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3国家中心城市-重大功能部分

发布时间:2017-09-13 19:40:5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重庆主城空间发展战略深化规划

——构建国家中心城市重大行动计划

1.背景与任务解读 2

1.1 2008年以后重庆城市发展的新趋势 2

1.2 总体规划深化的要求 3

1.3 新阶段重庆发展的任务 6

2.判读功能取向 7

2.1 全球产业发展趋势 7

2.2 国家“十二五”发展重点 7

2.3 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方向 10

2.4 总结 16

3.整合空间资源 18

3.1 用足门户资源 18

3.2 整合创新资源 19

3.3 复兴文化资源 20

3.4 突显生态资源 21

4.构建空间体系 22

4.1 策略1:落实节点,构建分类分层的空间管理体系 22

4.2 策略2:慢行联网,建设多维立体的综合游憩网络 24

附:一小时经济圈功能布局 26

1. 背景与任务解读

1.1 2008以后重庆城市发展的新趋势

1.1.1 自上而下的国家要求

word/media/image1.emf

1中国发展的三个阶段

2009年,作为内陆唯一直辖市,重庆和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等四个沿海城市并列《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年)》纳入“国家中心城市”行列。

国家中心城市的使命是代表中国参与国际竞争,需要具备中心性和示范性。中心性是指在国家贸易市场、信息流通、技术创新和文化交往中具有核心组织地位;示范性是指在国家体制创新和发展方式转型中发挥引领作用。这标志着中国从民族独立、经济富强迈向文明进步的第三个发展阶段,城市发展策略也必须从培育引领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核转变为加快培育具有全方位创新能力和国际交往能力的世界城市。

这必然对重庆未来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重庆要在提升我国内陆地区的国际化程度,培育内陆地区新兴市场,推进城镇化平稳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1.1.2 自下而上的转型趋势

一方面经济实力迅速增强,经济结构加快调整2009重庆GDP增速达到全国第一位市区人均GDP超过西安和成都,相当于北上广2005年左右水平。同时2005,重庆主城区第三产业比重已超过第二产业,包括惠普思科宏基华硕笔记本等外来制造业以及云计算中心、国际教育城、亚洲文化城等服务功能区也在推动主城产业结构的迅速转型。

word/media/image2.emf

2主要城市历年GDP增速、2008年三产与二产增速、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例

另一方面,服务功能培育滞后,面向国际和辐射区域的“中心功能”尚未形成重庆近年来的经济发展总体上存在增速快、结构不优的问题,尤其是服务功能培育滞后。

门户功能方面有硬件无服务。铁路和航空在长距离对外运输中的作用发挥不足。客货运中转服务功能相对薄弱,保税港区以出口加工为主,国际贸易总部、离岸金融和免税消费等相关服务功能发展滞后。可以说服务能力的滞后已经严重影响内陆门户枢纽作用的发挥和客货运量的提升。

创新功能方面引资快于引智。虽然重庆近年来高新产业引进速度较快。但从近10年数据来看,重庆仍旧是一线城市中唯一科技服务比重下降的城市高校一级和二级学科的拥有量不仅低于沿海中心城市,而且与成都、西安相比也差距巨大。同时,在新一轮国家大科学装置和科研院所布局中尚未争取到先机,在类型和数量上都相对不足。

文化功能方面基础好影响重庆具有独特的城市文化特征,但近年来在会展举办数量和国际旅游人次均靠后。尤其是在国际专业会展和演出的举办量上远远弱于成都和西安。

1国家中心城市与西三角各城市功能区比较

1.2 总体规划深化的要求

重庆2011版总规修编,初步形成了超大城市的骨架。重庆主城区规划建设用地面积达到1188km²,人口1200万,已达到或超过世界大城市水平。现状建设用地已逐步从跨越两江走向跨越两山,空间范围跨越两江走向跨越两2011年,主城区土地批租面积达到60km²接近甚至超过北上广的最快水平。在空间扩张的同时,功能也在逐步置换。退二进三正在展开,一系列大项目投放和大型聚居区建设都在支撑城市功能格局的形成。

但在本底资源、文化、门户、创新等各专项方面欠缺。一是对江山等本底资源利用不够,二是对文化遗产的识别与保护不够,三是对门户资源的高端服务功能不足,四是对创新资源的培育与利用不足。

word/media/image3.emfword/media/image4.emf

3新区建设、旧城改造与居住区的建设

1.2.1 问题:江山入城的“本底资源”缺乏利用

重庆具有江山入城的本底资源,山下山上相望,左岸右岸辉映。但近年来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

