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是歌手》的成功和启示

发布时间:2020-04-18 12:51:3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浅析《我是歌手》的成功和启示

一、绪论

()选题背景

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发展历经大约20年,由于其贴合实际、迎合观众娱乐需求,所以经过短暂的初期发展快速引发跟风热潮,尤其是选秀节目的出现,这在一定的意义上带领中国综艺真人秀节目走向了巅峰。但是却因为这种巅峰式的发展阶段,使得选秀节目逐步走入难以突破的瓶颈,盲目跟风制作出的大同小异的节目也使得真人秀节目市场陷入低谷,即同质化现象。《我是歌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走入人们的视线,打破了选秀类节目的传统模式,成功走上近年来国内综艺真人秀节目的收视巅峰。这档节目中顶尖 live 音乐配置、代际实力派歌手阵容、专业的大众评审构成了节目的基本要素。草根选秀的煽情桥段已经麻痹了观众的视觉,《我是歌手》则颠覆性的让老牌歌手再战乐坛,将主导权回归大众,怀旧的旋律乍一响起,歌声里躲藏着的故事就掀起了观众的怀旧情怀,其节目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好评,节目反响热烈,好评之多也是超过以往任何一档节目的,再度引起了一次真人歌唱选秀高潮。

()选题意义

近年来,真人秀节目已经成为国内各大小电视台争夺收视率的重要途径之一。我国的真人秀节目起步虽晚但是发展非常迅速,然而随着真人秀节目的繁荣,其节目模式的大同小异终究导致了大众审美厌烦真人秀节目走得很快,却没能走得更远,发展中的瓶颈亟待突破,模式的老旧亟待更新。2012由湖南卫视重磅推出的《我是歌手》节目在短短的时间里便引起了全国人民的热议,多次出现在微博的热门话题榜单之上,连续登上同时段收视率的宝座。这一档真人歌唱选秀节目无论在收视率、好评率抑或在节目形式上都有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的地方,其成功为中国选秀栏目带来了不少的启示。本文通过对《我是歌手》从其营销策略、受众心理两个大方面进行分析,并从中得到启示,看到今后娱乐选秀节目应该汲取的优点和弥补的不足。

()研究方法

比较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是指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或对象加以对比,以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似性与差异性的一种分析方法。”本论文主要是将《我是歌手》和其他选秀类真人秀节目的节目规则、评委风格、制作效果、观众意见等进行比较,从而总结出《我是歌手》成功的独到之处。

文献研究法:通过阅读相关的着作、文献以及学术论文等资料,另观看了第一季、第二季、第三季的《我是歌手》的视频资料。

二、《我是歌手》节目概况及节目特色

()《我是歌手》节目概况

1.《我是歌手》的节目来源

2011年,湖南卫视向韩国 MBC 电视台购买了《我是歌手》节目的版权。原版节目在韩国有着颇高的人气,第一季播出时最高收视率达到了%,但在娱乐业发展较为繁荣、成熟的韩国市场而言,确实是难能可贵的,甚至韩国总统李明博也是该节目的热心观众。在韩国原版节目两季的比赛模式完全不同,中方经过深虑放弃了第二季的模式,而选择了第一季7位歌手擂台赛的形式。但是,由于韩国MBC电视台一直没有给出一份详尽的操作指南,由此出现了没有“白皮书”指导的状况。为此,中国版总导演洪涛组织节目组赴韩进行学习,从中摸索经验,再加上中韩两国的国情不同,湖南卫视版《我是歌手》节目最终在基本模仿韩版的基础上,又带有自己节目的独特性和创造性发展了起来。

2.《我是歌手》的节目现状

《我是歌手》 的节目自首播之日起就引起大众的广泛关注。央视索福瑞全国网收视数据表明,《我是歌手》首播夺得了收视率 、份额 %的好成绩,在同时段节目中排名全国第一。在央视索福瑞城市网中,该节目也稳居同时段节目收视全国第一的宝座。在总决赛之夜,《我是歌手》全国网收视 ,份额 ,中心城市网收视率,份额 ,双网均是全国同时段第一。值得一提的是《我是歌手》总决赛在黄金时段收视更是破 4,节目最高峰值达到25

