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使用手机的利与弊情况的调

发布时间:2016-08-22 17:01:1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大学生使用手机的利与弊情况的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

调查大学生使用手机的情况,据联合国国际电讯联盟统计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7月,全球手机用户已经超过50亿,中国已经成为手机拥有量世界第一的国家。手机使用群体不断扩大,大学生作为使用手机的特有群体以其多元的视角影响着校园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园手机文化。我们用网络调查问卷的方式得到数据,再做出数据分析,使手机发挥出最大的益处。

调查对象:全国的在校大学生

调查方法:网络问卷调查

为了使调查具有普遍性,我们放弃了传统的书面问卷形式,而采用制作电子版问卷在网络上进行调查的方式。这样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1. 提高效率,减少调查工作量。我们制作的电子版调查问卷使用问卷星平台开发,并挂在朋友的个人主机空间上,无需印刷,无需人工分派问卷

  2. 调查范围更广,调查对象更具随机性。由于是在网上答卷,没有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并且这些参加我们调查的朋友来自全国各地。这个数字是由调查页面自动跟踪生成的。

  3. 数据统计便捷。问卷星平台有调查数据统计页面,对调查数据进行自动的跟踪统计,主要有人数统计,占同类选项百分比统计等

调查结果:见附录一

调查结果分析:

第一题:填写调查问卷的男女比例,基本保持相等,排除男女差异的问题。

第二题:41.94%的人全天24小时候机,40.32%的人生活是白天使用,晚上关机,两个选项共超过80%的人,手机成为了当代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是我们必不可少的生活元素。

第三题,智能手机的功能多元化,除了手机的本身功能,还结合了电脑,游戏机,随身听,导航,银行卡,照相机多种功能,并且大学生已经熟练应用。带一部智能手机等于同时拥有了无数个数码产品,是我们的生活更加方便、更加快捷。

第四题,选择在手机上查资料的人超过70%,大学生习惯用手机查资料,方便快捷。没有地域场地的限制,没有网线的烦恼,随时随地可以查资料,了解不知道的知识。

第五题,在睡觉前不使用手机的人少,在上厕所时不使用的人少,大学生习惯用碎片时间使用手机,但也可能使整块的时间碎片化,我们要把握好尺度,不要让睡前刷一刷刷到天明,不要让上厕所成为永恒。

第六题,大多数同学会带手机去图书馆自习,理由是学累了可以放松一下,所以在手机无数种功能下,大学生最先想到的是娱乐功能。适当放松是可以的,不要让学累了玩玩手机,变为了玩累了再做做题,本末倒置。

第七题,只有3.23%的同学选择了上课不带手机,选择带手机的同学中30%以上会因为手机分散注意力。所以我们要有选择,如果你真的不可以控制住自己,那么就不要在上课的时候带手机,断了念想,一心一意的听课。

第八题,在忘带手机后除了一位同学选择不去取手机以外,所有人选择了去取手机,这说明手机在绝大数大学生的生活中有着不可缺的作用。在当代大学生中有大多数都是手机控,没有手机就是会出现紧张焦躁的状态,不要让手机绑架我们。

第九题,使用手机后87.1%的大学生会影响正常的休息,12.9%的大学生表示影响很大。玩手机成了年轻人熬夜的又一大诱因,我们要控制住自己,懂得爱惜自己的身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唯有健康是买不到,换不来的。

第十题,手机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益大于弊,选择帮助占48.39%,有害处的占27.42%。我们要把握好尺度,所谓的尺度就是不忽略身边的人,又能用手机关爱到远方的人。让手机成为你的好搭档,而不是好主人。

第十一题,大多数大学生并不认为自己的电话费贵。

结论与建议:

为了追求更好的教育,更好的学府,不少学子离开了自己熟悉的家乡,离开了父母去了遥远的地方求学。若是没有手机使他们天涯若比邻,那谁来传递这浓浓的思念呢?而手机实现了无论你在天涯或者海角,只要有信号,我就可以和你保持联系,不断联系。手机可以第一时间传递信息,免除了经他人之口的传递不准确,免除了因为长时间传递使信息失效。

