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

发布时间:2020-04-20 16:35:2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电大西方经济学(本)期末复习指导名词解释

第二章 商品价格决定

1.需求规律:是指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增加,这种需求数量和商品价格成反向变化的关系称需求规律或需求定理。

2.供给规律:是指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增加,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减少,这种供给数量和商品价格呈同向变化的关系称供给规律或供给定理。

3.均衡价格:是指一种商品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同时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等的价格,它是由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的。

4.需求价格弹性:是指需求量相对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某商品价格下降或上升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对该商品需求量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5.需求收入弹性:是指需求量相对收入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消费者收入增加或减少百分之一所引起对该商品需求量的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6.需求交叉价格弹性:是指相关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需求量相对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化做出的反应程度,即商品A价格下降或上升百分之一,引起对商品B需求量的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7.供给价格弹性:是指供给量相对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某种商品价格上升或下降百分之一时,对该商品供给量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8.支持价格:亦称最低价格,是指政府对某些商品规定价格的下限,防止价格下降,以示对该商品生产的支持。

9.限制价格:亦称最高价格,是指政府对某些产品规定最高上限,防止价格上涨,控制通货膨胀。

10.点弹性:是指在自变量的变动幅度较小时,因变量的变动率对自变量变动率的对比。

11.弧弹性:是指在自变量的变动幅度较大时,因变量的变动率对自变量变动率的对比。

12.总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消费一种或几种商品所获得的效用总和。

13.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单位商品消费所引起的总效用的增加量。

14.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水平或相同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不同数量的组合曲线。

15.消费预算线:亦称消费者可能线、预算约束线,是指在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各种商品数量组合的线。

16.消费者均衡:是指消费者把有限的货币收入用于购买何种商品、购买多少能达到最大效用,即消费者实现最佳购买行为。

17.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购买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和实际支付价格之差,是消费者购买商品时所得好处的总和。

18.商品边际替代率:是指消费者在保持原有的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不变的前提下,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时,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精数量。

19.价格消费曲线:由于商品价格变化引起最佳购买行为均衡点的连线。

20.收入消费曲线:由于收入变化引起最佳购买行为均衡点的连线。

第三章 生产与成本理论

1、生产要素:是指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资源。

2、机会成本:又称替换成本,是指生产者为了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3.总产量是指一定的生产要素投入量所提供的全部产量。

4.平均产量:是指单位生产要素提供的产量。

5.边际产指增加一个单位可变要素投入量所增加的产量。

6.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一种投入要素连续地等量增加,增加到一定产量后,所提供的产品的增量就会下降,即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会递减。

7、短期成本:是厂商在短期内进行生产经营的开支。

8、长期总成本:是指厂商长期生产一定量产品所需要的成本总和。

9、长期平均成本:指长期中单位产品的平均成本。

10、长期边际成本:指长期中增加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成本。

11、边际成本:是指每增加一单位产品生产所增加的总成本。

12等产量曲线: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各种不同组合所形成的曲线。

13等成本曲线:又称为厂商预算线,指在生产要素的价格和厂商的成本既定的条件下,厂商可以购买的两种生产要素数量最大组合所形成的曲线。

14. 边际技术替代率:指在保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要素投入量时把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

15、生产扩展线:每一条等成本曲线和等产量曲线的切点所形成的曲线。

16.规模报酬:指所有生产要素成比例地变化与所引起的产量变化之间的关系。

17、利润:一般是指经济利润,也称超额利润,是指厂商总收益TR和总成本TC的差额。

18、平均成本:是指平均每单位产品所分摊的成本,它等于总成本与产量之比。

第四章 厂商的价格和产量均衡

1.完全竞争:是指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

2.完全垄断:是指整个行业中只有一厂商的市场结构。

3.价格歧视:也叫差别定价,即垄断者在同一时间,对同一产品的不同的消费者收取不同的价格。

4.垄断竞争:是指许多厂商生产和销售有差别的同类产品,市场中既有竞争因素又有垄断因素存在的市场结构。

5.一级价格歧视:也称完全价格歧视是指厂商按每一单位产品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确定单位产品的价格。

6.二级价格歧视:是指厂商按照消费者不同的购买量段收取不同的价格,购买量越小,厂商索价越高,购买量越大,厂商索价越低。

7.三级价格歧视:是指厂商把对同一种产品在不同的消费群,不同市场上分别收取不同的价格。

第五章 生产要素价格决定

1、生产要素的边际成本:是指增加单位生产要素所增加的成本总额。

2、生产要素的边际产品价格:是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和产品价格的乘积。

3、租金:一般把固定不变资源的价格称为租金。

4.准租金:是指长期可变、短期固定的生产要素的价格。

5.经济租金:是指素质较差的生产要素,在长期内需求增加而获得的一种超额收入。

6.地租:是指土地的价格,具体说是土地供给时的土地价格。

7.利率:又称利息率,是指利息占借贷资本的比重。

8.洛伦兹曲线:是美国统计学家马克斯。洛伦斯提出的,是用以反映国民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一种典线。

