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条必背地理小知识大荟萃

发布时间:2016-05-21 14:45:2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500条必背地理小知识大荟萃,背熟可拿80%的分数

 家有小学童 2015-07-16 14:47

自然

1、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天圆地方说、地圆说、地心说、日心说、大爆炸宇宙学说。

2、宇宙的基本特点:由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在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

3、天体的分类: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

4、天体系统的成因: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5、天体系统的级别: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6、日地平均距离:1.496亿千米。

7、太阳系九大行星的位置: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冥。

8、九大行星按结构特征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冥)

9、地球上生物出现和进化的原因:光照条件、稳定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10、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11、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核聚变反应。

12、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维持地表温度,水循环、大气运动等的动力,人类的主要能源。

13、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

14、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15、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16、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17、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影响气候影响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

18、月相新月、蛾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残月

19、月相变化规律:上上西西(上弦月),下下东东(下弦月)

20、星期的由来:朔望两弦四相。

21、空间探索阶段的开始195710月,原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22、空间开发阶段的开始1981年第一架航天飞机试航成功。

23、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1970"东方红"一号、2005"神舟六号"载人航天试验飞船。

24、宇宙自然资源的分类:空间资源(高真空、强辐射、失重)、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

25、保护宇宙环境清除太空垃圾、加强国际合作。

26、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

27、地球的赤道周长4万千米

28、纬线和纬度,低纬、中纬、高纬的划分连接东西的线。每1个纬度为111.1千米;0-3030-6060-90

29、经线和经度连接南北的线。相对的两条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

30、东西两半球的划分:西经20°和东经160°的经线圈。

31、南北两半球的划分:以赤道为界,以北的为北半球,以南的为南半球。

32、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23°26′66°34′纬线

33、本初子午线经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34、南北方向的判断有限方向,北极为最北,南极为最南。

35、东西方向的判断无限方向,沿着自转方向为向东,逆着自转方向为向西。

36、东西经的判断沿着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37、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38、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39、地球自转的周期恒星日,23小时564(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

40、地球自转的速度角速度(每小时15°),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41、地球公转的轨道椭圆轨道。一月初(近日点),七月初(远日点)

42、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43、地球公转的周期恒星年(3656910)、回归年(3655小时4846)

44、地球公转的速度在近日点时公转速度较快,在远日点时较慢。

45、黄赤交角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为23°26′

46、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太阳直射点以一年为周期相应地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

47、晨昏线的判断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

48、地方时的计算每往东,时刻增大4分钟。

49、已知经度求时区数经度除以15,再四舍五入。

50、区时的计算每往东1个时区,时刻增大1个小时。

51、北京时间以东八区(120°E地方时)为标准时间。

52、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时间为标准时。

53、国际日期变更线180°经线(理论上),不通过陆地(实际)

5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不同地方时、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55、太阳直射点的判断与该点的切线方向垂直,地方时为12点。

56、春分日(321)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57、夏至日(622)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

58、秋分日(923)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59、冬至日(1222)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

60、夏半年的概念:321日至923

61、冬半年的概念:923日至321

62、地球侧视图的判读: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63、地球俯视图的判读逆时针自转,中心为北极;顺时针自转,中心为南极。

64、昼夜长短的计算:以昼弧长度为依据,每15度为1小时。

65、日出日落时刻的计算;根据昼长以标准日出(6)和标准日落(18)前后推算。

66、昼夜长短的判断:夏半年,越北白昼越长,冬半年,越南白昼越长。

67、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68、天文四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是夏季。

69、我国传统四季:以立春(24)、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来划分四季。

70、欧美传统四季: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四季的起点。

71、二十四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72、五带的名称和范围: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7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

74、大气圈对地球的重要意义保护生物生存,影响地球自然环境,维持生命活动

75、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

76、干洁空气的组成:氮和氧,二氧化碳和臭氧

77、氧、氮、臭氧、二氧化碳、水汽和尘埃的作用生命活动;构成生物体;吸收紫外线;光合、保温作用;成云致雨

78、大气污染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氟氯烃破坏臭氧层

79、大气垂直分层: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高层大气(电离层)

