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觉法(一念行者)

发布时间:2020-07-11 02:06:0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本书简介

(2009-08-09 11:25:36)

本书简介

 

一念觉行法门,实质上并不是我的创造。它来自先人们的发现。作为用来自我觉悟的方法,我看到他们各自方法的繁缛或片面——有一部分人只关注“念”,另一部分人只重视“觉”,有的把这些东西缠结的分不清,像拧掉一筐子萝卜的叶,洗掉它们上面的泥,我对它们作了整理。现在,我把一筐子新鲜干净的萝卜放在了你面前,我为它取名叫“一念觉行”。它包括三层意思:一个念头、觉、行动。

念头是“有”,觉是“空”。对于一个生命来说,万有为念有;说空为觉空。那念头只是一个念头,那觉人人相同,我强调的重点,是两方面的——念头和觉同等重要。“一念觉行法门”的整个重点又在“一念”和“觉”上,至于“行”,它几乎没被强调,因为当你在“念”上用好了功夫,当你的“觉”性加强了——行动,那是个自然而然的行为。在一念觉之后的行动,就自然是无为之为。无为是心念清晰后的自然结果。

一念、觉、行——汲取了整个修行最精髓要领的部分,成为最清晰、有力和至简的法门。它可以用在任何人的任何问题上,只要他们愿意,这将无往而不胜。它不但能解决你当前直接的、明显的烦恼痛苦和障碍,它还能导致你最终的觉悟。

一念觉行法门第六个部分讲解,第一部分“念头”,第二部分讲“觉”,第三部分讲“念头和觉”的关系;第四部分讲“行”,第五部分内容“当下成道”,第六部分讲述“觉者的世界”。

一念觉行,一念觉醒,一念觉悟,一念觉知——遇到这个法门,深入地实践它,它不但可以直接去除你生活中的苦,作为修行的工具,它能还减少你多年行修的弯路和以为得修千生万世才能成道成佛的幻觉。这简洁的方法强有力:去苦……得乐,它带你到达至善至乐之门。

内在的事

(2009-01-26 10:04:14)

我们一生要做的事,都不过是内在的事。没有真正外在的事。所有外在的事--都必须拿到里面去处理。我们没有外在世界,我们都在自己的里面存活。所以关心内在的事应该是我们所有的生活和所有的重点。

念头是我们里面的全部,它就是我们的生命。除了念头,将没有生命。

我们要在自己的里面做什么?除了去了解和直下内观自己当下的那些来来去去的心念、除了和它们做朋友、爱人和亲密伙伴之外,我不知道我们在里面还能干些什么。外在的事只是内部念头的推动,而外部的事也只是为激起我们内在念头的显现而让我们意识到自己是快乐的、成功的、喜悦的或沮丧的--生命觉知。外部事件没有本质的存在意义,它们的存在及变化无不是来引发你内在念头的改变以引起觉知改变而感知生命存在真实的。

外部事件根本就不是重点中的重点--重点中的重点是由它们为因,而引起你里面念觉的各种感受的。生命是感受的,感受的才是生命。除了感受是生命本身外,没有什么再是生命。

了解我们里面的念头,和它们做爱人、朋友、或亲密关系,才是我们生活中的生活,才是我们生命的实相。我们对自己内在念头的清晰度,决定我们心智的清晰度。我们对待我们里面念头的态度,决定我们自己生活的喜悦与否。因此,你对念头清晰不清晰就是你对自己清晰不清晰,你对自我的念头友善不友善就是对自己的友善不友善。

除了了解你的念头之外,你没有什么真正的生活。一个真正生活过的人从来没有移开过自己的内部,而一个真正生命丰富的人从来也没有忽略过自己的内部存在。他们热爱自己的实质是,他们热爱自己内部的心念。

我们常说聆听心的声音,你真正聆听过自己心的声音吗?心的声音该怎么聆听?能聆听心的声音的必须是一个他自己里面不再有混乱、不再糊涂和不安的人,他必须是一个完全放松的人,必须是一个不再对外部“抓”任何东西的人;否则,假如他的心还有许多混乱、躁动、不安或不清晰,假如他的心还一直想伸手去“抓”外部的某些东西,他怎么可能能够真正地返折向内去“聆听”心的声音呢?

聆听心的声音必须是一个大安宁宁静者才能真正做到,否则,那只是一个梦中在说梦话“我要聆听心的声音,我要聆听心的声音”的人在说话--他虽然说了他要聆听自己心的声音,但是他听不到,因为他还在梦中。一个说梦话的人怎能自己听到自己的梦话呢?

因此,没有真正静下来的人,虽然他们告诉自己倾听自己心的声音,事实上他们仍然听不到。

从自己内部传来的声音,并不是一个人凭他的意志、愿望或一相情愿想听到就能听到的。那是一个深入自己、和真正的自己相逢的过程。

宁静你的心,净你的意,聆听你内在的声音,做你生命之道所要引领你做的事。

人们了解自己的困难,就是一个向内的困难。他们有的想向内,但不知道内在哪里?他们向内看看到的是自己的肝脾肠子,但没见自己的内。他们以为“内”是一个可看见或可以想象见的“空间”,事实上那仍然是一种外而不是内。内是什么?向内看看什么?向内看就是看心念、看念头。

内在的事就是念头的事。内部就是念头的世界。我们向外看长草莺飞花开花谢,和向内看念头生灭起落翻变,那是一样的。假如你了解本质,外部和内部没有任何区别。外部只不过是指向外部的内部。外部内部没有本质区别,它们完全一致。外部是一面镜子,内部是另一面镜子,它们相互映照出的都是对方。

存在在幻象上有差别的,但在真相之上毫无差别。说内或者外,在为在还幻象阶段或意识有分别而平等智没出来的人因缘说法。事实上,外在的事就是内在的事,而内在的事也是那外在的事。但是无论说内还是说外,对于生命本体来讲,它们都只是一些念头变幻运用而已。还是那句话:除了念头没有生命。

所以热爱生命的人,去了解念头吧。内在的事,就是念头的事。请去勘察那些生命所谓的奥妙及存在。

讲“心”与讲“念”

(2009-02-03 10:26:05)

  很久以来,几乎所有开悟、成道或对生命、意识所有体悟的人在讲述他们的自由、喜悦和解脱经验时,他们都几乎无一例外的在使用“心”这个词汇--他们都是谈论“心”。道即是心,因为道即同心性;法即是心,因为心外无法。心即是真相,因为当心成为它自己的时候真相自现;心即是世界,因为离心无世界……

但是“心”是无,直说心比较抽象,人们知道人的一切都是心的结果:痛苦因它而起,幸福为它所造,自由即是心在自由--除你的心外没有你的世界--但是谈论这空无、不具体、到处在又见不到的空泛之“心”,却往往仍会使人迷糊、也找不到具体的路可走。念头即是心。心是无,但念头是有——如果用“念头”一词换掉经书里所有的“心”这个词汇,那将具体明白的多。讲时时可感知的念头,比讲那在但抓不到什么的心更容易。这并没有什么分别,因为心即念头、念头即心,念头和心只是站在“有”和“无”上的不同所见,它们是一,是一回事。因此,论道要说心,讲心要讲念——这是种比较容易理解的说法。说道不说心,瞎扯;说心不说念,空谈。

 

   有很多讲心的话听起来很好听,但是人们看了并无多大的收获。谈论心--它除了让你的头脑感到舒服或感觉有营养外,对你的心本身并无多大的收获。因此我的观察是,谈心是宽泛的、抽象的、不明确、不清晰的,对人的帮助并不多大。比如,佛说法中“贪婪心、嫉妒心、贡高我慢心、爱憎恨心……”这些“心”是什么?如何去除?这似乎很抽象、很宽泛、抓不到边儿。但是贪婪心、嫉妒心、贡高我慢心、爱憎恨心——只不过是一些念头——贪婪的念头,嫉妒的念头,贡高我慢的念头,爱憎恨的念头……。如何去除这些心?去理解那些念头,因着理解,让那些念头放下你就行了。但是这些问题如果说“心”就比较抽象模糊,但说“念头”就比较清晰具体了。因此,在这类表述中我尽量用“念头”这个词汇而不是“心”。因此这本书,我主讲“念”——当然也说“心”。

 

   但是什么是念头?说白了念头就是想法。念头即是意识运作的最基本的单元。因此,当我们避开“心”--而去用“念头”谈论、解释一切时,它们一下子清晰、明了、直接了许多。人存在的一切即是心,心存在的一切即是念,除了心念之外无有他处、他物。人的心里面除了念头之外无物,当我们描述一些内在的经验故事时——我们说“心”如何如何,似乎大家感觉找不到北,不易真正明白那说的具体是什么,即使明白在讲什么也好象没有具体的道路到达那儿。但是当我们避开讲“心”而说“念头”时--问题一下子清晰了,人们不但看到了具体的“事物”还看到了具体的“道路”。

 

   当我们描述心及其真理时,有很多开悟的大师描述的很好,那语言很美、道理讲的也十分中听--但是越是那样它越容易让人粘在文字而不看到真正的真理在哪里。人们对心经验的描述成了头脑美好的食物、它成了喂养头脑的美食。以心讲心,以心观心,那是头脑所喜欢的游戏。头脑对心的世界很感兴趣,但是它就是不可能真正进入它,因为一旦进入它--就意味着头脑自身消失了,因为心里怎么可能有头脑呢?让头脑进入心,就意味着让头脑去自杀。头脑怎么可能去自杀呢?任何头脑都不可能真正去自杀,它所做的就是避免去自杀。头脑是恐惧本身,所以用头脑去解决恐惧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用心去描述心--以引导他人达到自由、开悟的师父--他就象有一根很美、很艺术化手指去指给你月亮看一样:看,月亮在那儿,它是多么的美……!可是因为那根手指太具诱惑了,人们往往还是找寻月亮的过程中迷失在手指之上,因为手指是他们去寻求月亮时所第一个能够看见的,且还那么美。即使那个师父告诉你,别看我的手指,去看月亮——但是这效果似乎不大,因为头脑是一个绝对的目光短浅、自私自利、只顾眼前实惠而不能从长远作计的人——-所以当头脑看到离它最近的美丽的手指时,它一定会将找寻更美的月亮放在之后。讲“心”——那些指给你向内看的师父实质上还是在把你引向了外。所以,用讲“心”的方式让人悟道——自由和离苦得乐的效果并不好,因此,我开始强调讲念头。

 

   在对真正阐述的道路上我自己也经验过找寻,在开始的时候我我一直惯用“头脑”,后来就是“自我”,再后来我使用“心”,再后来我使用“妄心”……直到现在我开始使用“念头”来描述我所描述的。对我所想描述的——我发现使用头脑不勉励够全面,使用自我不够到底,使用心不够准确清晰,使用妄心不够美好——因此直到我开始碰触使用“念头”来阐述我所知道的“心”与“世界”的真相时,我才感到满意。

念头是人心及其感知中世界的根本成员或根本元素,所有你所触见的人物及真相都是它。你不可能遇到别的。所以讲心去讲念,讲世界去讲念,就是讲到家了。讲到最为根本、最为彻底、最为清晰的地方去了。这是讲念的好处。



    但是光讲念(头)又似乎给你的感觉是做一个雕塑的作品只有骨架没有肉的感觉——因此还必须再讲一些心。我书中的第六部分,谈了美国最为真正成道的女人拜论凯蒂关于做念头功课的一些事情。但是我觉得让人们只去做念头或仅停留在念头的生灭、来去及克服、发现及认识的本体之上是不够的:你还必须看到念头背后的心、心背后的无心……,当然如果念头做尽了,就自然见到或觉悟到心及无心了。但是在没有彻底的做尽念头、见证心及无心之外,还是先将这个观念提前提醒出来,以使人更快的见到他们所想见到的,以使他们到达更快的到达他们诸世所梦想的、其实本来就是他们世界的安宁与喜悦。

  

   我在这本书里讲心又讲念,讲念又讲心,因为我看到了单纯讲一个方面的不足。虽然在无分别的真相世界,心念根本无别,但是二元显示中,在幻象里它们出现的还是有所不同。我看到的不同,我乐意说出来与人们分享,但我不坚持我说的“真理”——因为没有真理,真理是宇宙里最初和最后的笑话。

人们都活在他们的“认为”里

(2009-02-03 10:29:40)

  人们都活在他的“认为”里,凡事没有你的“认为”你会怎么样?没有你的“认为”你会如何?你完全没有“认为”了你是个什么样的人?“认为”制造一个故事。你活在“认为”里你即活在一个故事里。没有你全部的故事你是一个什么?

