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史伶官传序重点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五代史伶

这篇文章是为《新五代史。伶官》一文写的序,宋初宰相薛居正监修一部《五代史,为《旧五代史《旧五代史》文体卑弱,表达或失之于烦冗。《新五代史》是欧阳修自撰的,文章远初旧五代史之上,欧阳修又仿照《史记》设《刺客
列传滑稽列传义儿传伶官传》等,伶官是宫中的东工和扮演杂剧的艺人,后唐庄宗李存勖爱好音律,庞用
伶人,使得财政乱国,故欧阳修特立《伶官传》欧阳修为此做序,以庄宗的史实展开论述,以总结历史体会,警世以后。序,是有效性文体,它可是记叙性的,也能够是议论性的,本文属于史论。
本文论述了国家的盛衰、事业的成败取决于人事而非天命的道理。文中通过五代后唐庄宗李存勖盛衰、成败的历史事实,论证了“忧劳能够兴国,逸豫能够亡身”和“满招损,谦得益”都是人事上的成败之道。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封建王朝的兴亡盛衰不在天命而在人事,那个地址的人事主若是指人的主观尽力。

作者简介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自称“六一居士”,北宋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早年丧父,家境贫寒,母亲郑氏以芦荻代笔,泥沙代纸,教他念书写字。宋仁宗天圣八年进士。支持范仲淹的“庆历革新”,受到保守派的排斥和冲击,屡遭贬谪。晚年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王安石执政后,辞官退隐,身后追赠为太师,谥文忠
欧阳修是闻名文学家,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反对宋初以来追求形式的靡丽文风,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事信”“言文”,在散文、诗词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绩。其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作品有《欧阳文忠集》《新五代史》《新唐书》(与宋祁合撰)本文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是一篇史论。文中他固守自己“明道”、“致用”的主张,紧密联系那时政治斗争,指摘时弊,思想尖锐,语言明快,表现了一种匡时救世的怀抱。
背景简介
文中所议论的后唐庄宗李存勖是沙陀族人李克用之长子,是五代的风云人物。李克用在临终之前,以三矢付庄宗要他报仇,吩咐切切。李克用身后,李存勖嗣位,他谨记父亲遗言,刘仁恭伐契丹,灭后梁,成立了后唐政权。但称帝后却沉迷于奢侈享乐的生活,宠任伶人,不问国事。四方藩镇见伶

人被溺爱,纷纷贿以财物,谋取私利。而那些正直的臣僚因不肯行贿,为伶人谗言所诬告,竟无辜被杀。后唐国政于是日趋衰败,骚乱接连而生,李存勖本人最终也死在他极为宠任的伶人郭从谦的手中.欧阳修目击国家积弱不振的现实和当权者的骄奢淫逸,忧心仲仲正是出于以古鉴今的考虑。欧阳修在这篇史论中,提出了“忧劳能够兴国,逸豫能够亡身”的观点,意在为那时的统治者敲响警钟,可谓寄语深长,发人深醒。原文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因此得天下,与其因此失之者,能够知之矣。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那么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促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能够兴国,逸豫能够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好汉,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故国灭,为天下笑。夫祸害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作《伶官传》。

注释
伶官:伶,戏子,或唱戏杂技演员,现代的娱乐人员。宫庭里供统治者娱乐演出的人物。可见封建朝代不思于民生,不思于进取,奢华淫乐而痛失天下!伶官尚能使天下易主,可见不安不忘危之害!
原:推本求源,推究。
其:语气副词,表示期望、命令的语气。庙:太庙,帝王祭祀先人的宗庙。从事:那个地址指负责具体事物的官员。
一少牢:用猪、羊各一头作祭品。牢,祭祀用的家畜。组:丝带,那个地址指绳索。抑:或

逸豫:逍遥游乐,不能安不忘危。所溺:沉溺迷恋的人或事物。:你,你的。顾:看。函:用木匣装。忽微:极细小的东西。纳:放回。仇雠:仇敌。
《书》曰:语出《尚书·大禹谟》[1]及:等到。
所溺:沉溺迷爱的人或事物。
翻译
呜呼,国家兴盛与衰亡的转变规律尽管人们都说在于天意,但莫非不是以人的主观尽力和行为紧密相关吗,推究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的缘故就能够够明白那个道理了。
世人传奇晋王李克用临终之计,把三支箭交给庄宗对他说梁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植起来的,契丹跟我相约为兄弟,可是都背叛了晋而归负于梁,这三庄情形我死而有憾,给你三支箭,你可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意愿。庄宗把箭收下而藏在宗庙里,尔后用兵之时就派官员以猪、羊作祭品酬祷于宗庙,恭顺地把箭掏出,放在织锦的袋子中,背着它冲杀在前,等到凯旋之时再把箭放加宗庙里。当庄宗用绳索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朝君臣的首级,进入宗庙,把箭交回先王的灵前,而禀告报仇成功的消息时,他意气扬扬,能够说明极为豪壮啊!等到仇敌已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军人在夜间一声呼喊,兵变者于四方群起响应,庄宗慌慌张张地由东门逃出,尚未见到仇敌而士卒就已经纷纷逃跑溃散,君臣面面相觑,不知该奔往何处,以至于剪断头发,对天立誓,泪如泉涌沾湿了衣襟,这时又是何等的衰败。莫非说真是取得天下困难,而丢失天下太容易了吗?仍是推究他成功或失败的缘故其实本来都是由于人为的呢?
《尚书》上说自满就要招致损失,谦虚就会有所补益。忧虑辛劳能够使国家兴隆起来,安逸享乐能够把自身毁掉,这是很自然的道理。因此当庄宗气势正盛的时候,所有天下的好汉都没有人能够跟

