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本书教案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8-12-21 17:53:3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我的第一本书教案教学设计

  如何让学习通过学习《我的第一本书》体味作品展示的苦难生活境遇,感悟知识改变命运的深刻内涵呢?以下是小编收集的《我的第一本书教案》,仅供大家阅读参考!

我的第一本书教案一:  教学设想:
  通过对作者童年经历的回顾,引导学生体会苦中有乐、乐中含有苦涩的人生,并悟出一定的人生哲理。按整体感知(解题)——局部探究(体味苦乐)——整体回顾(深入理解)的步骤进行。
  教学设计:
  一、 导入
  每个人对待生活的态度和认识是不一样的,即使是在同样的生活环境条件下的人对生活的感受也是不相同的。其实,开心是一天,不开心是一天,为什么总是在主观上累加自己的一些苦难,弄得一辈子不得开心颜呢?
  我们今天要学的文章就是告诉大家应该怎样对待生活的道理。
  二、 整体感知,解读“书”意?
  学生默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1.文章题目“我的第一本书”有哪几层意思?(我的童年生活 我的第一本课本)
  2.结合课文,发挥想象,分别用一两词概括“书”中的人物形象。
  祖母:风趣、诙谐 父亲:温厚、善良
  乔之贞:好学、本分 老师:厚道、糊涂
  二黄毛:性耿、木讷
  3.这些人物的出现,为“书”中的生活增添了什么色彩?
  明确:祖母的出现使贫瘠的生活透出点喜色,父亲的出现使暗淡的生活散发出暖
  色,老师的出现使枯燥的生活显得轻松,乔之贞的出现使艰辛的生活更为沉重,二黄毛的出现使板滞的生活富于变化。
  三、 探究局部,体味苦乐
  1.学生字读,圈点批注
  (1)找出“书”中的苦与乐
  苦:生活的贫困,学习条件的恶劣,小伙伴的辍学。
  乐:祖母的幽默,父亲的仁慈,老师的宽厚,大狗、小狗的陪伴对大自然的感应。
  (2)文中的哪句话可以概括这种苦乐掺半的生活。
  (“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2.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论题:这种苦乐交织的生活让作者发现和感悟了什么,让他说出“人不能忘本”这句
  话?
  要点:他发现了苦难对人的戕害,发现了生命的顽强以及人性本能对美的追求。
  他享受到了只有孩子才能享受到的“少年不知愁滋味”的生命最初的快乐,这种不含杂质的纯粹的快乐,沉淀在心中使自己对人生、对幸福有了本质的认识,并受益终身。
  四、 整体回顾,说出感受
  仿照课文口语化的表达方式,说说自己的“第一本书”。
  五、 练笔:写读后感
  六、 课外作业
  阅读牛汉的一系列关于父亲和童年的文章《海琴》《月夜和风筝》《心灵的呼吸》《父亲·树林和鸟》
我的第一本书教案二:  教学任务分析:
  散文《我的第一本书》位于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这一单元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人生。《我的第一本书》是诗人牛汉的作品,文章记叙了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段经历,抒发了对人间温情的赞美,表达了对人生起点与人生发展的深刻思考。文章写的趣味盎然的,内涵丰富,不仅能极大的激发学生兴趣,还能引导他们关注并思考社会人生。
  对欣赏散文小说之类的文学作品,《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根据文章的特点,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定了本堂课的教学任务:在预习中掌握生字词,熟悉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从“文眼”入手,整合文章内容,深刻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充分发掘人文素材。
  学生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思维能力大为提高,对自我和社会的思考能力提高了,对文学作品中关注社会人生的主题感悟更深刻了。因此这样的文章对他们来说,在阅读和理解方面存在的障碍并不多。不过他们的自主阅读往往停留在表面,对社会人生的思考盲目而肤浅。因此课堂教学要导向正确的方向并要求深刻一些,从而激发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
  教学目标:
  1.掌握幽默、马鬃、磨蹭、凄惨、翻来覆去、挎等几个生字词。
  2.通过重点语句结合文章内容的研读方法,理解“第一本书”的深层含义。
  3.感受到人间的关爱与真情,理解人生苦难的经历并重视铺垫人生发展的基础。
  教学过程:
  1.(出示课题)激趣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诗人牛汉写的散文《我的第一本书》,大家猜猜当代著名诗人牛汉所
  钟爱的第一本书,会是什么书?会是什么样子的呢?答案可能会出你意料的,那——只是一本普通的小学国语课本。这么普通的一本书到底有何力量,能让作者历经60年之后仍牵挂在心呢?请阅读课文,从文中找到答案。
  2.整体感知课文
  ①默读课文,请一学生快速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②跟这本书有关的有哪些人?课文写了哪些事呢?
