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事迹

发布时间:2019-04-29 00:31:4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司马懿事迹

篇一:司马懿形象的当代解读

司马懿形象的当代解读

【摘要】:自古以来,由于受《三国演义》中尊刘贬曹正统思想的影响,司马懿被塑造成阴险狡诈的形象,他虽有“克日擒孟达”、“力阻诸葛亮”、“百日平辽东”等军事功绩,但终因是蜀汉的对立面,并在曹魏后期发动政变,掌控军政大权,使得古人对其评价多有贬斥之情。然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西方文化源源不断的涌入,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平等、民主、自由等观念不断深入人们的生活,并对人们的思想和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这种西化思潮的影响下,许多人们开始质疑传统的权威思想,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于是,当代许多学者都开始质疑传统思想对司马懿的评价,站在个人的角度重新认识司马懿,并出现了多篇为其辨解的文章;在大众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则表现为大众媒体对司马懿形象的改编与重新塑造。比如《新三国》对其个性化的塑造便成功的博得了观众的喝彩,几乎改变了人们对司马懿“奸臣”形象的传统认识;科教文化类栏目也顺应这一趋势,策划播出了一些介绍司马懿才能的节目,如赵玉平教授讲授的《跟司马懿学管理》。这些大众化的传播,使得司马懿的形象被许多人接受。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在这背后又隐藏着什么?近十几年来,由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市场机制下对利益的不断追求,以儒家文化为主导力量的传统道德观念受到了强烈的冲击,而以西方多元文化为核心的价值观则受到了人们的追捧,这暗示了当前我国社会道德水平的整体下滑。本文的写作目的便是通过对当代社会中司马懿形象解

读的各种现象进行深入分析,继而揭示其背后深层次的文化原因,并呼吁在新的社会时期,人们能够既尊重传统的文化道德,又能在此基础之上,掺入时代的新鲜元素,建立新时期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民族、社会、国家的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关键词】:司马懿当代解读大众传媒文化解读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XX

??【分类号】:G206;K827

??【目录】:中文摘要6-7aBSTRacT7-9引言9-12第一章司马懿生平及世人对其评价12-181.1司马懿生平事迹12-141.2历史上对司马懿的评价14-18第二章当代人对司马懿的解读18-292.1当代学术研究中的司马懿新形象18-192.2大众传媒下的司法懿形象解读19-292.2.1《新三国》对司马懿形象的塑造20-242.2.2从《百家讲坛》栏目说起——司马懿形象的全新解读24-29第三章当代对司马懿形成新解读的原因分析29-403.1历史上对司马懿主流评价形成的原因分析29-303.2当代对司马懿新解读的文化背景30-403.2.1儒家传统道德观的淡化30-323.2.2西方观念的涌入32-353.2.3市场经济的需求35-383.2.4司马懿当代解读的思考38-40结语40-41参考文献41-43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43-44致谢44-45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45-47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篇二:低调的司马懿

“低调”的司马懿

嘉信天合贺成纲

最近河北保定有个孩子说了一句话很“低调”的话:“我爸是李刚!”一下子风靡全国,结果儿子、老子都糟嗷!我真想给那孩子说一句:做人要低调!还想给他一个榜样:司马懿,好好学学人家司马大人是怎么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的。

司马懿(179251)即晋宣帝,字仲达,汉族,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三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全权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平生最显著的功绩是多次亲率大军成功对抗诸葛亮的北伐。死后谥号舞阳宣文侯,次子司马昭被封晋王后,追封懿为宣王,司马炎称帝后,追尊懿为宣皇帝。

从以上简历不难看出,司马懿是一位高调的强人,声名显赫。然而,司马懿在新《三国》里大部分时间都很低调。观众都知道他的低调是装出来的,只是装得很象,好象司马大人从来就视名利如粪土,甘为人梯、誓为臣下。他不是老子,也不是达摩,他的内心有一团火,但他的外面经常象一块冰。恰恰新《三国》后半部最精彩的部分,都是司马懿一边装低调,一边强实力的段落。回头想想,司马懿这位隐士、幕宾、谋士、帝师、能臣、统帅、王者,他的低调是刻1