80、对流层的主要特征:上冷下热,对流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81、平流层的主要特征:臭氧吸收紫外线。平流,对高空飞行有利,

82、大气上界离地面约2000-3000千米。

83、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最主要因素:太阳高度角

8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作用。

85、辐射定律物质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越长。

86、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87、大气逆辐射夜间有云较温暖,夜间晴朗较寒冷。

88、大气的保温效应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能力很强。

89、全球的热量平衡地球多年平均收入的热量与支出的热量是相等的。

90、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各纬度间的冷热不均。

9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92、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93、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和大小高压垂直指向低压。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越大,风力越大。

94、地转偏向力的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95、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由于受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并不平行,而是有个交角。

96、根据等压线判断风向的步骤高压垂直指向低压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画出合力

97、小气候: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

98、海平面等压线与风力大小低压中心,高压中心。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

99、大气环流的意义调整全球水热分布,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100、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东北信风、副高、中纬西风、副极地低压、极地东风、极地高压

101、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位移大致来说,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102、冬季海陆上的主要气压中心:亚洲高压(大陆)、阿留申低压(太平洋)和冰岛低压(大西洋)

103、夏季海陆上的主要气压中心:亚洲低压(大陆)夏威夷高压(太平洋)亚速尔高压(大西洋)

104、季风的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105、季风的典型分布地区东亚季风(西北、东南风);南亚季风(东北、西南风)

106、锋面的分类与天气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气温、气压、天气。

107、锋面对我国天气影响的实例北方夏季的暴雨(冷锋)、我国冬季爆发的寒潮(冷锋)

108、气旋的气压、气流状况、天气特征低气压;上升气流;阴雨。北半球水平气流为逆时针。

109、反气旋的气压、气流状况、天气特征高气压;下沉气流;晴朗。北半球水平气流为顺时针。

110、锋面气旋锋前锋后的天气情况。冷气团一侧阴雨。

111、气候要素气温、降水量。

112、气候形成因子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

113、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比较日较差、年较差、最高气温月、最低气温月。

114、世界气候类型的名称热带(四种)、亚热带(两种)、温带(三种)、寒带(一种)

115、判断气候类型的步骤判断南北半球,判断热量带,判断雨型。

116、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受季风影响;大陆东岸20-35

117、地中海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受副高和西风交替控制。30-40西岸

118、温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干燥。季风。40-60°大陆东岸。

119、温带海洋性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冬暖夏凉,降水均匀。终年盛行西风。40-60°大陆西岸。

120、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冬季严寒、夏季炎热、全年少雨。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温带内陆

121、气候的变化地质时期、历史时期、19世纪末以来。

122、气候资源的特点可再生,普遍存在性,数值特征,有较大的变率

123、气候资源与农业种植制度(作物的结构、熟制、配置与种植方式)

124、气候资源与建筑小区街道与子午线成30°-60°夹角。

125、风与城市规划工业企业布局在盛行风的下风向,居住区布局在盛行风的上风向

126、气候资源与交通公路、铁路、机场(暴雨、泥石流、风速、桥涵、云雾、地势等)

127、台风(飓风)热带气旋强烈发展形成的大旋涡。

128、热带气旋强度等级热带低气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

129、台风的监测与预报利用气象卫星确定台风中心位置,估计强度,监测移动方向和速度。

130、暴雨形成条件充足的水汽强烈上升运动持续的天气系统

131、洪涝灾害的防御提高预报的准确率,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

132、干旱的危害造成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133、干旱的防御改善生态、选择耐旱作物、开展水利建设、改进耕作制度等。

134、寒潮的危害带来严寒、大风、霜冻。对春秋季的农作物危害最大。

135、寒潮的防御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

136、全球变暖趋势及其人为原因燃烧矿物燃料毁林

137、全球变暖造成的后果海平面上升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

138、大气臭氧层总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氟氯烃化合物消耗臭氧。

139、大气臭氧层总量减少的危害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造成破坏。

140、臭氧层的保护研制新型制冷系统参与国际合作

141、酸雨的成因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排放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