  (人物有:“我”、父亲、乔元贞、“弄不成”等。父亲和我送书给乔元贞,父亲带我到崔家庄念书,我带狗去上学以及交待乔元贞和二黄毛的命运。其中我和父亲之间的故事是文章的主体。)
  ③围绕“书为什么让作者牵挂”的思考问题。
  (书的内容很普通,但它的经历可不一般,它见证了作者少年时代的艰苦岁月,还凝聚了父子之间、少年朋友之间以及乡邻之间浓浓的情谊。所以说难忘的并不是书本身,而是跟这本书有密切关系的人和事。)课文,深入探究。
  ①研读第一段中的:“可是这一本却是让我一生难以忘怀,它酷似德国布劳恩《父与子》中的一组画,不过看了很难笑起来。”(先介绍布劳恩作品,然后让学生欣赏布劳恩系列漫画《父与子》。漫画中一个慈父、一个稚子,他们之间不断地发生着各种使人忍俊不禁的小故事,善良和爱是其中永远不变的主题。)请学生朗读2-10(父子之间的故事描述),围绕着书写了哪些事?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这么说呢?
  (让学生合作讨论,概括出文中的故事情节,并从“文眼”入手层层深入的探究课文。
  (A.事情可概括为:查书——分书——补书送书——转学。)
  (B.父亲和“我”都善良、富有同情心并且非常重情重义,父子之间相互信任、理解,彼此尊重关爱,这些多像漫画中的那对父子。至于很难笑起来是因为那一段岁月多么艰苦啊,一本课本要撕成两半,两个聪明好学的小朋友一学期只对着半本书读,一个学期后,聪明的乔元贞因贫困而退学。)
  ②你喜欢文中的父亲吗?思考一下他会给孩子怎样的影响?
  (文中的父亲没有摆出父亲的威严,也没有说冠冕堂皇的大道理,他关心孩子但给孩子独立的生活空间,他期望孩子有出息但并不急迫,他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珍视孩子们在贫困中互相帮助的友情。父亲给的影响是巨大的,父亲是“我”生活的引路人:不仅把“我”带进新的读书生活中去,避免了被贫困淹没的命运,又给“我”以品德的良好影响,为“我”的人生发展铺了坚实的基石。)
  ③纵观全文,除了父亲,还有哪些人和事给过“我”有益的帮助和启发?
  (贫穷的生活给“我”以磨练,也让“我”更加珍惜生活:乔元贞的失学使“我”更加珍惜学习机会;而父亲和“弄不成”等父辈看重的村邻之间的友好情谊的作风使“我”成为一个重情重义的人。这些都对我的人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④品读文中两句话,理解它们的深刻含义:“还应回过头来说说我的第一本书,我真应当为它写一本比它还厚的书,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
  “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通过前面的探讨,学生应该能够理解“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和“人不能忘本”,不是因为书的内容,而是为了它的经历,言之有理即可。还应该引导学生理解“我的第一本书”的深刻含义:它不仅表明第一次跨进学校的大门,走进了知识的世界,更重要的事,那第一本书里镶嵌着父亲的深情、同学的友谊,童年的乐趣和生活的苦难以及在苦难生活中抗争的一段心路历程。)
  4,拓展与延伸
  文中有一句话“这就是我的第一本书。对于元贞来说,恐怕是他一生唯一的一本书。”,因为人生起点上的这个区别,乔元贞的人生与我截然不同,如果现在去采访他,他会深有感慨呢?请假设你就是乔元贞,写一段回顾人生时心里话
  5,全文总结,布置作业
  少年的时光虽然不长,可却像绚丽的鲜花,开放在漫长的人生岁月里,足以使人馨香一辈子,所以请同学们好好珍惜自己的生活。
  作业设计:
  ①抄写生字词。
  ②作者怀着怎样的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③作者回忆了少年时的经历,承欢于父母膝下的日子和人生起步的经历,是每个人的美好记忆,作者趣味盎然的记叙和深刻的思考,给了我们许多的教益。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课文给了你怎样的启发?
