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语文复习练习(文言文)

发布时间:2014-01-12 10:54:1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九年上学期语文复习练习

班别: 姓名: 座号:

《陈涉世家》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大雨 会:适逢,恰巧遇到 B.死,死国可乎 等:等待

C.扶苏以谏故 数:屡次 D.陈胜 王:称王

2.下面句子中的“之”字没有指代作用的一项是

A.怅恨久之 B.二世杀之 C.楚人怜之 D.固以怪之矣

3.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及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已失期 / 宁信,无自信也 B.项燕为楚将,有功 / 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C.扶苏以数谏,上使外将兵 / 既克,公问其 D.怪之矣 / 家贫,无从致书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扶苏数谏故/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B.陈胜、吴广谋曰/当立者公子扶苏

C.项燕楚将/贤能之用 D.楚人怜/二世杀

5.选出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

A.扶苏数谏故,/ 美于徐公 B.项燕为楚将,有功/ 夹岸百步,中无杂树

C以为死,或以为亡/长烟一空 D.陈胜、吴广乃 /聚室而

6.读下面各组句子,指出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两组:( )(

A.为坛而/山海誓 B.死即举大耳/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C.吴广都尉/是以众议举宠 D.从民也/且与常马等不可得

7.下列句子中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恨:怀恨) B. 比至陈(比:等到)

C.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间:私自) D、卜者知其指意(意:意图)

8下列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行卜,卜者知其指意/ 陈胜、吴广谋曰 B 陈胜、吴广皆当行/又间令吴广之所旁丛祠中

C.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 /乃丹帛曰:“陈胜王” D.卜者知其 / 目陈胜

9、下列句子中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或以为(逃亡) B为佣耕(你)

C王侯将相有种乎(宁愿) D大泽乡(停驻)

10选出下列句子中的“以”字意义和用法跟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杀之以应陈涉 B以激怒其众 C俯身倾耳以请 D祭以尉首

11.下列句子中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藉第毋斩(命令) B富贵(苟且) C卒中往往(话语) D乃丹帛曰(书写)

12、选出下列句子中的“乃”与“陈涉乃自立为王”的“乃”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乃入据陈 B乃重修岳阳楼 C、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卒中往往      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B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   长跪而

C至陈,车六七百乘    安陵君使唐睢使于秦 D.而君寡人者         秦王不

14、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胜用“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表明自己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

B.“天下苦秦久矣”说明百姓痛恨秦王朝的残暴统治,处处积蓄着反抗的力量。

C.陈胜打出扶苏、项燕的旗号,寄托了对二人的怀念,并立志替二人报仇。

D.陈胜、吴广派人“置书鱼腹”和“篝火狐鸣”是为起义做舆论准备。

15.这段文字首先叙述了发动起义的情形。下列选项中能正确概括其步骤的三个关键词是( )(3分)

A.并杀两尉 失期当斩 攻大泽乡 B.激怒其众 召令徒属 攻大泽乡

C.并杀两尉 召令徒属 为坛而盟 D.激怒其众 皆已失期 为坛而盟

16、下列各句中不能表现陈胜的谋略的一项是(3)

A.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B.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C.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D.(又间令吴广)夜篝火,狐呜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17、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 ( )

 A.选文记叙了陈胜、吴广谋划起义并作舆论准备的过程。 B.陈胜、吴广起义的导火线是公子扶苏被杀。

 C.“失期,法皆斩”揭露了秦王朝严酷的刑罚,反映了“官逼民反”的客观现实。

 D.陈胜、吴广派人“置书鱼腹”和“篝火狐鸣”是为了树立威信。

18、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老、豪杰皆来会计事照应前文“宜多应者”,显示陈胜的敏锐洞察时局能力。

B、“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表明了陈涉看不起佣耕的同伴,自己立志要出人头地。

C、从“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这个口号看出陈胜过人的谋略和智慧。

D、“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首次对不平等阶级地位质疑,加以否定

19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司马迁在《陈涉世家》一文中,对“首事”起义的陈涉是持赞赏和肯定态度。

