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创业饮食故事

发布时间:2020-12-1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创业成功案例故事_成功创业饮食故事


成功创业饮食故事篇一
言,故乡的味道永远是最美的。客居武汉多年的云南人华云岚,在寻找故乡味道的过程中,无意间打开一扇财富之门:短短1年时间,他就在湖北、河南、安徽等地开了近百家云南小吃店。“小而美的餐饮美食十分接地气,我一个店只主推一个爆款。”华云岚告诉楚天金报记者,年内将开300500家店,“让全国各地的人都能吃到最地道的云南美食”。
做家乡小吃吃遍千家店找“配方” 华云岚的创业,始于“好吃”。
虽然武汉不乏可口小吃,但华云岚依然念念不忘家乡的美食。“武汉包容性很强,街头不乏来自安徽、四川、新疆、湖南等地的连锁餐饮店,但却很难找到一家正宗的专营云南小吃的连锁店。”华云岚心想,哪里有空白,哪里就有商机,为何不将家乡的小吃标准化生产,引入武汉甚至走向全国呢?
说干就干。去年5月,华云岚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为了寻找最地道的云南味道,华云岚多次回到家乡,走街钻巷,专门寻找有特色的小馆子。最高峰时期,他一天可以吃10餐,经常是到一家店后就直接点上几十种小吃,刚开始他不好意思只尝一口就浪费掉,每天都撑得快挪不动脚。“那时候,我每天都吃消食片。”说到这里,他忍俊不禁。
3个月的市场考察下来,华云岚吃过的刁角馆子近千家,最终他确定了创业的方向。
从一开始,他就定位于开云南特色小吃连锁店,“创业首先必须寻找好的盈利模式,要做就做可复制的生意,只有标准化才利于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益。”

不过,要想对这些散落在民间的小吃标准化生产,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采访中,华云岚讲了一个故事:有一次,他出5000元想买一个小店店主的米线配方,对方却犯难了:“我就是习惯性随手一抓,没有配方啊。”于是,华云岚专门去买了一杆秤,店主抓一点调料,他就称一点,最终将这个配方进行了量化规范。攻克配方标准化问题后,还得设法解决食材存储等问题。
推三种风格年内目标开三五百家店
众所周知,餐饮行业是竞争激烈的“红海”,要想脱颖而出,光靠好味道还远远不够。
华云岚显然深谙营销之道,他在店面设计上走小而美的个性化路线,颇吸人眼球,“现在90后、00后的消费能力越来越强,因此我根据他们的喜好,在装修上走快时尚路线”。
第一家店选择开在民主路,是因为当地人气很旺,很容易聚集年轻的消费群体。他将店子设计成三大类别:专门烤饵块的店,一般只需要815平方米;米线店2040平方米;甜品店在40平方米左右。
根据不同的经营品类,店面的颜色各异:主营鲜花饼的店被装修成粉色,甜品店则是绿色基调,看上去个性分明;为了迎合年轻人的口味,他还在传统食品上做了一些创新。比如,烤饵块中加入了冰激凌等口味。
华云岚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般进店人均消费20元,因为是快餐,每天如果人流量在一百人左右,利润就已可观。
为了迅速打开市场,目前华云岚主要走加盟路线,武汉开了3店,加上河南、安徽等地,已有近百家店。“不靠加盟费挣钱,就是想快速抢占市场,希望今年内做到三五百家店,让云南小吃被更多人接受。”华云岚说。
成功创业饮食故事篇二

这世上有很多人靠自己的努力当上了皇帝,朱元璋是一个、努尔哈赤是一个,大董,也是一个。他用30年的时间,建立起自己的餐饮帝国。
他是西班牙大使馆认定的“世界上最好的厨师”,他是被摩洛哥国王接见的大厨,他是行业内众口称神的传奇,他是跟李连杰、陈凯歌齐名的“城市英雄”,他的博客点击近20;他上杂志,上网络视频……
大董,真名叫董振祥,可能很多人会感到陌生,但提起北京大董烤鸭店很多人恍然大悟。
北京大董烤鸭店(原北京烤鸭店成立于1985428日。2001年由国营改制,总经理董振祥被朋友们昵称为大董,由此得名。向来以高端定位的大董烤鸭店也是外宾品尝烤鸭的主要去处之一。 当董振祥将自己名片上的姓名印成大董之后,大董就不仅仅代表一个人名了,而是一个在消费者心中具有良好口碑的知名品牌。
去北京不吃大董烤鸭的,就等于没去过北京。
谁能想到,这样一位人物,曾经只是一个砸煤块的学徒工?
还记得昨天看过一个视频,是大董先生与浅野基一郎先生的尖峰对谈。大董先生对浅野先生说:“70岁的时候,还能自己专心致志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把自己身心投入进去,真是件幸福的事啊。”而他的30年沉浮,何尝不令人深思呢。
18岁高中毕业的大董,没有考上大学,下放到农村插队,也就是所谓的“上山下乡”。
插队3年后回来,国家分配工作,那时候有三个选择:理发、照相、做厨师。当时的他,对于职业的意义了解不深。父亲说:“做厨子,饿不死你。”他便做了厨子。
大董学厨,从砸煤块儿开始,后来逐渐升级做酱货,从“蹭勺拌儿”干起。