我的第一本书教案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幽默、凄惨、奥秘、翻来覆去”等词语。
  2.整体感知文意,深入把握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
  能力目标
  1.揣摩含意丰富的语句,培养正确的语感。
  2.揣摩含意丰富的语句,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德育目标
  体味作品展示的苦难生活境遇,感悟知识改变命运的深刻内涵。
  教学重点
  品评重点语句,深透理解作品的人文内涵。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
  教学设计思路
  1.诵读法。作者永志不忘的第一本书承载着感人的生活经历和独特体验,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思想内涵,了解社会人生,感悟读书的意义。
  2.拓展延伸。课文浅显易懂而又耐人寻味,作者深情追忆的“第一本书”所展现的是在窘迫的时代情势下,对生活与人生的严肃思考,具有深厚的人文内涵。为丰富课堂教学,激活学生的感悟,运用同类题材的阅读材料进行对比引申,以拓展学生视野,提高语文素养。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联系语文积累,顺势导人新课学习。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深层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蕴含。品评文中含意丰富的语句。对比延伸。
  
  一、导语设计
  设计()
  同学们,提及诗人牛汉,我们自然会联想到他笔下的那威武不屈、勇于抗争的华南虎的形象。(教师引领学生诵出:我羞愧地离开了动物园,/恍惚之中听见一声/石破天惊的咆哮,/有一个不羁的灵魂/掠过我的头顶/腾空而去,/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和火焰似的眼睛,/还有巨大而破碎的滴血的趾爪)
  今天,我们将学习他的一篇随笔《我的第一本书》,去感受承载着人生历程和独特感悟的“第一本书”,去思考人生命运这个鲜活的话题。
  (板书文题、作者)
  设计()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感受了胡适对母亲以其深细而严格的教育影响自己人生历程的一段追忆。今天,我们将走进牛汉的随笔《我的第一本书》,去感受苦难生活境况中浓浓的真挚情意给诗人的精神给养。
  (板书文题、作者)
  二、学生回忆诗人牛汉的创作经历
  教师明确:
  (投影)
  牛汉,原名史成汉,1923年生,山西定襄县人。20世纪4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是“七月诗派”的重要成员。1955年由于受胡风事件的牵连,遭到两年的拘捕囚禁。“文革”期间,又被关入“牛棚”,从事强制性劳动,70年代初,创作了不中诗歌作品,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华南虎》《悼念一棵枫树》《半棵树》等。已出版诗集《彩色的生活》《祖国》《爰与歌》《温泉》《海上蝴蝶》及自选集《蚯蚓和羽毛》等。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标示段序并积累下列词语。
  (投影)
  幽默: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
  凄惨:凄凉悲惨。
  奥秘:奥妙神秘。
  翻来覆去: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
  温厚:温和宽厚。
  2.学生再读课文,揣摩、理解课文内容。
  思考:60年前小学一年级的一本“只有下半部分,没有封面,没有头尾”的国语课本有着怎样的经历令作者永志不忘,以致专门著文纪?
  学生跳读课文38语段,简要复述“我的第一本书”的不同寻常的经历。教师提示住意其中由书引发的父子之间、同学之间的浓浓的真挚情意。
  3.学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意。研讨:
  (1)文题“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2)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学生畅谈阅读体会,老师提示:
  (1)作者的“第一本书”意味深长。如果说课文主体部分写的“不同寻常的第一本书”是人生第一课的话,那么写父亲领“我”离开本村到崔家庄念书则是交待“真正的第一本书”,也即走进求知的世界。这贫困境遇中的人生第一课,蕴含着生活的艰辛、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
  (2)作者追忆“第一本书”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是怀着敬重、珍爱的感情追忆“第一本书”的,同时感情也是复杂的、百感交集的,因为那本书里深藏着苦难的生活和恶劣的学习条件与环境,同时也映照着那个时代人们的不幸命运,以及在那种荒寒背景下特别可贵的一点乐趣和温情。
  四、研读探究
  1.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的重要语句,请学生感情阅读全文,思考: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怎样的?联系下文看,“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是什么?
