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报考公务员热的原因及忧思

发布时间:2011-09-22 23:59:2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大学生报考公务员热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摘要】大学生报考公务员的人数每年递增,这种不太正常的浪潮,让我们看到了它所折射出的公务员体制本身以及相关教育的一些问题,如公务员竞争机制、收入等,通过分析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希望能为大学生“公务员热”降温。

关键词】公务员热;公务员制度;应试教育;解决措施

一、大学生报考公务员热的具体表现

有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也可以说是一个悖论。那就是大部分的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对我国大部分的政府官员尤其以地方官员为甚,持有一种批判与不认同的态度,认为他们是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做实事,只知道奉承上面的同时填满自己的腰包。但是在毕业后,面临工作选择是,这么多的人选择报考公务员,虽然公务员不算是官,但是多少年之后,也会升官。他们讨厌官员,却又选择努力去做官员,是他们认为自己可以做到更好,还是有其他原因让他们放弃了最初的观点。

公务员考试报考人数逐年递增,从2003年的13万到2010年的150万。2008年开始,公务员的录取率就已经降到了2%以下,2009年更是只有1.28%的录取率,但是这并不影响报考公务员的积极性,2010年的报考人数相对于2009年来说还是小幅上升。究竟公务员这个职位神秘的面纱下有着怎样的魅力,竟吸引着如此多的报考者,本文试图从公务员制度方面以及社会层面进行分析。

二、对公务员制度的分析

之前不少学者认为“公务员热”的原因在于“官本位”思想的复苏。“官本位”把是否当官当成一种核心的社会价值尺度去衡量个人的社会地位和价值,官本位意识直接导致的政治行为就是对权力的追求和崇拜。人们对于权力的追求一直都没有降低过热情。古来就有“学而优则仕”的观点,所以我认为这并不是“官本位”的复苏,而是大家一直以来对于权力的崇拜。拥有权力则意味着拥有资源。公务员则可以看做是政府的雇员,而政府则是公权力的代表,所以公务员可以行使公权力,来获得更多的可以利用的资源。按照“二八定律”,20%的人使用的社会近80%的资源,政府官员可以划入这20%的人当中,虽然说公务员算不上是官员,但是当上公务员也就意味着离“官”更进了一步,巨大的利益驱使下,大学生疯狂报考公务员也就可以理解了。

然则这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因为权力是作为上层建筑而存在,作为普通的大学生,或是其他求职人员,他们当前最主要的期盼在于赚取收入来养活自己,在经济基础问题尚未解决的情况下,而去追求上层建筑的可能性是不大的。如果说拥有权力是一个长期的目标的话,无疑获得实际的物质利益是当前的紧迫目标。所以最主要的吸引着大学生们报考公务员的原因是这个职位所能够提供的“经济基础”。具体一点说就是这个职业的稳定性、工资与福利这几个方面的吸引力。

1、职业稳定。稳定的职业对于求职者或是在职者来说有很大的吸引力,在翟校义《公务员职业吸引力探析》一文中,对公务员认为“公务员热”的原因的调查显示,有78.7%的被调查公务员认为公务员热的原因是代表职业安全性高的“公务员工作稳定”。中国人口众多,近几年来的大学扩招,也使得大学生的人数激增,大学生已经不具备太多的求职优势。虽然经济的迅猛发展提供着不断需要人才的信息,但是并不是所有刚刚走出校门的学生都可以称作是人才;加上2009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不少企业在此危机中瓦解,待业人员远远多于求职者,供大于求的情况之下,能够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也就是当前大部分大学生最大的期盼。除了大学生自己之外,家人的意见对于大学生的影响也不小,并且大部分的家人都认为一份低薪稳定的工作甚至比一份高薪不那么稳定的工作好的多。而按照《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的退出机制只有辞退,退休,辞职这几种。对于在职人员来说,真正会影响职业稳定的只有辞退这一项而已。但是根据《公务员法》第83条规定,只有5种情况下可以辞退公务员,而这5种情况都是对公务员工作态度的规定。即是说,只要爱党爱国,无反社会言论,工作态度良好,每天认真完成分内工作,无重大过错就可以在职不会被辞退,除非因为自身原因想辞职或者年龄到了必须退休。职业的稳定性相对于其他任何工作来说优势太大。另外也有数据加以佐证,公务员法实施5年来,全国考试录用公务员62万名,24万余人通过竞争上岗走上领导岗位,公开选拔干部从2005年的3573人提高到2009年的10961人。与此同时,全国受到处分的公务员5万多名,被辞退的4778名。被辞退比例为0.77%。而一般企业的人员流动性都会超过10%。相比之下,公务员系统的稳定性高的太多。