B文章详略得当,详写是起义军的进攻路线,略写是农民政权的建立、各地的反秦斗争等。

C、文章善于用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写出陈胜的与众不同,突出他的非凡才略。

D、文章对并杀两尉的描写极为简练、生动,用“挺”、“起”“夺”“杀”“佐”几个动词,生动地写出了一场激烈的格杀场面,表现了陈胜、吴广的机智勇敢。

20、选出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胜“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的策略充分证明了他在关键时刻的英明果断。

B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说明他当时已有非凡的抱负,有反抗命运的决心,只是要等待时机到来后再施展自己的才能罢了。

C陈涉揭竿而起,各地百姓纷纷响应的原因是“遇雨失期”。

D待到“尉果笞广”,众被激怒,然后动手,这表现了陈胜的勇敢机智。

21、选出下面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选自《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B、作者善于把握历史事件的发展进程,又善于运用语言描写、动作神态描写等多种技巧来塑造人物形象,从而生动真实地再现了这一场伟大斗争的图景。

C、文章属于传记体裁,着眼于表现陈涉在反对秦王朝暴政斗争的关键时刻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显示他洞察时局的能力和卓越的组织领导才干。

D、文中的主要形象是陈胜、吴广,作者通过对典型历史环境的描写和人物语言、行动的刻画,生动地再现了这两位农民运动领导者和组织者的形象。

22、选出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不甘心受人奴役,同情跟自己同命运的人,从“怅恨久之”可以看出,他是在痛苦中思考如何改变这种受压迫受奴役的地位

B作为屯长的陈胜看出杀死两尉是他实现自己抱负的绝好时机,于是跟吴广商量,决定了“举大计”的方针,尽管他也估计到有失败的可能,但又认为“死国”是有价值的,显示了他宽广的胸襟。

C“天下苦秦久矣”,说明全国人民对秦王朝的残暴统治极其愤恨,处处都蕴蓄着反抗的力量。

D陈胜认为当时的形势有利于发动起义,他抓住了秦王朝所面临的严重政治危机和楚国人民的反抗要求这两个问题作了精辟的分析

23、选出下面说法不恰当的一项

A课文节选的是《史记·陈涉世家》的前部分,主要叙述陈涉发动起义的经过和起义军初期的迅猛发展形势。

B:“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说明他当时已有非凡的抱负,有反抗命运的决心,只是要等待时机到来后再施展自己的才能罢了。

C陈胜、吴广从卜者的建议中得到了启示,先“狐鸣”而呼,然后以鱼腹中书树立陈胜的形象,进一步巩固了陈胜在士卒们心目中的地位。

D一支团结战斗的农民起义军队伍的迅速组成证明陈胜是一名卓越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24、对本文解析有误的一项是(  

A.选文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线索,主要叙述了发动起义的经过,着眼于反映陈胜在反抗秦王朝暴政斗争的关键时刻所发挥的作用,体现出他作为一个农民起义领袖的杰出才能。

B陈胜、吴广为了得到神灵的庇佑,作了“置书鱼腹”“篝火狐鸣”的舆论准备;为了得到人民的响应,提出了“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的策略口号。

C.前期的准备为起义的发动打好了基础。起义的发动分为三步:并杀两尉,召令徒属,为坛而盟。至此,一支团结战斗的起义军队伍宣告组成。

D.选文善于用极为丰富精炼的语言刻画人物形象,如“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就十分传神地表现了陈胜的性格。

25请用原文语句回答。(2)

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是 ,根本原因是

《陈涉世家》中表示陈胜从小就有远大抱负的句子是 陈涉揭竿起义,各地百姓纷纷响应的原因是 文段记述了陈胜发动起义的过程,他向士卒发出号召“ ”,并提出了“ ”这一千古流传的、表现了人人平等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名言。

26、“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细致描写了戍卒们的反应,这些反应说明了什么?(2)

27.陈胜、吴广起义提出了“诈称公子扶苏、项燕”的策略,从而掌握了民心动向,请概括出这一策略的效果是从哪两个方面得到证明的。(4分)

28、陈胜、吴广的起义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根据本段内容,作简要分析。(4分)

偶然性:

必然性:

29.说说士卒为什么能跟陈胜、吴广一起举事?(2分)

答:

30.“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句可以看出陈胜具有 的决心。

31.你怎样看待陈胜所说的“苟富贵,无相忘”这句话?(2分)

32.吴广是个有勇有谋的人,请你说说在杀死两尉的过程中,他的智谋表现在哪里。(4分)

33.、“将尉醉”的“醉”在该段的情节发展中起什么作用?

