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父母的角色

发布时间:2020-07-30 03:26:1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如何做好父母的角色——读《好父母的12堂课》

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每一个为人父母者都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困惑。有的是在生活上,有的是在学习上。面对自己的孩子不尽如人意的表现,不少父母逐渐失去了耐心,有的父母开始打骂自己的孩子,有的干脆听之任之。其结果,往往是亲子关系造成了更大的裂痕。作为一名老师,我常常听到家长抱怨:我的孩子就是不听话,就是不爱学习,怎么办?作为一名父亲,我看到了自己的女儿也时不时犯一些我认为不应该有的错误。比如说,不能积极主动的学习。我还看到,一些家长与孩子的老师关系紧张,双方都把孩子不良发展的责任推卸给对方……我常常反思,到底问题出在哪里?这些问题有没有好的解决方法?作为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到底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带着这些问题,我用3天的业余时间读完了台湾王淑俐教授写的《好父母的12堂课》一书,感觉到受益匪浅。

这本书的12堂课分别是:这改变非一夜之间、“家庭教育”就是问题的根源、用真爱培养与众不同的孩子、为什么孩子做不到自动自发?找回孩子被击退的自信心、当孩子犯错时、如何帮助孩子管理情绪、如何培养“高度生活能力”的孩子、藉由阅读,及早培养孩子写作与表达能力、单亲爸爸的动人关怀、打造“五星级”的亲师关系、好父母的读书会。在这12课当中,我最感兴趣的是有关自动自发和亲师关系的两课。

一、关于自动自发

王淑俐是台湾师范大学的教育学博士,也是一子一女的母亲。在做了母亲并在教养第一个孩子的过程中有了一些惨痛的教训后,认真反思,所学专业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终于领悟到了教育孩子的真谛。

如果孩子不用家长的干预,就可以自动自发的学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自主学习),是很多家长的梦想。毋庸置疑,有些孩子是天生爱学习。我在小的时候就是天生不用干预的那一类。记得上中学的时候,因为在六个班中以绝对优势考第一名,开家长会的时候班主任就让我的只上了三年小学的母亲到讲台上向其他家长介绍教子经验。母亲也许是第一次登台,但她并不紧张。她说:“我的孩子从小就喜欢看书,我从来没管过他。他愿意看电视就看电视,愿意玩就玩。不过,他总是有计划的玩,每天看电视也不会超过一小时。”母亲的“演讲”使得家长们有了满脸的羡慕之情,可是他们同时觉得:“你的孩子是个别情况。我的孩子我管着还总是和我讨价还价呢?不管那还得了?”

的确,天生能够自动自发的总是少数,绝大多数人还是需要通过教育而获得自动自发的能力。

为什么有的孩子可以自动自发呢?作者经过对几个能够自动自发的孩子的调查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发现学习是件幸福、重要的事。

2、有了确切的目标,努力去实现,就能自动自发。

3、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使自己不至于变成咸鱼的梦想。

4、常常接触某项课业,让它变成好朋友,成绩自然进步。

5、不管是谁,都具备自动自发的能力,只在一念之间。选择“懒”,就会后悔莫及,选择“勤”,就可以成功。

然而,不少孩子抗拒不了电脑游戏和动画片的诱惑,不能主动学习。那么,家长对他们的这些行为完全制止,是不是好的方法?当然不是。治理洪水的方法,在于因势利导,而不是一味封堵。有了其他更好的休闲活动,才能避免沉迷于电脑电视之中而不能自拔。所以,允许孩子每天都有一定的时间从事休闲活动是必须的,只要帮助他们把握好“度”就可以。

小维认为,电脑与书相比,还是电脑比较好。因为能玩又可以跟朋友聊天。他不喜欢自己一个人,所以不爱读书,而喜欢玩电脑。作者分析,小维也想好好读书,但有了心事无人倾诉,只好在电脑上聊天。他的父母,注意到了小维的空虚吗?

