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概论试题及答案73528

发布时间:2020-06-01 01:38:2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艺术理论》试题 A 评分标准

    一、解词:(每题5分,共50分)

    1、什么是艺术流派?

    艺术流派是指思想倾向、审美观念、艺术趣味、创作风格相近或相似的一些艺术家所组成的艺术派别。他们既要有明确的艺术主张,还要有具体的创作实践、艺术成果和成就显著的代表人物。

    2、什么是艺术作品的内容?

    艺术作品的内容,指的是经过艺术家选择、提炼、加工和改造过的人类生活的外部客观世界和内部主观世界。其构成因素包括题材、主题、人物、情感、环境等诸因素,其中最为主要的构成因素是题材和主题。

    3、什么是艺术批评?

    艺术批评是艺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艺术作品及一切艺术活动、艺术现象予以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的科学活动。

    4、艺术传播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艺术传播的主要方式有三种,即现场传播方式、展览性传播方式和大众传播方式。

    5、什么是美育?

    美育即审美教育,是指运用审美的方式实施教育,旨在提高人们的审美感受能力、审美创造力及审美情趣,以促进其人格的完善以及全民族整体素质的提升。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

    6、什么是艺术中的幽默?

    幽默是喜剧性的一种独特形态,它把内容和形式中美和丑的复杂因素交合为一种直率而风趣的形式外化出来。幽默所引发的笑,常常带有轻微的讽刺意味。

    7、书法的涵义及其艺术特征是什么?

    书法是以线组合文字的艺术形式, 它主要通过用笔用墨、结构章法、线条组合等方式进行造型和表现主体的审美情操。书法艺术的基本特征是: 1 线条与组合; 2 具象与抽象; 3 情感与象征。

    8、什么是艺术欣赏的审美效应?

    审美效应是艺术欣赏活动具体运作的结果,也是艺术欣赏的作用和目的。艺术欣赏活动最为显著的审美效应,是能够产生共鸣;其二是能够陶冶欣赏者的情绪,净化他们的灵魂;其三是能够深化人们的哲思,提高其精神境界。

    9、什么是艺术创作的物化与表现?

    即艺术家将自己在艺术构思中已经基本形成的艺术意象转化为艺术符号,并以物态化的形式得以显现,使之成为具体的、稳定的、可感的艺术形象、艺术情态或形象体系的过程。

    10、雕塑的涵义及其艺术特征是什么?

    雕塑是一门直接利用物质材料,运用雕刻或塑造的方法,在立体(三度空间)的空间中创造出具有实体形象艺术品的艺术。 雕塑艺术的基本特征是: 1 物质与技艺的统一;(2 造型与观念的融合。

    二、简答:(每题10分,共50分)

    1、简述艺术与宗教的关系。(要点)

    艺术与宗教在其早期是融合在一起的,而在其后的发展进程中也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二者在认识与掌握世界的方式上有着相似之处。宗教长期利用艺术来宣传宗教,客观上促进了艺术的发展,同时艺术也在不断影响着宗教。但由于宗教反科学的性质,决定了它与艺术的本质不同。

    2、简述艺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要点)

    在艺术创造活动中,艺术主体和艺术客体是一对重要的范畴,它们之间的运动形式,决定着艺术创造的总体趋势;艺术主体是指在艺术活动中的社会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与审美对象相对应的具有一定创造能力的认识和实践者,艺术客体是与艺术主体相对立的诸客观审美事物,是艺术主体认识和实践的对象;艺术主体具有能动的创造性;艺术主体需要具有一定的审美和艺术创造能力;艺术创造主体与艺术客体的相互交流运动与相互作用,是艺术活动的核心,二者的相互交流运动是双向的,同时主体应处于矛盾统一体的主要方面。

    3、简述艺术活动中的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是艺术家在创作活动中从发现和体验生活、到进行艺术构思、形成艺术意象和意念,并将其物化为艺术形象的整个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种主要的思维方式。形象思维具有很强的具象性、情感性、创造性和整体性,它以具体的形象作为思维的主要材料,以情感作为思维的中介和动力,并体现出浓烈的创造色彩和艺术家对事物的整体把握。

    4、简述艺术创造中的崇高。(要点)