34.陈涉与佣者的这段对话主要说明了什么?(3分)

35、陈胜认为当时的形势有利于发动起义,其理由是:(3分)

36、陈胜是怎样为起义做舆论准备的?(2分)

  

37、你从本文中得到什么启示?(3分) 

 

38.陈胜、吴广为什么要诈称公子扶苏、项燕?(用简洁的语言回答)(2)

答案

39、吴广是个有勇有谋的人,请你说说在杀死将尉的过程中,他的智谋表现在哪里。(2)

  

40.陈胜、吴广为什么要鱼腹藏书、篝火狐鸣?对这种做法你是如何评价的?(2分)

答:

41 陈胜被拥立为王的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语言概括)(2分)

《唐雎不辱使命》

1、对下列选文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以五百里之地安陵 (交换) B.秦王怫然 (盛怒的样子)

C.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平民) D降于天(休息)

2、选出下列句子中的“以”字意义和“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相同的一项是(

A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B不以物喜 C以君为长者 D以刀劈狼首

3、句中加点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以大小(交换)B.秦王不悦(高兴)C五百里哉(仅仅)D非若也(对的)

4、选出下列句子中的“之”字意义和用法跟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天子之怒 B专诸之刺王僚也 C此皆布衣之士 D布衣之怒

5、选出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以头地尔(撞) B.寡人与(轻视)C. 唐雎不使命(辱没) D. 广于君( 广大

6. 选出“而”与“而君逆寡人者”中的“而”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A.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B.挺剑而起 C.为坛而盟 D.长跪而谢之

7、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夫专诸之王僚也   /  群臣吏民能面寡人之过者  B.天下缟    / 吴广爱人

C.安陵君地于先王而守之 /    任于败军之际   D.怀怒未   /   野芳而幽香

8、下列各组词句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秦王使人安陵君日  /太守 B.秦王不 /俟其欣,则又请焉

C、安陵君其寡人 /潭中鱼可百 D终守之 /借子杀之

9.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安陵君许寡人/ 岸势犬牙差互 B.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 / 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C.亦免徒跣 / 中峨而多髯者为东坡 D要离刺庆忌也/其受天也

10、下列加点的字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以五百里之地安陵 B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C、长跪而 D.或以为死,或以为

11、下列各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的一项是( )

A.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B.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C.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D.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12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安陵君不听寡人,何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 B.以君长者/ 武陵人捕鱼

C.轻寡人 /朋友交而不信乎 D. /相与步

13、下列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主要写了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斗争的过程,以及斗争的结局。

B.选文第一自然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断然拒绝“易地”,这是双方斗争的最高潮部分。

C.选文主要通过绘声绘色的“对话”来塑造唐雎和秦王的形象,鲜明地表现了人物各自的性格特点。

D.在这场尖锐的矛盾冲突中,秦王骄横狂暴、阴险狡诈,而唐雎表现得正气凛然、不畏强暴。

14下列是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记叙了唐雎奉命出使秦国,与秦王针锋相对,不辱使命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即使是弱国,也是可以战胜强国的。

B.本文②③④段集中描写了唐雎和秦王斗争的场面,第段中的“挺剑而起”,把这场斗争的高潮推向了顶峰。

C.本文的人物对白用得巧妙:用对白交待事情的缘由,用对白推进情节的发展,用对白展现斗争的情景,用对白刻画人物的性格。

D本文的成功之处在于多方面的进行对比,比如:“易”与不“易”的对立态度,水火不容的对立人物,秦王暴厉唐雎谦恭的对立策略,成败相易的对立结果。

15、下列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秦王的语气依次是强硬、威吓、畏惧,显示出一个盛气凌人、骄横跋扈、蛮横无理而又色厉内荏的暴君形象。

