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三十五)福建三明杨时:程门立雪千古美谈 廉俭耕读砥砺后世

发布时间:2018-09-29 10:48:4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三十五)】福建三明杨时:程门立雪千古美谈 廉俭耕读砥砺后世

【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三十五)】

福建三明杨时:程门立雪千古美谈 廉俭耕读砥砺后世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国家”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概念。“国”和“家”紧密相联,国由家组成,有国才有家;家是国的细胞,家和万事兴。治国从治家开始。“家规”是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和客户端推出专题“中国传统中的家规”,带您走近那些充满温情和智慧的传统家规,汲取精华、去除糟粕,延续和弘扬中华民族的“家国”文化;吐故纳新、与时俱进,涵养新时代的良好家风,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石。

  将乐杨氏家训最早见于杨时亲自主持编修的宋版《弘农杨氏族谱》,此后杨氏家训内容不断丰富扩展,日趋完善。杨氏家训是杨时后裔凝聚家族、规范后人的行为准则,是杨时家风文化的一个灵魂,潜移默化地教育和熏陶着杨氏后人。福建三明杨时:程门立雪千古美谈 廉俭耕读砥砺后世

  杨时(1053-1135),字中立,号龟山,南剑将乐(今属福建省三明市)人,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诗人。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中进士第,历任汀州司户参军,浏阳、余杭、萧山知县,国子监祭酒,工部侍郎,龙图阁直学士等职。

  杨时求知若渴、尊师重道。元丰四年(1081年),杨时前往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勤学好问,学习成绩优异,与游酢、吕大临、谢良佐并称“程门四大弟子”。学成辞归之日,程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程颢去世后,又师从程颐,虽年过不惑仍诚恳求教,非常尊敬老师,留下了“程门立雪”的千古佳话。

  杨时一生精研理学,特别是他“倡道东南”,对闽学的兴起,有筚路蓝缕之功,被后人尊为“闽学鼻祖”。他的哲学思想承上启下,继承了二程的思想体系,又对后来朱熹理学思想体系的建立产生了深刻影响,被誉为“程氏正宗”。杨时著述颇多,有《杨龟山先生文集》传世。

杨时纪念馆

  杨时纪念馆位于杨时故里将乐县古镛镇电信巷6号,由始建于1735年的杨氏贞节坊改造和扩建而成。该坊由牌坊式门楼、正堂、后堂、边厢房及前、中、后三天井组成。正堂面阔五门、进深四间,建造精美,布局合理,古色古香,曾经是杨时后裔祭祀先祖的祠堂。

  2008年,将乐县整修杨氏贞节坊,改造为杨时纪念馆。现占地面积970平方米,建筑面积660平方米,由展览厅、演播厅、会客厅、将乐杨时研究会办公室等组成,馆内收藏有关杨时的史料20余种、图片和图表60多幅。展览内容分为前言、故里渊源、倡道东南、杨时精神、流芳千古和编后语等六个主题版块,较好地展示了宋代著名理学家杨时生平事迹和理学思想。杨时纪念馆是海内外杨时后裔寻根谒祖的重要活动场所。

杨时墓

  杨时墓位于将乐县城南郊的乌石山,属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宋代始建,历代修缮,整座陵园占地面积近3000平方米。墓体坐南向北,墓前“宋龟山文靖杨先生神墓”碑,高1.05米,宽0.56米。墓体前有牌楼,悬“程氏正宗”、“倡道东南”阳刻牌匾。

  1986年以来,修葺杨时墓地,墓前建重檐歇山式拜亭,修建杨时陵园门楼、九曲桥和杨时陵园小广场、立雪亭,整修园区步道等。2013年,各地杨氏宗亲捐款捐物整修了杨时墓,新建墓前平台、德星坊牌坊和龟寿碑,把龟山陵园修葺一新。