手机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积极影响,手机作为一种时尚的通讯工具,有着区别与其他传播媒介的优势——方便快捷、互动性和隐秘性强,这恰恰迎合了大学生强烈的人际交往需求,同时手机特有的隐蔽性也符合青年人需要心理空间的的特征,这一趋势也将逐渐改变大学生传递信息的方式和接受心理,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新的机遇。

搭建与学生互动交流的的新平台 随着学生对公平、平等的诉求,大学更注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平等地位的体现,手机在信息反馈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随着校园手机文化的出现,采用手机进行教育管理的方法改变了教育工作单向管理的模式,形成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互动交流的新途径。这种双向沟通交流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更大程度的反馈了学生的需求和意见,使得师生互动交流在广度、深度、密度上能得到更大的推进,形成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向互动的服务引导型教育管理模式。

沟通信息,迅速便捷,促进了学生、家庭和学校的三方沟通。学生的教育工作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的共同教育,家长希望能够及时了解学生在学校的情况,参与学生的教育。据调查,现在许多中小学的班主任老师通过发短信这一沟通方式,将学校的要求和学生在校的表现第一时间告知家长,得到家长们的大力支持。顺畅的家庭、学校沟通已成为信息时代三方互动教育的新要求,而有效的双方沟通方式则是众多学校教育工作者一直在探索的重要课题。大学校园通过手机短信群发系统的构建,借助手机和校内互联网等技术手段,构建了新型家庭学校交流平台。

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有助于心理咨询工作的展开,手机文化的流行促进了师生情感的交流,老师可以借助手机短信交流平台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同时为个别学生给进行答疑解惑。特别是对于情况特别学生,这种方式可以大大消除他们的心理戒备,向老师或者同学打开心扉,宣泄心中的不满,释放心理压力,从而有利于其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也增强了心理咨询工作的实效性。

手机在校园的流行也带来了一些问题,类似沉迷手机游戏、手机作弊等问题也频频见诸于学校。它助长了学生考试作弊行为的发生,降低了学生的诚信度 手机操作方便和隐蔽的特点,使得人们在公共场合下也不易被察觉。于是手机的这些特点被异化地发挥,考试中作弊的常见手段传纸条被手机发短信所取替,在每年的考试中总能发现一些利用手机作弊的现象,以至于不少学校不得不要求学生考试不能携带手机进入考场。

手机引发学生互相攀比,加重了困难学生的经济负担 随着手机产品不断更新换代,拥有手机最新产品已经成为学生彰显个性、表达前卫、甚至吸引异性的一种工具。大学生消费心理不成熟,盲目从众,互相攀比,普通的手机在校园里基本上没有市场,大学生普遍使用智能手机,而且不论款式还是功能都十分前卫,追求时尚的品牌手机的比例居高不下。这些无形中影响到了整个大学生群体,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自己和家庭的经济负担。

手机依赖症的出现和不良短信的骚扰,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随着手机功能的日益齐全,有的学生整天沉溺于手机的游戏和电子手中,对手机极度依赖,形成了严重的心理问题和人际交往障碍。此外,手机网站的一些黄色信息也借助手机短信流入校园,很快传播开来。这些都有可能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甚至是学业和前途。

手机文化助长了隐性逃课所谓隐性逃课是指:学生按时来上课,似乎也在认真听课,但实质则是形在而神不在。学生专注于自己手里的事情,不听老师讲课。事实证明,互相频繁发短信确实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有些学生在课堂上用手机发短信聊天,看电子手,玩游戏,用拇指动作代替了交头接耳,大大降低了听课效率,如果这种情况听之任之,势必导致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混乱。

科技改变了我们生活,使生活更加快捷与便利,而这最大的体现就是智能手机的诞生。智能手机作为一种时尚先进的通讯工具,有着其他发明无法比拟的开创性的优越,但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它的弊端也渐渐显现了出来,我们要掌握好科技,这其中的关键是怎么看待和利用它。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们不但要提高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加强我们人文素质的培养,帮助自形成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在生活动中增加与手机文化有关的项目,丰富手机文化生活,引导其正确的方向,从中领悟到手机文化的真正魅力。最终让我们明白手机仅仅是一种通讯工具,我们是手机的主人,我们应该合理利用手机,使它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而不要成为手机的奴隶。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bff228dcaaedd3382c4d36c.html

《大学生使用手机的利与弊情况的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