据统计,排名市场前三位的视频网站上传的 《我是歌手》全部 13期节目总播放量累计接近 7 亿次; 总决赛当晚,微博上“我是歌手”热门话题突破 1 亿次; 通过百度指数搜索 “我是歌手”显示,用户关注度、媒体关注度分别达到惊人的 120 万、4000,创下同类型节目新记录; 由湖南卫视推出的首款基于电视互动的社交应用 “呼啦”,首次实现多屏互动活动,创新推出的 “我是歌手总决赛院线抢票活动”在 60多万网友的参与下,瞬间 “秒杀”。随着节目关注度迅速升温,之前节目剩余的插播广告位很快就被敏感的广告商填满,而原本一条 15 秒左右 8 6 千元的广告位价格也迅速涨价到 13 万一条,涨幅高达近50%

1 《我是歌手》节目的新浪微博指数

()《我是歌手》的节目特色

1. 反向而行的差异化定位

2012年 10 月,各家卫视仍在数年如一日地进行着“草根”选秀的“红海”搏杀,湖南卫视却另辟蹊径,引进并开播了一档“让韩国总统也疯狂”的韩国顶级明星音乐体验节目《我是歌手》。在借鉴原灯光、舞美、节目包装等元素的基础上,并结合本土实际进行了大胆的创新改革。

在众多电视节目长期沉迷于打造“草根明星”时,《我是歌手》却反其道而行之,即将焦点聚集在乐坛老资格的实力歌手身上,展现了一个明星变“草根”的戏剧化过程。毫无疑问,与“草根”相比,专业歌手实力强,舞台效果好,市场有基础,节目质量当然也更有保证。功成名就的歌手更能吸引受众的关注;而且,各明星本身就有粉丝团,这也让节目有了先天的观众基础;选手再尽量选用观众耳熟能详的歌曲作为参赛曲目,则更能引发共鸣和互动。因此,“集体怀旧”自然成了《我是歌手》的一大特色。高菲说“摇滚中年”黄贯中的去留,“亚洲第一女声”黄绮珊和“中国第一摇滚女声”罗琦的复出,“国宝级”歌手韦唯的加盟等都成为怀旧的配料。观众在这些带有怀旧因素的歌手口中,听到一种似曾相识却又经过重新演绎的旋律,并在旋律中回想起曾经伴随自己成长的那些片段,不由自主地被吸引、被打动,进而主动传播,这就是《我是歌手》反向而行、差异化定位带来的独特效果。

2. 不待扬鞭自奋蹄的竞争机制

《我是歌手》引入了韩版节目的竞争机制:每场都有排名,连续两场综合排名在最后的歌手就要离开。这种淘汰机制让歌手们自然不能示弱——不想被淘汰,就要全身心投入准备节目,而且不能出任何纰漏,也不能重录,所以,歌手们比开个人演唱会或参加春晚还要用心。这种起点高、明星云集的节目,与其说是拼声音、比唱技,毋宁说是比面子、拼演技甚至比拼人际沟通和现场公关能力。当然“观众在观看节目时或笑或哭的表现都是节目激发情感的产物,由此产生的精神上的共鸣就形成了节目的思想指导。”为此,收视率和影响力迅速飙升为全国第一就不足为奇了。由此可见,设计出一种巧妙的激励机制对调动节目参与者的积极性至关重要。

3. 悬念迭起的环节设置

《我是歌手》首期播出就吊足了观众的胃口。来参加比赛的歌手都有谁?两轮比拼之后谁会被淘汰?谁还能继续留在舞台上为大家献唱?比赛当中,歌手会为大家带来什么样的作品?歌手排名怎样?下期新加入的歌手会是谁?诸如此类的问题,不管是电视机前的观众还是坐在现场观看比赛的观众,甚至是歌手自己都会反复疑问,大家会有这样的疑问正是节目设置层层悬念的结果。看过《我是歌手》节目的观众知道,紧张的气氛从开始一直延续到节目的最后一刻。节目中有歌手紧张的神情,有经纪人惊喜的表情,有观众意想不到的反应,各种瞬间的捕捉,给节目带来了精彩的内容,这也造就了节目最大的看点。正是每一期节目中这些无尽的悬念、想象与期待,构成了节目内在无限的张力和魅力,吸引并留住了无数的观众。