 

   念头在你的里面升起,而你不认同它或你完全不被它拉走着,那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不认为造成你痛苦的念头是真的,你会如何?造成你痛苦的念头是真实的——你百分之百的确定吗?你的痛苦和你的念头之间是什么关系?当你对你的念头作不那样的“认为”时——你的痛苦会发生什么变化吗?

 

  “认为”是一条限定,一旦你进入你的“认为”——你就进入了某个限定的世界,你再也无法活在其它的层面。“认为”之后是你坚信的世界,是一个狭窄的世界,是一个套子,一个你自己走进去并不愿再走出的笼子了。“认为”制造你误以为真实的幻觉。坚持着自己,使幻觉真实着它本身。如果你对自己的“认为”一天不动摇,幻觉就自以为真的存在一天。假如没有你坚持的“认为”,幻觉还会存在吗?幻觉是“认为”的结果,而“认为”是幻觉的起始。

 

   你的“认为”创造一条道路——当你坚持着你的“认为”你就走在狭窄的道路上。“认为”不可能是一片平原,“认为”制造着羊肠小道。“认为”制造有限的胡同,它让你只见到你事前心所设定的妄相的世界,你不可能见到更多的——因为“认为”像刀子一样切割了那本来存在的广大无边的世界。当没有你的“认为”时,你面前是一片广大的大地,一旦有了你的“认为”--你就立即在广阔的大地上造出一条路来--那是一条狭窄的路、即使它再宽。

 

    世界象一大块完整的蛋糕,而你的“认为”则像刀叉,它的侵入、掠夺或瓜分让你获得蛋糕的一小部分,它让你失去了整块蛋糕。蛋糕在你的面前,假如没有你的“认为”——假如你的“意识”不去切割那蛋糕,会是什么样呢?你将拥有整块蛋糕。切割让你盘里蛋糕的数量减少而不是增加。没有你的切割、你的认为,你将有整块蛋糕,一旦你切割、你“认为”——你的蛋糕减少了。这就是你判断、认为、有意识而为结果。努力让你在失去什么,而不是增加什么。你的“认为”狭窄了你的心。

 

   头脑是台切割机,是个建筑家,它把整个宇宙完整的空间切割开来、垒造成一个又一个窄小的空间。对于完整的存在来讲,头脑是一种破坏。头脑一生都在做着它自以为是的荒唐之事:它砸碎本来完美的存在,构建它认为中的完美的存在。头脑的疯狂在于头脑太相信它自己了。而去“认为”、“认为”、“认为”……就是头脑的工作,没有它的“认为”它会失业。

 

   每一个“认为”都是一个头脑,你有多少“认为”你就有多少头脑。而人的头脑越多,他就越活的狭窄。去“认为”像头脑编织一架笼子,它像是你去抓一只长着翅膀的鸟放到其中--而你的心就是那只鸟;去“认为”就像去垒造一座监狱,但它却把那艰苦的建地狱的人给投入其中,就结果就像你在山坳里下了抓兔子的套结果你自己的脚被勒住一样。

 

    你知道自由要干些什么吗?自由就是去除你那些“认为”。没有你的“认为”世界会如何?当你坚持你的认为时,是谁在不受限和不自由?谁囚禁了你的心?没有“认为”时谁还在烦恼困苦?

你知道所谓的修行是干什么的吗?那就是达成你的自由的!而自由如何达成?那就是去掉你头脑里的新的与旧的“认为”。阻止你的头脑继续去“认为”,这就是“心”的工作之一。不活在自己的“认为”里,你将自由无限。自由的工作就是解除我们时刻创造着的“认为”;没有“认为”对我们的囚禁,我活在更广大的宇宙里。

 

   “认为”利用着“概念”铺设自己要走的道路,拿着“判断”的镰刀扫割着原野的花草--而这种行为在把你引导一个窄小的地狱而不是宽广的天堂。“认为”的把你引入固定、僵硬、窄小和受限之中。没有“认为”你会怎么样?…当你头脑里所有的旧的“认为”死得干干净净、而新的“认为”又不会再产生时,你会是怎么样?你将无边无际,你将自由无限--你将是宇宙,将是佛……

 

   不再活在我们的“认为”里,将是我们修行的目的之一。看看“认为”之后人们产生的“应该”或“不应该”……它造成了我们的痛苦!当没有我们坚持的“认为”时,应该或不应该就不是问题。你想自由或无苦吗?消弥你坚持“认为”的心就是那自由的工作内容。如果人生有一个工作就叫修行的话,我想这就是。

 

  “坚持”少一些,自由多一些;“认为”少一些,世界宽一些。假如人们不活在他们的认为里,他们就活了他们的本性中了。

如果没你的角度,那会是怎样?

(2009-02-03 10:36:13)

“认为”导致“角度”——凡事没你的角度,会怎样?

 

人们说话、做事——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且死死地抓着那个角度,从没想到移动过。你为什么会坚持?你为什么是一个坚决的人?因为你有角度!你在那个角度上不移不易,因此你是一个会坚决的人,甚至你是一个很固执的人。你为什么在那件事上固执不变?因为你坚持着你的角度。



   角度隐藏在你的背后,它是你目光的轨道,它决定你看到什么。角度使你的心只去往特定的地方看到特定的风景。角度使你只看到个体而错过无限。平凡的人是一个有角度的人,所以他只看到它角度里的东西,圣人是一个没有角度的人,所以他看到了整个宇宙。因为有自我的角度,所以平凡的人象冰,他有固定的形状;因为没有角度,所以圣人象水,他没有固定的形状——因此他有了所有的形状。两个打架的人,是因为他们角度所连延的轨交叉了,那驰骋在那轨道的火车——心撞架了。

  

这是一棵树,真是这样吗?从一只大象的眼里看,它也是一棵树吗?那是一张桌,真是如此吗?刚刚睁开瞳眼看世界的婴儿,它觉得那是一张桌子吗?你是一个“人”,真是这样吗?从一只蚂蚁的眼里看,你是一个“人”吗?

 角度从自我一产生开始,它就替代了它,此后人们所做着一切,他们记着了“自我”,但忘了“角度”。事实上,自我的另一个名字就叫角度。人们的第一个角度是常常从他是一个“人”的角度出发看等一切。你是一个“人”,真是这样吗?你百分之百的确定你是一个人?从一条鱼的眼里看,你是“人”吗?从一只猴子的眼里看,你是“人”吗?呣,你并不是“人”,你只是认为了你是“人”,如果没有你的认为呢?凡事你从“人”的角度看问题,这限量了你的很多自由和视野。你是一个男人,真是这样吗?那刚刚吚呀学语,意识里只知你是一个“人”但还不知人有男女的幼儿看来,你是一个男人吗?你是一个女人,谁说你是一个女人?鹦鹉就不知道“人”是什么,更不知道你是女人。你是一个失败或成功的男人,真是这样吗?如果你不站在那个你认为失败的角度里你是一个失败的男人吗?如果你不站在一个你认为你成功的角度里,你是成功的吗?你是成功的或失败的,你百分之百的确定吗?

如果没有你的认为,你将变得空无,你成了宇宙;如果没有你的角度,你是宇宙里万物。谁说你不是呢?一旦你还觉得你不是那样——那么你又有角度了。角度是杀死可能性的。角度使你凝固、狭窄、单一、没有生命、成为死物!

你是一个做人失败的女人,真是那样吗?我看你连女人也不是。如果不加任何分别,如果没有任何立点的只是静静的看着你——我都不知道你叫什么你是什么?我对你完全感到陌生,就像婴儿第一眼看着这个毫无命名的世界上的任何一物一样,我不知道你是谁?是什么东西?我完全陌生——对于你,对于这个世界。

这是楼房,这是道路,这是汽车,这是树,这是公园,这是一片公园里的湖,你正走在一个婆娑的世界里,真是这样吗?我不知道,如果没有我诸生以来所接受的那些概念和角度,我不知道我走在哪里。我只觉得我走在一个没有名字、没有声音、没有万物、也没有我自己的一个完整、毫无分割的存在里,我也不知道我自己是谁,我只觉得自己在移动。如果没有那所有的命名、概念和你的任何一个固定确立下来的角度,你只觉得你在飞——飞在一个没有名称的无语寂静的世界里。

如果没有你的角度——你没眼、没耳,甚至也没心,这世界是什么样?现在你有眼、有耳、也有心了,世界或万物就是你认为的那样?呣,自我一诞生,它就开始确立它的角度,分割它与世界,命名它的万物,定义它的好坏,那心创造它的故事然后分别去放在每一样它所见到的事物上。呣,自我从它一诞生——存在于这有觉的世上,它就开始忙着创造它自己的世界,最终它创造了它自己那丰富美好的世界,但这世界和那真相的世界有什么关系?它完全为自己创造了一个大乌托邦的世界——天堂或者地狱。它创造后,此后不久它就忘了这件——它创造了世界这件事,之后它以为那世界本来就有、千真万确的存在且和它自己毫无关系,而事实上是这样吗?那整个世界都是它自己的作品。世界是自我的作品,难道不是吗?如果完全没有你的命名、分别、判断、区分或划分、心的创造——这世界是它现在你所觉知中的这个模样吗?