142、我国酸雨区的分布四川盆地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

143、酸雨的危害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土壤酸化腐蚀建筑物危及人体健康

144、酸雨的防治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煤炭中的硫资源综合利用。

145、大气环境保护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氟氯烃破坏臭氧层,酸雨。

146、海洋是大气的主要热源和水源海洋水量占地球总水量的96.53%,海洋占地球表面的71%

147、海岸带从滨海平原到大陆架之间的广阔区域。

148、海岸带与人类活动全球5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距离海岸60千米的范围内。

149、人-海岸相互作用阶段很少干预开始干预海岸开发海岸管理

150、海水热量的收入太阳辐射

151、海水热量的支出海水蒸发所消耗的热量。

152、影响海洋表层水温的因素太阳辐射、沿岸地形、气象、洋流等。

153、海水温度的空间变化规律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154、海水温度的垂直变化表层海水温度变化较大,深层海水温度变化不大。

155、海水对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海洋面积广,水量大,而且热容量又很大。

156、海水中主要盐类物质氯化钠、氯化镁。

157、盐度的概念1000克海水中所含溶解的盐类物质的总量。

158、海洋表层盐度的纬度分布规律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南北两侧递减。

159、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降水量、蒸发量、洋流、河流淡水汇入(径流量)

160、盐度最高的海区和最低的海区红海(亚非交界)、波罗的海(北欧附近)

161、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波浪(风浪)、潮汐(大潮和小潮)、洋流

162、洋流的概念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

163、洋流的成因分类风海流、补偿流(大多南北向)、密度流(直布罗陀海峡)

164、风海流的成因盛行风吹拂海面,推动海水随风漂流。

165、世界洋流模式(低、中纬)反气旋型。北半球为顺时针流动,南半球为反时针流动。

166、世界洋流模式(中、高纬)北半球中高纬是气旋型大洋环流,呈反时针方向流动。

167、北印度洋洋流的分布规律冬逆夏顺。冬季洋流向西流,夏季洋流向东流。

168、北太平洋的洋流分布北赤道暖流、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加利福尼亚寒流。

169、南太平洋的洋流分布南赤道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西风漂流、秘鲁寒流。

170、南印度洋的洋流分布南赤道暖流、厄加勒斯暖流、西风漂流、西澳大利亚寒流。

171、北大西洋的洋流分布北赤道暖流、墨西哥湾暖流、北太西洋暖流、加那利寒流。

172、南大西洋的流流分布南赤道暖流、巴西暖流、西风漂流、本哥拉寒流。

173、海水等温线的判读判断南北半球(越北越冷是北半球)高高低低规律判断寒暖流

174、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气候 海洋生物 污染 航海

175、海洋资源的分类化学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能源。

176、各类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海洋化工;养殖、增殖;深海锰结核;潮汐和波浪发电。

177、渔业资源的形成因素大陆架、河流带来营养物质、寒暖流交汇处或上升补偿流。

178、世界主要渔业国中国、日本。

179、世界渔场分布北太平洋、东南太平洋、西北大西洋、东北大西洋、东南大西洋

180、海洋油、气开发利用地震波寻找。海上钻井平台、装油站、海底管道。

181、海洋空间利用的特点复杂性和特殊性(海洋气象多变、深海环境差、海水腐蚀性等)

182、海洋空间利用的方式交通运输、生产、通信、电力输送、储藏、文化娱乐。

183、著名海峡马六甲、霍尔木兹、直布罗陀、英吉利、麦哲伦、白令、曼德等。

184、著名运河和港口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鹿特丹

185、腹地港口的服务区域。

186、海洋货物运输条件港口、集装箱船、无线电导航、全球定位技术、最佳航线服务。

187、世界围海造陆的典型地区荷兰、日本、澳门。

188、海洋环境问题海洋污染、海洋生态破坏。

189、海洋污染的产生原因陆地上的生产过程(废弃物、冷却水、杀虫剂、石油渗漏)