三、《我是歌手》成功原因分析

()《我是歌手》的受众心理分析

1. 追求新鲜与真实的心理

2005年,湖南卫视推出的 《超级女声》红极一时,将综艺真人秀节目推向了一个高潮。之后各大卫视争相效仿。然而随着此类节目的日益增多,观众容易从心理上对这种怀揣音乐梦想的草根来参加海选、犀利的专业评审、晋级、淘汰等常规选秀环节产生倦怠心理。而此时,湖南卫视推出的这档顶尖歌手音乐对决综艺秀节目《我是歌手》颠覆了以往音乐选秀节目的模式,迎合了受众追求新鲜感的心理。《我是歌手》节目形式新鲜、刺激。与以往草根选手同台竞技,明星或者专家担当评委点评并打分的模式不同,这种明星歌手之间的对决、淘汰,普通观众则成了评审的节目设置无疑令观众耳目一新。

通常情况下,受众看到的电视节目往往是经过电视工作者精心的筛选、编辑等工作之后形成的。受众对其过程真相不得而知。久而久之,受众对这种电视节目越来越感到乏味,希望看到充满了生活原汁味的、比赛如火如荼的电视节目。《我是歌手》 节目实行全景记录,全景呈现,立意真诚,不矫揉,不造作,不矫情,靠真诚的音乐态度和过硬的音乐力说话。节目组导演洪涛表示:真诚是这个节目的最大特色,要用真诚的态度唱歌,用真诚的舞台呈现最本色的音乐,用真诚的节目回馈观众。科尔沁夫认为《我是歌手》在这个噱头大于实质的时代带观众回归了音乐的本质,它证明只要真正尊重音乐,不需要编故事,不需要搞噱头,不需要炒负面新闻,不需要假唱假弹,音乐本身的力量足以。

具体到《我是歌手》,首先,观众可以看到歌手从下飞机到比赛结束后接受采访的几乎全部环节。从明星经纪人去机场接歌手,到与歌手在休息室的欢乐交谈,到抽到演出顺序后的反应以及各个歌手在休息室里的相互交谈以及导演最后宣布名次等等情景中,观众都可以感受到真实。其次,节目的真实感来源于每位歌手的真实情感表现。此外,在场观众真实情感的流露也为节目增色不少。

2. 引起追星与怀旧心理

人际吸引(interpersonal attraction)作为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又被称为人际魅力,是对人与人之间在感情方面相互喜欢与亲和这一现象的概括与总结,描述的是接近另一个体以寻求互动的渴望和需求在音乐选秀类节目中,具备人际吸引的参赛者非常容易引发观众的自我认同。一般而言,人际吸引的要素包含(1)外表与容貌。(2)才华与能力。(3)相似性(similarity)。(4)互补性。(5)个人品质具体到《我是歌手》,聚集了众多优秀的资源: 专业的歌手、一流的舞台、顶级的音乐团队等,同时向我们传递了一种专注细节、追求极致的精神。从这点上看,《我是歌手》节目可谓是星光熠熠。这些名人无论从外表、容貌,还是才华和能力、个人品质上都容易吸引到普通观众的关注。从目前节目的效果来看,参赛的歌手们的确具备人际吸引的魅力,为节目的火爆立下了功劳。

节目组选择的参赛歌手多是入行多年的歌手,大多都有自己脍炙人口的成名曲,所以,当歌手首次登台演唱自己的成名曲时,观众的情感往往被引爆,怀旧心理得到满足。尤其是节目首次播出时,7 位歌手都是各个年代的时代记忆,每首经典歌曲的再次演绎都是观众的催泪弹。节目当日的收视成绩也很好的说明了这个问题。贴吧里和微博中也充斥着一股怀念岁月的怀旧情绪。