B.面对秦王的天子之怒,唐雎起初有些害怕,但最终还是以布衣之怒针锋相对地驳斥了秦王的天子之怒。

C.秦王的政治骗局被揭穿,炫耀武力也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于是秦王露出政治流氓的嘴脸,企图以“天子之怒”的战争之祸来对唐雎进行恫吓。

D.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并效仿“三士”欲刺秦王,迫使秦王屈服,最终不辱使命,保全了安陵国。

16、下列是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的第一段交待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为下面情节的展开作铺垫。

B.文章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描写,绘声绘形地塑造了唐雎和秦王的形象。

C.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这一段是斗争的高潮。

D.秦王最后还是“长跪而谢之”,说明他害怕了,从正面表现了唐雎的不畏强暴。

17.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秦王极力描绘由天子之怒引致“伏尸百万”的可怕场景,目的是用武力来恫吓唐雎。

B.唐雎用专诸、聂政、要离这些平庸之人因怒行刺的故事,表明要效法他们跟秦王拼命。

C.文中唐雎佩剑入朝要与秦王拼命这一情节,强烈表达了作者要颂扬正义的思想感情。

D.无论秦王是真屈服还是假屈服,“长跪而谢”都表明唐雎在这场较量中取得了胜利。

18、下列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选自《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

B .秦王向安陵君提出“以大易小”的换地想法,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满足自己非分的要求。

C.在唐雎看来,真正的“士”是像专诸、聂政、要离一类的人。

D.本文揭示了强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弱秦的原因。

19、选出下面说法不恰当的一项(

A唐雎是一个有胆有识的谋臣。文中虽然只有他的两段话,却不难看出他对秦王的阴险狡诈是有认识的,如何应付也早已成竹在胸

B本文讲述了唐雎出使秦国的故事,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家利益,不畏强暴的精神。

C秦王虚情假意地称安陵君为“长者”,用“不错意”来麻痹对方,显得极其狂妄自大。

D作者把这唐雎和秦王两个人物放在一场尖锐的矛盾冲突当中,通过对话,鲜明地表现了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

20.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A.本文把人物放在一场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通过对话,鲜明地表现了唐雎和秦王的性格特点。

  B.秦王描绘由天子之怒引致“伏尸百万,流咂千里”的场面,目的是用武力恫吓唐雎。

  c.唐雎不畏强暴,慷慨陈词,在这场弱国与强国的斗争中,最终取得了胜利。

  D.唐雎以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表明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严正立场和凛然正气

21.下面是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断然拒绝“易地”,这是双方斗争的最高潮部分。

  B.第③段中的人物对话写出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

  C.第④段写“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的原因是秦王怕出现“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的局面。

  D.唐雎与《三国演义》中“舌战群儒”的诸葛老师一样,以出色的外交才能化解了一场政治危机。

22.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意在言外,隐藏着丰富的“潜台词”,听话者只有凝神谛听,用心揣摩,方能领会说话者的真实意图。试结合语境体会下列句子的“潜台词”。(4分)

1)秦王曰:“天子之怒,浮尸百万,流血千里。”

2)此三子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23 从选文中找出表明秦王说话时的语气、态度变化的语句?这说明秦王有什么样的性格?(4分)

24.选文最后一段写“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的原因是什么?对表现唐雎有何作用?(4分)

 

25.在我国历史上有很多 “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请列举一位,并用一两句话概述他的主要外交事迹。

26.(2分)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并效仿“三士”欲刺秦王,产生了怎样的结果?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27.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时.为什么要引出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4)

28、唐雎以"士之怒"回击秦王的“天子之怒”,这表现了唐雎怎样的精神?(2分)

29.请在文章里找出表现秦王玩弄诈骗伎俩,装出一副施恩加惠面孔的句子和他骄横无理、盛气凌人的句子,并将其抄写下来。(2分)

 30.简析“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在文中的表达作用。(2分)

31.结合文章内容,简析作者主要通过什么手法来刻画人物的,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32、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第③段中唐雎是怎样让秦王屈服的?(2)

33、“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一句,秦王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是处于好心吗?秦王真正的目的是什么?这可以体现秦王怎样的特点?