190、海洋污染的危害危害海洋生物,甚至危及人类的健康。

191、海洋生态破坏的原因海岸工程建设、围海造田、过度捕捞、自然环境变化。

192、石油泄漏清污方法分散、沉降、吸收、围栏、放任、燃烧。

193、《联合国海洋法公约》19941116日正式生效。领海宽度、国际海底资源。

194、领海、专属经济区12海里,200海里。

195、岩石圈的范围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是由岩石组成的,合称岩石圈

196、地壳中主要化学元素氧、硅、铝、铁、钙、钠、钾、镁。

197、矿物的概念单质或天然化合物。

198、岩石的概念由一种矿物或几种矿物组成的集合体。

199、矿产的概念有用矿物在地壳中或地表富集起来,达到工农业利用的要求。

200、造岩矿物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

201、岩石成因分类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入岩)、沉积岩、变质岩。

202、常见岩石玄武岩、花岗岩;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大理岩、板岩。

203、地壳物质循环规律冷却凝固岩浆岩-外力沉积岩-变质变质岩-熔化岩浆

204、地质作用的概念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

205、地质作用的分类内力作用、外力作用。

206、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207、地壳运动的两种类型及其影响水平运动(褶皱山系、裂谷海洋)、升降运动(海陆变迁)

208、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板块交界地壳活动。板块运动形成地貌。

209、六大板块的名称亚欧、非洲、美洲、太平洋、印度洋和南极洲板块。

210、板块相对移动形成的地貌张裂(裂谷、海洋)、相撞(海沟、岛弧链、海岸或褶皱山脉)

211、生长边界与消亡边界海岭和断层(大多在洋底)、海沟和造山带(大多在陆地边缘)

212、地质构造的概念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

213、地质构造类型褶皱(背斜、向斜),断层(上升岩块、下沉岩块)

214、背斜成谷和向斜成山的成因背斜顶部因受张力,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接受沉积物,成为山岭。

215、断层构造分布的实例东非大裂谷;华山、庐山、泰山;渭河平原和汾河谷地。

216、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背斜(储油)、向斜(储水)、断层(隧道、水库)

217、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218、流水与风力作用所塑造的地貌类型黄土高原、瀑布、峡谷、冲积扇、三角洲;风蚀洼地、沙丘等。

219、水资源的概念陆地上的淡水资源。

220、陆地水的分类地表水(江河水、湖沼水、冰川)和地下水

221、陆地水的基本来源大气降水。

222、静态水资源冰川冰、内陆湖泊水、深层地下水

223、动态水资源地表水、浅层地下水

224、潜水埋藏在地下第一个隔水层之上的地下水。

225、承压水埋藏在两个隔水层之间承受一定压力的地下水。

226、我国东部河流的径流变化河流径量变化与降水量变化相一致。

227、我国西北河流的径流变化河流径流变化与气温变化有密切的关系。

228、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之间的相互补给高水位补给给低水位。

229、海陆间水循环的过程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

230、水循环的意义水量平衡更新水资源联系四大圈层物质迁移能量交换

231、气候对生物分布的影响光(喜光植物、喜阴植物)、热、水(森林、草原、荒漠)

232、植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莲(水生)、骆驼刺(旱生)、矮牵牛(二氧化硫)、树(风向)

233、光合作用的意义把无机物(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有机物(糖类),并释放出氧气

234、生物循环的作用物质迁移能量流动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

235、原始大气的成分二氧化碳、甲烷、氢、氨和水汽。

236、生物在自然环境中的作用改造大气改变陆地水促成土壤形成创造生物物质环保

237、土壤的概念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38、土壤的作用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

239、土壤的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

240、土壤的肥力特征供应和调节植物生长过程中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241、理想土壤成分的体积分数矿物质(45)、有机质(5)、水分(20-30)和空气(20-30)

242、土壤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是人类从事农业生产最基本的自然资源。

243、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主导作用改造成土母质(有机质的积累、养分元素的富集)

244、人类活动对土壤形成的影响改良土壤引起土壤退化

245、陆地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整体性(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246、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热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常绿硬叶林)、温带、寒带

247、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沿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热量为基础)

248、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从沿海向内陆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水分为基础)

249、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从山麓到山顶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水热状况)