2、工作环境好。随着经济发展和国家政策的调整,公务员的工作环境与条件大为改善。办公室内面积宽大,电脑等各种办公设备完善,外出执勤有专车乘坐,每天工作8小时制,一周双休还有节假日等,不管从哪方面来说,公务员的工作环境都很好。

3、工资收入高。国家提倡高薪养廉,制定政策“使得公务员的工资水平应当与国民经济发展相协调、与社会进步相适应”,于是几次实行公务员加薪,使公务员的工资水平对于一个地方的平均工资来说,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就纯工资来说这并不算高,也不能满足大部分大学生的胃口,但是我国许多政府机关,尤其是财政、税务、工商等实权单位往往是工资所占比例小,津贴、补助及奖金占比重大。这样算来公务员的实际收入在地方来说已经算是高薪,排名已经很靠前。关键是还可以享受医疗、住房补贴、带薪休假等福利待遇。另外,随着媒体对贪污腐败事件的不断曝光,大部分人对于公务员的“灰色收入”已经隐隐有所期待。稳定的工作加上相对较高的收入,公务员自然十分诱人。

三、体制外因素

首先,应试教育带来的对考试的偏好和擅长。“应试教育”是以应试为目标,片面追求考试成绩,并围绕考试来构建教学体系,安排教学内容的教育。每一个学生从小学到大学,所经历的考试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型的如期末、期中、每月考试,小型的课堂测试、周考,影响人生的高考、研考、各类证书考试。大学生从小就在考试中摸爬滚打,年复一年的积累、巩固考试经验,渐渐的考试已经转变成一种能力和一种习惯。这使得学生除了只会解题,而无其他方面的能力如无解决问题的能力、无交流的能力、无推理的能力以及了解知识和联系实际等终生受益的综合能力。使学生中普遍存在“高分低能”的现象。但是当大学毕业,面临社会选择的时候,那些综合能力极度匮乏的大学生们只能对工作望而兴叹,而当公务员考试出现之后,按照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是逢进必考,这对于大学生来说无疑是最大福音。考试永远是最拿手的、最习惯的。每年扎着堆的人挤破头皮去应征一个职位,是可以挑选到很优秀的人才没错,但是这究竟是公务员队伍的幸事,还是我国教育的悲哀。

其次,集体行动的不理性与经济人的理性相互作用的结果。按照经济人理论,每个人都是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存在的,并且可以为此不惜一切手段。经济人是最理性的,他们都保持着最清醒的头脑,选择最恰当的手段来让自己获得最大好处。于是就有不少人开始选择报考公务员,因为相对其他职业来说,公务员能满足利益最大化。但是报考公务员的人并不只是一两个人,而是一百多万的大学生群体。单独的个人可以看作是理性的经济人,但是当在进行集体行动的时候,人又变得不理性了。他们往往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只是简单的跟随着别人的想法,做大家都做的事情。在公务员报考这个行为中,有一部分人出于理性的考虑,认为自己需要通过这个行为来满足自身利益,他们较为清楚的认识了自己,了解了自身的竞争力。但是另外的人则是盲目的,他们的理性体现在,大家都选择这样做,那么我这样做也有可能实现利益最大化,大家的几率是平等的。但是他们并不真正了解自己,甚至连自己的兴趣都不在这个方面,只是盲目的从众,这样导致他们的竞争力远远不如那些真正的理性者,能够实现当初设想的几率远远小于均等几率。他们所认为的从众理性其实是非理性的。然而随着非理性人的不断加入,报考基数不断上升,这样又能不断吸引那些集体行动者,进入一个恶性的循环,从而导致了一个十分浮夸的报考人数。可以很肯定的说,报考的人数中,真正的出于理性考虑的人不多于三分之一。所以说公务员报考大军是出于经济人的理性与集体行动的不理性所造成的。