34、“色挠”、“长跪”体现了什么?这与文章开篇的“骄横无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35 唐雎针锋相对,列举了历史上平民中有胆识的人的壮举,并将人事与自然现象联系起来,其主要目的是什么?



36 秦王的反映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什么好处?

37 文中“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表现了安陵君怎样的特点?

《出师表》

  1.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 ;(表明作者淡泊名利的句子:

  2“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选段中最能体现“老臣心”的一句话是

3.在中国男子足球队冲击世界杯屡遭失败的情况下,米卢出任了国家队主教练,这是: ”。(写尽作者一生的句子:

。)

当任命一个人来挽救局面,人们常引用本文中的一句名言:

上级任命郑兴为厂长,以拯救濒临倒闭的工厂,人们说郑兴是:“ ”。(用《出师表》中的名句填写)

4.篇末的“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固然集中地体现了诸葛亮对刘氏父子的无限忠诚,但这“涕零”中还包含着诸葛亮哪些未言亦不可言的话?

5本文是为出征北伐而向刘禅上的奏章,为何只在七、八段各有一句涉及北伐,而大多是在提建议,这是不是“文不对题”,请说说你的看法。

6、 本文向刘禅上书,但提到“陛下”不过七次,而提“先帝”却有十三次,为什么?

7、 杜甫在《蜀相》一诗中写道“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请结合文章,说说此文何以有如此大的震撼力。

8、 本文是奏章,是作者出师前向后主刘禅陈述意见,提出修明政治、兴复汉室的主张。可谓分析透彻,情理交融,言辞恳切。试分析全文的表达方式有何特色?

9.下面哪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相同( )

A. 以光先帝遗德/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B. 宜付有司论其 / 其长吏

C. 此诚危急存之秋也/河曲智叟以应(《愚公移山》) D. 使内外法也/渔人甚

10. “使内外异法”中,“内”指 ,“外”指 ;文中与“内”“外”意思相同的两个词分别是

11选出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3) ( )

A以咨之 /贞良死节之臣 B、今南方/是亦不可以

C来二十有一年矣/问君何能 D 幽泉怪石,无不到 /亲贤臣,小人

1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以”与“临崩寄臣以大事”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句是(  )

、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B、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C、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D、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13.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此皆/ 用心 B畅军事 /家喻户 C.死之臣 /衣缩食 D日而待/ 千方百

14.结合《出师表》全文,说说诸葛亮为什么要在出师之前竭力规劝刘禅任用贤能。(2分)

15、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2分)

A、元方入门不 /臣于草庐之中 B、此臣所以报先帝而陛下之职分也 /之属也,可以一战

C、尔来二十一年矣 /舟首尾长约八分 D、故崩寄臣以大事也 /执策而之,曰:“天下无马!”

16、“先帝之殊遇”体现在哪里?请把它归纳出来。(3分)

17.下面句子中加点的“之”与“败军之际”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咨臣以当世 B吾欲南海C.祗辱于奴隶人 D.永之人争奔走焉

18.你从这几段文字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怎样的贤臣?(2

19.下列各组短语中,加点词词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深入不——求疵 B.驽钝——声嘶力  C.兴复之——东施 D.咨诹善——听途说

20.请用6个字概括上文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

2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夙夜忧叹(早晚) B攘除奸凶(排除、铲除) C.以先帝之灵(劝告) D.以其咎(表明、显扬)

22.与“咨臣以当世之事”一句中“以”字用法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2)

  A.以伤先帝之明 B.以光先帝遗德 C.先帝不以臣卑鄙 D.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23、古之贤者善于以史为鉴,察治国家兴衰之理。作者深情地回顾先帝“叹息痛恨”的情形有什么意图?(2 分)

答:

24、陆游在《感状》中说“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足可见此文传唱千古的原因在于作者凛然正气中所蕴含的耿耿忠心。细读此文,指出作者“忠陛下”之“忠”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答出三点即可)(3 分)

答:       