如果没有你,世界上没有天堂,也不存在地狱——现在你存在了,天堂或者地狱紧跟着而来,可见,地狱或者天堂都是你自己心的创造。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角度就是一台望远镜的镜筒,天堂地狱都出这自这个镜筒——你往这看去,是地狱;你往那看去,天堂!如果你把望远镜扔掉,天堂地狱在哪里?同样,你把望远镜扔掉——你扔掉你所有的角度,好坏、大小、生死、快慢、美丑、成功或失败,在何处?因为你事先已在无觉知中确立了一个角度,所以你分割了你和世界,紧接着你分割那世界,把它变得五花八门繁壅复杂。

 

象你本来和母亲一体,但自从你的自我意识从那宇宙的子宫里掉出来以后,你首先拿了一把剪子剪掉了你和母体相联的脐带——你分割和你这个世界,紧接着,你又像拿着一把刀,在世界这块完整的大蛋糕上挥砍一气,结果你把那完整的世界砍切的有数万块,然后你分别给它们命名,这是树,那是云,这是天空,那是大地……做那些事仿佛你在催眠中、仿佛在你梦中——但当你稍些清醒时,你却不知道这些事情是你自己做的,你忘了,象是在梦游中所做的一样。甚至,在那梦中你都不以为你在砍切本来的存在,你认真的以为你在艺术创造呢?你在学习、你在雕刻、你在创造完美的世界。嗯,直到有一天你完全清醒,你知道了这是怎么回事,然后你才知道你和这存在的关系。带着同一具身体和心,你又回到了那原本的世界,这就叫醒悟。以你刚醒来之时的状态生活,那就是成道。同一颗心带着智者的智慧重返婴儿的简单自由纯真——这就是所谓的成道的过程。

 

成道实质是一个心的返原的认知过程(不是头脑的逻辑推理的认知过程),并把那认知重新活出来的过程。心从它错走的梦里创造和梦里复杂中退回,找到最初的出发点、并重新认识出来的过程,那就是心的旅程——成道的旅程。心,要想出发寻找原路,来到它最初的地方,首先它要拔掉它的角度、掷丢它的身份、砸碎它的坚持、走出它的认为……,然后,它才有可能到达那。

 

这是一张桌子,那是一把椅子,这是一面墙,我是一个男人,你是对的,她是错的……这一切真是那样吗?如果没有你“人”或那“人”所信赖依持的角度,那存在是那样子吗?你的世界是你的建构,在每一件事、每一个点上,你站在一个角度观察世界,你的世界是你眼中的世界——如果没有你的梦,世界在哪?如果你换一个身份或移一个角度,你所看见的世界还是原来的世界吗?如果你没有可坚持的身份,世界还怎么定义?那定义还是真的吗?

嗯,问一下自己这样问题:没有你所有的角度,那世界会是什么样?

生命,一部念头的故事

(2009-02-10 04:00:46) 曾以为生命奥妙复杂,“生命”曾让那拥有生命的迷惑。

 

而生命是什么呢?

   我今天的了悟是:生命是一部念头的故事——一部由“觉”观看到的念头的故事。生命的本质是故事性,除了故事性,生命没有任何“性”。生命是一个幻觉,念头在“觉”的面前表演着它的理想、它的存在和它的梦,当不清醒的心信以为真时,它便构成了你眼中的似乎有实性的生命。而实质,它是一个飘过宇宙的梦。

 

念头证明着它的真实和它的存在,而你不加考察、不加怀疑地就相信了它,这让明明的幻觉成为你确确实实感觉到“真实”的原因。我们迷失在我们的内部,我们坠落在我们内在的念头沙漠之中——本来活着我们可以好好地观看“生命”(念头)的表演,但因为我们迷惑了,我们不知道我们是谁、生命是怎么回事,而使本来活着是醒在宇宙里看一场美好的人生之戏,但却成了——人生是一场战役:一场你自己内在念头和念头之间的战役。因为不明,生命变成了一场噩梦,一场充满内在张力和不安的战争。

 

像我们在电影院里观看一场电影一样:由于我们观看的太投入了,我们忘了真实和虚幻之间的差别,我们把电影中的事情当成了我们自己的,因为我忘记了虚幻的真实性,我们跟着那电影情节中的人物大喊大叫、大哭大笑、我们跟着它流浪或随同它的命运……。而事实上,我们的“内在”就是这样一个大影院,念头日夜在其里面表演和放影着不同的片子给我们看——很可笑的是,如同在外在的电影院里看电影一样,我们也相信了我们内在的“电影”情节!我们把外在的电影当成假的,把“内在的电影”当成真的——这让大帝大笑我们。而事实上,两个电影都是假的。上帝知道这件事——那生命觉醒的人也知道这件事。所谓觉醒,就是看出这一切。

 

生命是一个飘过宇宙的梦——是一个飘过你的梦——飘过“觉”的梦。而你使截取了那梦境,你卡在了里面,你在那梦里深深以为它真。你掉进了自己“认为”的世界出不来,你沿着自己“角度”的隧道往梦深处去,你在自己的“认同”中挣扎——而你忘记了这一切:只不过是你卡住一个又一个的念头造成的。你所看到的以为真实的图像——人生,只不过是念头打在屏幕上所造成的幻觉。那是一场念头的故事,而你进入了自己内在的电影中忘记一切了。你迷失在自己内在的虚幻中。

 

所谓醒来就是看见这实相:生命,是一场念头的电影。你有一个内在的影院,你日日是这电影院里的观众,你日日被动的观看它所有的放映。因为“视觉”暂留现象,当把你的眼睛由注视内在的屏幕移至“外在”的事物时,你在那外在的事物上仍旧看到了那内在的图像,就象当你久注视着电视,当把电视关掉——你的眼睛移向别处,你会在别处能片刻“继续”看到那电视中的情景一样,这就样,你模糊了“内”和“外”……最后,你只知道有外而不知有个“内”存在,最后连内外的虚假性,你也误以为真实性了。——就这样,你把幻觉的生命看作了真实不虚的真性存在!而事实是什么呢?生命,是一部念头的电影!

 

觉醒的人不再相信它的念头——但它们观察它的念头,它们有趣味地观察那念头的故事,它享受那念头的表演。觉醒的人不再有外在世界,它只有一个内在世界——而那是它的全世界。它的世界里不再有外在的众生,它有的只是万众念头。觉悟的人知道“自己就是宇宙”是怎么回事,它知道它的丰富性不增不减——宇宙里没有什么东西消失,也没有什么东西诞生,那看到的“消失”和“诞生”只是一个幻影的出或没。觉悟的人因为这觉悟,它的存在等同了宇宙,因此它在清醒中和上帝齐等。觉醒的人没有生和死,因为它了解到生和死只是一种幻象——那影子的出现或消失。宇宙不可能死去,宇宙也不可能诞生,宇宙如如不变在它那里。宇宙里面的“变”创造着宇宙的梦,而宇宙不是那梦,宇宙是那做梦的人。醒悟的人观看着它的梦——而它,不是那梦。

 

为什么说觉醒的人超越了生命?生命是一个梦,而那觉醒的人比梦还大,它知道那梦——那生命——只是投影在它上面,而它怎么可能是那投影呢?觉醒的人在生命之上存在着,因为生命意味着生灭或生死,而那觉醒的人在生灭、生死之上,因此,觉醒的人不死——因为它知道它从没生过。它在生死的幻觉之上。

生或者死,都是相信念头导致的幻觉,因为念头有生或灭的特性。当你知道,生命是念头的投影时,你就知道了生命的生灭的幻觉性。佛说它不生不死、不来不去、不是这也不是那——是因为佛因为看到了生命是这念头的投影而觉悟的真相之述。当你不再相信你的念头,你就能不生不死、不来不去、不是这也不是那……首次你成了佛!觉悟到佛时,你就是佛,佛是它的觉。

 

佛的那些讲述,来自它生命的体验——那不是它头脑想象臆造之品,它不能作为知识加以理解,知识是体验的结果,它必须被你体验到而变成你的知识。知识是智慧树上结出的果子,知识是体悟的结晶。当你不能体悟时,即使你再读那些知识也没用。知识不能带你到达佛所去的地方。到达那儿只能藉借你自己的开悟、体悟。所以学佛是学不成佛的,因为没有任何一座桥能把你领到空无中去,那些由知识砌造成的桥无法延伸到那儿。靠学佛的经典知识觉醒到佛的觉是没有希望的。把那些知识扔掉,纯粹用你的心还有些希望——事实上诸佛也都是那些做到的。

 

知识是实化的念头。相信那些知识带你觉悟之心。这对于解脱和觉醒是南辕北辙的道路。了悟的心只能靠摒弃知识的绝望的时刻,在头脑不能触及、知识不存在的地方——“觉”性往往诞生在那里。把你的经书扔掉吧,我确切的说,读经和成佛完全没有关系、甚至它是障碍。经文惟一可能的价值是,它可能印证你是不是来到过佛曾经来到过的内在的路、内在的地方。但经书或经文不能领你来到那里。越不依靠经书、经文、知识、技巧或方法,越有可能接近佛——觉,越依赖它们的结果是,你离那越远。很可惜的是,常常你扔不掉那知识——那经书、经文或方法,你害怕你手里什么都没有,你害怕你毫无抓持。没有它们你感到无助、不知所措、不能自已——但是越是这样你离在远离你的目标。

 

如果你听从我的建议,把你的所有书本拿开——只和自己的念头为伍……这样,你觉悟的路最近。日日与念头为夫妻、为同事、为亲戚、为朋友、为情人、为亲密关系——这样,你离那“觉”……你离了悟到那“觉”的关系就近了。如果你避开这内在的念头而那外在的经典、知识、方法、老师,那么你的路远了,犹如佛就在你的前院,而你却绕开前院而去了前院的前院一样。那是避开佛。不用担心没有知识、经文、老师或方法道路你怎么办,一旦你请自己真正置于那什么都没有中——你自然知道你将要应用什么、做什么。当你什么都扔除、当你空手置于什么都没有的存在中时,佛显现在你面前,是佛来找你了,而不是你去见佛。见到佛的人,是佛来见的他们,不是他们去见的佛。当念头停止努力,“觉”不显现什么能显现呢?