3. 设置悬念与参与心理

如今,观众已经不满足于在电视机前看节目了,而是更希望自己也能参与到节目的录制中,到现场去感受气氛,实现自我心里满足。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将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其中,自我实现需求是最高层次的需求。《我是歌手》给了观众这样的机会。观众通过电话或者网上报名,经过考核后即可来现场当明星歌手的评委,主宰歌手的去留,即歌手的演绎能否打动听审团的受众?这个标准看似简单,其实却传达出这个节目尊重艺术,更尊重受众的态度。观众还可以短信参与讨论,把自己的现场感受、心情表达出来。节目播出时,屏幕下方会滚动播出观众的精彩留言,使观众真正体会到参与的快乐。这样的形式挖掘出受众心智深处的需求,赢得了受众的心理认同。

人都有对未知的事物充满好奇的一面,而一档好的节目恰当的设置悬念也是其制胜的法宝。郑天放的《〈我是歌手〉的传播策略》中提到节目利用悬念设置引起受众讨论话题,增强节目影响力和关注度,并通过意见领袖的影响力扩大节目知名度和传播范围,以及采用整合营销传播的方式,采用多渠道、多形式加强节目的造势宣传,尤其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结合宣传,从而实现五赢。在《我是歌手》节目中,每期最具悬念的时刻无疑是最后揭晓排名和宣布淘汰歌手的名字的时候。此外,每次新替补进来的歌手也是节目开始时设置的一层悬念。节目恰当的设置这些悬念,能更好的调动受众观看节目的积极性,满足其好奇心理。

()《我是歌手》的内容营销分析

1.《我是歌手》的事件营销

“事件营销,是指营销者在真实和不损害公众利益的前提下,有计划地策划、组织、举行和利用具有新闻价值的活动,通过制造‘热点新闻效应’的事件吸引媒体和社会公众的兴趣和注意,以达到提高社会知名度、塑造企业良好形象和最终促进产品或服务销售目的的手段和方式。”

在《我是歌手》成功播出第一期后,精美的节目制作、实力歌手的倾情献唱成为一时的热门。为了推动《我是歌手》保持热度,保证节目内容具有足够的吸引力,推广组每期围绕节目内容展开策划,通过将事件策划的走向性、发展思路提前和各大媒体、艺人进行沟通、协商,在不影响歌手形象的前提下,将小事件扩大引发媒体和网友的热烈讨论,再由官方出面进行澄清。这样既可以引起媒体的主动关注,又不显露出炒作的痕迹。为此,推广组特意选择从第三方渠道放出消息,并与各位歌手保持紧密配合,推出了一系列事件营销方案。事件营销的优势在于能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创造强大的影响力,这样就保证了每期节目的网友关注度和讨论量。

2.《我是歌手》的口碑营销

口碑营销是指企业通过客户自发向周围的同事、朋友、亲戚推荐企业产品或服务,从而达到更多销售和品牌传播的营销方式。在《〈我是歌手>:大众艺术的娱乐狂欢》一文中,彭译萱关注到社会精英以引领者的形象引领以及制造社会话题,而受众在互动过中同时担任传播者与受众的角色,在不断的话题更新中制造着新的爆炸点。无论是频道上播出的宣传片,还是各大网络渠道上发出的征集令,推广组一直非常重视《我是歌手》现场听审团的招募,以此加强观众们的参与热情;在经过和导演组协商后,推广组还要求在节目录制现场,担任评委的500位听审团,都能够在节目录制后发微博、朋友圈,和朋友、亲人分享自己在现场的感受,用他们最真实的表达去感染身边的人,让大家了解节目录制现场的气氛,“在现场听歌手们演绎歌曲是一种莫大的享受”。相对于其他的营销方式而言,这种基于长期稳定的人际关系进行的传播可信度更高,能够为节目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增强观众们参加录制和收看节目的欲望,见表2的观看次数。