这个案例说明,不能自动自发的原因是很多的,作为父母,只有搞清楚原因,才能对症下药。

有的孩子因为学校的老师是按进度上课而不是按程度上课,有的孩子是因为一开始的时候“学不会”而产生了挫败感,更多的是因为学习没有任何目标而不能自动自发。所以作者建议,帮助孩子确立几个明确的奋斗目标,是使孩子可以自动自发的前提。

二、关于亲师关系

把孩子送到学校读书后,有的家长就认为万事大吉。还有的家长通过各种方式把孩子送进当地所谓的名校,以为就可以高枕无忧了。殊不知,这样的想法是大错特错了。

我一直认为,如果学校和家庭、教师和家长之间不能很好的沟通,不能往相同的方向用力,就会使孩子无所适从。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终生的老师。学校的老师无论如何优秀,如何尽心,也只能陪伴孩子走过一段很短的路。所以,在孩子进入学校之后,家长仍然不可以放弃自己的责任。

还有的家长对学校和老师的期望很高。但期待越高失望也越大。因为老师也是人,也有各种人性的弱点,也有可能犯错误的时候。同时,老师面对的至少是几十个学生,不可能对某个孩子照顾过多。这就导致了有的家长总觉得老师不够尽职尽责,不太关心学生,尤其是不怎么关心自己的孩子。但学校却往往觉得学生的问题来自于不良的家庭教育,并不是老师一人的力量可以扭转。其实,老师和家长因为立场的不同,看问题的角度自然不同,没有谁对谁错之分。

在王淑俐博士看来,亲师合作相当重要。亲师合作的前提,是让老师觉得自己是个好家长。有的家长因为太忙,就找出“信任学校”“随便老师怎么管教”的借口,几乎不参加学校的活动,学校设立的家校联络簿从来不签,甚至家长会也不参加。而当孩子的学习或行为欠佳,需要家长出面共同商讨时,家长却很难联络或避不见面。这样做的结果,是学校认为家长都不关心自己的孩子,单凭老师的力量难以成就孩子,于是孩子在无形中被放弃了。“互踢皮球之下,最受伤的还是孩子。”

那么,真正的好家长应该怎样做呢?作者认为,家长应该自省:

1、我会“经常”与老师联系吗?每学期几次?(与老师联系的前提是不妨碍老师的生活作息、不干涉老师的教学活动。)

2、我会“虚心”向老师请教,了解家长需要配合及改进的地方吗?

3、我以“负责”的态度及“具体行动”,让老师感受到我对子女的用心、关心了吗?(父母口头上都说关心孩子,承诺会注意孩子的某些地方,结果常不了了之,使孩子没有明显的改变或者进步。)

4、我乐于“奉献”自己的专长及热情,协助老师进行班级经营吗?

5、万一遇到亲师冲突,我能保持“理性”与“冷静”,继续“包容”与“尊重”老师吗?(家长不能因为护子心切,而急于指责老师,结果问题尚未解决,孩子可能已被误导。误以为只要能争取到自己的权益,不需要顾虑礼节,更不要谈师生之情。)

做人的原则,应该是“待人宽,律己严”。如果相反,就会常常不愉快。作者建议,“可以将对老师的若干期望转为建议,老师能做到,我们就表达万分的感谢。”“老师无法配合每个家长的期待,所以没做到也没有关系。”作者还引用她的馥茗恩师的话说:“不要把自己的希望,当成别人的应该。”这句话,真有醍醐灌顶之效。

所以,好家长一定先要求自己承担大部分“把孩子教好”的责任。

《好父母的12堂课》这本书,语言通俗易懂,贴近实际,对于我们如何当好父母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书中还有不少量表,可以帮助我们诊断自己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的改进。如果您是一位父亲或者母亲,如果您想使自己更称职,不妨读读这本书。(潍坊高新双语学校 张建)

《好父母的12堂课》 王淑俐/著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年1月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8f1451e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34236eb.html

《如何做好父母的角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