杨氏家训

  宋政和五年(1115年),杨时亲自编修将乐杨氏第一部《弘农杨氏族谱》,制定杨时家训十条。言简意赅,发人深省。此后各朝代杨时后裔谨遵祖训、恪守家规,以传承祖德为核心的家风也愈见浓厚,家风文化的内涵大大丰富。明代杨氏家训为:勤耕务读,敦伦孝亲,卑无犯上,富莫骄贫,居仁由义,睦族和宗,布衣菲食,气忍家宁。清代杨氏家训主要内容有:顺父母,睦兄弟,和宗族,完国赋,务勤俭,勤耕读,谨丧祭,慎嫁娶,安本分,禁非为,守公法,记铭言。现代将乐杨氏族谱家训32句,“十八个不准”,对忤逆不孝、兄弟阋墙、虐待子女、伤风败俗、好逸恶劳等有悖伦理的行为坚决反对,并谆谆告诫家人谨守勿忘,遵规执行。

  这些家规家训内容具体详尽,都围绕杨时祖训这个根本来制订。它们是杨时后裔凝聚家族、规范后人的行为准则,是杨时家风文化的一个灵魂,潜移默化地教育和熏陶着杨氏后人。

  

  ●视频脚本:

福建三明杨时:“程门立雪” 书香传家

  【画外歌声】“皑皑大雪掩双膝,默默侍立候先贤;为何相对不相见,冰心一片可问天。你的痴情你的梦,闽学辉煌三百年;昨天虽已随风去,黄河长江天共远。”

  “程门立雪”是中国教育史上一个传为美谈的典故,这首《程门立雪》歌,唱的是杨时求知若渴、尊师重道的情景,它是杨时留给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海峡西岸,闽西北部,镶嵌一抹翠绿,荡漾万端风情。这就是杨时故里,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

  将乐置县于三国时期永安三年(公元260年),是福建省最早建县的七个古县之一。因“邑在将溪之阳,土沃民乐,故撷取“将乐”二字得名。

  杨时(10531135),字中立,号龟山,卒谥文靖,世居将乐县北郊龟山下,宋代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和诗人。他“上接濂洛之传,下启罗(从彦)、李(侗)、考亭(朱熹)之绪”,对我国文化重心南移以及闽文化的开发起了重要作用,被尊为“程氏正宗”、“闽学鼻祖”。宋以后,福建有“理学名邦”、“海滨邹鲁”的美誉,杨时是重要的奠基者,其“诚学穷理、尊师重教、爱国怀乡、清廉为民”的精神深深地影响着后人。

  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志办副编审 曾学榕:

  宋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杨时主持编修将乐杨氏第一部《弘农杨氏族谱》,制订了十条祖训:一训父慈,二训子孝,三训臣忠,四训夫义,五训妇从,六训友恭,七训敬长,八训择友,九训睦族,十训和邻。

  此后各朝代杨时后裔谨遵祖训、恪守家规,以传承祖德为核心的家风也愈见浓厚,家风文化的内涵大大丰富。明代杨氏家训为:“勤耕务读,敦伦孝亲,卑无犯上,富莫骄贫,居仁由义,睦族和宗,布衣菲食,气忍家宁。”清代杨氏家训主要内容有:“顺父母,睦兄弟,和宗族,完国赋,务勤俭,勤耕读,谨丧祭,慎嫁娶,安本分,禁非为,守公法,记铭言。”现代将乐杨氏族谱家训32句,“十八个不准”:“不准虐待父母,违背伦理;不准忤逆无道,不孝行为……”对忤逆不孝、兄弟阋墙、虐待子女、伤风败俗、好逸恶劳、偷盗赌博等有悖伦理的行为予以坚决反对,并谆谆告诫家人谨守勿忘,遵规执行。

  杨时曾在含云寺写下著名的《勉学歌》:“富贵如浮云,苟得非所臧。贫贱岂吾羞,逐物乃自戕。胼胝奏艰食,一瓢甘糟糠。所逢义适然,未殊行与藏……”他教育后人这样做,自己带头做到。杨时自24岁中进士后,历任汀州司户参军,浏阳、余杭、萧山知县,国子监祭酒,工部侍郎,龙图阁直学士等官职,一生清贫乐道,清正廉明,致仕还乡时,按惯例可得官绢200匹、白银300两颐养天年,但杨时坚辞不受,说:“乞恩惠于八闽,山无米,地无租”,两袖清风而回。杨时在家乡生活也十分俭朴,“虽蔬食脆甘皆可于口”,“虽敝庐优屋皆可以托宿”。