 

我说过,生命是念头和觉的相遇——生命是念头是觉前的表演……寻求生命或存在真相的人,什么道理或论理也不要学习,你仅去了悟“念头”和“觉”的存在及关系即可。它是让你见证佛、见证空、见证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来不去、不垢不净——佛的言义——最直接、最快速的方法。终止痛苦的方法和觉悟的方法是同时性的,一个达成另一个也达成。如果你想快速的觉悟,你从此不必拿起任何一本关于修行的书,因为很多修行的书都是那并没真正的了悟者所讲的他们心的故事——那心又制造的另一幻象。他们的讲述制造复杂而不是简单,大凡不是至简的方法就不是最终的方法或最彻悟的方法。从人类之心找寻觉悟和解脱的初始以来,那些写出的书无不把你的心带进一种又一种的沟坎里——方法里或有欺骗性的好感觉里,要么那些方法不简洁、彻底或根本有效,要么带你娱乐起你的心——让你在虚幻的愉悦中停止前进以为到家,总之,读那些修行书——在把你带往与你的目的相反的方向。只要心每进入一个故事,它就离觉悟远一层、绕一圈,不能直接或越来越接近真地。对于修行了悟心或生命的真相来讲,读书误人大于读书益人。为什么经说六祖慧能大师没上过学、一个字不识却能直悟真道?假如这书说的是个事实上,那是个证明,假如那书说的不是个事实——那是个隐喻——它都在显示一件事:知识、书本、“知道”等……在障碍着你成道。完全和知识、文字、方法无关的六祖大师的故事就是很好的印证。

 

要想快一点地见证“觉”或“空”,了悟生命的真相——你的工作对象最好只能是“念”和“觉”,除此之外什么都不要过问,无关有人发明的理论或方法有多好、多诱惑人、或有多有“道理”,不要理会那,始终以“念”和“觉”为工作对象——下功夫……这将把你领向没错的路。以“念头”为目标、以“觉”为目的——以“质疑念头的真实性,和假设那个念头有会如何、没有会如何,以及了解、体会你坚信的念头的相反面如何”为方法,是去苦和觉醒的最快捷有效的方法,它不但立即去除你现有的痛苦,最终还能带你到达佛所到达的内在境地——成佛。



   在过去的修行人所使用的方法里,和最终的了悟最靠近的正确的方法是“内观”。但内观有很多危险的妄观,比如观情绪、观身体、观那的变化,这些“观”往往把引在观的对象上而忘掉真正的目标——要最终了悟的“觉”,这一部分虽然叫“内观”,它其实还是一种观“外”。内观最重点的是观察念头……这和最终觉知到“觉”的存在关系最近,它的方向没错。但纯粹的内观或许对于了悟那“觉”的速度还算不慢,但对于止苦,它的效果太慢。观察念头——观念不实——往往你知道这个不实性,但当痛苦来临时你仍然会一次次的痛苦,虽然那痛苦的强度可能会越来越小,但用纯粹的内观去止痛苦的方法起效太慢,它使痛苦的衰减程度很小。当痛苦的念头到来——那不如抓过来它问一问它的真实性,然后看看有它和没它你的感觉会如何,然后绕着它看看这念头的其它方向的真实情况——那不如质疑它一下更有力和有效。

 

用纯粹的内观止苦的方法,就好像你看到大胆的强盗(念头)到你的房间里人偷东西了,但是你不去制止他,你只是看着他并让他知道你在看着,你对他什么也不做,你只是看着强盗一次一次搬你的东西,直到他累了自己停下一样。这种方法怎如?——强盗来了,你看到他到你的房间(心)作案、偷东西,你直接走过去,抓住他,质疑他一番,就仿佛你就是警察一样;而不是大胆的强盗(痛苦的念头)来了,你对它什么也不做,你只是观察、观察……让它自己累了停下来不作案一样。相比较起来,自佛陀以来,在所有的人们所创造的修行了悟的方法中,内观是最接近本相、最有效的止苦和觉悟的方法了,但再较之于“质疑念头”的止苦、觉悟的方法相比——它又略远一些。质疑念头——质疑所有的你内在生命升起的念头——那是了悟“空”、觉知到“觉”和止住痛苦或恐惧最为直接、有效的方法了!这个方法的产生是一个伟大的发现,它的确是对绵绵无期、不断痛苦的整个人类的祝福。它像一把你可以随身携带的、能终止内在毒瘤(念头)生长的手术刀,只要你痛苦、你意识到、你愿意——你随时都可以拿起它治疗自己,且刀起瘤落,干脆有效;且每割一瘤、每下一刀,都能让你觉悟到那“空”、接近那“觉”!这是多棒的方法,这是存在给整个人类最有价值的礼物。

 

依持这个方法,即使最没有领悟性的心也能过上自由无苦和最终觉悟的生活。它会最终使你成佛——过和佛完全一样的生活。它不是一条谁给指出的觉悟的道路,它只是一个你可以随时使用的方法,它比内观快速、有效、更有实际持物可做。它比任何其它的方法都更能随时随地的适合任何人。

 

这是很美的方法。它让你坐在自己内在的电影院里,在因为剧情、演员——那念头、故事——不断地痛苦时,它不停提醒你“喂,这是真的吗?”、“你确定那事是真的吗?”,它还在提醒你,“喂,如果你没看这场电影你还会痛苦吗?”、“如果你知道那是那个演员(念头)在演戏你还会痛苦吗”,最后它提醒,“看看那个演员的背后、那场电影的背后、看看那些台下——在别的地方是不是也发现一些什么?看它们给你的体验如何?是不是也很真?”——“啊,那念头是假的……这是一场戏”,最终你会因为这不断的提醒或质询,而意识那是一场梦,最终也觉知那梦流过其前的“觉”……最终,你超越这一切,你成了佛,因为佛所体验的——你已然完全体验到!

 

生命是什么?

生命,是一部念头的故事;生命,是一场幻觉中看到的以念头为演员出演的内在的电影;生命,宇宙的梦经过你。从执着生命,到开悟生命——你了解到,生命是一场宇宙的玩笑。生命是一片影子移过墙;生命是一朵白云经过蓝天;生命是一条河流流浪在大地。不开悟的一生是影子在证明自己是真实的一生;开悟的一生,是心跟随一个笑话大笑的一生。

 

生命是什么?念头流过觉——那生出的一场又一场的幻影——那一集接一集的念头的故事

一念觉法(6)

(2009-05-20 08:15:03)

——一念禅法问与答——

 

问:迷惑、解脱、开悟或自由是什么?

答:一念。一念不知即迷惑,一念不缚即自由,一念不迷即开悟,一念不执即自由。

 

问:在何处修行?

答:在一个念头上下功夫。

 

问:欲修何法,即得解脱?

答:一念法门。一念不系即解,念上自由即脱。

 

问:读经可否解脱?

答:读经使人静心,不悟难以解脱。

 

问:坐禅可否解脱?

答:坐禅可以入静,不明难以见觉。坐禅可以万世,最终一念解脱。解脱和坐不坐禅无关。

 

问:什么是禅?

答:丢掉一切概念

 

问:什么是修行?

答:修行是试图在梦中破解梦,还是一梦。

 

问:你如何看法灵媒或高灵?

答:心外无灵,即心是灵。灵即一念,一念为灵。心对空问,灵即回应。自心问答,还在梦中。

 

问:修佛需要读经典吗?

答:佛不读经。经就像蜘蛛的网,所粘都是想飞的虫。经不可迷,一旦迷经,如虫粘网,表象上好像寻解脱,有路可走;实则因寻找,随成迷宫,暗坠陷阱。

 

问:如何看待佛经?

答:佛经中处处概念、故事。概念是糞壳,故事即丛林,屎壳螂小心入糞壳,游兔小心入丛林。

 

问:如何看待六祖开创的顿悟法门?

答:顿悟”称法迷人,“顿悟”二字惑人,不知如何操作无法入门。

 

问:一念法门如何在一念上用功?

答:四个提问加一个反转。

 

问:什么是四个提问加一个反转?

答:对每一个让你执着的念头,问它真是这样吗?你能确定真是这样吗?有那个念头时你怎样了?没那个念头时你如何?,然后反转:对你执着的概念,转向他人、转向自己、转向相反的面。

 

问:如何提问?如何作答?

答:头脑提问,真如心答;在问与答间,进入寂静,犹如冥想,犹如对着山谷喊出声音——等待那回声反回。注意,自心问答,这是一个体验的旅程,不是思考的过程。

 

问:什么是菩提?

答:四个提问与反转就是菩提。当烦恼的念头起它就起。让问与答相遇,让头脑和心相遇,让烦恼与菩提相遇——让烦恼的念头与四个提问和反转相遇。

 

问:千古以为祸害人的是什么?

答:概念是魔鬼,深信造地狱,不疑在呆中,清在梦境里。

 

问:修一念法门会有什么效果?

答:烦因一念,恼因一念,苦即一念,乐即一念。疑令那一念虚,质终带人出概念。

一念觉法(7)

(2009-05-20 08:16:43)

第二部分 觉法

 

 

觉就是佛

 

整个佛教的典籍看起来浩如烟海,仿佛它在用一个沙漠里的沙来塑造一尊佛像。其实你完全不必要通过了解整个沙漠里的每一粒沙来了解佛,你只须了解一粒沙就可完全了解佛。三藏十二部典籍你没必要记住,你只时刻记得一个字即可,这个字即“觉”。记得“佛就是觉”后,其它的你完全可以放弃。

觉是佛,念是众生。如果你时刻站在觉中,如如不动,你就是佛;如果你时刻站在念上,生灭流转,你就是众生。觉知着做一切事,即是佛在做事;不觉地跟随念头生生灭灭,即是众生在无明中轮回。

 

能觉即是成佛

 

佛就是觉,所以能觉即是成佛。每天早上你睁开眼睛,觉知地看着天花板,然后觉知里地下地穿鞋,觉知地洗脸、刷牙、开车,觉知地注视你看到的一切,觉知地倾听这个世界……。如此,每一件事都不放过,每一个细微的发生都不错过,把你的觉知、宁静和优雅灌注每一根草叶上,每一丝听到的鸟鸣上,每一块手碰触的石头上,每一口饭上,每一个闪过头脑的念头上……觉知处处,处处觉知,如此时刻不糊涂,这就是成佛,就是佛在做事,佛在生活。

注意到,一个佛和神通没有任何关系。任何你想象的佛具备某种神通,那是你把自己妄自想象加在了一个佛的身上,佛不需要神通。佛也不关注神通,如果你时刻活在圆满优美的世界里,你要神通干吗?佛只是能觉,时刻觉,觉一切。六根敞开,心每一用都知,这就是佛的能力。

一个佛的能力并不象人们想象的那样:会飞、会穿墙而过,全知全能——佛并不是全知全能,一个佛只秉持一个“不知道的心”活在当下,他没有了解任何事物的需要,一颗是什么就爱什么的心不需要到处走着看看这、看看那,他只是不放过那来到他面前的一切。一个佛不需要“能”,更不需要“全能”,他只是知——觉知——完全的觉知。完全的觉知,就是“全知”。但一个佛不需要“全能”——那无所不能的神通。“能”属于头脑,“知”属于心,任何执着“能”、喜好“能”、发展“能”的——都是头脑,都是一颗妄心。“能”属于术,一个佛不需要任何法术,它不需要用一种常人没有的能力改变常人所不能改变的——在佛的眼里,没有什么是需要改变的,一切存在都是它本来的样子,术、能或神通,在它那里变得无用,完全无用。所以,一个佛是一个全知者——完全的觉知者,但不是一个全能者,因为他不需要任何“能”——神通。认为佛是一个全知全能——什么都知道什么都能,完全是一种想象;想象成为佛就是成为那种无所不知道无所不能为的超人,完全是一种妄,一种大妄心。

注意一个佛的能力是觉知——不错过任何念头的觉知。如果你能如此觉,你即是佛。在觉即是佛,失觉离佛远,无明成众生。

 

佛是可以通过训练而成的

 

能觉即是成佛,在觉知的时刻你就是佛。佛是可以通过训练而成的。在开始训练觉知时,你可能会一有觉知,一会无知觉——一会儿糊涂,一会儿清醒——一会儿佛,一会不再是佛。没关系,知时就觉,觉着做事,即刻即佛。带着觉知看世界,就是佛在看世界;带着觉知倾听世界的声音,就是佛在倾听世界的声音;带着觉知呼吸空气,就是佛在呼吸空气;带着觉知吃饭,就是佛在吃饭;带着觉知感受一切,就是佛在感受一切;带着觉知观察念头,就是佛在看众生。训练觉知六根之用,有用即觉,即可是佛。佛可以通过训练而成——这是为什么所谓修炼能够成佛的原因。训练你的觉知能力吧,这就是你能够成佛的最踏实的道路。