什么是“蹭勺拌儿”?就是大师傅炒完菜,留下一勺给学徒们分而食之。学徒就一边咂巴着菜的味道,一边揣摩大厨的技艺,偷偷学会。
就这样,年轻的大董看到了厨房的秘密,这些秘密不仅包括味道和技法,也包括厨房中的那些人和事。同时也明白了:有技术是件好事儿。
2002年,已经出师的大董七拼八凑筹足了钱,开了自己的第一家大董烤鸭店。后来,招牌菜“酥不腻”烤鸭火了,“大董”也火了。
大董是个明白人,他真正的成功,在于他的“眼界”。
似乎每一个能人的心里都装着一个江湖,大董不仅会做菜,会讲故事,还能写意。
尽管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单单一个摆盘技艺就是任何国家的厨师都比不过的。然而西餐的深远,则在于对呈现方式、烹饪时间的精准、以及调料的计量上,在这方面,中餐落后很多。
大董则深知中餐的弱点,开始带着团队走出国门,拜访国际著名的米其林餐厅交流学习。寻找原生食材,结合中国古意,经过艺术化处理,赋予食物新的生命,创新出的“意境菜”让大董走向了国际。
30年来迢递山水,东西求索,只为“落花时节又逢君”。 东方哲学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包容性。正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从孔子对话老子开始就有了英雄的惺惺相惜,从01能有一万种算法,这些都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如今,大董先生与日本天妇罗匠人浅野基一郎先生对谈倾听,从火候、美感、融合,谈到了传统的颠覆与创新的坚守。这一切都是质变的共通,是日本的匠人精神与东方水墨神韵的巧妙碰撞。 罗素说:“人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它是根会思考的苇草。”