参加媒体看片会的记者们,作为一名普通的受众而言,在节目播出前提前收看到当期节目,同样也会在微信朋友圈和微博等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收看节目的感受;而且推广组为了扩大节目的影响力,每期还会邀请数家媒体的记者进入演播厅现场进行观摩,用他们的余身经历为节目营造良好的口碑效应,并通过他们的体验式采访报道引导舆论走向。

2 《我是歌手》目前各大视频网站观看次数统计(单位:万次)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三期

第四期

第五期

第六期

第七期

第八期

第九期

合计

929

777

771

479

714

804

848

825

858

7005

598

632

512

468

621

564

607

457

377

4836

416

417

328

316

413

405

541

659

624

4119

356

347

375

333

373

367

352

345

132

2984

252

212

180

154

222

249

424

525

512

2730

3.《我是歌手》的情感营销

情感营销就是把消费者个人情感差异和需求作为企业品牌营销战略的情感营销核心,通过借助情感包装、情感促销、情感广告、情感口碑、情感设计等策略来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看湖南卫视《我是歌手》,不仅仅是欣赏音乐,更多地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和释放。着名歌手汪峰曾在微博说黄绮珊用早已属于她的梦幻般的的歌声,以接近完美地表达,让所有聆听着为之动容。《我是歌手》在对情感营销的运用上,主要是针对歌手个人的经历和歌曲之间的紧密联系来进行的,而不是将它们割离开来分别讲述故事,如黄绮珊,沉寂归来以后的大气从容与淡定; 尚雯婕多年曲折,终于真正找回自我,在这个节目中犹如破茧之蝶,蜕变绽放; 陈明时刻以一份母亲的责任感作为自己歌唱的动力; 羽泉二人精诚合作,比合作过的经典歌曲更打动人的是他们台上台下不变的友情。这种方式因易于让观众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而更容易被接受,几乎每期节目中歌手们演唱的歌曲,推广组都能从中找出典型来进行情感营销。

4. 《我是歌手》的新媒体营销

如今时代在发展,技术在更新,传播的媒介不仅仅停留在电视和报纸这样的传媒体上,网络视频以及社交平台也占有一席之地,甚至起到了更大的推动作用。新媒体借助手机移动终端,在传播效果上更具优势。《〈我是歌手〉的成功之道》认为全媒体的整合营销是《我是歌手》之所以成功的秘诀之一,除了在频道上多时段滚动播出的概念宣传片外,节目组利用新浪微博和QQ空间幵启互动营销新模式,提供各种渠道与观众进行互动,“这种全媒体的整合营销,发挥了各种媒介的优势,来扩大节目的知名度”。郝晓娟在《〈我是歌手〉的营销之道》中提到,湖南卫视对于《我是歌手》的推广,除了传统的平而媒体和网络合作,还将最新锐的微信、微博推广形式纳入其中,网络新媒体的运用带来了口碑传播,特别是全而铺开的微访谈、微信釆访以及微信新闻客户端推送,对宣传推广的提升非常明显。通过大众传播的方式对节目进行宣传,受众可以和官微互动,改变了传统媒体被动传播的形式,赢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四、《我是歌手》收视成功背后的思考

() 从《我是歌手》总结其节目的改进

1. 进一步提升歌手专业水平

俗话说“艺术之树长青”,作为功成名就的明星们,还需高度重视的是如何永葆实力,调整心态做真正的勇者。只有不断向前,提高实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明星作为专业音乐者,在追求信仰,端正音乐态度的同时,也要不断提升自己,专注于歌唱技巧,加强自身音乐素质的培养。音乐素质的培养和提高靠长期的积累与修炼,只有这样才能在表演中游刃有余。只有歌手重视并不断提高自身的音乐素质与文化修养,才能以纯熟的音乐技巧、准确的音乐风格与最佳的二度音乐创作诠释音乐艺术,才能真正成为高水平的专业歌手。

