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梁惠王》上课讲义

发布时间:2020-05-0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精品文档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思想领域曾经历过一个辉煌的时代,真正的做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以后任何一个时代,我们在思想领域的变革都没有当时那么巨大,形式都没有当时那么多样,内容都没有那么自由。这个时代是:春秋战国时期。大家能举出当时比较有代表性的派别吗?其中的儒家思想对我国文化乃至政治的影响都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他们分别被称为圣人亚圣。孔子大家都非常熟悉,而对他的再传弟子孟子就可能不太了解了。有谁能说说孟子的有关情况。 二、 关于孟子: 1.孟子其人 孟子(前372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 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亚圣 2.《孟子》其书 《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 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3. 孟子思想 性本善(凡人都可以为尧舜)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国君傲然视之)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 [思考:为什么孟子的思想会被后世接受呢?]任何一种哲学,都会创立自己的理想世界。比起道家的小国寡民、佛家的因果报应来说,儒家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精品文档
的集大成思想家孟子的理想世界则诱人得多。孟子提出了一幅君民同乐、仁义并施的王道乐土和太平盛世的理想图景。这对于王者来说,自然是最好不过了,有什么比百姓归附,国力强盛更令他们满意的呢?对于老百姓来说,也是如此,有谁不乐意做太平盛世的人呢? 4.《孟子》的时代意义 当时的社会背景: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孟子的思想具有着明显的进步性。其思想核心就是民本思想。民贵君轻,在今天看来,它至少包括重视国家利益,反对特权意识、保护人民等多方面的含义。这种社会变革时期的新观念,正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人道主义精神,至今在我们的思想领域里有着重大影响。孟子的追求是一种对社会出路的探索,他的求真的追求精神也是值得今天我们学习的。另外,《孟子》的散文成就极高,作为文化精粹,我们当然有研究、借鉴、继承和发扬的必要。 5.“王道霸道
这是先秦时代一对相对的概念。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沿着霸道的方向前进的,凡是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当世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历史到底在什么时候青睐于,至今都不得而知。孟子是继承了孔子的儒学思想发展而成为一整套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张的。《史记》也曾记载孔子明王道,于七十余君,莫能用的事实。
三、 分角色朗读课文,回答问题。 1. 教师和学生分别读问话和答话,其他学生默读 2. 分男女两组分别读问话和答话。 思考: 1. 孟子和齐宣王谈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孟子说服对方实行仁政,实现王道) 2. 孟子的中心观点是什么?(保民而王) 依据第一部分内容,可分三层,教师做点拨分析: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精品文档
第一层:开头至则王乎。齐宣王与孟子的谈话以霸道开端,而孟子巧妙地将话题转向谈论王道 孟子引入话题的方法: 1)避而不答:孟子托辞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避开齐宣王的问题而不回答。 2)转移话题:孟子又巧妙地把话题转移到自己想谈的王道上去,婉转地说:无以,则王乎?使宣王难以拒绝。 第二层: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是以君子远疱厨也。孟子就宣王以羊易牛一事肯定宣王有不忍之心,有保民而王的思想基础。以其自身行为证明施行王道甚么高不可攀的难事,建立宣王施行王道的信心。 孟子以百姓皆以为爱也一句使齐宣王陷入不能自圆其说的尴尬境地,紧接着又替他开脱,以臣固知王之不忍与之作对比,表明自己很了解宣王,博得了宣王的信任。 孟子再进一步为宣王辩解:首先指出以羊易牛一事中,羊和牛其实没有区别,同样是无罪而就死地,指出宣王思想行为上的矛盾,又一次使他陷入自己也不能解释的困境中,一直逼得齐王说出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的话来。然后再进一步为他辩解,先分析齐宣王以羊易牛的原因﹕1.眼见那牛惊慌颤抖的样子,不忍杀它。2.没有见到羊受惊的样子,故以羊换牛。指出这足以说明他有仁慈怜悯之心。最后点明以羊易牛一事与行仁政的共通点﹕皆有怜悯仁爱之心;皆有不忍见其它生命受苦及被杀害之心。而这正是保民而王的基础。解决了齐王缺乏信心的问题。 第三层:从王说王请度之。:阐述齐王之不王,是不为也,非不能也的道理。 齐桓王已经承认了自己有不忍之心,相信自己可以行仁政。孟子于是就势举出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等例子说明齐桓王只恩及禽兽,却功不至于百姓,这是不肯行王道,而并非 做到。他劝说齐宣王应把不忍之心,扩展至恩及百姓,统一天下的事业上去。 接着孟子为齐宣王指明的方向:推恩。推恩的方法﹕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2.幼吾幼,以及人之幼。3.“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举斯心加诸彼,把恩惠推广开去。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精品文档
推恩的效果﹕推恩可以莫之能御,天下无敌。推恩可以使天下运于掌上。推恩足以保四海。推恩可以如古之人,能超越常人。不推恩则无以保妻子。 三、 布置学生朗读第二部分 学生熟读课文、自行翻译。依据第一部分的方式总结规律。 教师点拨,检查重点词句翻译。 四、提出问题,共同讨论。 在孟子发出了推恩然后可以王天下的议论后,齐宣王并没有乐意地表示要去实行,孟子面对的又一问题是什么(揣测齐宣王此时的心理)?面对这一情况,孟子又是怎样使齐宣王最终说出我虽不敏,请尝试之的? 教师点拨:孟子用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一激,使齐宣王说出心中想法,再解释齐宣王大欲之意,故意提出肥甘轻暖采色声音便嬖五项,旁敲侧击,逼出齐宣王的大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然后又用缘木求鱼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齐宣王要以区区之齐去战胜八倍于自己的各诸侯国是多么愚蠢,再以邹楚之战类比以一齐而战诸侯,指出齐胜绝无可能。生动的比喻,到位的类比分析,彻底打碎了齐宣王的幻想,犹如当头棒喝。使他看到欲王天下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发政施仁 这一部分主要从反面论述了不施仁政的严重危害。最终让齐宣王认识到:必须行王道。 附板书设计:一、可以行王道,三层:1、引入话题。2、揭示基础。3、非不能也是不为也。二、必须行王道,反面论证。文章来源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95f0d93af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d2.html

《《孟子*梁惠王》上课讲义.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