250、陆地自然资源在人地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开发自然资源生产与消费产品排放废弃物改造陆地环境

251、陆地自然资源的分类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

252、陆地自然资源的特点和规律总量有限潜力无限分布的规律性组成的整体性

253、能源资源的分类常规能源、新能源(太阳能、地热能、核能)

254、陆地自然资源的重要性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

255、能源资源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柴草时代煤炭时代石油时代新能源时代

256、地震的构造震源、震中、震中距、等震线

257、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258、地震震级的大小三级以下为微震、五级以上为破坏性地震。每增一级能量增大30

259、火山的分类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

260、滑坡的成因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

261、泥石流的成因山区爆发的特殊洪流,饱含泥沙、石块、砾石等。

262、原发性地质灾害诱发其他灾害地震诱发滑坡、泥石流、火灾、海啸等。

263、人类活动诱发地质灾害破坏植被诱发滑坡、泥石流等。

264、地质灾害的防御措施建立监测预警系统加强管理实施预防措施开展宣传教育

人文

1、农业生产的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

2、农业的投入因素自然条件、劳动力、生产资料、科技

3、农业按生产对象分类农、林、牧、副、渔(混合农业)

4、农业按投入分类粗放农业、密集农业

5、农业按产品用途分类自给农业、商品农业

6、自然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气候(光、热、水)、地形(平原、山地)、土壤(酸性)、水源

7、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市场(郊区农业)、交通运输(地域扩展)、政策(商品基地)

8、人类对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培育良种改良耕作制度玻璃温室修筑梯田喷灌

9、市场、交通及技术的发展对农业区位的影响供求关系保鲜冷藏技术区域专业化生产

10、世界水稻种植业的主要分布地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

11、亚洲水稻种植业的特点小农经营单产高机械化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科技水平

12、世界大牧场放牧业的分布地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

13、大牧场放牧业的形成条件分析(潘帕斯)气候温和,草类茂盛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距海港近

14、阿根廷促进牧牛业的主要措施培育良种改善交通开辟水源种植饲料

15、商品谷物农业的基本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

16、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分布地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

17、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实例分析(美国)自然条件交通运输地广人稀工业基础科技

18、世界主要的混合农业生产方式谷物和牲畜混合农业

19、珠江三角洲的三基渔塘甘蔗、果树、桑蚕、鱼

20、混合农业的分布地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

21、混合农业的发展优势及实例分析(澳大利亚)生态农业有效利用时间安排农活市场适应性好

22、工业的投入因素土地、水源、劳动力、资金、能源、原料、科技

23、工业的产出产品和三废

24、工业投入要素与工业发展类型的关系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

25、三次技术革命对工业发展的影响原料种类和利用率劳动力的数量、体力、知识、技术

26、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原料、燃料、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土地、水源、政府、技术

27、五种区位因素指向型工业原料、市场、动力、廉价劳动力、技术指向型

28、原料、交通运输、信息和劳动力对工业区位影响的变化替代,减弱吸引力,完善通达,重要自动化,劳动力素质。

29、社会需要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国防政策个人偏好工业惯性

30、环境需要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水污染(河流下游),风污染(下风向)

31、企业增长的战略横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多样化

32、企业空间发展的特点由近及远扩张由大市场至小市场扩张

33、跨国公司的空间发展过程代理商销售公司组装公司生产公司研发机构全球经济

34、工业企业之间的联系生产的联系非生产的联系信息的联系

35、工业集聚的优势共享基础设施交流协作降低运费扩大总体生产能力

36、工业分散的原因原料和产品的运输量小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

37、不同发育程度工业地域的不同特点发育低(食品工业)发育高(钢铁工业、石油化工、机械制造)

38、传统工业区的区位特点分析(鲁尔区)煤炭资源丰富铁矿区近水源充沛交通便捷市场广阔

39、鲁尔区衰落的原因生产结构单一煤炭地位下降钢铁过剩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40、鲁尔工业区的综合整治发展新兴工业调整布局改善交通发展科技消除污染

41、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的特点中小企业轻工业生产分散资本集中低分散型工业化