首先,城外山因单一禁建而被抛荒。功能性弱,可达性低;低端功能上山,良好的资源和设施抛荒破败,山地资源在市民生活作用不足。重庆专注在四山的生态控制和保护上,缺乏适当的保护性利用。缺乏对生态斑块、城市公园、廊道分别应承载的功能界定,导致四山抛荒。

其次,城内山因缺乏识别而造侵蚀。组团隔离带被不断蚕食。城市内部的开敞空间没有连成完整系统,被建设用地侵蚀,尤其是组团隔离带保护不严,正在逐步消失。

未来必须要实现从严格保护向以利用促保护的转变,以构建综合游憩体系为目标,调整对非建用地和开敞空间的规划思路。充分利用人文和生态资源,开发四山、展现两江。

word/media/image6.emfword/media/image7.emf

4重庆山水与城的关系

1.2.2 问题文化遗产保护重点轻面

重庆具有丰富的近现代的历史文化资源,囊括了从开埠、陪都、三线建设和现代先锋艺术等一系列重要文化资源,如近现代历史建筑、抗战遗址、寺庙和教堂、工业遗产等。但文化遗产整体风貌破坏,文化功能发展缺乏生长土壤。

一是渝中半岛为代表陪读和开埠文化遗产环境正在消失。历史风貌区保护面积过小,风貌协调区界定不明确。文化空间采取大拆大建而不是有机更新模式,缺乏对各类文化资源的综合利用,大量地区出现单栋保护建筑湮没于现代高楼中的现象。

二是工业遗产正在大面积拆除。目前重庆较为重视抗战陪都时期的历史风貌,并没有对各个时期进行风貌保护和修缮,特别是针对有价值的工业遗产等非文保单位的特色风貌地区识别不足,特色地区营造不足。如重钢5.28km²的“单位大院+厂区遗存”完整体系,最后仅仅保留20公顷的博物馆。

为此,应积极探索,建立多层次的文化保护体系,形成多元化的城市肌理和风貌片区,力争形成“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风貌

word/media/image8.emfword/media/image9.emf

5重庆不同阶段的文化特征

1.2.3 问题:门户资源高端服务功能不足

重庆的门户功能定位高、需求弱、腹地受限。首先,在全国各项规划中,重庆的支持力度均较大,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初见成效,国家在铁路和机场等硬件设施建设方面的支持力度大。

2各城市规划的各交通基础设施比较

word/media/image10.emf word/media/image11.emf

6:国家规划路网与各枢纽门户

同时,服务需求较弱,流通强于服务。以市域短途为主的公路运输本地服务占主导,铁路和航空在对外运输中的作用远没有发挥。客货运中转服务功能相对薄弱。重庆正在从腹地型枢纽向大区中转型枢纽转型。中转型枢纽争夺关键在于服务和政策以及各项硬件,重庆要更加充分地利用保税港区和空港资源,加强枢纽服务

word/media/image12.emfword/media/image13.emf

7:各城市主要机场及公路客货运情况

1.2.4 问题:创新资源培育缺失

重庆各类科研院所弱,但企业强,机制较为单一。中科院、工程院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院所较少,多为各类大型企业主导,门类较单一。工业企业在研发投入中占有绝对优势,并且主要在企业内完成,和周边院所合作较少。

word/media/image14.emf word/media/image15.emf

word/media/image16.emf

8:各城市创新资源情况

1.3 新阶段重庆发展的任务

可以说2008《重庆战略规划》面对城市急速扩张的渴望,侧重研究空间的规模、方向和功能布局,解决了规模范围问题、解决了功能布局问题

2010版战略深化,面对保量提质综合发展、工业服务双轮驱动的背景和任务,侧重研究空间的模式,从功能上突破,用足门户资源、整合创新资源、复兴文化资源、突显生态资源。

在创新方面,从增长的城市迈向创新的城市。协调“统”和“分”的关系,寻求内陆城市的功能突破,实现工业基地到国家中心的功能转型。

在文化方面,生产的城市迈向交往的城市。统筹“点”和“面”的关系,推动工业城市的文化复兴途径。

生态方面,膨胀的城市迈向有机的城市。把握“控”与“建”的关系,依托山水格局提升城市魅力,促进山地城市的特色彰显

2. 判读功能取向

2.1 全球产业发展趋势

全球产业发展经历过五次产业革命。第一次产业革命为“蒸汽时代“,新兴纺织、印染、冶金、采矿、机械制造、钢铁工业、运输工业等产业;第二次产业革命为”电气时代新兴电力、电器、汽车、石油化工等产业;第三次产业革命为“信息时代”,新兴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徽电子技术、航天技术、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产业。前两次产业革命,中国均在战争中错过,第三次在改革开放中追赶。