  除了廉俭,杨时最为后人称道的就是他“程门立雪”的故事。北宋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杨时41岁,前往洛阳拜访理学家程颐。《宋史·杨时传》载:“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杨时拜见程颐时,程颐正在打瞌睡,杨时与同学游酢恭敬地站在一旁没有离开,等到程颐睡醒来时,门外的雪已经一尺多深了。

  杨时这种求知若渴、尊师重道的精神成为千古美谈,也深深影响了杨氏子孙。在杨时的精心培育和影响下,他的五个儿子和孙子里先后有12人考中进士。 

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杨时研究会顾问 吴福瑞:

  据《将乐县志》记载,“自龟山先生载道南归,乡邑重道,读书进取,间有魁元,砥砺名节,后先相望。”杨时立雪程门、载道东南之后对将乐风气影响非常大:一个是读书进取、耕读传家;第二个是讲究名节、崇尚廉俭。杨时后裔杨汝桢,在安徽凤阳当知府“运家资以成王事”,公而忘私;将乐人黄锷在四川双流县当县令,致仕回乡之时“仅携《蜀志》一部”。将乐人受杨时影响,无论在乡为官还是在外从政的,都非常廉俭,因此,县志里面写道:“此将乐风俗之美也。”

  杨时的孙子杨航,宋绍兴十六年(1146年)考中进士,先后任宣议郎、枢密院编修等职。他性情耿直,以祖父忠直敢言、不图名利、弹劾奸佞的浩然正气为楷模,常在朝堂上论奏,敢讲出自己的见解。后因直言时政错误,外调降为常州通判兼实录院检讨。他到任后,走访百姓,征求意见,有不利于民的政条一概去除,百姓作歌称颂。

  南口乡蛟湖村是杨时第三子后裔的聚居地。杨氏子孙世世代代在这里过着宁静、和谐的生活。优良的家风文化一直传承下来,夜不闭户,路不拾遗。黄潭镇祖教村村民大都是杨时后裔,他们继承先祖遗风,和谐相处,勤劳致富。

  杨时逝世后,南宋度宗咸淳二年(1266年),礼部尚书、将乐人冯梦得以“龟山先生载道而南,为师儒宗”的名义奏请朝廷建立龟山书院。

  福建省将乐杨时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肖胜龙:

  龟山书院继承和弘扬了杨时的学说与精神,在宋、元、明、清数朝,随杨时身后地位的不断提高而兴盛。从此,学习的士子、拜谒的人们在龟山桥上来往,诗书的诵读声和追思的香火青烟在龟山故居和龟山书院缭绕、飘荡,这情景被人称之为“龟山弦诵”,纳入将乐八景之中。

  19478月,将乐县私立龟山高级中学创办,校歌云:“龟山故里古镛州,海滨邹鲁理学源流。山明水秀风景清幽,巍峨学府金溪头。四方俊彦负笈共潜修,切磋磨琢,三育是求。建国始基,舍教学其奚由?愿吾辈己饥己溺,先忧后乐展鸿猷。”

  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教学的内容、方式已经与旧书院迥然有别,但从歌词中我们可以看出龟山高中的办学理念和对龟山书院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先贤的教诲,“程门立雪”的精神继续激励着将乐学子诚学笃行,奋发向上。

  福建省三明市文联主席、文艺评论家 黄来笙:

  杨时的家训家风是不可多得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之一。杨时回到福建后,形成了一系列的闽学成果,被后人尊称为“闽儒鼻祖”,这当中所涵盖的为人处世、治学济世等方面的家训内容也是非常精彩的。