42、高技术工业的特点人员高水平增长速度快研发费用高面向世界市场

43、美国"硅谷"发展的主要因素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教育发达便捷交通军事订货

44、聚落的形成人类为生存而聚居,居所由流动到稳定,逐步确立了乡村聚落。

45、村落的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圆形或多边形村落(少河的平原)带状村落(沿河道)

46、古代城市出现的基本条件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劳动分工促进了城市的出现

47、古代城市的分布特点一些大河冲积平原,农耕业发展早的地区。

48、著名古代城市发源地美索不达米亚尼罗河谷地印度河谷地黄河-长江中下游

49、地形对城市区位的影响大多数在平原热带在高原山区在谷地或低地

50、美国三大城市带波士顿-纽约-华盛顿芝加哥-匹兹堡旧金山-圣迭戈

51、世界三大片城市密集地区60°N以南的欧洲地区东亚美国东北部

52、城市分布与气候的密切关系适度的降水,又有适中的气温干旱、高寒、湿热区为稀少区

53、中国特大城市分布大城市最多的省没有大城市的省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54、河流对城市区位的影响供水运输军事防卫

55、矿产资源对城市区位的影响煤炭铁矿石油有色金属

56、交通对城市区位的影响现代:沿海、沿江、沿线古代:河流、大道的汇合处

57、政治、军事、宗教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经济中心政治中心军事中心宗教中心

58、城市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军事、宗教(减弱)交通、自然资源(一直)旅游、科技()

59、城市化的含义指人口向城市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60、城市化的作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别

61、城市化的主要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62、世界城市化进程的特点产业革命前(缓慢)二战前(加快)二战后(空前)

63、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特点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64、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起步晚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发展不合理

65、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

66、上海市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改善交通和居住条件治理环境 67、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铁路(量大)公路(灵活)水路(廉价)航空()管道(连续)

68、亚欧大陆桥西伯利亚大铁路(海参崴-莫斯科)连云港-鹿特丹

69、世界主要航海线北大西洋地中海、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北太平洋

70、邮政通信的主要任务及特点利用交通运输工具,传递信函和包裹。易受自然灾害影响。

71、电信通信的主要任务及特点利用电磁系统,传递符号、文字、图像和语言。易受地形影响。

72、商业活动的主要环节收购储存、调运销售

73、影响铁路建设的主要区位因素经济、社会(决定性因素);技术、自然。

74、建设京九铁路的意义激活全国铁路网,带动沿线地区发展经济。

75、公路选线的一般原则平原地区要少占好地,山区要避开条件复杂的地段。

76、内河航道网的组成内河航道网是由天然水系航道和人工运河组成的网络系统。

77、港口的概念供船舶出入和停泊、货物和旅客集散的场所。

78、港口的区位因素分析自然条件(航行、停泊、筑港)经济和社会条件(腹地、城市)

79、汽车站的区位因素与市内干道系统及对外交通有方便、直接的联系

80、航空港的区位因素自然条件(地形、地质条件)综合因素(用地、交通、环境)

81、城市交通运输的主要特点点线面结合流动方向和数量经常变化混合交通占地多

82、城市道路网规划原则便利出行节约用地利用地形和水文条件保护环境

83、城市交通面临的两大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法线路拥堵(合理规划)环境污染(减少尾气技术、绿化、规划)

84、电子通信的发展利用电话、电报利用计算机(声音、图像、文字和数字)

85、信息高速公路集电话、电视、电脑于一体,传输图、文、声、像等的通信网。

86、国际互联网的影响发展最快、作用最大、影响最广、公众关注程度最高的通信网络

87、国际互联网的应用开展电子商务提供各种远程服务举行电子会议

88、商业中心的形成商业活动的人流、商品流达到一定规模,就形成商业中心。

89、商业中心的功能物资集聚、服务、商品流通。

90、商业街的区位选择以市场最优为原则(城市几何中心)交通最优为原则(沿线)

91、商业小区的区位选择设在居民住宅区内。

92、商业网点的形成、密度、效益和组织形式都要受到自然、

社会、经济和技术等因素的制约。

93、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含义各国间商品和劳务交换;国家之间货币资金的周转和运动。