四、“公务员热”现象的对策

如此火爆的公务员考试,一方面无疑有利于政府吸纳人才,有利于公务员素质的提高,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首先,公务员报考规模增长过快会带来政府管理费用的膨胀,参加考试的人增多,政府为此所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更会相应增长,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政府财政支出增多。其次,由于大部分大学毕业生涌向公务员队伍,有可能导致整个社会的人才配置畸形,我国的工业、服务业较之发达国家水平还较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才的专业知识与相应的创新精神相对国外人才较弱,急需新的人才补足,以保证我国经济的持续有效发展。公务员队伍的过多吸纳,必然导致其他行业人才的短缺。

鉴于此,为“公务员热”降温已势在必行,甚至是迫在眉睫。2011年新出台的政策规定,对于招考的部分职位要求报考者有两年的工作经验。紧随其后地方公务员考试也出台了对工作经验的要求,2011年重庆4月份的公务员考试80%的招考职位都要求两年的工作经验。这项政策一方面说明政府想要招收更具经验更优秀的人才,另一方面也是对“公务员热“的最直接的降温手段。但是这项政策只是从表面切入,暂时适度浇灭公务员报考之火,并没能从本质上解决”公务员热“问题。要引导”公务员热“趋于理性则必须从”热“的原因着手,从公务员体制内外加以完善。

(一)、促进公务员进出流动,打破“铁饭碗”

前文已经说过,公务员热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公务员相对于其他职业稳定性非常高。高的原因在于公务员制度缺乏进与出的高效流动,缺乏流动则是竞争力不足的直接表现。公务员制度的竞争机制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入口’竞争——凡进必考;‘楼梯口’竞争——竞争上岗;‘出口’竞争——积极排泄。”公务员极低的录取率说明“入口”这道门的竞争依然相当激烈,同时反应出“出口”这道门开得还不够大。要有效促进“楼梯口”与“出口”的竞争,就需要做到任人唯贤,竞争上岗。多年的公务员制度的僵化以及由“熟人社会”衍生而来的“熟人政治”,让有能者不一定能居之,巨大的关系网络罩住了所有在其中的人,也堵死了本应该有各个有效的进出通道。竞争上岗在这个网络中渐渐成为一种奢望。进一步的要打破僵化与网络,考核监督机制的完善必不可少。这也是现今不少学者苦心研究的议题,怎样才能够建立一套有效的监督体制。我国现行的政治体制是党政分离,党领导政府。但是实际是党不光领导了政,有些时候还取代了政,所谓的党政分离更多的时候是党政一家,并且导致党的“一把手”无人能约束,纯粹希望上下级之间的考核监督显然不切实际。当政治协商制度成为一种摆设的时候,可以考虑引入第三方监督,这样可以更加的公开、民主,当大家在“入口”前的玻璃盒子里面公开竞争之后,“楼梯口”与“出口”的透明能更好的加强对于公务员个人的监督,提高政府的工作效能。有进有出,能上能下,良性的竞争流动,可以让“铁饭碗”变成是更有内涵的“玻璃碗”。