  一部祖训传承好风气,一本家规传播正能量。

  曲巷深庭。大厅正中的神龛袅袅升起一炷青烟,南词就在古香古色的八仙桌旁演出――《颂杨时》。

  “儒林仪表,国家栋梁,风云翰墨,锦绣文章”。

  (李纲赞杨时)

  “孔颜道脉,程子箴规。先生之德,百世所师。”

  (门下生朱熹拜赠)

  “剑水澄泓,龟山岌崱。先生毓秀,金声玉色。南来道统,日月垂光。令仪令德,山高水长。”

  (南宋礼部尚书冯梦得赞杨时)

  杨时故里满眼春,祖训家规代代传。

  

  ●杨氏家规家训摘编

重伦序

  一训父慈,二训子孝,三训臣忠,四训夫义,五训妇从,六训友恭,七训敬长。

  ——摘自杨时家训十条

  【译文】

  做父亲的要仁爱、和善;做子女的要对父母尽心奉养;做臣子的要对国家诚心尽力;做丈夫的做事要符合正义和道德的规范;妇女要做到顺从;和朋友交往要肃敬、谦逊而有礼貌;要尊重而有礼貌地对待长辈。

  不准虐待父母,背离伦理。不准忤逆无道,不孝行为。

  不准歧视兄弟、姐妹妯娌。不准在族淫乱,禽兽不如。

  不准虐待子女,重男轻女。不准夫妇相欺,损害家庭。

  不准包办婚姻,骗取钱财。不准血表结亲,影响后裔。

  ——摘自现代将乐杨氏族谱家规

和宗族

  九训睦族,十训和邻。

  ——摘自杨时家训十条

  【译文】

  与族人要和好、亲近;要与周边的邻居保持和好、亲近的关系。

  居仁由义,睦①族和宗,布衣菲②食,气忍家宁。

  ——摘自明代将乐杨氏族谱家训

  【注释】

  ①睦:使……和睦。

  ②菲:(fěi)古书上指萝卜一类的菜。

  【译文】

  内怀仁爱之心,行事遵循义理;使宗亲族人和睦;穿粗布衣裳,吃清茶淡饭,过俭朴的生活;要学会忍让,不感情用事,这样能使家庭安宁。

  宗族者,同宗共祖之人也。虽有亲疏贵贱之别,其始同出一人之身,今世俗浅薄,间有挟富贵,而厌贫贱,恃强众,而凌寡弱者,独不思富贵强众,为祖宗身后之身乎。凡我族人,当和宗族,以强欺弱者,家法诛之,国法惩之。

  ——摘自清代将乐杨氏族谱家训

  【译文】

  宗族是指同宗共祖的人。虽然相互之间有亲疏贵贱的分别,但都可以追溯到同一个祖先。如今社会风气轻浮,常有人倚仗富贵,厌恶贫贱,仰赖力量强的,欺凌弱小,不顾及大家都是同一支脉传续下来的。凡是我们族人,应当和睦宗族,如果以强欺弱,用家法责备他,用国法惩治他。

勤耕读

  勤耕务读,敦伦孝亲。

  ——摘自明代将乐杨氏族谱家训

  【译文】

  勤劳种田,致力读书;诚恳地对待伦理、伦常,孝顺父母双亲和长辈。

  此日不再得,颓波注扶桑。跹跹①黄小群,毛发忽已苍。愿言媚学子,共惜此日光。术业贵及时,勉之在青阳。行已慎所之,戒哉畏迷方。

  ——摘自杨时《勉学歌》

  【注释】

  ①跹跹(xiān

xiān):舞动的美妙姿态。左思《蜀都赋》:“纡长袖而屡舞,翩跹跹以裔裔。”

  【译文】

  时光易逝,不可再得,如流水注入大海。一群天真浪漫的孩子,不知不觉就已头发花白,日子过得真快呀。因此,我要好好地告诉学子们,应当珍惜现在的时光。学习贵在及时,从小就要立下远大的志向。所有言行要注意,不能迷失方向。