 

 

邀请觉知到你的生命中来

 

无论觉知六根之用用在哪、如何用,最中心的觉知点都是念头。所以对于修行,最要点的修行对象是念头。

在观察念头的修行中,你将体验三种念头和觉的关系状况:第一种情况是,念头在觉不在;第二种情况是,念头在觉在,念头不在觉不在;第三种情况是,念头在时觉在,念头不在时觉还在。

第一种情况是大多数人的情况,是梦中人的常见状态,大部分人都生活在梦中而不知是梦,有念而无觉。这种人好像正在黑夜梦中,可被称作无明期。这是无觉的状态。

第二种情况是多数修察念或觉知人的情况,是觉“有”的状态。他们觉跟念头走,念头在处觉在,念头不在处觉不在,有些在醒在梦中的味道,但他们基本无苦无烦恼,即使烦恼的念头升起,不久就被觉破。这种人好像清晨刚醒,意识正赴日中天。是觉“有”的状态。

第三种情况是念头在时觉在,念头不在时觉还在。这种情况的人的意识如日中天,太阳当头照。不管念来念往,太阳都在上空。这种情况一般贼人不出现,心中无烦恼。是修行中最后的境界。是觉“空”的状态。

如何知道觉的存在?念头静止的时刻,思维不运作的时刻,或楞神的时刻,你将被动地经验“觉”的自然之照功能。有意识的知道自己去思、去想、去行动、去做一切,将主动的体验到觉的存在和功用。觉跟念走,这是训练觉的方法之一。留心第一种情况,训练第二种情况,是邀请觉来到你生命的重要旅程。无念时觉自然临在,知念时觉移不开,让“觉”驻在你生命。

 

保持觉知的意识是贯穿所有修行的要点之一

 

修行必须从保持意识开始,到获得稳定、持续、喜悦的觉知意识结束。在开始保持意识,能够把被幻象之流带走的你拉回当下,能够让你认识到你真正的生命,同时也能让你当下的生活变得安静、美好和有情趣;在开始保持意识,还能让你获得专注,进入认真,提高生活和做事效率;在开始保持觉知,能够让你监视那来来往往进入你意识的念头,避免或减少那不法念头分子的“作案”事件,减轻那已发事件的危害,降低那未发事件的犯案率。所以,觉知的意识必须训练和保持——它对生命有重大的意义。觉知意识的训练和保持贯穿于生活的时时刻刻、饮食起居等一切时处。它不是一种技巧,它纯粹是一种训练,所以要训练它,进入它,成为它。佛说持戒,保持觉知就是持戒。

 

把意识点放在觉上,而不是觉的对象上,这就是离相

 

觉的对象在时刻变化,如果你认同觉知的对象而忘了觉本身的话,那么你就陷入生生灭灭之中,此刻你的心性就是无明众生;而觉本身是不变的,如果你时时刻刻认同觉是自己而不是觉知的对象,那么你将不生不灭,此刻你的心性就是佛。把意识点放在觉上,而不是觉的对象上,这就是离相。

修行的目的是为了离相,离相的本质是不著相,离相目的了断生死苦恼。因为相时刻在不停地变幻,如果你著相的话,必然进入生灭流转,因而,不著相就是离相,不著相就会了断生死烦恼,不著相就是佛。

 

觉的目的:离相

 

如果你要问训练“觉”有什么目的?很显然,离相。如果你再继续问,离相的目的是什么?答案是,不执相——远离生灭苦恼。

在本质上讲,心是每一个相,因为相是心的化生;而心又不是每一个相,因为当心生出那个相时,心就已准备离开它了。心是种子,每一个相都是它的开花,每一个相都是它的花朵。花朵是由种子化现出来的,但是并不能说花朵就是种子,花朵只是种子旅程当中的一个形象和身份。心和相,就是种子和花朵的关系。了解这,非常重要,这会让你热爱上相,并同时不会被相所拉走。

觉悟让人了解相,让人欣喜于每一个相,每一个觉悟的人都非常热爱那相,心在它的相中看见它自己。心生活在相里,心欢呼在相里。没有觉悟前,相是心苦恼的因;觉悟后,相是喜悦的果。没有修行意识的人,在相中跟随相生灭流转而不知;有修行意识的人,仇恨相害怕相远离相;唯有觉悟的人才能在相而离相,于相欣赏相。

觉悟的人和相的关系是:若即若离——心和相的关系是离的也是不离的,他们的心与相在那看似矛盾中和谐。在矛盾中和谐看起来很难吗?嗯,一旦你知道是什么回事,它变得非常容易,它不需要任何努力,它成了“自然”。矛盾永远属于头脑,而心一直和谐。矛盾是幻象的,和谐才是本来。如果你时刻能觉知而清醒的安住在心,那么,矛盾消失了,你将一直处在和谐的世界。

 

离相,即佛

 

能离诸相,就是佛。在相上,而心不知,是凡夫;在相上,知道,是佛。于相知相,于相离相,是佛的作为。合离和离相,一个佛自由在那里。凡夫不是著就是离,凡夫在心与相中受苦,而佛全然在心与相中自由。

如何才能够做到心在相中自由?训练你的“觉”,这就是千百万年来,诸佛自由的方法和他们的教法。你也想自由吗?来训练你的觉性吧。

一念觉法(8)

(2009-05-20 08:17:50)

觉的训练

 

一、静态觉知(以静知动)

 

坐禅。我们称之为“静禅”。是静下来观察“动”,以了解什么是“静”的方法。在身体静下来后,观察那些内在的“动”,注意了解什么不是你,以了解什么是你。六根(眼耳舌身意)从哪路进入的信息不管,注意观察中心处的“相”或“念头”。从“看”到自己不是什么,以达到“看”到自己是什么(你的本来面目)。

“觉”在中心。静态禅的目的是,训练知道那个“觉”,在那个“觉”上,成为那个“觉”。

 

二、动态觉知(以动知静)

 

动禅。我们称之为“行走坐卧禅”。日常生活,行走坐卧,叠被、扫地、擦窗子,保持觉知,动时知静,都是禅。练习动态觉知,重点正好的静态禅相反,把觉知的重点放在外围(六根)之上而不是中心处的念相。注意知觉六根之动,动作到觉到, 觉到知道。

“知”在外周。动态禅的目的是,训练知道那个“知”,在那个“知”上,成为那个“知”。

 

三 成为“觉知”

 

觉时知到,知时觉到。觉就是知,知就是觉。觉知成一,佛性现矣。

 

 

一念觉法(9)

(2009-05-20 08:19:01)

“觉法”的辅助方法:

 

————离五相,空八识,体验那空————

 

A 离五相。凡事没有“五相”的角度,那是什么?

 

说明:整观佛陀的整个教法重点是“识相”和“离相”。一旦我们能识相和离识,即可到达无苦及成佛的地步。在《金刚经》中佛陀总共说出五个“相”的问题。它们分别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还有一个是法相。对于“相”很多人理解为“形象”,这样理解对于说明问题不够确切和精确。我把“相”理解为“角度”。相应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法相——就是:凡是没有“我”的角度、不从“人”的角色、也不从“众生”的角度、没有“时间”的意识、也没有“空间”的意识的话,那是什么?

对于每种存在分别从这五个角度考察一下并离开这五个角度,那将是什么?最后的结论将是:我不知道那是什么,我无法说出那是什么。因为我一说,那都不是它的本来,那只不过是从这五相上取说而已。而事实上那每一样存在,都不是五相可说的。比如,科学家研究的一切研究成果,那是千真万确的真理吗?那只不过是从“人”的角度出发的真理。而从非人的角度看呢?它还是不是真理?他们假定时空是真实存在的,而时空的幻象只属于头脑,假如头脑不存在呢?我们所看、所知、所研究的这一切还是那个样子吗?一个佛的认知超越了一切,而我们以为的伟大的科学家及其研究,也只不过是他眼里一个认真执着的小孩在探索它的世界而已。

如果我们要认识存在的本来,就要打破我们认识的执着,那么你可以从以下“五相”的提问中,对着某件你所相信或执着的事,询问一遍,放松下来思考和体验一下,看看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

 

无我相:某某事 如果没有“我”的角度,那会怎样呢?

无人相: 某某事 如果不从“人”的角度出发,那会是什么呢?

无众生相: 某某事 如果也不从“众生”的角度看,那会是什么?

无寿者相: 某某事 如果不从“时间”的角度(没有时间意识),那会怎样呢?

无法相: 某某事 如果不从“空(间)”的概念(没有空间感)上去看,那会怎样?

 

把你生活中眼之所见、耳之所听、手之所触、心之所想的一切,分别都从这个五个角度上询问一下,并仔细的思考和体验一下,看看那如何?例如,光是白色的吗?如果不从我的角度出发,它可能不是,比如科学家的三椤镜下它是七彩的——这是从“人”的角度看的。光是七彩的,这是真理吗?一只牛眼中的光是不是也是七彩的?一只鸟眼中的光呢?一条狗眼中的光是什么?光是一闪即逝的,真是这样吗?如果“时间”的意识感并不存在呢?光还是一闪即逝的吗?光能穿越时空,但如果你没“法相”——没有“空”间感,光还是移动的吗?光还是那样的吗?如果五个角度全抽掉,如果不从任何一个角度出发,光是什么?它难道不是“不可说”的存在吗?没有这五相,一块面包是什么?光是七彩的、流动的、波粒二相的,真是如此吗?不从你的角度出发、不从人的角度出发、不从别的动物的角度出发、不从时间的角度出发、不从空间的角度出发——“那”是什么?

 

通过这五相质疑和抽离,你就能知道一个佛眼中的世界,你就能知道一个佛是如何看世界的,你就能知道佛如何看待他自己的观念或说法了。对于你遇到的每一件事、每一样物,从这五个角度,抽离这五个角度——看看那是什么?对于某一种存在,你还会执着吗?你还会确信吗?“那”——是什么,答案你自然知道。你将像一个佛一样回答和看待问题了。鬼有吗?神有吗?生死轮回有吗?这些问题你自己试试按上面的方法思考、体验一下并回答吧。你期待你自己的回答,唯有你自己的答案能令你自己满意。

 

B 空掉八识。练习质疑你所有的事物及概念。

 

说明:《心经》是佛陀最后体悟的说法——空。佛陀自己向内探索真相的旅程——突破层层幻——他觉知到了心的本来面目是“空”,心所见的所有的“有”都是幻,都妄相。文中出现了很多“无”,都是“空”的意思。大体是说,六根所用六识所见的都是空,还有七识、第八也是空。为了说明方便,我把称为的“八识”澄清如下:八识中前六识是——眼,耳,鼻,舌,身,意;第七识我称它是“心”,第八识我称它是“无心(空)”。

前六识中所见一切的幻景,都是第七识“心”所造。“心”本身是个最大的幻象,它透过六根生变六识,造就六个幻象世界,六个婆婆世界。心是幻王,诸幻由它化生。生命是一座空城,六根为这座空城的六道窗户或大门,心是坐在这座空城中的幻王,它生造六识之幻。心在六识诸幻的中心,那么谁在“心”的中心呢?那就是“无心”。我称它为“第八识”。对于修行,第八识也必须倾掉。第八识是佛本身,但佛也不在它本身上停留。佛——那心之本来绝对不在任何一处停留,它绝对的是遍一切、又一切不是。它连它本身它也不是。

 

如果你要想修见本来面目,所有的这一切必须统统倒光。眼见的不能信,耳见的不能信,鼻见的不能信,舌见的不能信,身上所来的一切不能信,意识中的“想”不能信,心本身不要信,连这“无心”也不必执!