    崇高是在实践主体提出了理解、征服和掌握现实客体的历史要求,并且已经或必将趋于实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崇高以现实客体压倒实践主体为其外表特征;而其实质在于受到压抑的实践主体,充分激发起人的本质力量,转而征服、掌握(或趋向于征服、掌握)客体。崇高不是主客体的和谐统一的静态美,而是双方在对立、冲突中趋向统一的动态美。在这里,人的本质力量的显现,呈现为实践主体迫使现实客体与之趋向统一的过程。

    5、简述艺术家应具有的修养和能力(要点)

    艺术家应具有的修养 :1 进步的世界观和审美倾向;(2 广博的知识;(3 深邃的思想;(4 丰富的情感和独立的人格。

    艺术家应具有的审美创造能力: 1 敏锐的感知能力;(2 丰富的想象能力;

    3 精湛的艺术技能。

    三、论述:(每题25分,共50分)

    1、论述艺术生产的意义与特征(要点)

    艺术生产,既不像一般物质生产那样,完全基于实用的目的,生产人类必需的生活用品,也不像一般精神生产那样,是一种纯粹的理论演绎和概念论证,而是将自己的主体精神和审美意识渗透于生产过程,并物化为审美产品的活动。艺术生产是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统一。

    艺术生产,就是以审美思维和审美物化为手段,进行艺术创作和制作的活动。艺术生产,是艺术掌握方式的重要方面,是艺术创制的精神实践和物质实践的统一。艺术生产包括艺术创作和艺术制作,艺术生产涵盖艺术思维的过程,但不能取代艺术思维的方式,艺术思维方式主要是对客体世界的认知和反映,艺术生产则主要是对客体世界的变革与创造。

    由于艺术生产同时具有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基本特性,因而在生产过程中就要既遵循精神生产的一般规律,也要遵循物质生产的一般规律;由于艺术生产具有与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许多不同的特点,因而艺术生产就不能完全遵循一般精神生产或物质生产的规律,而要在此基础上,遵循与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有密切联系的、属于艺术生产特有的规律。艺术生产的规律,是艺术整体规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艺术活动多种规律中的一种。艺术生产的规律,就是在艺术规律的规范和制导下,遵循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基本原则,按照美的规律和艺术特性的要求,创制审美产品的一般性规律。艺术生产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精神性与物质性的统一。 第二,审美属性与商品属性的并重; 第三,创造性与工艺性的结合。第四,个体生产与集体生产的交叉。

    2、论述艺术意境的审美特征(要点)

    第一,情景交融。又可分作两个类型,其一,景中有情,即景生情;其二,情中见景,即情生景。(6分)

    第二,虚实相生。 虚实相生,是人们对于和谐美意境的创造和追求。意境,应是实境和虚境相互转化和融合的结果。(6分)

    第三,意与境谐。即指主体在艺术活动中得以升华的审美精神和生命意识与作品中建构而成的具有浓郁美感氛围的交融与和谐。(6分)

    第四,韵味无穷。是指意境中那种使人得到美的感染的韵致、情趣和滋味。又可具体从空灵、飞动、含蓄等方面来阐述。(7分)

  《艺术理论》试题 B卷 评分标准

    一、解释:(每题5分,共50分)

    1、什么是灵感?

    灵感或灵感思维是指艺术家在创造活动中,由于大脑皮质的高度兴奋,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和思维方式,是在一定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基础上,显意识和潜意识的相互作用,产生出新概念和新意象的顿悟式和突发性的思维方式。灵感思维具有突发性、超常性、易逝性等特点。

    2、什么是艺术风格?

    艺术风格是指艺术创作的整体上所呈现出来的代表性的特点,是由艺术家的主观方面的特点和作品的客观特征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风貌。风格是艺术家在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是艺术家的创作见解通过独特的艺术形式的表现,是一个艺术家在全部作品中反映出来的基本特色和创作个性。风格,是一个艺术家创作上成熟的重要标志。

    3、什么是艺术传播?