94、发达国家国际贸易的特点出口工业制成品、资本、技术以及少数农产品,进口燃料和原料

95、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的特点出口农矿初级产品,出口商品种类单一,处于不利地位。

96、世界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纽约、伦敦、苏黎世;巴黎、法兰克福、东京、香港。

97、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及模式图人类获取物质和能量消费活动排放废弃物环境反作用于人类

98、环境问题的两大类主要表现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99、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100、环境污染的种类大气、水、土壤、固体废弃物、噪声、放射性、海洋污染等

101、生态破坏产生的原因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

102、生态破坏的影响滥伐森林不合理灌溉燃煤和使用消耗臭氧物质过度捕猎

103、城市环境问题和农村环境问题城市主要是环境污染;农村主要是生态破坏。

104、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严重的原因发展和人口双重压力经济和技术水平低发达国家转移污染

105、全球性环境问题酸雨国际河流污染热带雨林的破坏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

106、世界人口增长状况产业革命前(缓慢)二战前(加快)二战后(猛长)60年代放慢

107、世界60亿人口日19991012

108、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压力超出环境供给资源和消化废物的能力,造成资源和环境问题。

109、不合理利用资源对环境的影响导致自然资源的衰竭,生态系统的破坏,自然生产力下降。

110、环境问题的本质就是发展问题,是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

111、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四个阶段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谋求人地协调

112、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113、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生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构成系统。

114、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基本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115、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的意义是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变革,是人类行为方式的变革。

116、清洁生产的全过程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

117、中国古代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封山育林定期开禁休养生息

118、中国面临的生存和发展压力庞大的人口压力资源短缺深刻的环境危机

119、中国《21世纪议程》的发布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以及行动方案。

120、中国建设生态农业的重要意义促进经济发展维护农业生态平衡农业可持续发展

121、生态农业采取的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开展综合利用利用新能源

122、人口增长模式及地区分布原始型(高高很低)、传统型(高较高较低)、过渡型(高低高)、现代型

123、世界人口自然变化(2000)出生率(2.2%)、死亡率(0.9%)、自然增长率(1.4%)

124、中国人口自然变化(2001)出生率(1.34%)、死亡率(0.64%)、自然增长率(0.7%)

125、人口自然变化典型地区欧洲的德国和匈牙利(负增长)、非洲(2.4%)、韩国和古巴

126、人口数量的变化自然增长(出生率-死亡率)、机械增长(人口迁移)

127、生育率指一定时期内出生人数与育龄妇女(15-49)数之比

128、环境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生育率(主要是社会环境因素)、死亡率(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129、人口数量增长对环境的影响资源和环境压力增大、环境污染加剧(但不是主要原因)

130、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所能承载或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

131、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资源、科技、对外开放、文化生活消费水平

132、环境人口合理容量某地区最适宜人口的规模(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

133、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16亿(人口承载量)8-9亿(合理容量)

134、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主要环境因素原生环境因素(水土)、次生环境因素(噪声和微波辐射、食品)

135、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影响人们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

136、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因素)

137、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迁出地(缓解人口压力,加强与外界的联系),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力)

138、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安史之乱"引发的人口大迁移,使南方人口首次超过北方人口。

139、八十年代中期前人口净迁出地区辽宁、山东、上海、四川

140、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和原因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到沿海和工矿区。务工和经商为主。

141、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管理中心、服务中心、经济增长中心

142、城市的地域形态集中式(成都)、组团式(重庆)、条带式或放射状(兰州)

143、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住宅区(最基本职能)、商业区、工业区、

144、中心商务区(CBD)的特征经济繁忙、昼夜人口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有明显分区。

145、城市功能分区的结构同心圆状(成都)、扇状或方块状(沈阳)

146、城市功能分区的成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地租高低)、社会因素、行政因素

147、城市的合理规划有便利的交通、合理安排工业用地、设置防护带、留有发展余地。

148、文化的定义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149、文化的分类物质文化(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生活用具)和精神文化(文艺)

150、文化景观的构成人类的文化留在地球表面上的印记(固定在地表上的人类创造物)