第四次产业革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探索新兴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中国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

3:全球产业主要发展领域

2.2 国家“十二五”发展重点

2011年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规划纲要》,明确了我国产业发展方向的指引。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根据科技进步新趋势,发挥我国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比较优势,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2.2.1 改造提升制造业

优化结构、改善品种质量、增强产业配套能力、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调整优化原材料工业,改造提升消费品工业,促进制造业由大变强。具体包括五项措施和产业。

4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对产业发展指南

2.2.2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促进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深度融合,在继续做强做大高技术产业基础上,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成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包括推动重点领域跨越发展实施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三大措施,确定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左右,具体包括以下七大类产业。

5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指南

2.2.3 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

坚持节约优先、立足国内、多元发展、保护环境,加强国际互利合作,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

2.2.4 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按照适度超前原则,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发展,基本建成国家快速铁路网和高速公路网,初步形成网络设施配套衔接、技术装备先进适用、运输服务安全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包括完善区际交通网络建设城际快速网络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提高运输服务水平四大措施。

2.2.5 营造环境推动服务业大发展

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拓展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推进服务业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不断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

6: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对服务业发展指南

2.2.6 绿色科技创新和文化发展战略

同时,国家十二五规划中,特别强调了绿色、科技创新和文化三个重点发展战略。

一、绿色发展

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包括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加强水资源节约,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和合理开发四个方面。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包括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健全资源循环利用回收体系,推广绿色消费模式,强化政策和技术支撑四个方面。

二、创新驱动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发挥人才资源优势,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

重点是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体现在四个方面:推进重大科学技术突破,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科技创新支持政策。

三、推动文化大发展

要求建设和谐文化,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进文化创新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包括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强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演艺娱乐、数字内容和动漫等重点文化产业,培育骨干企业,扶持中小企业,鼓励文化企业跨地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经营和重组,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文化科技创新,研发制定文化产业技术标准,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加快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影院建设构建以优秀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对外开放格局,积极开拓国际文化市场,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提升国家软实力。

2.3 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方向

2.3.1 北京

北京着眼于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全面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面对日新月异的产业技术变革、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和不断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北京十二个五年规划重在深入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新的起点上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以强化创新驱动作为重要着力点,围绕服务经济、总部经济、知识经济、绿色经济的首都经济特征,统筹服务好、调动好各类资源要素,深入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面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显著增强首都经济的竞争力、影响力和辐射力,使首都经济走上高端引领、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的轨道,率先形成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

在空间上形成“两城两带、六高四新”的创新和产业发展空间格局,成为全市高端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一、两城两带

集中力量打造中关村科学城和未来科技城,着力加快建设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技术产业带、南部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带,基本形成国家创新中心的新格局。

7:北京两城两带的产业格局

二、高端产业功能区

围绕产业集聚、人才集中、资源集约和功能集成,着力提升产业发展势能,提升服务环境,提升国际辐射力和经济带动力,使之成为世界城市先行实践区。“十二五”末,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增加值占全市经济比重力争达到50%

8:北京主要高端产业功能区(中心城区)

三、高端产业新区

适应城市产业功能拓展、提升和优化配置需求,积极推动新的高端产业功能区规划建设。坚持高标准规划、高水平建设、分时序推进,注重节能、环保、信息化等新标准、新技术的示范应用,积极在交易功能、文化功能、制造业和旅游业总部集聚功能等方面形成差异化发展。

9:北京主要高端产业区(新区)

9:北京高端产业新区

2.3.2 天津

天津十二五规划中明确了大力发展高端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全面优化升级积极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把握技术发展趋势,推进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抓好大项目好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着力构筑高端产业高地。

10天津十二五产业发展规划

11:天津十二五规划中产业布局

2.3.3 上海

上海聚焦建设“四个中心”的国家战略,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在“十二五”规划中着力推进高端化、集约化、服务化发展,促进三二一产业融合发展。面向市场、发挥优势,加快构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先进制造业支撑的新型产业体系,不断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地位。