意的,是无奈之举,但同时也是智慧的选择,是自省内强、韬光养晦,是大丈夫能屈能伸,是韩信能忍胯下之辱??说实话,司马懿的低调,很多人是做不来的。

这样一位低调的人,出场时却绝对的“高调”——在赤壁败仗总结大会上鼾声大作,终于引起了当朝丞相曹操的兴趣,揭开了这位冒名马横的幕宾的神秘面纱。观众一看一袭白衣、一头披发就知道,这是一位绝世高人!因为卧龙诸葛亮、凤雏庞统,都是披头散发出场的——高人不喜欢扎鬏鬏嘛!所以冢虎司马懿出场,也是如法炮制。司马懿的远见卓识,令曹操叹服,认为他能堪当重任,于是让其做曹操心目中最聪明的儿子曹冲的宾客。不想,曹冲崩了。司马懿开始玩第一波“低调”——为曹冲守陵三年。其实,他在用尽心力“高调”地做一件事:用三年时间来观察等待,以确定谁最终会成为世子!慧眼的司马懿,此时已在观察心机极深的曹丕了。当狂放的曹植恃才傲物,醉酒赶司马懿出府时,他可知错过的是什么吗?铜雀台两赋,一华一朴,华者曹植得名声得封地,而朴者曹丕得天下士子之心,司马懿已心有所属。曹操却希望司马懿做曹植的幕宾,司马懿不从,曹操大怒,将司马懿赶出相府。于是司马懿第二次玩“低调”——城外隐居,却与曹丕暗中往来。在低调隐居期间,他不仅两次把曹丕从死亡的边缘救了回来,还反诬了政敌曹植一口,最终使曹丕取得世子之位。曹操病逝后,曹丕继承了魏王大业,司马懿开始“高调”起来,带领众大臣刁难汉献帝。然后,亲手导演一幕“禅2

让”大戏,把自己的弟子曹丕推上帝位。同时为魏帝曹丕设计了五步走的伐蜀战略。丕死曹睿即位,曹真、曹休等人建议除去大患司马懿。曹睿决定将司马懿派守边城,不得回京。司马懿不悲反喜,认为驻守雍凉可建功立业、进而拥兵自重。不料曹睿中了诸葛亮的离间计,司马懿被贬返回故地,夺其兵权。司马懿第三次玩“低调”。魏军屡败,司马懿重新出山,曹睿感慨司马懿的忠勇,将两京兵权全部移交于他。司马懿取街亭,逼得诸葛亮唱起空城计。曹睿又怕司马懿坐大,边扬边抑,夺其兵权,司马懿第四次玩“低调”。曹真又败给蜀军,司马懿又被复用,到军中后,严肃军纪,赏罚分明,同时对蜀军玩“低调”,避而不战。其后就是怪圈:司马懿一被“低调”,蜀军就胜,司马懿就被“高调”;于是魏军胜,司马懿就又被“低调”??如此反复,直至曹睿死、曹芳上台,司马懿经过了不少于七、八次的“低调”,辞官、让权、装病??终于,司马懿不想低调了,他对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吼道:“我都病了四十年了!”于是,司马懿一改往日病态,在府中调兵遣将封锁洛阳各城门,率兵直奔皇宫,命郭太后“降旨”缉拿曹爽奸党,命司马懿执掌军政大权。自此,司马家族主宰魏国朝政数十年,后司马昭灭蜀,司马炎废魏帝建立晋朝,灭东吴。天下终归司马氏。

看新《三国》,数司马懿玩“低调”是一件很费神但很有趣的事,费神在于他玩“低调”的次数太多,数不胜数;有趣在于他每次无论3

是主动“低调”还是被“低调”,都散发着智慧的光芒,让人从失意中看到光明,从困顿中看到希望。司马懿的智慧、能力、魅力是常人不能比拟的,他的雄心、野心在与曹操同车而行,曹操头疯发作,从怯叫“丞相”,到狂喊“曹阿瞒”时就表露无疑。正因为他有才、有志,才为他人所忌。他的才既要为人所用,又要被人所防,“低调”就是他防身的利器。中国为仕者早有“行藏”之说,用之则行,退之则藏,司马懿堪称典范。

司马懿玩“低调”,是受封建帝王之术的局限的,这是我们现代人需要看清的地方。当今时代,是一个大开放的时代,是一个人性复活的时代。我们要做的事,是堂堂正正的事;我们要谋的业,是利民利国的业。所以,做企业,干事业,要把身心打开,要勇于敞开心扉,要善于施展才能,要长于表现自己,要创造最大的价值,要最有利于社会??我相信,司马懿真的很羡慕我们生活的时代,一个不用藏着掖着的时代,一个可以活出真我的时代。

然而,司马懿的“低调”仍然有其积极的意义。当形势不明、形势不妙、形势不对的时候,审时度势,因势利导,顺势而为还是很有必要的。司马懿的“低调”,是实事求是的表现,是智慧与踏实的表现,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低调”要有“低调”的本钱,若无德、无才,无资本、无技术??那就不要学司马懿玩“低调”了,因为那是真“低调”。当然,如果有个牛老爸,或者是个富二代、红二代什么的,你故意“低调”一把也没人反对:“我爸是李刚!”。对了,还是提醒一句:“‘低调’很容易,后果很严重”!