他抗争,到了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包围着他,而身遭杀害,国家衰亡被天下人所嘲笑。可见祸害常是由细小的情形慢慢积存起来的,而充满聪慧和勇敢的人大多因有所溺爱迷恋而陷于窘境,莫非仅仅伶官的事会致使这恶果吗?因此写了《伶官传》。

段意
(自“呜呼!盛衰之理”至“能够知之矣”说明盛衰之理(乃天命加人事的总和)。
(自“世言晋王之将终也”至“及凯旋而纳之”
记叙庄宗承父志用兵而成。(举庄宗承父志故事)说明忧劳能够兴国<>之理。(自“方其系燕父子以组”至“而皆自于人欤”
记叙天下已定,庄宗反因贼乱而仓促东出。(说明逸豫能够亡身<>之理)。(自“书曰满招损”至“作伶官传”
说明作传之意(在说明祸害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主旨:说明忧劳能够兴国,逸豫能够亡身之理。(篇(文体:形式为应用文(序:书序,自序);内容为论说文。

这是一篇闻名的史论。作者以为,国家的盛衰,事业的成败,要紧取决于人事,取决于执政者的思想行为。并扼要提出“忧劳能够兴国,逸豫能够亡身”,“祸害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具体论断,精辟透彻,发人深醒。
本文说明观点的要紧论据,是五代后唐庄宗先盛后衰,先成后败的历史事实,例据典型而有说服力。在写法上,那么欲抑而先扬,先极赞庄宗成功时意气之“壮”,再叹其失败时形势之“衰”,通过盛与衰,兴与亡,得与失,成与败的强烈对照,突出庄宗历史悲剧的根由所在,使“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与人”的结论,显得加倍令人信服。
文章笔力雄健而有气势,表达情见乎辞,篇幅尽管短小,却是一篇搏兔而用全力之作。

层次段落。
全文三段,紧扣盛衰两字展开议论。

第一段高层建瓴的提出自己观点,说明一个国家的盛衰归根结底是由人事决定的,而且指出这能够由庄宗的“得天下”与“失之者”的事实中取得印证。
第二段用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又“失天下”的历史事实和正反对照的议论归结出江山宝贵而易失,成败全取决于人事的道理。这第二又分两个层次。第一层从开头到及“凯旋而纳之”。记叙庄宗同意父命,委曲求全,为国忧劳,成功凯旋而归得天下的事实,证明事在人为。第二层由此发出议论,从“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到这段的结尾。写庄宗得天下时意气昂扬,所向无敌;失天下时“士卒离散,不知所归”,用对照论证的方式得出结论:“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第三段是最后一段。转入精辟的阐释,说明人事的含义,前面已经清楚地说明了国家的兴亡盛衰确实不在天命,而在人事,那么人事的要紧内容是什么呢?这要重点进行分析,作者对此的分析既是总结,又是对现实状况的警世,他先引入《尚书》上的警语“满招损,谦得益”作论据,然后顺理成章地分析出由于庄宗的历史事实说明的道理,忧劳能够兴国,逸豫能够亡身。逸豫包藏着祸害。夫祸害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日常不注意这些细微小事,沉溺于自己所偏爱的事物,灾祸就会到来了。而这作为一种带有规律性的现象,也不单单表此刻伶人这一件事上,至此作者写文警世人的目的也就完成了。
写作特点。一、论点鲜明。
本文开篇即提出中心论点,而且满怀激情,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二、论据确凿,论据超级有力。
第一种论据确实是用历史事实做论据,文中第二段用大段篇幅写了后唐庄宗如何接过晋王临终的三矢及所嘱,如何把矢藏于庙而又掏出,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如何凯旋而纳之,报了梁之大仇,“意气之盛,可谓壮哉”!然后又写出如何“仓促东出,君臣相顾,不知所归,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如此一个由盛而专门快又衰败的历史事实。作者牢牢扣题,发出议论,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事实胜于雄辩地证明了作者的论点。第二种论据确实是理论论据,要紧举出《尚书》上的名言“满招损,谦得益”做理论依照,然后作者据此阐发自己的观点,很自然的指出“忧劳能够兴国,逸豫能够亡身”,是“自然之理也”。说明庄宗之事确实是例证,因此“夫祸害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发出了警世之语,论据简练有力,确凿无疑。三、记叙和议论相结合。
本文开头结尾都是议论,中间举了事实采纳记叙的笔法,但记叙完了也发了议论,“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四、对照强烈,成效鲜明。
文中先记叙庄宗劳记父亲的遗志,消灭仇敌,连连告捷,极力渲梁其强胜,在告成功定天下以后,再以迅疾的笔调写其衰败之速,在盛衰成败兴亡的鲜明对照中,以事实证明满与逸豫之非,使文章开头就昭示的中心论点取得有力的证明。
疑难文句。
1.原庄宗之因此得天下,与其因此失之者,能够知之矣。原确实是推究探求的意思。之是连词,连接主谓关系能够不译。第二个之字是助词当“的”讲,那个地址是的缘故的意思。第三个之字是代词,代道理译为那个道理亦可。
2.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与是给,矢是箭,其是语气副词,表期许命令的语气,也能够视成必然、要或等的意思。确实是能够说明成必然、必需这种命令式的语气。
3.其后用兵,那么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一少牢:用猪、羊各一个作祭祀时的用品。牢:祭祀时所用的家畜。请:掏出。
4.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到仓促东出。及是等到,仇雠确实是仇敌,仓促确实是仓促,惶恐。5.举天下之好汉,莫能与之争,举是全的意思,莫是“无”或“不”的意思。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a2041ec16791711cc7931b765ce05087732757c.html

《五代史伶官传序重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