2. 进一步发掘“明星效用”,助推节目自身的成功

从去年的《我是歌手》、《百变大咖秀》,到今年的《我是歌手》等节目,“消费明星”已逐渐压过了“草根、平民”,重新成为了真人秀节目的主题。那么,电视台如何最大程度地发挥明星效用?《我是歌手》无疑成为了我们的榜样 :一是利用明星源于对节目的支持而自发进行节目的二次推广。二是在节目的宣传中,将明星作为形象代言。三是利用明星大众基础,激活了粉丝的热情,进一步把节目的影响力进行扩散。四是明星主持加策划赚足眼球。

目前,明星已经扎堆真人秀节目真人秀节目与明星构成了相互“利用”的关系。明星为了获取新的商业价值,更加卖力地为节目工作。作为节目制作方,如何更好地“相互利用”,助推节目的成功,成为了节目制作的重要课题。

3. 进一步完善创新机制,为节目自身创新提供了资金与机制的支持。

湖南卫视创新研发中心与生产调度中心之间的联动,充分利用了频道内部人力资源,实现节约成本与提高生产力。湖南创新与生产联动的模式告诉我们,一方面,要不断完善创新机制,使得节目创新基金的效果得以更好地发挥 ;另一方面,将创新与节目生产紧密结合,利用闲余生产力进行节目孵化,实现一举两得——不额外增加人力资源成本,同步提高劳动生产力。

() 对比《我是歌手》透析电视真人秀节目的不足之处及建议

1.切忌盲目模仿,注重本土创新

“电视真人秀节目需要不断地推陈出新,才能获得观众的青睐,差异性是同类电视栏目品牌竞争的核心内容。”我国电视真人秀节目起步较晚,节目制作力量较为薄弱。由于原创节目的制作难度性以及市场风险的不确定性,初期我国只能从国外购买电视真人秀节目版权,大多数真人秀节目是通过加以模仿改造,很少有个别优秀的电视真人秀原创节目。《开心辞典》就是一个成功的本土创新案例。中国的电视节目,尤其是真人秀节目(综艺和电视剧)无论在质上还是在量上都有着长足的进步。在这期间,大量的真人秀节目应运而生 ;可是这些真人秀节目大多缺乏新意,并不能满足受众需求,从而影响了整个电视真人秀节目的长远发展。所谓创新,不仅是节目内容形式本身,也可以体现在节目主持人主持风格的创新上。

2. 明确受众定位,提升传播效果

受到港台和国外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影响,我国的一些电视真人秀节目出现了一些庸俗化、低俗化的夜聊节目。这些节目在当时的一段时间可能会取得成功,博得收视率,但最终会被观众唾弃。电视真人秀节目只有在精准的受众定位下,才能更好地把握市场脉动。《我是歌手》在受众定位上不再局限于一批狂热追新星的人群,而是注重“怀旧”人群。《我是歌手》精准定位既符合了青年人追逐潮流,又契合了中年人的“怀旧”情结。此节目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多年龄阶段的选择,正是由于广泛的受众基础,《我是歌手》的传播格调较其它同类真人秀节目更高。

3. 转变传播策略,凸显人文内涵

电视真人秀节目的本质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播。文化的传播兼具着社会责任功能。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尹鸿教授认为,一个时代能够创造梦想,就是在现实的基础上为公众提供了一种文化鼓励,对于引导社会价值取向往往可以起到积极作用。电视节目只有剔除浮躁的冲动,关注当下现实,传递正能量,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文化的支撑,这也给电视真人秀节目提出了 :坚守电视的文化品格、坚守娱乐底线,致力于提升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品质和品位,做到不肤浅、不流俗,有深度、有品位电视真人秀节目属于文化产品,优秀的文化产品有利于良好的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我是歌手》给诸多“怀旧”明星提供了平台,同时也拒绝炒作、花边、绯闻,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演唱环境,使受众能够从这档真人秀节目中重新思考音乐,摆脱之前对音乐的明星附属化思想。