4

篇三:河南名人事迹

河南名人事迹

河南为中华民族主要发祥地之一。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英才辈出。远在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原人民就创造了著名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这里曾孕育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李耳、庄子,政治家商鞅、李斯,科学家张衡,医圣张仲景,文学家韩愈,哲学家程颢、程颐,民族英雄岳飞以及吉鸿昌、杨靖宇、彭雪枫、邓颖超等历史名人1000多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河南在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上始终占据重要地位。先后有20个朝代建都或迁都于河南,中国七大古都河南就占有三个(洛阳、开封、安阳)。河南,一个历史悠久地让无法理解时间源头的地方。不知何时,却成了世界眼里的旧中国,中国人眼里穷乡下,三十一个省份眼里的穷亲戚;不知何时,河南,站在中国的省份兄弟中,需要蜷缩着身子,低垂下头颅。在大家庭的夹缝里低三下四。不为别的,就因为你的名字叫河南。作为一名河南人我们应对家乡的文化有信心,我们要让别人了解河南,就先要了解自己的家乡,了解我们的家乡的名人事迹,这也就是我们进行这项研学的目的,爱家乡、先了解家乡。

一、政治领域的名人事迹

1、商鞅

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的后裔,公孙氏,故称为卫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孝公死后,被贵族诬害,车裂而死。在位执政十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但最后还是死于自己的法。

商君之法太过刻薄寡恩,设连坐之法,制定严厉的法律,增加肉刑、大辟,有凿顶、抽肋、镬烹之刑。秦国贵族多怨。赵良劝说商君积怨太深,宜“归十五都,灌园于鄙”、“不贪商、于之富,不宠秦国之教”,商鞅不听。前338年,秦孝公崩,惠文王嬴驷即位,公子虔告商鞅谋反,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结果因未出示证件,店家害怕“连坐”不敢留宿,自是“作法自毙”;欲逃往魏国,魏人因商鞅曾背信攻破魏帅,亦不愿收留。后来商鞅回到商邑,发邑兵北出击郑国,秦国发兵讨之,杀鞅于郑国黾池,死后被秦惠王处“车裂之刑”于彤,灭商君之族。商鞅从公元前356年至前350年,大规模地推行过两次变法。商鞅第一次变法在公元前356年,而不是公元前359年,杨宽《战国史》185页有这样一段说明:“《史记秦本纪》说:秦孝公三年?卫鞅说孝公变法修刑……孝公善之。甘龙、杜挚等弗然,相与争之,卒用鞅法,百姓苦之。居三年,百姓便之,乃拜为左庶长。?据此,秦孝公三年已?用鞅法?,六年因?百姓便之?,提升卫鞅为左庶长。但是《史记商君列传》说:孝公?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据此则下令变法,应在秦孝公六年(公元前356年)卫鞅任左庶长之后。两说相较,当以后说为是。《战国策秦策》一说:?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孝公行之十八年,疾且不起,欲传商君,辞不受。?《韩非子和氏篇》又说:商君之法,?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国以富强,八年而薨,商君车裂于秦。?王先谦《集解》认为??上脱??字,是对的。从秦孝公六年(即公元前356年)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以后,到二十四年

1页共5

孝公去世,首尾19年,以整年来计,正是18年。”据此,商鞅第一次变法应在公元前356年。

公元前350年,商鞅又实行了第二次改革。结果,商鞅把太子的两个师傅公子虔和公孙贾都办了罪,一个割掉了鼻子,一个在脸上刺上字。这一来,一些贵族、大臣都不敢触犯新法了。这样过了十年,秦国果然越来越富强,周天子打发使者送祭肉来给秦孝公,封他为“方伯”(一方诸侯的首领),中原的诸侯国也纷纷向秦国道贺。魏国不得不割让河西土地,把国都迁到大梁(今河南开封)。