大董也不是一开始就懂得“中国意境菜”中的意境。但他是个明白人,他的“眼界”让他一手建立起餐饮帝国。而这一切的和谐之道,早已深埋在中华文化里,流淌于你我的血脉中。
什么时候重新拾起,什么时候走出小世界,你定。 成功创业饮食故事篇三
永和大王是全国连锁快餐企业,所经营的品均是符合中国人的口味的豆浆、油条、各种稀饭以及中式的小点心。该店设有专门的网站,设有网上订货信箱,开通24小时的电话送货热线,只要你的手指轻轻地拨下号码,永和的员工就会以最快的速度把热乎乎的食品送到你的手上。
19951212日,在上海市长宁区水城路,诞生了“永和大王”的第一家餐厅,截止到20044月,”永和大王”已经在北京、上海、杭州、武汉、深圳5个城市开业将近80家直营分店,工作人员总数超过3000名,成为立足发扬光大中华美食,并专业从事中式快餐连锁经营管理的大型餐饮集团。“永和大王”的成功无疑成为各大中式快餐店竞相效仿的对象,而它也当之无愧地被业内人土称为“卖油条的中国麦当劳”。
套用托尔斯泰一句名言:好的企业都是相似的,不好的企业各有其不好之处。即好的企业在经营、管理、企业文化等各方面都是做得较好的,而不好的企业往往存在着这样或那样做得不足或不好的地方。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永和大王”在经营上的过人之处:
差异化的产品
上海人不太爱吃包子,典型的上海人会搞不清包子和馒头的区别,从这一点上便可见一斑。上海人的传统早餐一般称为“四大金刚”,分别是豆浆、油条、大饼、粢饭团。而这些东西一般由个体摊贩经营,在街边贩卖,其卫生程度可想而知。小贩为了节约成本,炸油条的油一般都反复使用,而经科学证明经常食用这样的油炸出的食物对人体的健康极为不利,容易致癌。另外油条中加有明矾,多吃也对人体不宜。而“永和大王”的产品风味独特、环境整洁,因此相对于几十年、上百年来在路边早点摊上蒙尘的豆浆、油条来说,
其产品实现了差异化。其用于煎炸类的油都是百分之百的纯天然的色拉油,且经过一次使用后立即换新油,对于油条的处理,进口国外面粉,这样既加强了油条的松脆度,又减少了明矾的摄入,让食客食得放心,屹得健康。
别人做满汉全席、做酒席式的中餐,永和只做中式快餐市场;人每天营业ll小时,永和每天营业24小时;别人只开通了电话外送的业务,永和成为国内首家网络订餐并外送的餐厅。这些都极大地方便了顾客,也为永和争取到了那些在写字楼里忙于工作没时间下来就餐的上班族,并为那些“都市夜归人”吃宵夜找到了好去处。 产品要有独到之处才能给顾客留下深刻印象,特别是食品,属于一次性消费品,更要追求色、香、味俱全。永和的油条做得要比普通路边卖的油条长三分之一。在“永和大王”中每一件容纳食物的餐具也都经过精心挑选和设计,使顾客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吃的过程,更是慢慢享受品味美食的过程。
高档的价格
在当时,上海街头的油条一般只卖五毛钱,然而“永和大王”的卖到了2元钱。其他诸如豆浆、饭团、葱油饼的价格也贵出了好多倍。除了因为要租用店面、进行员工培训、进口高品质原料需要较多的费用等等固定成本的因素,一开始公司定这样的价格的初衷就是为了拉开消费层次,走高档路线,“永和大王”清楚“麦当劳”、”肯德基”的目标顾客群是二十几岁以下的青少年和儿童,因此其第一家店在1995年底在上海开张时,便走“优质、卫生、高价位”之路。把目标客户定位在18岁一45岁之间的中高收入者,从而保持了与洋快餐顾客目标群的错位即不与其正面竞争,而是与其保持一个均衡与互补的状态。另外,考虑到整个大环境,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上海,居民口袋里有了一些钱,日子也不像八个年代过得那么精打细算,那么拘谨了,人们追求更为舒适的消费环境和优质的服务。而且上海人喜欢求新、求变,喜欢赶时髦,因此高价位并没有让人望而却步,反而在社会上掀起了一阵小浪潮。真正做到了把“永和豆浆”变成一种时尚的品牌,使人们愿意为此多花钱。
这样既保证了餐厅经营的收益,也给今后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有利于产品组合在长度和深度上的拓展。
精明的连锁
“永和大王”的发展壮大也不是一直都一帆风顺的,2001年由于新添直营店,后续资金难以跟上,到年底公司已亏损5000万。其实,和其他开连锁店的公司一样,永和在公司的初创期一直做的都是烧钱的生意,在连锁经营的规模效益没有表现出来之前,是必然亏损的。以“麦当劳”为例,他们在一个城市要开70多家店,才能收支平衡;而”大家乐”在香港要有35家,才能收支平衡;至于“永和大王”,最起码需要50家店铺。连锁店的经营,最重要的是有精通管理经验的人才,为此永和还专门请了猎头公司从同业人中找高级管理人员。林猷澳说:“管理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大踏步提高的,而管理水平直接决定了将来企业的经营水平。我们看的是长远利益。”另外,“永和大王”总部非常注重加盟者的合约精神。因为一旦一个加盟店不守法,进行违规操作,在食品的配科上出现了问题,致使食物的口味不统一,就会把整个“永和大王”的牌子做坏掉,使得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下降。