25、作者“报先帝而忠陛下”的挚诚,缘于先帝的三顾之恩、托孤之重,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用毕生心血履行着自己神圣的职责。请结合原文中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在重视责任意识的今天,他的这种精神将会对你产生怎样的影响?(3 分)

答: 

《隆中对》

1、下面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大义于天下 /义著于四海 B 时人莫之也 / 高可二黍

C 惟博陵崔川平、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 /先主曰:“! D 此可以援而不可图也  / 全石以

2、下列“以”字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它项的是(   )

A.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B.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C.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D.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3下列加下划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

A. 备由是亮 /太守说如此  B.  欲大义于天下 / 尽《书》,则不如无《书》

C. 将军既帝室胄 /无丝竹乱耳  D. 信义著四海/ 皆以美徐公

4下面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此诚不可与争锋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B.国险而民附/ 益州险塞

C.利尽南海/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D.将军岂有意乎 /将军岂愿见之乎

5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之:犹鱼有水也 / 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B、而:国险民附,贤能为之用 / 下视其辙,登轼望之(《曹刿论战》)

C、因:高祖之以成帝业 / 安陵君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

D、于:曹操比袁绍 / 此所谓战胜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6下面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挟天子而令诸侯 挟:挟持,控制   B.利尽南海 利:利用

 C.国险而民附 附:归附   D.时先主屯新野 屯:驻扎

7下面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贤能之用 /不足外人道也   B其主不能守/舍生取义者也

  C此可为援而不可图也 /以是人多书假余   D.今操已拥百万/辍耕垄上

8对选段理解或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

A.选段隆中对策,层次清晰。先论“不可争”与“不可图”,次论“可争”与“可图”,最后写“争”与“图”的步骤和规划,层层阐述自己的见解。

B.谈到建立“霸业”根基,诸葛亮先集中论述了占据荆州、益州的必要性,再紧承论述占据两州的可能性,条分缕析,论证严密。

C.作为人物传记,选文是对主人公的正面描写,与隆中对前、隆中对后的侧面烘托相得益彰,人物形象丰满突出。  

D.选段语言“言简而意丰,文省而深刻”,具有鲜明的史书特点。

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隆中对策”前,作者先采用侧面叙写的方式衬托出诸葛亮的与众不同和非凡才智。

B、诸葛亮以高祖刘邦在益州成就帝业为例提示刘备可以将益州作为建立蜀汉大业的基地。

C、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既论及地理、经济、军事等因素,又提到了恤民和用贤的重要。

D、文章通过隆中对策这一核心事件,突出展示了诸葛亮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远见卓识。

 10. 诸葛亮为刘备提出的外交政策是“抚和戎越,结好孙权”,其中“结好孙权”的依据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分析。(4)

11.“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结合选段内容,说说隆中对策中哪些策略对治国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简要概括三点即可。(3) 

12、徐庶说诸葛亮是“卧龙”有什么含义?他为什么要刘备亲自去拜访诸葛亮?

13、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时态度和心情怎样?从哪些行动和语言里能看出来?

14、为什么要先分析曹操?摆了哪些事实?得出了什么结论?

15、诸葛亮从哪几个方面分析了孙权?结论是什么?

16、对刘备来说,荆州有哪些有利条件?诸葛亮是怎样暗示刘备的?

17、为什么要分析益州?诸葛亮认为益州有哪些优越条件?

18、在诸葛亮的对策里,对不同的对象所采取的对策不同。说说对下列对象所采取的对策分别是什么?

①曹操: ②孙权:

③刘表、刘璋: ④诸戎、夷越:

19 根据文意,将诸葛亮向刘备提出的具体战略方针排列顺序。

礼贤下士,收罗人才;② 抚边境各民族;③ 广布“仁义”;④ 结好孙权,搞好外交;⑤ 巩固荆、益基地;⑥ 利用帝室之位的身份,打出“正统”旗号;⑦ 选择时机,两路出兵北伐;⑧ 搞好内政。

正确顺序是

20.诸葛亮替刘备策划的最终目标是 (用文中的6个字来概括)

21对刘备来说,荆州有哪些有利条件?诸葛亮是怎样暗示刘备的?