2、李斯

是秦代著名政治家,在我国历史上声名显赫,功绩卓著。他年轻时当过小穷,后拜苟子为师,学习帝王之术、治国之道。学业完成以后,他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认为“楚国不足事,而六国皆弱”,唯有秦国具备统一天下,创立帝业的条件,于是他决定到秦国去施展自己的才能与抱负。

公元前247年,李斯来到秦国,先在函相吕不韦手下做门客,取得吕的信任后,当上了秦王政(赢政,即秦始皇)的侍卫。李斯利用经常接近秦王的机会,给秦王上了《论统一书》,劝说秦王抓紧“万世之一时”的良机,“灭诸侯成帝业”,实现“天下一统”。秦王政欣然接受了李斯的建议,先任命他为长史,后又拜为客卿,命其制定吞并六国,统一天下的策略和部署。公元前237年,秦国宗室贵族借口韩国水工郑国在秦搞间谍活动事件,要求秦王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李斯在被逐离秦途中,写了《谏逐客书》,劝秦王收回成命。他在《谏逐客书》中,列举大量历史事实,说明客卿辅秦之功,力陈逐客之失,劝秦王为成就统一大业,要不讲国别,不分地域,广集人才。秦王看了《谈逐客书》深受感动,立即取消了逐客令,并恢复了李斯的宫职,不久又提升了他当廷尉。《谅逐客书》不仅是具有重要价值的历史文献,而且也是一篇胎炙人口的代秀文章。鲁迅先生曾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李斯重新受到秦王政的重用后,他以卓越的政治才能和远见,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佐助秦王政制定了吞并六国,实现统一的策略和部署,并努力组织实施。结果仅仅用了十年的时间,就先后灭了六国,于公元前221年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第一次完成了统一大业。秦朝建立以后,李斯升任丞相。他继续辅佐秦始皇,在巩固秦朝政权,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等方面屡建奇功。他建议秦始皇废除了造成诸侯分裂割据、长期混战的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把全国分为36郡(后增加到41郡),郡下设县、乡,归中央直接统辖,宫吏由中央任免。在中央设三分、九卿,分职国家大事。这一整套封建中央集权制度,从根本上铲除了诸侯王国分裂割据的祸根,对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社会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所以,这一制度在秦以后的封建社会里一直沿用了近两千年。秦统一后,由于过去各诸侯国长期分裂割据,语言、文字有很大差异,对于国家的统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极端不利。李斯及对地向秦始皇提出了统一文字的建议,并亲自主持这一工作,他以秦国文字为基础,废除异体字,简化字形,整理部首,形成了笔画比较简单、形体较为规范,而且便于书写的小篆(也称秦篆和斯篆),作为标准文字。他还亲自用小篆书写了一部《仓颉篇》,作为范本,推行全国。小篆的出现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鲁迅先生说,李斯在我国文学史上是有“殊勋”的。今人遗憾的是,斯手书已汛大多散失。现在,中国历史博物馆还收藏有李斯亲书的琅玡刻石,山东泰山岱庙现存有李斯篆书的秦二世诏书刻石的残片,这些刻石虽己严重残损,但它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文字刻石,实为稀世珍宝。李斯还在统一法律、货币、度量衡和车轨等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做出了重大贡献。

2页共5

二、文化领域的名人事迹

1、老子

公元前571年农历215日,在世界的东方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即现在的河南省鹿邑太清宫镇降生了一位伟人老子。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学家派的创始人,被当代评为世界百位名人之一。大家知道在老子之前,社会上仅有一些哲学观点出现,从《老子》开始形成了系统的哲学理论。因此,鹿邑这块宝地,即是降圣的仙乡,又是东方哲学的发源地。