12上海构建服务经济时代的产业体系

产业布局方面,一是推动服务业集聚发展。着力提升中心城区核心区商务楼宇的综合功能合理利用原有工业用地和老厂房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加快内外环之间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重点发展高技术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依托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和新城在郊区加快建设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着力打造东西轴线、黄浦江和中环三条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带。二是提升产业基地能级。发挥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的带动作用推进国家微电子产业基地、精品钢铁基地、海洋装备基地、国际汽车城、临港装备产业基地、化学工业园区等重大产业基地建设。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着力打造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区。加快工业向产业基地和各类国家级、市级开发区集聚,加快推进规划工业区块外现状工业用地的调整转型。

word/media/image18.emfword/media/image19.emf

10上海十二五规划中产业布局示意图 上海十二五规划中关键核心技术科技攻关示意图

一、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坚持文化、创意、金融、科技融合发展,提升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和辐射力,努力使文化创意产业走在全国前列。

13上海十二五规划加快发展文化创意

14十二五时期部分重大文化项目

二、建设“四个中心”核心功能区

大力集聚要素资源着力提升服务经济能级和国际化水平引领全市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15:上海十二五规划中四个中心功能区

11:上海浦东核心功能区

三、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导区

坚持科技创新与产业化相结合,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充分发挥浦东在全市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16上海十二五规划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导区

2.3.4 广州

广州十二五规划中确定了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整体目标,明确大力推进产业高端化、集群化、融合化发展,全面实施品牌战略,加快建立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先进制造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在继续做大做强核心产业的基础上,集中力量培育和发展一批产业基础好、成长空间大、引领广州产业高端发展方向的重大战略性主导产业,整体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增强发展后劲。

17:广州十二五规划中产业发展布局

2.4 总结

2.4.1 产业发展方向总结

结合国家十二五规划、世界城市发展方向以及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功能区选择,主要体现在金融商务、产业创新、文化交往、门户突破四项功能以及十二种空间类型。

word/media/image21.emf

12战略功能区发展方向

2.4.2 产业选址特点

总结北京、上海、广州、天津十二五规划中各项功能的分布特点,可以看出。在中心城区主要分布金融商务(主要CBD)、文化交往(改造区、艺术中心)、以及产业创新(侧重都市型产业),较少门户突破;在主城边缘主要分布金融商务(片区中心)、产业创新(经济开发类);在都市区主要分布产业创新(高技术、大项目)、文化交往(大事件、旅游等)、门户突破;在市域范围主要分布产业创新(大型制造业)、文化交往(旅游等)、门户突破。

18:各城市十二五规划中各类功能的分布情况

3. 整合空间资源

3.1 用足门户资源

3.1.1 门户资源的分布特征

重庆门户资源主要包括机场、铁路、港口等枢纽及依托其形成的保税区。其中机场主要为江北国际机场及空港保税区、T3廊道等;铁路主要为重庆北站、西永编组站及西永综保区等;港口主要为寸滩港及寸滩保税区、果园港及果园港保税区。

word/media/image22.emf

13重庆门户资源分布特征

3.1.2 门户资源利用建议

优化调整机场、铁路与港口门户的分工关系,进一步强化空港保税港区和西永综保区作为国际物流门户的空铁联运枢纽功能,加快果园港保税港区申报工作,推动寸滩港功能的置换和调整,同时预控麻柳嘴岸线资源。构建服务格局形成国际商贸的多元内核,形成以寸滩-T3走廊为核心,空港保税区、果园保税区和西永综保区为三大支点的贸易服务格局。其中寸滩-T3走廊以承载离岸金融、国际消费和贸易总部功能为主,空港、果园和西永以承载出口加工及国际商品流通功能为主。

3.2 整合创新资源

3.2.1 创新资源的分布特征

重庆创新资源主要分布与西部槽谷,包括北碚、西永、沙坪坝等传统学区蔡家-水土等嘉陵江创新资源环。

14:重庆创新资源分布特征

3.2.2 创新资源利用建议

一方面优化、改造、提升北碚、西永、沙坪坝等传统学区,另一方面培育、强化蔡家-水土等嘉陵江一线,从而形成以中梁山为核心的创新资源聚集环。东侧推动本地大学和高新技术企业的融合互动,促进传统大学城向产学研一体化基地的转化;西侧以云计算、国际教育城、中科院西部分院为依托,以特定政策区和信息开放实验,进一步聚集大科学装置、科研院所分院机构和跨国企业研发中心形成新兴创新资源聚集区,弥补重庆高端创新资源的缺失。