在八识之中,你信什么就会被什么所障,你信什么就将意味着不久就将被它所“苦”。所以,所“见”必须经过,所“有”必须倾掉——过了又过,倒了又倒,最后你才能见“空”,这佛之所见。

有一修行的女人,在修行途中为幻所迷,以见为见。她感觉她的上师在控制她,她说她的上师有神通,经常到她这里来,说话,做事,影响她的生活。她苦恼至极。求一解脱之法。对于这种为幻象所迷的人修什么好呢?就是修空。观空,思空,修空——终至如来世界。

修空是诸法中最直接指向终极的修法,它将不为任何幻象所迷。日常生活,行走起居,可以不断地持下面的话,来帮助自己从众多幻象中脱出,获得自由自在。

 

凡从眼中所来的东西——眼中所见,不要相信它。

凡从耳中所来的东西——耳中所见,不要相信它。

凡从鼻中所来的东西——鼻中所见,不要相信它。

凡从舌中所来的东西——舌中所见,不要相信它。

凡从身上所来的东西——身上的“感受”,不要相信它。

凡从“想”中所来的东西——想中的“象”,不要相信它。

从心中所来的东西——心中所见,不要相信它。

无心——空,也不要相信它。

 

观天空,观地空,观竹空,观杯空,四大五蕴空……

如果这些提示、观想和领悟不能使你从这些幻象中解脱出来,那么质疑你的念头或相的真实性吧。深入的质疑和探察,最后能把你带到佛陀所领悟的“空”中。祝你早日从“苦海”——这百分之百的幻的世界界中脱离出来。

 

一念觉法(10)

(2009-05-20 08:20:05)

法语提示

 

 

什么是外道?

 

心外无物——认为有什么是从外面进来的,或者试图通过改变外面的事物来实现内在圆满的,都是“外道”。例如,认为心外有神、有佛、有魔、有灵、有能量、或有加持诸等的都是外道;试图修神、修佛、修除魔、修引外灵、外媒、外在在能量的,则是外道修行。

 

关于神通

 

何谓神通?神即觉,通即知,神通即是觉知。凡能觉知、在觉知者,皆在神通之中。于心而言,心无技,无能,无广大神通。六根之用即是六根之用,无神通可言。世人所谓的神通乃是一种幻象,一种“认为”,一种头脑依据因果所建立起的故事。“那”就是“那”,神通是你给予自己的一个迷人的神话。神通也是一个念头。认为神通存在者的知见仍在因果里,仍是因果知见。认为神通存在是见性前的一大雾障,是一种还没完全了悟的象征。渴望或依赖神通是一颗修行的心还不圆满的象征,对于一颗圆满的心来讲,神通毫无用处。修行神通是外道修行,渴求神通是一颗迷惑的心。记住:圣人无为,弃神通;圆满法相,无神通。神通是不圆满时缺口的弥补,是个堵漏的塞子。修出神通不是接近成佛,而是和佛离的更远。大妄才成神通。神通和成佛的距离——相差十万八千里还多。

 

 

为什么说“圣人修心不修身,凡夫修身不修心”?

 

觉者了解到,心外并没有一个身体存在,所有人类关于身体的问题都是心的问题。因此,觉悟的人只修习他的心念,而不修习他的身体。因为心外无身,因此,也并不存在一个所谓的“身心关系”,也没有“身心合一”的故事,认为有个“身心关系”或“身心合一”的故事仍是个幻象。觉悟的人深知这一点,因此,他只关注他的心,他只关注他的念头。当他了解了他的心,他所有的问题终结了,他是一个不再有任何疑惑的人,他日日随同日月的运转,伴随着花朵的盛开、小草的枯荣,活在那“道”里。圣人没有身心问题,他只有心的问题——心的问题他也没有了,他只是和老天一致的生活。这就是圣人,一个深知心和这个世界关系的人。

一念觉法(11)

(2009-05-20 08:22:22)

第三部分 觉和念

 

 

当念头和觉知相遇

 

生命,是觉上起念,念可千变万化,觉却如如不动。不管生命看起来多么复杂,只是念头复杂。而觉知从未变化。从心上望去,除了有心的觉知和念头外,什么也没有。念头和觉相遇,知产生;念头不和觉相遇,没有知产生。有知有生命,没知没生命。

生命不管看起来好像有什么,其本质只有念头和觉知。如果修行,去理解念头,训练出觉知,生命将无困无惑可存。因而要认识生命,从念头和觉知两端下功夫吧。

 

生命只能活在一个念头上

 

 

觉知和念头的关系是:你只能在一个念上觉知,觉知在一个念上。生命只能活在一个念头上。步步念头,步步觉知。……如果你能够知道和达到这些,就已经够了。剩下的就只是觉的功夫的训练,和针对每一个具体念头的用功。如果你成就了自己能活在一个念头上的功夫,并能出离那个念头,那么你达成了道——你成为了成道者。成道者就是,活在一个念头上、并不被那个念头带走的人。

 

起初,仅仅的觉知是不够的

 

觉知——保持意识,是必要的,但对于修行解决生命实际的问题,仅仅保持觉知是不够的。数千年来,人们一直活在他的头脑世界里,他们太相信念头了,当念头来临,几乎念头就是他。当一个痛苦的念头到来,它带来了巨大的能量,仅仅靠保持觉知意识是无法避免它造成的痛苦的。它像一匹雄性的带着很冲能量的野马奔跑出来,你仅仅造“觉知”这道栅栏无法拦住它。虽然你有觉知,当强烈的情绪升起时,你仍然会痛苦。如何让那马的能量不升起或它的能量没那么冲?除了照看着、在它一想冲出栅栏时就知道外,关键要了解那马想发倔、想冲栅栏的念头。如果马之情绪的波涛连升起的可能都没有,当然也不会造成你的痛苦了。如何做到这呢?除了保持觉知外,当然是质疑和理解你那随时随地升起的念头了喽。

仅仅地保持觉知是不够的。况且某一种信念是生出某一类念头的树根,如果你不透过一个念头挖掉某个树根,类似的家庭性的念头会一再再的升起或到来。即使你保持着觉知,仍然不能阻止那负面念头的升起。且当那些强有力的负面念头升起时,单纯的保持觉知以解决问题显得那些无力。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我更着意强调对付念头呢。

 

 

千百万年来,我们对念头的认同太深了

 

千百万年来,我们对念头的认同太深了,我们和它之间几乎没有距离,甚至我们从没意识到和它之间的缝隙,甚至我们就一直把它当成了自己。所以,我们要通过训练觉知来训练我们和念头之间的“距离”,同时看到念头的不真性——所有的念头都是假的,没有一个是真实之真的;但在没有觉悟之前,你觉得它个个都是真的。修行就是通过各种方法(主要是观照和质疑念头)看到它的虚假性,即看到生命的幻觉性,从而来识破虚假幻象对自己的束缚和带来的苦,这就是解脱。是诸佛和大智者所教导人们去做的事。

 

 

从佛陀以来,人们一直在“觉知”上下功夫

 

从佛陀以来,那些想了解生命解脱自由的人,一直在从“觉知”上功夫。觉知似乎是一把镰刀,它能割断妄念之草,但有时候那草非常强大,它简直不再是草而是树了,这是如果再用一把镰刀割掉它,就显得非常慢,它得用好多年呢。有很多修者,修了一辈子的觉知,但最后还是“降服”不了他深信的某个信念,当那相同的信念复活,相同的念头升起时,他仍然摄服不了自己的心,仍然痛苦。有没有好的办法解决这一问题呢?有。质疑念头,去拿一把另外的工具看看那棵树是不是真的,如果你只砍几刀就发现那树不是真的了,那剩下的你就不用砍了,那幻觉之树自然消失了。这个不用“觉知”之镰刀,而用其它的方法去探测或砍树的方法,就是质疑念头。——它是拜伦凯蒂为这个世界来带的利器方法。

 

 

凯蒂教给我们从念头上用功

 

数千年以来,你们对自己不断升的痛苦的念头实在没有方法制止住,除了从“觉”上下功夫——增加觉的强度和细敏度以外,实在未曾出现过更好的方法。现在好了,拜伦凯蒂直接给我们带来了应对念头的利器——被叫作“内在功课”的方法。如果我们痛苦,我们直接可以针对念头做功了,且那方法明显而有效。

如果说生命是一根棒子,二千六百年前佛陀从“觉”的一端走来,那么现今,凯蒂从“念”的一端走来。他们给予我们不同的方法和教导。这两个伟大的人物对人类的贡献无以量计。佛陀掀起了生命伟大的觉醒意识,凯蒂在实实在在的收拾我们的幻梦。这两个人透过你而合作起来,将使你迅速脱离生命无苦、不生不灭的觉悟自由的大道。

 

训练觉知和对念头做功——左手和右手,左脚和右脚

 

训练觉知和对念头做功同样重要。我强调两者。对于修行或解决人生的苦恼,它们就像一个人的左手和右手,左脚和右脚。两脚挪移,两手开弓,对于制服魔敌更为迅速。让觉知伴着修行,质疑伴着觉知,人生变得没有痛苦,不久就可以做到。

 

觉知和念头——一根棒子的两端

 

如果说生命是一根棒子,觉知和念头就好像是它的两端,就好像觉知的一端放着一面“空”的镜子,而念头的一端是“有”的世界。每当“有”的世界中有一个念头升起,“觉”就像镜子一样立刻照见了它,于是就有感有觉,有觉有受,有了大千形象世界。修行最重要的一点是,要从整体了解整个生命,观察生命就像要站在喜玛拉雅山上观察世界一样,要有一个整体感。只有有了整体感,才有大体的方向可走,才不会迷路。如果你站在超出生命的地方来观察生命,你就会发现生命像一根棒子,觉知和念头是它的两端。生命不是复杂的,它没有秘密,也没有神秘,那仅仅是觉知映照到念头。生命觉知到它觉知到的东西,就像镜子照见事物一样的简单,如果你认为它不是那样,一定还有别的东西——那一定是你迷乱的心自己生成的故事,自造自迷,你进入幻象了。



“觉”的训练,最重要是的是为了:观“念”

 