据司马迁《史记》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号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司马贞《史记索隐》云:“苦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司马贞《史记索隐》云:“苦县本属陈,春秋时楚灭陈,而苦又属楚,故云楚苦县。”郦道元《水经注》称:“边韶老子碑云老子楚相人也,相虚荒,今属苦,城犹存,在赖游乡之东,涡水处其阳”,(元初涡河由太清宫南边改道走太清宫北边)。翻阅历代国史,各种词书,名人论著以及《河南省志》、《归德府志》、《鹿邑县志》、《江南通志》、《安徽省通志》、《毫州志》都明确记载,老子生地在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史学界、哲学界、宗教界及研老专家,或著书立说,或撰写老证论文,认为老子生于鹿邑太清宫镇证据凿凿。据《毫州志》记载:“太清宫在城西四十五里,今属鹿邑,老子所生地”。《江南通志》(清顺治时期,今安徽与江苏合称江南省)卷二百,有一项“辨讹”,专门考证旧志中的讹错其中有对李耳的考证。结论是:“李耳,归德鹿邑人,非今江南地。唐宋之毫州,邻六县,惟谯、城父二县今江南境,余俱属河南。旧志载李耳凤阳人物中,误矣”。在重修《安徽省通志》卷二百六十,却有这样两段记载:“太清宫在毫州西四十五里,老子所妊之地,基地犹存,旧名紫极宫,唐天宝二年改”。再一段是:“陈抟为毫州真源人,今河南归德府鹿邑县地,旧志收入颖州,与老子误同,兹并削之”。写得明明白白,自动纠正了过去的错误记载。一九九一年,新华社合肥五月十日电,报道安徽毫州决定举行世界老子学术研讨会的消息称:“生于二千五百多年前的老子,又称聃,是与孔子同时代并齐名的一位古代思想家,也是中国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家乡在与毫州毗邻的今河南省鹿邑县”。实事求是,是我们传统的学风,应该发扬光大。

老子留下的五千言《道德经》,博大精深,中国文化的大宝藏也是中国哲学本体论的第一部名著。其内容涉及哲学、文学、兵学、美学、医学、社会学、伦理学、天文学、养生学,被誉为百科全书。他的清静无为的学说,一物两项的转变率的辩证理论,深邃的天人之际的哲理,两千五非多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想和行为。作为文化基因,渗透到人们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之中。影响着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生死观等各种文化观念。《道德经》不但影响了汉代以来两千年的思想史,而且也受到西方思想家的重视,已成为世界哲学宝典之一。

2、韩非

是韩国的贵族,“喜刑名法术之学”,后世称他为韩非子。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当时韩国很弱,常受邻国的欺凌,他多次向韩王提出富强的计策,但未被韩王采纳。韩非写了《孤愤》《五蠹》等一系列文章,这些作品后来集为《韩非子》一书。秦王嬴政读了韩非的文章,极为赞赏。公元前234年,韩非作为韩国的使臣来到秦国,上书秦王,劝其先伐赵而缓伐韩。李斯妒忌韩非的才能,与姚贾一道进谗加以陷害,韩非被迫服毒自杀。

韩非注意研究历史,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他认为如果当今之世还赞美“尧、舜、汤、武之道”“必为新圣笑矣”。因此他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韩

3页共5

非子·五蠹》),要根据今天的实际来制定政策。他的历史观,为当时地主阶级的改革提供了理论根据。

韩非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他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物权》),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圣人”)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韩非子·人主》)。为此,君主应该使用各种手段清除世袭的奴隶主贵族,“散其党”“夺其辅”(《韩非子·主道》);同时,选拔一批经过实践锻炼的封建官吏来取代他们,“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韩非子·显学》)。韩非还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韩非子·问田》),“以法为教”(《韩非子·五蠹》)。他强调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他还认为只有实行严刑重罚,人民才会顺从,社会才能安定,封建统治才能巩固。韩非的这些主张,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的许多政治措施,就是韩非理论的应用和发展。韩非子是中国战国时期(前475-221)著名的哲学家、法家学说集大成者、散文家。他创立的法家学说,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军事领域的名人事迹

1、司马懿

字仲达,公元179-251年,72岁,(河内温县孝敬里(河南温县招贤镇),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权臣。多次率军对抗诸葛亮,以其功著,封宣王。其孙司马炎称帝后,追尊为晋宣帝。

司马懿其先出自帝高阳之子重黎,为夏官祝融,历唐、虞、夏、商,世序其职。周朝,以夏官为司马。其后程柏休父,周宣王时,以世官克平徐方,锡以官族,因而为氏。楚汉间,司马仰为赵将,与诸侯伐秦。秦亡,立为殷王,都河内。汉以其地为郡,子孙遂以为家。自仰八世,至东汉安帝时,生征西将司军钧,字叔平。司军钧生豫章太守司军量,字公度。司军生颍川太守司军俊,字元异。司军俊生京兆尹司军防,字建公。司马防就是司马懿的父亲(上述内容均取自《晋书·宣帝纪》)。晋武帝司马炎在他的一个诏书称:“本诸生家,传礼来久”(《晋书·礼志》),司马懿为司马防次子,史书称他“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晋书·宣帝纪》)。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司马懿生在乱世中,“常慨然有忧天下心”(《晋书·宣帝纪》)