  我祖教诲,守祖宗一脉相传,克勤克俭,教儿孙奉行正道。宜读宜耕,耕读者遂生复性之良策也。王政首重农桑,大学必先明德。语云:地内出黄金,一字值千金。又古训曰: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有志者,事竟成。一夫不耕,或受之饥。又曰: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凡我族人,当勤耕读也。

  ——摘自清代将乐杨氏族谱家训

  【译文】

  我们的祖先谆谆教诲,要让先祖的遗训一代代传下去,要勤劳要节俭,教育儿孙要遵守正确的道理,走正确的道路。既要勤劳种田,又要致力读书,耕读之人,能知书达理,懂得许多好办法。治国之道首要的是农桑,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俗话说:土地里会长出黄金,一个字价值千金。又有古训说:小的时候不努力学习,老的时候只有悲伤的份。有志向的人,做事终究会成功。一个农夫不耕种,有的人就可能因此而挨饿。子孙即使愚钝,《四书》《五经》这些经典也一定要读,凡是我族之人,都应当勤劳种田、致力读书。

务勤俭

  富贵如浮云,苟得非所臧①。贫贱岂吾羞,逐物乃自戕②。胼胝③奏艰食,一瓢甘糟糠。所逢义适然,未殊行与藏④。

  ——摘自杨时《勉学歌》

  【注释】

  ①臧:善,好。

  ②戕:杀害。

  ③胼胝:手脚因长期劳动摩擦而生的厚茧。

  ④行藏:指出处或行止。常用以说明人物行止、踪迹和底细等。

  【译文】

  富贵就好像是天上的浮云,随随便便得到的东西并不见得是好的。贫穷并不是让我们感到羞愧的事,一味追逐物质的享受无异于自伤。用辛苦的劳动换取粮食,过着艰苦的生活。这所有的行为是符合道义的,没有什么特别。

  勤俭者,起家之本,传家之宝也。立业之基,人生所当务也。勤而不俭,则财源于奢,俭而不勤,则财终于困。人世间,常见名门世族,莫不知祖宗勤俭,以成立之本,下代之祸,莫不由子孙奢侈,以败家业之旨哉。是言,盖俭则富贵长保,家计不难振兴。倘男子不务耕作,女不事机杼,好逸恶劳,鲜衣美食,一旦娇惰,习惯俯仰①无资,将祖资财一败而空,拖衣漏食。凡我族人,当务勤俭。

  ——摘自清代将乐杨氏族谱家训

【注释】

  ①俯仰:借指养家活口。《孟子·梁惠王上》:“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

  【译文】

  勤俭是起家的根本,传家的法宝。立业的基础,必须筑牢,这是人生第一要务。勤劳而不懂得节俭,财富的流失起源于奢侈浪费;懂得节俭但不勤劳,那财富也没办法积累,终究会走向贫困。人世间,常常见到许多名门望族,没有不知道祖宗的勤俭是成功立业之根本的,后代的祸患莫过于子孙的奢侈浪费,这就是使家业衰败的主要原因。这就是说,勤俭能使富贵长保,家计不难振兴。假如,男子不致力于种田,女子不纺纱织布,喜欢安逸,厌恶劳动,穿光鲜华丽的衣服,吃美味佳肴,一旦娇懒成性,没钱维持一家人的生活,把祖先留下的资产败得一光二净,只好去流浪乞食。凡是我族之人务必要勤俭。

  不准奢侈淫逸,败坏风俗。不准纵子非为,罪及父母。

  不准好逸恶劳,拨弄是非。不准铺张浪费,腐化之为。

  ——摘自现代将乐杨氏族谱家规

禁非为

  守法奉公,全躯保身之要道。灭理犯义,亏体辱亲之污行。工、农、商、学、兵,各有本业,为官为民,社会之分工。偷抢嫖娼,为非作歹,法律之不容。为人者,切忌把个人幸福建筑在他人痛苦之上。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长幼有别,老少有分,敬老尊贤,社会美德。好淫喜赌,则是偷盗之祸根。吾族忠厚传家,清白世宗,岂容不肖子孙败坏家风。凡我族人,立应禁之。