151、文化景观的主要特性功能性、空间性、时代性

417、文化景观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文化景观是自然环境的指示物(有一定的局限性)

152、文化景观与人文社会环境的关系了解当地物质文化环境(公交汽车站牌)和精神文化环境(地名)

153、文化源地文化事物、文化现象(常点状)和文化系统(常面状)最初产生

154、文化区的空间特点范围有大有小、边界有实有虚、不一定与自然区重合

155、有关文化概念的关系文化事物-文化综合体(汉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系统(中华文化区)

156、中国传统文化的三级划分地区(东部农业、西南农业、西部游牧)--亚区--副区

157、文化扩散类型扩展扩散(传染扩散、等级扩散、刺激扩散)、迁移扩散

158、旅游活动的三要素旅游者(主体)、旅游资源(客体)和旅游业(媒介)

159、现代旅游活动的特点主体的大众化、空间的扩大化、方式和内容的多样化、目的的娱乐性

160、旅游活动的作用满足人类需求,促进经济发展,扩大交流

161、旅游资源及其特性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多样性、非凡性、可创造性、长存性。

162、旅游资源的价值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经济价值

163、旅游景观欣赏的基本要求选择观赏位置、把握观赏时机、抓住景观特点。以情观景。全面了解

164、园林常用的构景手法主配、层次、框景、借景。

165、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破坏生物资源、背景环境、文物古迹;冲击社会秩序。

166、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游览价值、市场距离、交通通达性、地区接待能力、容人量

167、世界政治地图演变的主要原因国家间的政治和经济冲突以及国际竞争。

168、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美国、西欧、日本、俄罗斯、中国、印度等多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

169、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因素科技进步(交通和信息)、跨国公司的建立。

170、主要区域经济集团西欧、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东盟等。

171、综合国力的基本要素基本实体、经济力量、军事力量、内政和外交、科学和技术。

172、提高综合国力的途径坚持改革开放、科教兴国、重视三农、计划生育、独立自主的外交。

173、三大自然区及其划分依据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气候和地貌)

174、三大自然区的特点地形地势、气候、植被土壤、水文、人类活动

175、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东北、华北、华中、华南(热量差异)

176、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东西差异内蒙古温带草原地区、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距海远近)

177、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差异山地森林-高山草甸-高山草原-高山荒漠(地势高低)

178、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东部(沿海)、中部、西部(陕甘宁青新、云贵川藏渝)

179、三个经济地带的经济差异及其原因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速度(自然原因、社会和经济原因)

180、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差异与发展优势条件、存在问题、发展方向

181、国土整治的概念对国土资源拟定规划,提出措施,制定政策的国土管理工作。

182、我国开展国土整治的背景地域差异显著人口众多基础薄弱

183、我国国土整治的主要工作大江大河跨流域调水防护林海洋资源的综合开发

184、我国区域发展战略步骤方法(分析区域的资源优势和主要限制性因素)

185、遥感技术从传感器接收信息到遥感信息应用的全过程(航片和卫片)

186、地理信息系统(GIS)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 187、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全球范围内适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 188、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地理背景脆弱的环境尖锐的人地矛盾

189、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形成原因自然原因(土壤、气候)人为因素(毁林、轮荒、开矿)

190、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基本措施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改善天然草场开展土地复垦

191、黄土高原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保塬、护坡、固沟)

19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地理背景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荒漠化的发展(古代、近代、现代)

193、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发展表现旱农垦区草原牧区绿洲边缘河流下游基本建设

194、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自然原因(气候)人为原因(过樵、过牧、过垦)

195、西北地区荒漠化的防治协调人地关系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建立完整的系统

196、三峡工程的建设意义和作用防洪发电航运调水养殖旅游

197、三峡移民的艰巨性规模大难度大关系重大

198、三峡移民的有利条件环境容量大就近后*安置工程周期长政府重视

199、三峡移民的方针开发性移民(一次性补偿、移民投资)

200、三峡工程生态环境效应有利影响(中下游)不利影响(库区)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bd0f500a1c7aa00b42acb7a.html

《500条必背地理小知识大荟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