在日常我们对觉的训练当中,对呼吸保持觉知,对眨眼保持觉知、对行走坐卧的一切动作保持觉知——那仅仅是为了训练觉的能力,觉的品质。我们训练出自己觉的能力觉的品质干什么?一方便这使我们是醒着的,是个清醒的人,不再“梦中人”;更重要的,它能把我们平常训练的觉的能力觉的品质——用在觉知或观照念头上,念起即觉,这使我们最终不会跟了念头而去,跟它生死流转,遭报受业。觉的训练,最重要的是为了“观念”,观念最重要的是为了断掉念头的故事。最终是为了使我们能时刻处在“觉”上:成佛,是佛——完全醒来,不再在梦中跟随幻象流转变迁。

 

 

用你的觉知照见你的念头——用你的佛度你的众生

 

在修行之中,要非常注意用你的觉知观照你的念头,时刻不停的那样做。这就是用你的自性佛来度你的自性众生。修行的要点是自度。心外没有佛,心外也没有众生,因此,一切修行的实质都是自度自己。如何自度?用你的觉知照见你的念头,以你的智慧把你的烦恼转化成菩提。

时刻用你的觉知照看着你的念头,就像母亲的心时刻照看着她的小孩一样,或像黑夜中拿着手电筒为孩子照路的父亲。这样做就是六祖慧能所说的“自性自度”的意旨,这样做就是佛陀所说的“如来善护念诸菩萨”。修行时刻不能离开觉知和念头,否则都是邪门外道盲修瞎炼。

 

 

把“觉知”贯穿修行的始终,时刻不忘观看念头

 

无论什么修行,只要修持“觉知”,修行就在正道之上;只要不忘观察“念头”,行走就没有选错对象。在修行之中,把“觉知”贯穿修行的始终,时刻注意观看念头,此是正道修行,是脱离无明,过上自由喜悦生活的最直接、最正确法门。

 

创造“觉”和“念”之间的间隙

 

用觉知观照念头,最终是为了创造一个“觉”和“念”之间的间隙。只有当觉和念头有一定“间隙”的时候,你才能够观照它,你才不会被它无明的拉着乱跑。当有一天念头从觉知中脱落,突然间你找不到了念头,然后你看到了念头存在以外的心的存在——这是你“看见”自己本来面目的时刻。有人叫它开悟,有人叫它见性,但不管怎么说,他们“看见”到了相同的东西:那心的本来之样,那虚空,那纯粹的觉,那不知不灭的东西。——那就是见到本来面目。见到本来面目是基于增加“觉”的能力,创造“觉”和“念”之间的间隙——直到那“间隙”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直到某一时刻,念头脱落了,念头不见了,只有觉存在。那便是修行求道之人激动人心的时刻,开悟见到本来面目的时刻。观察念头,注意觉和那念头之间的“间隙”。在开始你可以发现它们之间根本没有间隙,甚至还在不觉中念头出来把你拉跑了,但不要紧,随着训练的加深,那间隙出现、越来越长……直到脱落。直至开悟。

 

 

在觉上,不要在念上

 

修行觉知,观察念头,注意要在“觉”上,而不是“念”上。如果你在觉上,即是佛;在念上,即是众生。是佛就不生不灭,无生死流转,无苦亦无恼;在念上就有生有灭,有苦有恼, 有六道轮回。

生命的现象并不复杂,只觉和念两物;修行成佛、离苦得乐的方法也并不繁缛神秘,只在觉和念两个方面下功即可。知觉观念,时刻注意保持在觉上而不是念上,这就是总要领。记住这首偈语:佛法在心间,不离觉和念,离觉忘念头,恰在无明渊。依此修行,定能成佛,脱离生死苦恼。

 

 

行动:觉念合一

 

修行到最后,随着觉能力的增强,念头已变成你圈养的小宠物,而不再是那凶悍强猛的野生动物时,好了,你可以自由自在的应用你的念头了,而不再是被你的念头牵着拉着到处转了。这时,因为觉的能力强了,妄念变少,你自然的有了一颗清净心。当你怀着一颗清净心站着或坐着着的时候,突然一个念头跳进来了“洗碗去”,然后你站起来就去洗碗;紧接着,又一个念头说“回你的网友留言去”,你又打开了电脑;“把洗衣机的衣服拿出来凉上去”,然后你又去了……

修行到最后觉知跟随念头,清净的心听从内在的声音行事。那觉知和念头之间没了“距离”——觉知跟随念头——觉知和念头“合一”。智者不在自己的内部创造矛盾,他里面没有了“二”,他里面时刻是“一”,他自然的跟随那“一”,他做什么都从容、安宁和轻而易举。因为他知道那“一”也不存在,所有的只是“○”。圣人时刻活在“0”和“1”之间的简单的计算机程序般的生活中,他变成了一个无事的闲人。他心中没有事儿,即使他手中正洗着白菜。这是一个修行到最后之人的状态——觉知跟随行动,它们之间没有距离,没有矛盾,没有对立。是什么就是什么,他活在没有分别的整体中。

一念觉法(12)

(2009-05-20 08:23:58)

第四部分 当下成道

 

 

 

当下你是醒着的,还是梦着的?

 

不论你此刻在做什么,停下来问一问自己:当下,你是醒着的还是梦着的?如果你是醒着的,你醒在何处?如何是你梦着的,你去了哪里?

如果你是醒着的,你必定醒在现实的存在面前。你眼前是清醒的梦——你看到将看到你眼前的桌子、椅子、茶杯、同事和自己的身体。如果你梦着,你去了哪里?你在你头脑虚幻的想象的故事里。所谓醒来,就是从你头脑的故事中醒来;所谓活在当下,就是觉知地安住在你如实的现实存在面前。那“现实存在”可能是你眼前所见的真实之物,也可能是你头脑中的画面,在觉知的观照之下,它们是一样的。在观照之下,内外所见都是真实的;没有观照,内外所见都如梦幻。

 

 

当下成道,体验不生不死

 

成道,必然在当下。离开当下无法成道。成道不是一件未来的事,以为成道是未来中的某件灵性大事是个错觉。能在当下即是成道。当下即是佛国圣土。当下幻象逝去,当下真相呈现,当下体证一切。如果有了认知真相的实际方法,成道不是某些悟性高的人特别待遇,成道将是每一个寻求真相人的最后一份礼物。当下体证认识生生灭灭,当下体证不生不灭。当下便可悟道,当下便是成道。看清一念即是开悟,安住一念即是成道。当下成道!

 

 

圆满只有发生在当下

 

你一直追求圆满,你知道圆满在哪?圆满就在当下。当下就是圆满。你唯有安住在当下才可以实现圆满;只要你一离开当下——哪怕只有半步,圆满就会丧失它自己,不圆满随之就会被你“创造”出来。你不是想找寻生命的圆满吗?来到当下吧,安住在当下,圆满自会呈现它自己。

 

 

当下是惟一的真实

 

在生命的幻觉中,除了当下以外,到处是一片幻象的大海。就站在“当下”上,往四周任何一个方向,只要移动一点点,你便沉入了虚幻的梦。如果有真实存在,当下是唯一的真实;而仔细的考究,就连当下也不是真的。能觉知到的当下已经进入梦里了。我们活在我们自己创造的一层层的故事当中,而能觉知到的当下是那第一层故事,我热爱这最少故事的当下的一切。对于觉悟的心来说,没有真实存在,但我喜欢说“当下是唯一的真实”。

 

 

当下就是全部

 

一颗觉悟的心认识到,生命不需要更多,他时刻被给予。他没有除了当下以外的东西,对他来讲,当下就是全部,当下就是一切。他不要当下之外的,因为那是梦。除了当下,他什么也不需要,他什么也不缺。一颗时刻活在当下的心知足着,圆满着,它完全足够了。一个活在当下的人,当下的拥有已经满足了他的一切,甚至比他需要的还多。这感受让他感恩不已,喜悦像注满了杯子的酒一样不断地洋出。当下就是全部,当下比全部还多些——这认知让他活着不断地发出喜悦之声,像一枝喜悦的花在花丛中歌唱一样。他发现他拥有的和上帝一样多,活在当下让他和上帝齐等生活。

 

 

法意提示

 

开悟不要头脑的幻流拉走

 

有些觉悟的修行者,在因缘具足的条件下,见证了本来面目(所谓的开悟,见证心性的空),但因为他们疑心太重,不肯开放了解存在的头脑带着它的疑问匆匆的赶路,他们错过了。在疑惑中,他们常常又于无觉知中滑入幻流,或被头脑强大的故事情节拉入带走。曾经觉知到心上所起的相都虚幻不实——都是梦,却又重新陷入对梦境的讨论或纠缠在梦中的情结,曾经清醒的心再次进入梦,另一种梦。注意不要陷入“疑惑”。疑惑就是一个障,你疑惑什么你就在什么的疑惑中障住。当你疑惑,你就进入成佛路上的陷阱。有一个故事说,有一个修行者,因为疑惑“因果”,坠入狐狸道,住在“疑惑”中五百年呢。注意你不要成为那个修行者,不要变成那只狐狸。

 

 

不能把修行的意识能量下降到“病”上

很多修行人是从“病”上起修的,甚至修行就是为了病好。如果把修行仅仅对着身体或去除疾病,那将大大降低你的能量。当你把目标定位身体时,你将无法超越身体。修行最基本的目标恰是超越身体——看清真相的,如果你的意识能量固结在身体的“病”上还走不出去,那么你无法见触心的空性,无法见证本来实相。修行的人不要在“病”上纠缠,在“病”上纠缠就会被“病”障碍——被身体障住。当你不能超越身体,当你被身体障住时,你的生、病、老、死、爱、关系等等一切都无法有真正的“突破”。只要你不能超越身体障碍,不能认识生命本来的真相,一切修行都只是盲修瞎练,最终毫无根本的改变。修行最后落脚到:认识到心是如何创造世界的,心和你所见的世界是什么关系,并不断地理解和解构那些让你痛苦或难受的念头,最后过上,完全过没有痛苦、没有此彼分别、没有生死概念的一如生活。这是要点也是目标。注意这点。

 

假如佛陀也患有同样的疾病

 

你是一个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或癌症的病人吗?你正体验着焦虑、痛苦或绝望?你知道,假如佛陀也患有同样的疾病,他会如何?……你成为佛陀。

佛陀会和你一样经验着身体上的疼痛,但他将没有苦!在佛陀那里,有病和没病完全一样,疾病对他来说完全不是一个事儿。他没有“我不应该得癌症”的念头,也没有“我应该活着”的念头,更没有“我真倒霉、命运这样不公、我死后父母、小孩会如何如何”的念头。在他的生活经验中,任何存在都是一个念头,“生”或者“死”也只是一个念头。在佛陀看来,所有的念头都是平等,且都是虚幻不真的,佛陀怎么会被这些念头所打扰呢?

佛陀会非常宁静、喜悦和自由的生活,即使医生告诉他他得了糖尿病、肝癌、胃癌或心肌梗死,那只不过是个念头。佛陀不会被那些概念所打扰。生命不是概念,觉知无法被摧毁、被破坏。知道自己是不生、不灭、不垢、不病——一直是觉的佛陀,怎能会因为那眼前的幻象而焦虑、痛苦呢?