  ——摘自清代将乐杨氏族谱家训

  【译文】

  守法奉公是保全自身的重要道理。做灭绝天理的事是损害自己,使亲人受辱的不良行为。工、农、商、学、兵,各行都有各自的主业,做官、做百姓都是社会的分工。偷盗抢劫嫖娼,做种种坏事,这是法律所不容许的。做人,不要把自己个人的幸福建筑在他人的痛苦之上。眼睛不看娇艳之色,耳朵不听淫靡之声。对待老人小孩要有分别,尊敬老人和贤达,是社会的美德。好色好赌,是走向偷盗的祸根。我们家族一向以忠厚、清白传家,岂能容忍不肖子孙败坏家风。凡是我族之人,都应当禁止非为。

  不准偷盗赌博,触犯法律。不准骄横无惮,欺族凌戚。

  不准窝藏坏人,陷害好人。不准酗酒滋事,扰乱秩序。

  不准趋炎附势,行为越轨。不准损害公益,肥私利己。

  ——摘自现代将乐杨氏族谱家规

  

记铭言

  黎明即起,洒扫庭院,要内外整洁。早睡早起,关锁门户,为安全着想。

  一米一粟,半丝半缕,银钱毫分,当思来之不易。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诗书不可不读。居身务求质朴,训子要以孝义方,言传身教,当启蒙者。一言一行,必须有利儿女成长。莫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肩挑贸易,勿占便宜。见贫苦亲邻,必加温恤。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错,立见消亡。兄弟叔侄,勿争多论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词严。夫妇平等,互相体谅,才是男人。勿歪戴帽子斜穿衣,正人先正己。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嫁女求佳婿,勿索重聘。娶妻求淑女,勿计厚奁。见贫贱而有娇态者,贱莫甚。见富贵而生淫心者,最可耻。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事戒多言,多言必失。依仗势力,而凌孤逼寡,捧红踏黑,非人生之价。欺穷敬富,乃不道之人。

  ——摘自清代将乐杨氏族谱家训

  【译文】

  天快亮的时候就起床,打扫庭院,里外都要干净整洁。早睡早起,睡觉的时候关好门窗,以确保安全。

  一米一粟,半丝半缕,分毫银钱,应当想到它们来之不易,不要浪费。祖宗虽然远逝,但祭祀时必须诚恳;子孙即使愚钝,也要让他们读书受教育。立身处世务求质朴,要以孝义教育孩子,提倡言传身教,父母是子女最好的启蒙老师。自己的言行要做出表率,以期有利于子女的成长。不要贪恋意外之财,不要过量饮酒。向小贩买东西,不要占便宜。见到贫穷困苦的亲戚邻居,一定要加以体贴抚慰。居家刻薄,必定难以长久;违背伦常,立刻会招致衰亡。兄弟叔侄之间,不要争多争少,晚辈要敬重长辈,长辈要慈爱晚辈,平辈间互相尊重。做丈夫的应当与妻子平等相处,互相体谅。穿衣戴帽要端正,想要纠正别人先摆正自己。看重钱财,对父母刻薄,不配为人子女。要为女儿选择好丈夫,不索要过多的聘礼。娶妻子要看对方是否贤惠,而不是看有多少嫁妆。看到人家贫贱,就表现出骄傲的样子,没有比这更低贱的了。见到富贵,就生出贪求之心,这样最可耻。生活中要尽量避免与人争吵打官司,一打官司无论结果怎样最终都是不好的。做事情避免多说话,言多必失。倚仗势力,欺凌弱小,捧得势的人,打击不得势的人,不是人生价值所在。欺负穷人,恭维富人,是没有道德之人。

  

●采访札记

立雪精神传千秋

  杨时是宋代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上接濂洛之传,下启罗从彦、李侗、朱熹之绪”,被尊为“程氏正宗”、“闽儒鼻祖”。“程门立雪”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美谈典故,“诚学穷理、尊师重教、爱国怀乡、清廉为民”的杨时精神和治家格言代代相传,泽被后人。