跟进的门店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自然地发现,“麦当劳”的周围不出二三十米远便有一家“肯德基”的分店,这两家绝对是属于“对着干”的迎头定位,竞争的火药味很浓。”永和大王”也不甘示弱,基本上采取跟进策略,你洋快餐开到哪,我中式快餐就跟到哪。永和认为既然“麦当劳”和“肯德基”选定的店址,首先一定是人潮汇聚地,其次毕竟中餐禾口西餐的消费群体不一样,“永和大王”和他们之间则又存在着一种互补竞争的关系。举例来说在北京西临中国人民大学、南靠双安商场的科学院南路,南北120米、东西80米的弹丸之地,竟云集了10多家快餐业的高手,科学院南路的西侧从南向北一字排开,依次为美国的“麦当劳”、中国的“永和大王”、半亩园快餐有限公司所属的“半亩园”;东侧是日快餐“面爱面”、中国的”馄饨侯”和具有西域风情的“马兰拉面”,在丁字路口的南侧则有”肯德基”……以上各家几乎都是紧挨的,而且店面大小相差
不多。竞争是较量,也是交流。排除了地理位置优劣的竞争,最能反应双方的差距,只有看到差距,才会有进步。林猷澳认为,与西式快餐相比,中餐的食品种类比较多,这是中餐的优势,容易吸引更多的顾客。但这也是中餐的劣势,因为食品种类多了,质量就不容易控制。但是从长远讲,中式快餐绝对不会输给西式快餐。
在店面的装饰上,“永和大王”也一直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地求新、求变。永和在市场调查中发现,消费者层次在向下延伸,由原先的2545岁发展到2145岁。这说明其目标客户正越来越年轻化。因此对于各门店店面的装饰,永和由二代店的古色古香的风格转变为三代店的休闲风格。在上海的淮海路上还开出了旗舰店。 与”麦当劳”夺人眼球的灯箱广告,和高高树立的醒目标识相比,“永和大王”确实有些不起眼,然而大红的门脸:透着中国传统的喜庆气氛,很能赢得普通百姓的认可。店标是位与“肯德基”快餐有着相似之处的慈眉善目的老人形象,这是永和大王创始人李金鹏的形象,或许正是这个慈祥的老人奠定了永和大王平易近人的经营方式。
良好的口碑
与“肯德基”、”麦当劳”铺天盖地的广告策略相比,“永和大王”在这方面可谓节省得多,前二者在每每推出新品的时候都大张旗鼓地利用广告、销售促进、公共宣传、企业赞助等等多种促销方式进行宣传,而永和基本上不做什么广告,要做的话也不会做某一单一的新产品的广告,而是推广“永和大王”这个整体品牌概念。例女口在其“公司片”的一则广告中:说是白领们加班加到深更半夜,女白领买永和豆浆给男白领,男白领也正去买了绐女白领吃,然后打出一行大字——永和就是你的家。说实话,能把一个卖大饼、油条的广告做得那么时尚也真挺不容易的。
永和认为他们主要不靠广告宣传来拉顾客,而主要是靠口碑。通过提高顾客满意度来提升“永和大王”的口碑。因为一个高度满意的顾客会为一个公司的产品及品牌说好话、购买更多的公司新产品、忽视竞争品牌和广告并对价格不敏感,所以与其花费大量的资金在
广告宣传上还不如对顾客进行调查,开发适合顾客口味的产品,提供顾客满意的服务。
独特的管理
当年,“霸菱投资”的合伙人到“永和大王”考察时,印象最深的是”永和”虽然只有10多家连锁店,却已建立起比较系统化的管理制度——借助电脑的信息化管理及员工半军事化的训练和培训升级体系。为了快速扩展门店,永和大王快速发展出训练、开发、企划、产品管理、工程5个团队。但是永和大王最强的还是财务及训练。永和大王的财务报表有厚厚一大本,“银行认为我们是最好的客户,霸菱就是看上我们这一点。”林猷澳说。快餐是做现金生意,财务一定要透明化,惟有如此,财务独立的精神才会体现。财务没做好,基础等于白打。到目前为止,永和大王每个地区都有独立的财务体系,总公司从不干涉。
永和有一套非常完善的员工培训计划。新招募的员工要进行为期三天的军训,目的是要培养员工的组织纪律性、能吃苦和团队精神。接下来则是各个专业的训练,例如:负责包饺子的员工要十分清楚地知道每份饺子馅中肉、菜的比例,放多少水、多少油,煮饺子应该注意煮多久才能保证煮得恰到好处等。
美好的前景
利润和财富就是在满足和创造人类各种需求的同时产生的,所以即使是不起眼的小生意,只要做好了,也照样能成就大名堂。从整个中式快餐业的发展前景来看,存在着非常大的商机,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和风气的转变,现在大陆的年轻人在家中做饭做菜的在减少,习惯去餐馆用餐的越来越多。即便会做菜的,也喜欢去外面换换口味。未来的快餐业应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从全世界来看,还没有一个像样的中式快餐,而”永和大王”的目标就是发展一个中式快餐业的品牌,不但要把永和大王变为“中国的麦当劳”,而且将来还要打到麦当劳的老家美国去,进军欧美市场。
其实,餐饮本来就代表了一种文化,中国人到西餐馆吃的是洋文化,外国人到中餐馆吃的是中国文化。如果说正儿八经的西餐相当
于一种“高雅文化”,那么洋快餐就是一种”通俗文化”。而像”永和大王”的中式快餐应该代表了中国的“传统市井文化”。怎样在新时代传承并发扬这种传统文化,在后续者的跟进中仍能保持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地位是“永和大王”在未来的经营和发展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如今的“永和大王”每天卖出的油条总长度加起来相当于七座东方明珠电视塔的高度。期待”永和大王”在全球各地建立永禾口集团的明珠塔,同时也打响中国人的快餐品牌。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cb481b9f58a6529647d27284b73f242326c3153.html

《成功创业饮食故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