3.3 复兴文化资源

3.3.1 文化资源的分布特征

重庆文化资源分布散,载体少,交往活动不多。世界文化遗产多在主城区2小时车程以外。主城区文保单位多呈点状分布,等级较低,区级为主,包括渝中区一带的开埠文化、歌乐山、北碚的陪都文化、九龙半岛的工业遗址、黄桷坪等先锋文化

word/media/image25.emf

15:重庆文化资源分布特征

3.3.2 文化资源利用建议

形成中心型、郊区型和资源型三类文化功能聚集区。首先是提升优化悦来、渝中两大主中心,推动传统CBD向综合交往区的转化,增设使领馆区、会议展览和文化展演群。其次是挖掘南部大渡口-九龙坡工业遗产地区的更新价值,结合江湾-江嘴和江心岛的利用形成滨江文化遗产带作为重庆新文化名片形成文化创意区和展示区最后在外部生态和交通条件较好的地区设置大型主题公园,尤其是五方十泉,形成专业和主题文化区策略1:建立多层次、差异化的街区保护格局

建立多层次的文化保护体系,除形成文物保护点及风貌协调区的核心保护区体系以外,还可参照上海经验形成零星保护区和风貌保护区等一般保护区体系,综合全方位对重庆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整理和盘点。并从总体层面到分区层面到详细层面再到实际的管理操作层面形成一整套的规划建设标准

对不同类型的文化地区进行识别,加强对非文保单位的特色风貌地区进行识别、保护和合理利用。应成片保护不同时期形成的建筑风貌和街巷格局地区,形成城市“特质化地区”以满足不同文化体验需求和高端功能。世界大城市如伦敦、北京、上海等,均拥有不同类型的风貌区,包括现代风貌传统街区、传统风貌区、工业遗产区、近现代民居区、生态景观地区、大体量公建的风貌区等。重庆应形成多元化的城市肌理和风貌片区,强调展现不同历史时期的特色风貌。

word/media/image26.emf

16多元城市肌理与风貌区

3.4 突显生态资源

3.4.1 生态资源的分布特征

生态资源主要分布于“两江四山”,两江主要为江湾江嘴如钓鱼嘴、江北嘴等,江洲岛屿如广阳岛、桃花岛、中坝岛等、五方十泉如北温泉、统景温泉、南温泉、西温泉等。四川主要为缙云山、中梁山、铜锣山、龙王洞山城市郊野公园;城中山铁山坪、歌乐山、缙云山、南山以及其中的生态文化资源等。

word/media/image27.emfword/media/image28.emf

17:重庆生态资源分布特征

3.4.2 生态资源利用建议

以用促保,形成山城交融的独特空间形态将城中山和城外山区别对待。城外山重点发展非日常性的医疗中心、体育赛事和主题公园等度假游憩功能,城中山重点发展生态总部、文化创意和科普教育等日常性的文化创新功能。

重庆应形成在保护前提下发展的思路,明确非建用地的使用方向,指导建设用地的开发方式,形成山城交融的城市形态。

首先,推进“四山郊野公园体系”的建设。四山内优质地景点、古镇、工业遗产、学校和温泉等核心资源进行挖掘整理,结合四山独特的生态资源和良好的自然环境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等高附加值,高文化内涵地新兴产业,融合城市服务功能。协调好高端功能发展与城乡统筹、生态保育之间的关系,使四山成为高端商务、文化发展、康体养生和郊野休闲的静思游憩空间。

其次,加强“城中山体系”的识别与保护。对锲入城市的大型生态斑块和较高的山体按照严格禁止建设、组团型开发、村落型开发区别可利用程度,进行分类规划和管理,合理安排医疗中心、体育赛事、主题公园、生态总部和科普教育等生态型功能的开发。避免在大规模城市建设中迅速蚕食的情况。

再次,构建“山地特色单元”的识别与建设。在城市建设用地中识别可凸显山地建设模式的特色地区包括坡地、台地、丘地等。组织国内外山地研究专家和设计大师进行山地建设模式的前沿探索,形成一系列标志性地区和建筑。

最后,构建“沿江文化遗产带”,提升重庆国际交往功能。依托江湾江嘴和江心洲等一系列节点,布局城市大事件带,将历史文化、宗教文化和自然景观结合在一起开发,形成城市的多元空间体验。

4. 构建空间体系

4.1 策略1:落实节点,构建分类分层的空间管理体系

结合对国家十二五规划、世界城市和国家中心城市重要政策区和功能节点发展的最新趋势研究,本次研究提出四大类13小类49个功能节点进行控制。并形成强化、调整和预控三种节点指导意见,作为上下规划衔接的平台。