  历史与现实一脉相承,文化基因繁衍生息。海峡西岸,闽西北部,镶嵌一抹翠绿,荡漾万端风情。这就是杨时故里,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将乐置县于三国吴景帝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因“邑在将溪之阳,土沃民乐”,故撷取“将乐”二字得名。

  怀着对文化厚土的敬畏,怀着对家国文化的敬仰,我来到将乐,切实感受杨时家规家训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要义。在故事中真切回味,在故事中寻找历史,在故事中思量现实。

  走进南口乡蛟湖村,步入杨氏宗祠,该村杨时后裔介绍宗祠始建于1717年,杨荣、杨埴、杨时夫妇石雕像,栩栩如生。先贤的谆谆教诲言犹在耳,“父慈、子孝、臣忠、夫义、妇从、友恭、敬长、择友、睦族、和邻。”朴实无华、毫无藻饰,说的都是为人行事之道。这些家规祖训问世后被人争相传抄,不仅用来课训童蒙,也用来惕厉自省。

  “富贵如浮云,苟得非所臧。贫贱岂吾羞,逐物乃自戕。胼胝奏艰食,一瓢甘糟糠。所逢义适然,未殊行与藏……”杨时在含云寺写下著名的《勉学歌》。他教育后人这样做,自己亦率先垂范。杨时自24岁中进士后,历任官职数十个,一生安贫乐道,清正廉明。告老还乡时,按惯例可得官绢200匹、白银300两颐养天年。但杨时却推辞说:“乞恩惠于八闽,山无米,地无租”,两袖清风而回。

  龟山故里古镛州,海滨邹鲁理学源流。穿过龙池溪,步入县城北郊,寻找龟山书院旧址。将乐杨时研究会的负责人介绍说,这是宋咸淳二年(1266年),礼部尚书、将乐人冯梦得以“龟山先生载道而南,为师儒宗”的名义奏请朝廷建立的龟山书院。山明水秀风景清幽,巍峨学府金溪头。唐至清代将乐籍人士,出现2人登文武头榜、66人中进士、4人任尚书的人文盛况。这些人才的涌现,得益于家族的助力,得益于社会的教化。作为根基的家训,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部祖训,传承好风气,一本家规,传播正能量。漫步于怡居宜业的“深呼吸”小城,行走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活态文化的基因,深深扎根于华夏儿女家国情怀的追思、惠顾和眷怀之中。杨时的故居等遗迹虽已湮没于历史的风烟之中,但杨时的优良家规家风,尊师重教的“立雪精神”,却一代一代流传不息,融入了将乐人的血脉之中。

  ●专家观点

曾学榕:杨氏家训历久弥新

  将乐杨氏家训最早见于杨时主持编修的宋版《弘农杨氏族谱》。谱中所载杨氏家训十条的内容,只限于处理人际关系。而后,明朝的杨氏家训内容就有所扩展,出现耕、读、生活等方面训诫内容。至清朝则更趋于完善,训诫涉及的内容有人际关系,个人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个人修为等等,涉及面和涉及内容更是一干双枝,枝繁叶茂,在许多方面反映和记录了我国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

  俗语云: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过去,除少数大户人家制定家规,绝大多数的平民百姓,立世的规范就是靠族规和族谱中所载的家训。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历史上对人们修身、齐家发挥了重要作用,因而说家训是先辈留给后人的为人处世宝典,一点也不过分。

  翻阅多部将乐姓氏族谱,有一个明显的感觉:杨氏家训比起他姓的家训,订立得更规范而全面,更注重品德的修养。这也许与杨氏族人受理学大家杨时的影响较深有关。

  将乐杨时研究会把将乐杨氏族谱中有关的内容做了整理,使之更集中地展现出来。一个宗族的精神文明、道德规范有历史时序地发展,使人在含英咀华的同时,也能深切感受到中华文化超越千百年而历久弥新的魅力。(将乐杨时研究会常务理事