  (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怎样理解“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的“本”在这里指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辛酸的,“童年没有幽默”,写其童年生活的艰苦而沉重,不仅自己家的生活是窘困的,几乎所有同学都在生存的底线出挣扎,哪有幽默可言?但是,毕竟是童年,无论生活多么艰苦,也抹不去与生俱来的童年的好奇、天真和淘气。能和小伙伴们在一起,和小动物们在一起,回到大自然中间,就是快乐的,而且童年时代只要玩起来,什么困苦都会忘。这就是生命最初的快乐。
  (2)这里“枉”字可以理解为:白白地,无价值地,无意义地。作者的第,本书,既是求知的第一本书,更是人生的第十本书,如果这第一本书不写出来,那么这几十年的读书和写书()则失去了意义;变得毫无价值,因为你忘记了知识的源头和人生的起点,你忘记了过去,即忘本。作者最后说“人不能忘本”,巧妙地运用双关的修辞方法,“本”这里指课本,那第一本国文教材,也指人生成长历程中最初的最有价值的奠基性的东西。作者所指主要是后者。
  2.教师导学:阅读本文,我们不仅为第一本书承载的故事所感动,更多的震撼是由书引发的父子之间,同学之间的浓浓情意,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遥远的乡村荒寒、苍凉的生活境况和作者对生活的那份独特的感受。请同学们联系生活体验,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具体探人地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小组交流,并推举代表在班上发言,教师归结:
  第一组同学认为文中展现的父子深情打动人。父亲关心“我”的学习,得知“我”考了第二名后非常高兴,又是抚摸,又是夸奖。“我”把那半本“凄惨的课本”拿给父亲,父亲“愣了半天,翻来覆去地看。”问清原委后,并没有批评和指责,只是深深叹着气。作者笔下的父亲,确是一个知书识礼的人,这深深的叹息,既包含着对儿子做法的默许,也为儿子同学家的生活贫困而深表同情。作者对父亲着墨不多,但父亲的性格跃然纸上,他温和、善良、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友情,对孩子负责、同时也乐于助人。
  第二组同学深入体味了文中的同学、朋友之情。因为同学乔元贞家太穷,买不起书,“我”便把这唯一的一本书分为两半,一人半本。当父亲得知孩子半本书分给别人的时候,便深深地叹气,叹气之后便修补成两本书。父亲对孩子之间友情的理解,也许来自自己少年时代与朋友相处的那一份友谊的体验,况且,父亲和乔元贞的父亲恰恰“自小是好朋友”。当“我”和狗引得哄堂大笑,“弄不成”把“我”狠狠训斥一顿之后说:“看在你那知书识礼的父亲的面子上,我今天不打你手板了。”这句话虽有失教师身份,却透露出当时乡间邻,村的友好淳厚的情义。尽管家家都非常穷困,但贫困生活境遇中淳厚的友情弥足珍贵,温暖人心,也深深感动着今天的读者。
  第三组同学关注文中补叙人与狗的默契和情趣的语段。人狗合演“双簧戏”的情景,令人忍俊不禁,深深感动于儿童时代的那份稚真的童趣,何况,这是在学习条件恶劣、生活窘迫情形下获得的一点乐趣,这,也就是作者“从荒寒的大自然间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3.学生自由诵读全文,研讨:
  没有课本的乔元贞却考了第一名,父亲也认为他比“我”有出息,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处还特意补叙了乔元贞的—生的“出息”“他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这算得什么“出息”呢?作者为什么要作这样的交代?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
  没有课本的乔元贞考了第一名,说明他是个聪明好学的孩子,父亲以他教师的经验感觉得出,这样的孩子是能成器的,但是,当“我”拿回那半本让父亲装订完整的书时,他哭着,对“我”说,他不能再上学了。这样,那半本书或者说父亲为他装订的那本书,就“是他一生唯一的一本书”了。而“我”后来到条件好一些的学校上学去,(再后来,“我”读了中学,读了大学,成了诗人。)而乔元贞这样十分聪明好学的孩子在最需要学习的时候失学了,人生成长的第一个阶梯就这样永远失去了,再加上当地的文化、经济的极度贫困和落后,一辈子只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课文补述乔元贞的命运这一情节,引发我们更深入地思考生活与人生的命题,更深刻地理解“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实说法。
  板书设计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66c5db1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d171f04.html

《我的第一本书教案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