22.诸葛亮的回答直接从曹操谈起行不行?为什么?

23.问题探究:诸葛亮认为“霸业可成,汉室可兴”应该采取哪些策略?(3)

(1)                                                                     (2)                                                      (3)                                       

24.简答:(3)(1)诸葛亮在对前景的分析中,反复强调“人谋”的重要性,请从文中任举一例说明

(可用文中原句回答)(1)                                                                       

(2)联系实际,谈谈“人谋”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2)                                              

 25选文中“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一句,反映了诸葛亮什么样的思想?

九年上学期语文复习练习(答案)

《陈涉世家》1B 2A3C4D5D6AC7A8A9C10D11D12B13D14C15C16A17B18B19B20C21D22B23C24B25直接原因:(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根本原因:天下苦秦久矣。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诸郡县)苦秦吏 死即举大名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26(1)士兵对陈胜的敬畏 (2)起义爆发前夕人心躁动、紧张而兴奋〔3)陈胜善于斗争和他的组织领导才干 27起义队伍迅速发展并建立张楚政权;各郡县纷纷举事响应陈涉。

28偶然性:因暴雨断道而误期限(2分) 必然性:秦朝统治法峻刑严,“天下苦秦久矣”。陈胜等误了期限按秦法都要斩首,这迫使他们为求生,不得不转戈反秦。(2分)(意思对即可29感激拥戴陈胜吴广,愿为其用。形势所迫(失其当斩),不得不反。(本题2分,每条1分)30反抗命运(与命运抗争、不甘心受奴役)31反映出他不满现状、渴求改变命运的心态及对富贵生活的向往,表现出与穷朋友同甘共苦的心愿。(2分,只答后一句也可)

321)抓住时机;(2)故意使自己受辱(使用激将法);(3)激怒众人。每一个要点1分。

33 “醉”为该段情节的发展起铺垫作用

34说明陈涉青年时期的伟大抱负

35秦王朝内部严重的政治危机(1分)楚国人民有强烈的反抗意愿。(1分)阐述(1分)

361)丹书帛“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

  (2)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37 官逼民反 领导者要“从 民欲”,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

  (言之成理即可)38扶苏贤明,项燕爱士卒,诈称扶苏,项燕有号召力。

39抓住时机(1);故意使自己受辱(使用激将法),激怒众人(1) 40制造舆论,鼓动人心,树立威信,让戍卒相信“大楚兴,陈胜王”的必然趋势。利用当时普遍存在的敬奉鬼神的习俗来制造舆论,达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这样做显出了陈胜等组织起义的足智多谋。41勇敢,反对秦国的暴政

《唐雎不辱使命》1D2D3D4C5D6A7C8B9C10A11C12B13B14D15B16D17C18D19C20D21A221)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惹我发怒的话,你们国家可要遭殃了。(2)我效法他们三人,将要与你同归于尽。23怫然怒  色挠,长跪而谢之  从这里可以看到秦王色厉内荏、前倨后恭的性格24原因是秦王怕出现“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的局面  侧面衬托了唐雎有勇有谋、胆识过人、忠心爱国的优秀品质251)墨子  阻止公输盘和楚王攻打宋国。(2)晏子   出使楚国,令楚王自取其辱。(3)诸葛亮  舌战群儒,联吴抗曹26迫使秦王屈服;不辱使命,保全了安陵国27表明自己要效法他们,同时表达了不畏强暴,敢于献身,要跟秦王斗争到底的决心。28不畏强暴、不畏强权和敢于为国牺牲的大无畏精神2291分)"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轻寡人与?"30 2分)用反问激怒秦王,揭穿秦王的骗局,维护本国国土的尊严。31  语言("对话")描写。(1)突出人物思想性格,推动故事情节发展。32 唐雎用“布衣之怒”来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并列举了三个布衣之士的例子来反驳秦王,表示要效法。(1)最后,“挺剑而起”,以死相拼,挫败秦王。(1)(意近即可)