    艺术传播就是艺术的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迁徙、变动、蔓延,达到公共化或社会化的过程。艺术信息、受传者、传播主体和传播媒介(或加上传播效果),就是艺术传播得以构成和运行的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

    4、 共鸣

    共鸣是指在鉴赏过程中,鉴赏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命运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不同时代、阶级、民族的鉴赏者,在鉴赏同一部艺术作品时可能会产生相同或相近的审美感受,也可以称作共鸣。

    5、什么是艺术典型

    艺术典型指的是艺术作品之中那些具有高度典型性的形象体系,包括典型人物、典型环境等,其中,典型人物是艺术典型的主体,典型性格是典型人物的核心。

    6、建筑艺术的涵义及其审美特征是什么

    建筑是一种实用与审美相结合,以形体、线条、色彩、质感、装饰、空间组合等为语言,建构成实体形象的造型与空间艺术。 建筑的基本特征: (1) 造型的形式美追求; (2) 环境的人格化体现; (3) 多重的象征性意味。

7、艺术鉴赏是什么?

所谓艺术鉴赏,是指读者、观众、听众凭借艺术作品而展开的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审美再创造活动。

8、艺术学是什么?

艺术的一般规律,艺术的创作,作品和鉴赏,以及各门艺术的基本特点等。

9、艺术教育是什么?

从狭义上讲,是为培养艺术家或专业艺术人才所进行的各种理论和实践教育。如音乐学院培养出作曲家等。从广义上讲,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它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为了培养专业艺术工作者。

10、实用艺术是什么?

指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表现性空间艺术,主要包括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等。

11、造型艺术是什么?

是指运用一定的特殊材料,如颜料、纸张等,面对塑造静态的视觉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与表现艺术家思想家思想情感的艺术,它是一种再现性空间艺术,也是一种静态的视觉艺术。

12、表情艺术是什么?

是指通过一定的物质媒介(音响、人体)来直接表现人的情感,间接反映生活的这一类艺术的总称,它主要指音乐,舞蹈这两门表现性和表演性艺术。

13、综合艺术是什么?

综合艺术是戏剧、戏曲、电影、电视等一类艺术的总称。它吸取了文学、绘画、音乐、舞蹈等各门艺术的长处,获得了多种手段和方式的艺术表现力,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特征。

14、艺术意蕴是什么?

 艺术意蕴是指深藏在艺术作品中内在的含义或意味,常常具有多义性、模糊性和朦胧性,体现为一种哲理、诗情或神韵,经常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需要欣赏者反复领会、细心感悟,用全部心灵去探究和领悟。

15、艺术典型是什么?

指艺术作品中塑造的成功的人物形象,又称典型人物,典型性格或典型形象。

二、简答题

1、艺术实质与特征:

实质:1、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更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曲艺等。2、建国后至今,指富有创造性的方式。例如:领导艺术。3、形状独特而美观的。

特征:一、形象性:1、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2、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3、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二、主体性:1、艺术创作具有主体性的特点。2、艺术作品具有主体性的特点。3、艺术欣赏具有主体性的特点。三。审美性:1,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2、艺术的审美性是真善美的结晶。3、是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统一。

2、艺术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作为一个大系统,包含着诸多子系统。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大子系统。艺术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首先表现在艺术参与和推动、体现和反映出人类文化的历史发展。作为文化的独特组成部分,从另一方面讲,艺术又必然受到文化大系统的制约和影响。艺术作为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只是整个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范畴。文化系统的整体性决定了它所属的子系统必然从属和依附于文化大系统。

3、艺术与美学、哲学的关系

艺术与哲学的关系:哲学对艺术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对艺术家的影响。还表现在出现了一批哲理性的艺术作品。更表现在它能起到促进艺术潮流形成的作用。

艺术与美学的关系:美学主要研究自然美和艺术美,但不研究艺术中的具体问题而是研究艺术学中的哲学问题,因此被称为“艺术学的哲学”。

4、艺术与艺术家的关系:

从艺术起源来看,艺术生产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才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特殊的精神生产部门。只是到这时,才出现了专门从事艺术生产的艺术家。所以说,专业的艺术家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是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和社会分工的结果。此外,艺术家的艺术天才和训练培养所形成的艺术才能,以及艺术家的文化修养格外重要。

5、造型艺术与实用艺术:

从联系上讲,他们都属于空间艺术。从区别上讲,造型艺术的基本特征是造型性,即通过再现和塑造外部形象来体现内在的精神世界,它的表现性潜藏与再现性之中,这类艺术属于再现性空间艺术。实用艺术的基本特征却是表现性,即通过美的形式来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并不直接模拟或再现客观对象,这类艺术属于表现性空间艺术。造型艺术具有审美功能,实用艺术兼有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同时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三、论述题

1、如何理解郑板桥的绘画理论?