曾学榕

邓天才:传世家训家规焕发时代生机

  家训家规源远流长,是先辈留与后人的为人处世宝典,它所推崇的“忠孝礼义廉耻”乃是个人“修身”、“齐家”的准则,是规范约束族人的典章制度。传世的优秀家训家规,不仅能够孕育出良好的家风,惠及子孙后代,而且还会超越家族的范围,弥补社会教育的不足。

  穿越千年时空,宋代理学大师、闽学鼻祖杨时的家训家规依然焕发无限生机。即便没有“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这样简易明白脍炙人口的治家格言,但那言简意赅的“父慈、子孝、臣忠、夫义、妇从、友恭、敬长、择友、睦族、和邻”简简单单的二十个字却涵盖了修身、慈孝、处世、治家、为政等方方面面的内涵,仍极具现实意义。

  杨时立下家规:“三餐饭蔬不论脆甘酸苦,只要可以吃的,就不可有所嗜好;衣服鞋帽,不论布料精细,只要合身,就不许挑挑捡捡;所住房屋,尽管简陋,只要还能居住,就应安居乐业,不要羡慕别人雕梁画栋……”从衣、食、住、行各方面严格要求后世子孙崇尚简朴,防止奢靡堕落。正因为有了如此严谨的家规家教,杨时一家三代,祖孙12人中了进士,这在当时是十分罕见的。

  传世的家规家训,我们在传承与弘扬中要去芜存菁,使之融入时代精神,做到古为今用,服务于时代。(将乐杨时研究会常务理事

邓天才)

肖胜龙:杨时家训——刻骨铭心的廉政“警示”

  杨时兼具理学、经济(经邦济世),气节(道德)、文章(诗文)“四长”,其理学思想是将乐县文化资源中熠熠闪光的瑰宝。

  杨时一生清正廉明、安贫乐道,积极宣扬儒家传统思想和道德观念。他身体力行,明德修身,践履崇实,为后人树立了榜样。杨时自24岁登科及第步入仕途后,历任多个官职,但始终保持勤俭节约的美德,身后萧然,家徒壁立。正因为杨时注重清正廉洁,具有伟岸正直的美德,所以他才敢于抗佞排奸,与邪恶势力作斗争。

  杨时家规家训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立身做人的行为准则,传承的是健康、向善的淳朴家风,同时也是在漫长岁月中总结出的刻骨铭心的廉政“警示”。杨时独特的人格魅力,他的安贫乐道、清正廉明对后世仍具启发和借鉴意义。(将乐杨时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肖胜龙)

杨土生:杨时后裔以日耕夜读、诗礼传家为荣

  我的家乡将乐县南口乡蛟湖村,是宋代著名理学家、教育家、诗人杨时幼年生活和读书的地方,也是杨时后裔聚居地之一。

  在杨时家训和杨时精神的教育和熏陶下,宋元明清数百年来,蛟湖村的杨时后裔都以日耕夜读、诗礼传家为荣,曾出过多位进士、举人、孝廉、贡生,仅国学生太学生就有40名。

  六岁时,我刚报名入小学,父亲就用毛笔写了“程门立雪”,“敦孝悌、重廉耻、尚勤俭、遵法前贤”,“正道做人、清白传家”的祖训给我,教育我要以先祖龟山公为榜样,努力读书,将来做个对人民有用之人。蛟湖村是将乐县南进出必经渡口,每遇大雨水涨时,经常看见父亲把无法过河、进退两难的过往客人带回家中安排食宿。解放初他担任义务扫盲教师多年,工作尽心尽力。解放初年,当时村小学教师都是外地来的,食宿有困难,父亲把他们请到家中安排食宿,而且从不收食宿费。他对我母亲说:老师来我们村教书,没住的地方,没人煮吃,我们帮助人家,他们才能安心教学。父亲教育我们不论读书做事做人都要有始有终,有信心有恒心有良心。龟山公的故事、蛟湖祖训和我父亲的教育影响着我的一生。(杨时后裔

杨土生)重伦序和宗族勤耕读务勤俭

禁非为记铭言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494806c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82.html

《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三十五)福建三明杨时:程门立雪千古美谈 廉俭耕读砥砺后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