(二)、推进教育改革,让学生多元发展

改变以考试为中心的呆板教育。教育决定着一个国家能否以在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成就立足于世界,教育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家的繁荣与衰败。科教兴国是我的一大战略,但是基于人口众多,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应试教育不得已越走越远。考试的题目是死的,只要掌握了解题技巧,可谓是条条大路通罗马,老师灌输的永远是解题技巧,学生学到的只有课本上的以及老师灌输的死知识。没有创新,没有更深远的思考。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致力于让他们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但是应试教育缺乏这些重要的东西。即使进入公务员系统后,也只是在本就有些僵化的公务员体系中慢慢磨灭,公务员不能拯救体制,体制也无法锻炼公务员。

(三)、加强公务员“服务意识”

“长期以来,公共行政一直由权力本位的文化占据主导地位。对于公共行政而言,行政体系的金字塔结构是以权力为基础的;一切行政行为都是以权力的行使为特征的;行政人员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完全的权力关系;公共行政目标的实现、行政效率的状况等等,都取决于权力运行的情况。”当“公务员”当上公务员之后,他们更多的将会是对“权钱交易”的灰色收入不法收入的期盼,这样说是有理由的,每年的公务员报考总会出现地域与部门的差异,权力寻租空间较大且资源多的部门对人们的吸引力大,公务员报考人数多,竞争激烈,而偏远地区,艰苦行业则几乎无人问津,造成该职位取消招考。但是公共行政的本质却在于对公共服务的的召唤以及有效管理公共组织的一种深厚持久的承诺。“权力”源于民众,没有社会大众所有一切的权力都不会存在,服务公众才是政府的本职所在。政府应当从理性出发,站在社会与公众的立场,突出社会和公众中心,彻底履行服务职能。公务员是义不容辞的执行者。

(四)、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导致了大学毕业生或是其他求职者对从业的机会成本考虑甚深,他们不敢冒险,一旦选择的工作不稳定或者有其他不利因素他们宁愿放弃。因为在中国住房、养老、医疗等方面的成本实在太高,基本上都是靠自身支付,社会提供的太少,当公众发现公务员保障健全时,他们便不顾一切往里冲。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为全体社会成员编织的一张“安全网”。我们应该尽快编织这张“安全网”,让它覆盖到所有人,这样公务员拥有的“安全网”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引人注目了。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首先,是加快制定社会保障法,形成法治化、规范化、高效化的社会保障运行管理体制。社会保障法应明确国家、用人单位和职工等社会保障主体之间的关系及其各自的权利和义务,明确执法主体及其权利和责任,以及违反法律规范的相关处罚措施等等。其次,完善法律后,要保证法律的积极完整执行。我国普遍存在的情况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社会保障法的执行需要依靠社会大众和舆论的监督。社会保障关系着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引导他们积极监督保障法难度不会太大。

“公务员热”既关系着个人的择业态度,更是反映出社会的不少问题。理性认识“公务员热”的存因比如应试教育弊端、公务员体制缺乏竞争、“服务”意识不强等等,采取适当有效的措施解决隐藏的问题,有助于社会的稳步向前。

参考文献

[1]李春玲,贺伟. “公务员热”折射出的公务员制度层面的问题与对策浅析【J.华商,2008,20.

[2]孙建忠. 浅谈“公务员热”存在的原因【J】才智,2008,19.

[3]孙涛,杨妍. 当前“公务员热”的政治学分析【J】社会科学家,2008,9.

[4]宋慧杰. 公共管理视角下对“公务员热”现象的剖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5]张颖. 寻租与人才配置扭曲:对当前公务员热的忧虑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0,1).

[6]孙文中. 从结构化视角看中国“公务员热”【J】桂海论丛,2010, (1).

[7]宋慧杰. “公务员热”现象导因探析 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07,(1).

[8]刘立言. 大学生择业与“公务员热”探析【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0,(2).

[9]翟校义. 公务员职业吸引力探析【J】中国行政管理,2009,9.

[10]翁文先. 论我国“公务员热”成因与现实影响【J】行政与法,2005,(10).

[11]张昌羽. 大学生报考公务员热的思考【J】当代青年研究,2006,(12).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c0cbc7a168884868762d61c.html

《大学生报考公务员热的原因及忧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