五、结束语

以上阐述,客观地评价了《我是歌手》,笔者结合《我是歌手》播出以来造成的广泛的社会影响,从两方面分析了节目成功的原因,但是笔者远远不能用以上的文字将《我是歌手》的成功分析透彻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我是歌手〉成功原因分析》一文撰写过程中,《我是歌手》的高知名度以及丰富的网络资源为笔者提供了较为广泛的思考空间,但也存在一定的研究难度。首先,我国的电视真人秀节目虽有几十年的发展历程,相关文献资料众多,能够为论文写作提供较多的背景资料,但选秀类节目是近几年才出现,而《我是歌手》的节目模式更属国内首例,相关文献资料和学术探讨少之又少,尽管笔者也力求通过自己特有的思考增加文章特色,但此选题和前人的研究成果有重复赘述。其次,文章研究内容有限,未能更多地从受众心理和品牌营销的角度对《我是歌手》展幵深层次分析和论述,是作为一篇毕业论文的一大不足,今后若能结合《我是歌手》第三季、第四季等的播出成效,以课题的形式幵展各个方面的调查研究,相信会得出更为科学的数据资料和分析结果,也为“成功原因”提供更加强大的支撑力和说服力。在播出期间这档节目也遭受了很多的质疑、很多的批判,但是其可取之处还是毋庸置疑的,应当去粗取精、剔除糟粕。希望在今后的节目中越办越好,也希望 《我是歌手》的成功能给中国的其他真人秀节目以启示,哗众取宠是不值得赞扬的,只有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念才能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可,节目才能越来越收到广大观众的喜欢和认可。

参考文献

中文着作类:

[1] 贾慧杰.电视选秀节目品牌建设中的受众研究.大连: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2-40.

[2] 杨艳珊.《伊莱休·卡茨传播思想研究》[M].《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下册)》,2002,15-20.

[3]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169-170.

[4] 郭振玺,丁俊杰.影响力营销[M].北京:中国传煤大学出版社,2005 66.

[5] 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57-71.

论文类:

[1] 孙 崧.浅析音乐真人秀节目的价值观传播《中国好声音》热播引发的几点思考 [J].当代电视,2012(9)71-72.

[2] 郑天放.《我是歌手》的传播策略[J].新闻世界,2013,07:219-220.

[3] 郝晓娟.《我是歌手》的营销之道[J].新闻世界,2013,06:224-225.

[4] 彭译萱.《我是歌手》:大众艺术的娱乐狂欢[J].改革与开放,2013,12:194-195.

[5] 贾雯霞.电视真人秀节目的价值引导与文化鼓励功能-------以湖南卫视《我是歌手》为样本进行言说.2014(8):102-105.

[6] .《我是歌手》的成功之道[J].新闻世界,2013,06:84-85.

[7] 张国涛.输出正能量传递真性情——浙江卫视《中国梦想秀》《中国好声音》高端论坛综述[J].现代传播,20129):130-131.

[8] 项仲平、刘静晨.《对当今电视真人秀节目功能缺位的思考》[J],《当代传播》,2009 年第 2 期.

[9] 高 菲.浅析《我是歌手》的制胜之道.传媒案例,2014年第2期.

[10] .《娱乐狂欢的理性思考——电视真人秀节目媚俗化之批判》[J],《中国电视》,2005 年第 9 期.

[11] 张瑞仪、王 瑛《<我是歌手>的探析与启示》 视听慧眼2013年第 7 期.

[12] .《我是歌手》的品牌推广研究: [博士学位论文].湖南师范大学.

[13] 李锦辉.《中国好声音》节目分析:[博士学位论文].辽宁大学.

[14] 孙 瑜.从《我是歌手》探析如何打造电视栏目核心竞争.《传媒论道》. 山西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其他:

[1] 肖建珍.《我是歌手》热爆荧屏原因探析.《信息传媒》,212-214.

[2] 茅中元,《把脉〈我是歌手〉微博营销策略》[EB/OL].《天天新报》,2012-8-31

[3] 曹洁.《〈我是歌手〉火热寒冬后的模式. .

[4] 汪峰.新浪微博[DB/OL. / / wangfeng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d12b13d14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39.html

《浅析《我是歌手》的成功和启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