2、谢玄

东晋名将。字幼度,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宰相谢安侄子。21岁时为大司马桓温的部将,后官至都督徐、兖、青、司、冀、幽、并七州诸军事。有经国才略,善于治军。东晋太元二年(377),为抵御前秦袭扰,经谢安荐为建武将军、兖州刺史,领广陵相,监江北诸军事。他招募北来民众中的骁勇之士,组建训练一支精锐部队,号为“北府兵”。四年,率兵在盱眙(今江苏盱眙东北)、淮阴(今属江苏)和君川(盱眙北)等地击败前秦军的进攻,进号冠军将军,加领徐州刺史。八年,在淝水之战中,任前锋都督,先遣部将刘牢之率部夜袭洛涧(即洛河,今安徽淮南市东),首战告捷;继而抓住战机,计使秦军后撤致乱,乘势猛攻,取得以少胜多的巨大战果。九年,率兵为前锋,乘胜开拓中原,先后收复了今河南、山东、陕西南部等地区。十二年,因病改任左将军、会稽内史。翌年逝世。被晋帝追封为车骑将军,谥号献武。

4页共5

四、科学领域的名人事迹

1、石申

天文学战国时期第一部天文巨著“天文”石申--战国时期的天文学家,石申第一部天文巨著“天文”。西汉后,人们尊称“天文”一书为“石氏星经”。书中标有121颗恒星的位置,书中还记有水、木、金、火、土五大行星的运行及交食等情况。石申编制了最早的星表。并称之“少阳”已认识到能自身发光。

2、张衡

他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为我国天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数学、地理、绘画和文学等方面,张衡也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广博的学识。

张衡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指出月球本身并不发光,月光其实是日光的反射;他还正确地解释了月食的成因,并且认识到宇宙的无限性和行星运动的快慢与距离地球远近的关系。他观测记录了两千五百颗恒星,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较准确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转浑天仪,第一架测试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还制造出了指南车、自动记里鼓车、飞行数里的木鸟等等。

张衡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成果。任太史令后,他更加勤奋地“研核阴阳”,终于“妙尽璇玑之正”。元初四年(公元117),一件成就空前的铜铸浑天仪,被张衡造了出来。

浑天仪主体是几层均可运转的圆圈,最外层周长一丈四尺六寸。各层分别刻着内、外规,南、北极、黄、赤道,二十四节气,二十八列宿,还有“中”、“外”星辰和日、月、五纬等等天象。仪上附着两个漏壶,壶底有孔,滴水推动圆圈,圆圈按着刻度慢慢转动。于是乎各种天文现象便赫然展现在人们眼前。这件仪器被安放在灵台大殿的密室之中。夜里,室内观仪人员把某时某刻出现的天象及时报告给灵台上的观天人员,结果是仪上、天上所现完全相符。由于研究天文、律历和制作仪器,张衡对数学的研究相应地加强了。在制成浑天仪后,他写成了《算罔论》,要“网络天地而算之”。他用“渐进分数”之法,算出圆周率为十的平方根,为3.16强。这比《周髀》所记载的π=3的数值大大进了一步。直到五-七个世纪以后,印度和阿拉伯的数学家才得出这个数值。

张衡还制造出一种测影仪器——土圭,用来研究天文、地理。他绘制成一幅《地形图》,一直流传到唐朝。他善画山水、动物,与赵歧、刘褒、蔡邕(文姬之父)同为东汉四大画家。他对音乐舞蹈等艺术也有精深研究。如在《观舞赋》里,他曾这样巧妙地形容舞蹈演员的舞技:“连翩络绎,乍续乍绝,裾似飞鸾,袖如回雪”。

千百年来,中原大地从中原大地走出来的千古风流人物如滔滔黄河之水,他们在不同的领域引领着中华文明的进程,也以不同的方式诉说着河南昔日的荣光。作为河南人,你我都应感到骄傲。了解河南名人,推广河南文化,你我有责。

注:参考资料及文献

《河南历史文化名人》

百度“百科”“贴吧”相关人物简介

100名人成长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政治家卷、军事家卷、文化家卷、科学家卷

5页共5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63140ab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9a.html

《司马懿事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