33不是出于好心,而是别有用心。 秦王提出的“以大易小”是妄图吞并安陵君的土地。 阴险、狡诈、专横、狂妄

34活化了秦王前倨后恭的丑态。 唐雎的镇定自若以及要与秦王拼命的表白,使秦王前后出现了 大相径庭的态度。 35暗示他要刺杀秦王36从侧面刻画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智勇超群、英气逼人的大无畏精神

37虽为小国之君,但在强权政治面前婉言相拒,不失为爱国之君。

《出师表》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3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4、国内政局的担忧,对刘禅是否能采纳建议的忧虑。

5、此表虽是为请命出征,但主要意图在于劝谏刘禅“内修政理”。历史上,刘禅昏庸,宠幸宦官,对于朝政,诸葛亮事无巨细。此次出征,他必然为国政忧虑,所以重在提建议,荐人才。这正是针对蜀国形势,有利于出征北伐。

6.处处以先帝之意为据,句句借先帝之口说出。使所进忠言“直而不肆”,得体而恳切。以此激励后主刘禅深追先帝遗诏,“以光先帝遗德”完成“先帝刘备未竞的统一大业。”

7.主要从忠心耿耿的角度写。

8. 全文以议论为主,在议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以做到对刘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而达到劝谏的目的。论述切中要害、分析透辟,针对性强;寓情于义,情理交融,言词恳切,说服力强。叙事,寓情于事,委婉动人,感情真挚。所叙之事如推荐贤才,讲身世,谈经历,都是为议论服务,使他对刘禅提出的建议与要求有理有据,更能使人信服9B10皇宫中 朝廷中 宫中 府中 11A12A13B14、①为了解除后顾之忧 ②为了汉室之隆15C16、①三顾茅庐。 ②临危委重任。③临崩寄大事。

17B18、诸葛亮是一位知恩图报、忠诚坚贞、尽心尽职的贤臣

19B 20、报先帝忠陛下

21C22D23、围绕“借先帝之意,告诫后主(刘禅)要亲贤远佞”回答即可。(围绕“亲贤臣,有利于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回答也可以得满分。或围绕“亲贤臣,远小人,有利于国家强盛发展”回答也可得满分。或围绕“亲贤远佞,才能治理好国家”回答亦可得满分)24、①积极献言,提三项建议。(或答“提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②积极荐贤,安排内政、军事人才。(或回答“推荐人才”)③平定南方,使后方稳定,得以师北伐。④积极筹备北伐,为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作准备。24、围绕“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尽职尽责,尽心尽力作好分内的事”来回答即可。

《隆中对》1D2A3A4C5A6B7C8B9A10孙权的政权,已历三世,政权巩固;(2)孙权占据的江东,地形险要(地理条件优越),人才众多(人心归附)(2)

11示例:运用贤能 体恤百姓 加强民族团结 改善睦邻关系 对内革新政治等(也可用原文作答,答出3点即可

12、诸葛亮是个天才。可以显示刘备的诚意。13、谨慎,迫切。“因屏人,君谓计将安出”。14、因为曹操最强大。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15、国家巩固,国险民附,有贤能之人。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16、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17、因为益州战略地位重要。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

18抗。联。夺。和。19、⑥③①⑤②④⑧⑦ 20、成霸业、兴汉室。

21.荆州的有利条件是物产丰富、军事要塞、刘表无能。所以诸葛亮用反问句的方式来暗示刘备,含蓄而有分寸,巧妙地将荆州可取,勿失良机的信息传给了刘备。22、不行。因为先分析形势,是针对刘备谈话时对形势的说明而发,同时分析形势是为下文确定策略提供根据。23 (1)夺取荆、益二州,作为“霸业”的根基(2)外结孙权,内修政理,与西南少数民族和睦相处(3)联吴抗曹,并从荆、益二州出兵(3分,每小题1分,答题顺序可颠倒,意同即可)

24(1)①曹操“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②孙权“贤能为之用”⑧刘备“总揽英雄”(1分,可选其中一例回答)(2)当今世界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因此,要善于发现人才,珍惜人才,用好人才(2分,意同即可)

25天命观 (或“唯心主义”,意思对即可)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7bdbd1c4b35eefdc8d333a0.html

《九年级(上)语文复习练习(文言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