如果你是一位患某种疾病的病人,体验一下假如佛陀也患有同样的疾病他会如何?成为佛陀。像佛陀对待疾病、生死或生活的方式对待一切!

一念觉法(13)

(2009-05-20 08:30:39)

第五部分 觉者的世界

 

 

觉者的眼中:是什么就是什么

 

在一个觉者的眼里,万有一切,是什么就是什么——它们是它们本身,觉者从不在它们身上添加一点点他自己的故事,他从不期待它改变什么。他如实的面对那一切存在,完全和它们在一起,他像存在一样存在。

“存在就是存在”,觉者满眼是如来的事物,在从“存在”到“存在”之中,觉者没有一个“我”。他的心只是像镜子一样的,反映着一切。他是花朵、树木、一只鸟、一块石头的镜像,他和它们保持一致。

觉者知道,除了本来的存在之外,一切都是虚妄。他知道自己的心围绕着存在长出的梦。但他从不落入那梦里。觉者是一个没有梦的人,觉者不会被他的梦所拉走。在“是什么就是什么”的世界中,觉者像一条鱼生活在大海中,他自由的穿梭在珊瑚、草丛、海藻和别的其它的鱼类中间,他畅通无阻,无烦无恼。

觉者觉悟在世界上,犹如一条鱼觉醒在大海中一样。他象与万有任何一物一样,宁静的,在那个无语的、完美的、没有分隔的存在里存在着。他以最普通者的身份,与整个存在保持一致。是什么就是什么,他带着自己的梦,微笑着游翔在存在的海里。他是一个自由的无。带着自己的觉知,他像一只萤火虫带着自己的光经过黑夜一样的,他探照、他欣赏这个博大、未知、丰富的世界。他收到不断的惊喜、满足,他在那惊喜、满足之中,喜悦和满足了他自己。

一个觉者,富足的活在存在和他的心所带来的丰盛如实的世界里。也因此,他也成了这世界最富有、最喜悦、最幸福的存在。因为觉悟,他过着和上帝完全一样的生活。在那生活中,他体验着上帝,他是着上帝,他以上帝的身份面对着上帝,他在那万有之镜中注视着他自己,他了解人类的世界是如何被人类创造出来的。在那了解中,除了喜悦和解脱,他找不到别的。他知道,他是另一个上帝,但他了解,上帝不是掌控,而是只是用如来之眼注视着并热爱着万物的那。他像是纯粹的觉,犹如他是一面觉的镜子纯粹得照一般,在那照与收到完全新鲜影像的过程中,他喜悦,他成为那镜像,他发出上帝的笑声。

 

 

觉者对待万有的态度:是什么就爱什么

 

心的本性是爱,在没有任何阻碍的完全清醒的梦中,他不得不是什么就爱什么。像光不分别的照耀万物一样,他不拣练的爱上一切。他的爱平均分配,完全一致。那每一份给予别人的爱,都是给予他心的爱,而他的心只有一颗,因此,他给予出的都是同等的爱。

他没法不去爱上万物,因为爱是心的本性,而他成为了那本性。每当爱,他喜悦;每当不爱,他痛苦。知道这个秘密,并如此善待自己的人,怎么会让自己不去爱上万物而让自己痛苦呢?像水滋养万物,像光普照天地,他的爱如水如光一样的,完全本性无我的,到达了每一样事物之中。

“是什么就是什么”,觉者生活在他自己清醒的梦里;“是什么就爱什么”,他创造了他喜悦的世界。爱带着他穿越一切不可穿越的,爱使他成为喜悦和自由本身。是什么就爱什么,使他的爱没有边界;他的爱没有边界,因此他和上帝拥有一个的地盘。是什么就爱什么,让他拥有了整个宇宙;是什么就爱什么而不拒绝任何一物,让整个宇宙里的所有的存在都成他的众生成员。

你拥有多大的爱,你就拥有多大的世界。一颗是什么就爱什么的心等同上帝的心脏。那觉者携带着和上帝完全同等的心生活在世间,他代表着上帝反馈给人类(头脑)它想知道的上帝的秘密。

一个觉者对待万有的态度,是你学习的榜样。因为“是什么就爱什么”的心的态度——创造了他的自由、畅通无阻、喜悦而无苦的生活。假如你存活着不想受到障碍、限制、痛苦或被烦恼所浸扰,那么是什么就爱什么的觉者的心就是你的榜样。

像流动的水滋养着万物,像温暖的太阳光照耀着天地,一颗是什么就爱什么的心也如此对待着它经过的每一样事物。太阳是天空的心,水是大地的心,爱是觉者的心,天地人,三心同是一心——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是什么就爱什么。你想过上和老天一样广大自由的生活吗?拥有它的心。成为太阳,变成水——飞驰着、奔流着,以一颗觉悟的心,是什么就爱什么。

是什么就爱什么,让你的心畅通无阻的流遍宇宙,让你收获着整个宇宙里的喜悦,让你的自由和上帝完全齐等,让你存在的疆域和上帝等大。是什么就爱什么,让你变成着的喜悦的上帝。

 

 

成为觉者的特征:爱、自由与喜悦

 

一旦你了知是什么就是什么,并能是什么就爱什么——不可阻挡地,你成为爱本身;当你成为了爱,喜悦便会像花香一样地从你的内里洋溢出来。喜悦是爱的变现,一旦你去爱,你便不可能不是喜悦的。

在爱与喜悦的底部隐藏着觉悟真相的自由。一旦觉悟,那心便成了流动的水,它自由地带着爱和喜悦经过一切绕过一切,在那无心无为之中,它创造了一切,滋养了一切。它成了无可拘泥的。它呈现了爱、自由和喜悦的本质。

爱、自由和喜悦,是觉者的品质。那醒悟过来的心再没有什么限制或执着,它再也没了憎恨和悲伤,它像阳光一样,给予万物的只是光明、温暖和成长的力量。觉者成为了喜悦的光,他的心成为了金色的太阳。

一旦你觉悟,不是你要去变成这些,而是这些变成了你。你被变成了。在没有任何努力之中,一切被实现了。像老天一样,因为无为,他创造他最为丰盛的宇宙世界。他成为了他自己,他成为了宇宙,这就是觉悟之后那无为之为——那觉者的世界。

觉者的世界是一个被亲证的过程,不是一个亲证的过程。一旦觉悟世界穿过你,而不是你穿过世界。在那被穿过、被经过、被带来之中,他拥有了他丰盛完美的存在。

 

觉者是的世界,这是你最后的世界

 

全世界的觉者都是一样的,一旦你也成为觉者,你也将过上和他们一样的内在生活。这并不是十分困难的事,以领悟的心和踏实的修行精神,按照觉者的指导——最终你将过的和他们一样,这丝毫不是空话,但它有待于你去经验。你准备好自己了吗?投入那个实验,投入那个实践。让你觉悟的心来回答你最初的疑惑吧。

提醒

(2009-08-09 11:34:48)

法语提示一:日常中,被动觉知

 

我们训练了觉知对待自己的念头,我们如何应用觉知对待自己的念头呢?在训练觉知的开始,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起识所用,一心顾不了六,当我们觉知意识放到脚上时,我们顾不了手;当我们把觉知意识放到说上时,我们顾不了听;当我们把觉知意识放到呼吸时,我们顾不了身受,这让我们手忙脚乱,这样的觉知使人变得非常疲惫。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是,我们太“积极”、太“主动”,我们采用的是“专注”的方式训练觉知的,而实质,我们应该放松,我们应该变成“被动”的。被动觉知。当我们变成被动的,当我们的心安静而放松的就在六根之后时,每当六根用哪个时我们的心就觉知哪个,不用时就不觉,这样就不会疲劳。注意要令——“被动觉知”,你听明白了吗?

 

法语提示二:念在何处,觉在何处

 

被动觉知的另一种说法是:你不必“保持”觉知——放弃保持,让心静待在六根深处,它什么也不要做,只观察念用的起落,念头在何处,觉就在何处。比如,当我们的念头在手上去拿杯子,我们就觉知手与杯子;当我们把杯了里的水送往口唇时,我们就觉知杯沿与唇的触受;当水进入口腔时,我就觉知水与舌的结合;吞咽时,我们注意吞咽。当我们喝完杯,突然我们听到窗外的鸟鸣,这时也觉知鸟鸣,然后你又看到一个朋友进来,这时觉知你的“看”……就这样“保持”觉知,变成被动的而不是主动的,保持觉知不只是在哪一根上保持觉知,而是六根轮用,所起都觉。被动觉知,比主动觉知更容易让人快活修行。所以,注意这个要点,“念在何处,觉在何处……”。

 

法语提示三:带着觉知,经历念头的故事

 

在对付我们日常中强烈、深刻或痛苦的念头时,如果我们经过了质疑念头——因为我们质疑的方法不对或信念抓的不准而效果不明显时,我们该怎么办?

当强大的念头带着翻滚的能量来到我们面前时,在我来不及质疑念头或质疑了念头也没用时怎么办?带着觉知,经历念头的故事!注意这个时刻要保持着觉知跟随巨大能量的念头,不要反对它,不要反抗它,不要创造和它之间的间隙。跟随念头起伏和行走,念头作如何运动觉知就作如何运动——注意,在每个过程里,于刹那刹那间,都注意放在“觉”上而不是念头上。虽然你处在念头故事的海洋里, 但你始终坐在“觉”的船上,注意这点,不能滑脱觉,否则你就会溺水。

当我们还没有很好的方法对待念头,或当遇到巨大的情绪能量爆发还不及处理念头时——“带着觉知,经历念头的故事”,这是最好的化险为夷、度过内在海啸的最好办法。如果你乐意,请注意体验和使用它。它会拯救你的内在灾难,带着划过生命内部的激流险滩。

注意带上这个意识的种子,上路。

一念觉悟歌

(2009-08-09 11:28:17)

一念觉悟歌

 

 

持一念,觉大千,发现浮云常遮面,一念生信坚事立,一念不信立崩断。念生觉,觉知念,觉念非二越概念。觉不在时念是王,念不在时觉是天。念和觉,觉和念,众生菩萨佛一员。

 

 

持觉知,质一念,一念解构我字散,一念不存我何在?一念不立谁我边?有因念,无有谁?觉念到底何因缘?一念不念谁觉觉?一觉不觉谁念念?念和觉,觉和念,解构我念谁觉言?

 

 

持觉知,观一念,明心见性立现前,在觉看见朗朗日,观念看见星满天。觉不失,念不乱,穿越六道无轮转。天堂地狱在念上,极乐世界在觉山。觉是佛,僧是念,僧佛不同在两岸。

 

 

持觉知,守一念,不迷不悟性本然,凡事来了任它来,万事归去不沾染。过一天,是一天,日出日落在人间。故事自发不去编,守觉清醒站一边。是凡夫,也是仙,在觉在念不同天。

 

 

守觉知,知一念,如来如去即圆满,佛性不增也未减,守觉知念能看见。这一边,那一边,原来没有此彼岸。不二佛陀本就一,再寻连一也不见。〇与一,一与〇,原来圣凡皆其间。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ceb42c2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82e5915.html

《一念觉法(一念行者).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