得可怜,有的事业坠入低谷……尽管充满痛苦、迷茫、徘徊,但他们都有着自己的“燃点”,有着为梦想不懈打拼的激情。一个人要想活成自己理想的样子,不正需要这样的奋斗姿态和价值追求吗?

  哲人有言,“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积极进取、不懈奋斗,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让自己“燃”起来吧。

10、《流浪地球》折射源自现实的未来感(钟声)

《人民日报 》( 2019年02月14日  03 版)

近日,被称为中国首部“硬科幻电影”的《流浪地球》不仅在国内连创票房新高,在国外上映时也频频爆满,国外观众和影评纷纷点赞,认为这是“中国第一部大制作的科幻电影”。可以说,这部电影以其大胆想象和充满中国特色的叙事手法,为世界提供了观察中国文化和中国发展的独特视角,让世界感受到了“充满未来感”的中国带来的感染力。

  “中国凭此片一举跃入科幻电影领域,展现出该国电影人日益雄厚的制作预算和信心,他们已有能力挑战这一曾经由好莱坞垄断的题材。”英国《金融时报》的文章如是评论。4年筹备时间,100年编年史设计,2000多个特效镜头,3000张概念设计图,8000多张分镜头画稿,10000多件道具制作……《流浪地球》背后的这些数字,令很多被好莱坞大片“熏陶”多年的中外观众感叹:中国电影工业竟在不经意间达到如此高度。

  文学艺术离不开生长的土壤,科幻电影也不例外。制作科幻电影不仅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还需要科学素养的支撑,反映的是电影工业乃至国家的综合实力。《流浪地球》看似异军突起,实则厚积薄发。诞生在中国电影工业蓬勃发展大背景下的这部电影,还“恰巧”产生于中国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从1999年神舟一号无人飞船发射升空,到2007年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再到2011年首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发射成功、2017年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进入太空,中国不断向宇宙深处探索。不久前,嫦娥四号探测器着陆月球背面,被世界称为“了不起的科技壮举”。中国科技的迅速发展,为科幻文学和科幻电影发展提供了沃土。《纽约时报》发现了《流浪地球》与嫦娥四号着陆在时间上的“巧合”,联想到中国在太空实现里程碑式跨越的时代背景,指出“中国在太空探索领域和科幻片领域都是后来者,但现在这种局面就要改变了”。

  与令人叹为观止的情节和特效同样吸引外国观众的,还有《流浪地球》中体现的中国亲情观念、英雄情怀、奉献精神、故土情结和国际合作理念。很多国外影评人都注意到这部电影的“与众不同”——尤其是“不再是超级英雄拯救世界,而是人类共同改变自己的命运”。这样的理念,是对好莱坞科幻电影叙事套路的突破。将中国独特的思想和价值观念融入对人类未来的畅想与探讨,拓展了人类憧憬美好未来的视野。美国科技新闻网站“临界点”表示,随着中国进军科幻大片,期待看到这个国家如何将自己独特的声音和才能带入全球市场。

  《流浪地球》的原著作者刘慈欣曾说,如果生在别的时代,可能不会成为科幻作家,翻天覆地的变化让现在的中国充满未来感,也促进了科幻小说的繁荣。显然,这是充满现实感的未来感,它从现实中来——源自中国国力增强、经济日益繁荣的现实,源自中国科技实力、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的现实。这样的未来感,随着中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步伐,能够不断给世界带来更多惊喜和美好。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d205f90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ae.html

《2019年高考热点时文短评.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