郑板桥用“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个概念,对应了艺术创作的三个阶段——观察、构思、实现。而这三个阶段的划分,也正好体现出审美意象生成的三个阶段。

1、眼中之竹——审美意象的雏形

有些人可能会认为“眼中之竹”就是现实的竹子,其实不然。既然“竹”这种客观存在物成为“眼中之竹”,它就很明显的带上了人的因素“眼中之竹”是创作主体在与客体(烟光、日影、露气)相遇的一刹那,仅靠第一信号系统而把握的最初印象。这个印象已经包含了主体的情感的参与,是主体主动把握、体验,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而且,这里的“眼”也并不是普通人的眼,而是具有审美能力的主体(郑板桥)的眼。在这里,“眼中之竹”已经具有了“意象”的意味,只不过并不成熟,因为它是在艺术创作(审美活动)的初始阶段产生的。从而成为审美意象的最初形态,有待于进一步向高层次发展。

2、胸中之竹——审美意象的完整显现

“胸中之竹”的显现是艺术创作过程中尤为重要的一个阶段。“‘胸中之竹’是艺术家构思过程中所形成的竹的形象。艺术家把思想情感融入物象,把精神情操寄托在物象之中,并按这种需要对‘眼中之竹’加以修改、补充,在胸中形成完整的竹形象——艺术意象。它是“眼中之竹”的深化和提升,是创作主体在意识领域建构的一个相对完整的“感性世界”。它必然指向艺术创作的第二个飞跃。所以说“有了‘胸中之竹’,就有了艺术的本体和生命,然后才有‘手中之竹’——画面的意象。“胸中之竹”的显现仍然是在审美感兴中实现的。在这过程中,审美想象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审美想象是在审美知觉的基础之上以心象为形式的创造性的心理过程。

3、手中之竹——审美意象的物化

由“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是艺术创作的第次飞跃。在这一阶段,创作主体要通过特定的手段把胸中之意发抒出来。胸中意象的承载者,也就是审美意象的物化。艺术作品的完成并不是审美活动的结束,画家在画完一幅画后可能还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因为感觉到东西,总比表现出来的要丰富,这只能是艺术家的遗憾。物化了的审美意象和作者的胸中意象具有某种影射关系,我们在欣赏一件艺术品的时候,往往就是对创作者胸中之象的解读。而这个解读又开启了一个新的审美感兴活动。

2、如何理解艺术鉴赏与鉴赏过程?

艺术鉴赏是指读者、观众、听众凭借艺术作品而展开的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审美再创造活动。

艺术鉴赏的过程是一种视觉思维的过程,也是鉴赏者审美创造的过程。它是鉴赏者通过对艺术家创造的艺术品的感受、想象、体验、理解和鉴别等一系列视觉思维活动,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从而达到开阔视野、扩大认知领域,提高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的目的。鉴赏过程也是培养鉴赏者创造力的过程。艺术鉴赏的过程是由浅入深的,大致上经历了感官的审美直觉、情感的审美体验到理性的审美升华这三个层次。艺术鉴赏是艺术批评的基础,也是艺术作品发挥社会功用的必然途径。

审美直觉是指人们在审美活动或艺术鉴赏活动中,对于审美对象或艺术形象具有一种不假思索而即刻把握与领悟的能力。

审美体验作为整个审美活动过程的中心环节,是指鉴赏主题在审美直觉的基础上,达到艺术审美的高潮,调动再创造的想象力和联想力,激起丰富的情感,舍身处地地生活到艺术作品之中,获得心灵的审美愉悦,把外在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转化为鉴赏者自身的生命活动。

审美升华指鉴赏主体在审美直觉、审美体验的基础上达到一种精神的自由境界,通过艺术鉴赏的审美再创造活动,在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中直观自身,实现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总之,艺术鉴赏活动是一个完整的审美过程。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c4c665a74c66137ee06eff9aef8941ea66e4b45.html

《艺术概论试题及答案73528.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