4.1.1 金融商务功能

包括楼宇型和园区型两类功能区。第一,在城市中心形成会展中心—悦来新中心—T3走廊—江北嘴渝中—红锦新南路走廊的核心环,重点发展甲级写字楼;第二,在城市外围形成以水土、龙盛、西永和茶园为四大副中心为主的商务功能布局体系,重点发展园区型和生态型总部基地。

4.1.2 产业创新功能

包括研发创新、高新科技、尖端制造和绿地经济四类功能区。第一,在中梁山周边形成研发创新功能环,调整、改造三大传统学区,增设以孵化器为核心的公共研发中心;预控歇马-西永北部、蔡家滨江地区和水土北部地区,以便未来建设以信息基础设施为依托的第三代创新知识城。第二,整合西部槽谷南部和璧山槽谷形成高新科技产业基地,在集中发展综保区的同时,预控双幅和青杠用地,为高新技术产业的拓展预留充足空间。第三,以鱼嘴—麻柳嘴港口为依托,整合龙盛地区、东港地区和麻柳嘴滨江地区形成尖端制造聚集带,分别针对发展航空城、汽车城、船舶城。第四,加快大渡口和江津岸线工业的整治,推动从资源加工型产业向绿色循环经济的转变,设置绿色经济试验区。

4.1.3 文化交往功能

包括文化创意、国际交往和主题娱乐三类功能区。第一,文化创意区集中布局于大渡口-九龙坡工业遗产地区和西永川美周边,对大渡口-九龙坡实施有机更新。第二,国际交往区形成以悦来和江北嘴为核心、以江湾-江嘴-江心洲滨江体系为依托的综合体系,其中双中心重点布局国际会展中心、文化中心,预控使领馆用地;江湾-江嘴-江心洲及滨江崖壁作为特色化活动举办地进行预控,未来按照不同主题策划展览和赛事活动。第三,主题娱乐区以次级河道和山地温泉资源为依托,近期重点推进亚洲文化城,并对四山五方十泉、文化遗产等资源进行清理盘点,以备未来高端主题乐园和疗养度假选址使用。

4.1.4 门户贸易功能

形成以寸滩-T3走廊为城市型贸易服务为主,以及三大港口为口岸型贸易加工为主的分工体系。西永、空港及果园需进一步强化,强调充足物流和加工用地的控制和预留,适度控制其他功能。提升、优化、改造T3-回兴-寸滩-江北嘴地区,构建面向贸易服务的开放政策区。积极谋划环铜锣山的贸易三角区,为未来申报自由贸易区做好准备。

19庆四大类重大战略功能区

18庆四类重大战略功能区落点

4.2 策略2慢行联网建设多维立体的综合游憩网络

通过四大措施构建立体游憩体系,增加可达性,梳理全市公园和广场布局,形成分层次、均等化、多种方式支撑的游憩交通网络。

首先,四山森林公园作为静思游憩的空间。应提供艺术家思想空间、顶级商务会所,将历史、宗教和自然结合起来。并通过电频车、旅游巴士等交通联系。同时完善游憩设施布局。增加游客服务中心、道路标志系统、康乐设施、烧烤露营区、避雨亭、观景平台、电话亭、流动医疗服务站、厕所等设施。

其次,沿江遗产走廊作为文化交往的载体。应划定遗产风貌区,依托江湾江嘴和江心洲等节点,布局城市大事件带。并通过水上巴士、游艇等交通联系。

再次,半山游线应形成观赏上下半城的主要景观走廊。并通过观光列车、城市眺望点等交通联系。

最后,做好联系三个层次的垂直交通转换枢纽,结合缆车、登山步道、铛铛车、垂直电梯等山城特色交通方式布局,并进一步向组团内延伸慢行网络。

word/media/image30.emf

19庆总规中绿地系统规划图 20庆重要生态地区识别

策略2建构完善的文化标识和旅游黄线系统

世界大城市均设置了文化标识系统。如罗马结合市政设置了旅游黄线A线串联古城,形成包括公共汽车、有轨电车、地铁的旅游专线,强调连片的旅游风貌区;马德里注重城市色彩的控制。上海针对传统街区设置了标志牌、说明物等标示系统;成都设置了街区小品等再现传统的生活场景。重庆应提高文化资源和设施使用、参观的便利度与使用率,形成完善的旅游黄线和文化标识系统。


附:一小时经济圈功能布局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737df5f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d0.html

《0713国家中心城市-重大功能部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