9.基尼系数:是意大利统计学家基尼根据洛伦斯曲线提出的一个衡量分配不平等程度的指标。

第六章 市场失灵及政府调节

1.非对称信息:是指市场上买卖双方所掌握的信息是不对称的,一方掌握的信息多些,一方掌握的信息少些。

2.逆向选择:是指在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差的商品总是将好的商品驱逐出市场。

3.委托代理问题:由于经济不断发展引起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厂商内部各经济行为主体之间产生目标差异,不把追求利润最大化作为目标。

3.外部性:是指单个家庭或厂商的经济活动对其他家庭或厂商的外部影响,亦称为外在效应。

4.外部经济:是指某个家庭或厂商的一项经济活动给其他家庭或厂商无偿地带来好处,显然,这项经济活动的私人利益小于社会利益,私人成本高于社会成本。

5.外部不经济:是指某个家庭或厂商的一项经济活动能给其他家庭或厂商带来危害。显然,这项经济活动的私人利益大于社会利益,私人成本低于社会成本。

6.公共物品:是指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不能依靠市场机制实现有效配置的产品。

7.私人物品:是指所有权属于个人的物品,是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能够通过市场机制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产品。

8.科斯定理:是一种产权理论,是解决经济活动外部性的重要理论和全新思路。

9.产权制度:是指一系列用来确定每个人相对于稀缺资源使用时的地位的经济和社会关系。

第七章 国民收入核算

1、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本国领土上,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2、支出法:也叫最终产品法。从使用角度考察,GDP是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领土上,在一定时期内居民、厂商、政府和国外部门购买最终产品的支出总额。

3、收入法:又叫生产要素法。从分配角度考察,GDP是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领土上,在一定时期内生产要素所有者得到的报酬总和。

4、生产法:也叫部门法。从生产角度考察,GDP是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领土上,在一定时期内各部门或行业增值的总和。

5、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名义GDP:是指按当年市场价格计算的一年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价值。

6、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实际GDP:是指按不变价格计算的GDP

7、国内生产净值NDP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领土上,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净值,即新增加的产值。

8、国民收入NI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实际收入。

9、个人收入PI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个人从各种来源所得到的全部收入的总和。

10、个人可支配收入PDI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可以由个人支配的全部收入。

11、国民生产总值:是指本国公民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产品和劳务)价值的总和。

第八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1.消费函数:一般是指消费与收入之间的数量关系。

2.平均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占收入的比例。

3.边际消费倾向:是指增加的消费在增加的收入中所占的比例。

4.储蓄函数:一般是指储蓄和收入之间的数量关系。

5.平均储蓄倾向:是指储蓄占收入的比例。

6.边际储蓄倾向:是指增加的储蓄占增加的收入的比例。

7.潜在国民收入:是指充分就业时的国民收入。

8.均衡国民收入:是指小于充分就业时的均衡国民收入。

9.乘数: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量的最初注入量之间的比例。

10.投资乘数:是投资引起的收入增加量与投资增加量之间的比率。

11、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是指国民收入变化量与引起这种变化量的最初政府购买支出变化量的倍数关系,或者说是国民收入变化量与促成这种变量的最初政府购买支出变化量之间的比例。

12、转移支付乘数:是指国民收入的变动量与引起这种量变的转移支付变动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或者说是国民收入变化量与促成这种量变的政府转移支付变化量之间的比例。

13、税收乘数:是指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或者说是国民收入变化量与促成这种量变的税收变化量之间的比例。

14、平衡预算乘数:政府收入和支出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量为政府收支变动量的倍数。

第九章 IS—LM模型

1、投资:指在一定社会实际资本的增加。这里所说的实际资本包括厂房、设备、存货和住宅,不包括有价证券。

2、重置投资:又称折旧补偿,是指用于维护原有资本存量完整的投资支出,也就是用来补偿资本存量中已耗费部分的投资。

3、自发投资:是指由于人口、技术、资源等外生因素的变动所引起的投资。

4、引致投资:是指由于国民收入的变动所引起的投资。

5、资本边际效率: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品在使用期限内预期收益的现值等于这项资本品的重置成本或供给价格。

6、投资边际效率: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是在考虑资本品价格变化条件下,一项资本品在使用期内预期收益的现值等于这项资本品重置成本或供给价格。

7IS曲线:表示产品市场均衡时,国民收入和利率呈反方向变化。

8、货币需求:是指由于各种动机而引起的对货币的需要量。

9、凯恩斯陷阱:当利率低到一定程度时,投机性货币需求对利率的弹性为无限大,人们不再投资或购买债券,而大量持有货币。

10、货币供给:是一个存量指标,即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一时点上拥有的货币数量。

11、基础货币:是指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通货总和,即为公众、厂商与银行的现金总额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之和。

12、派生存款:指银行由发放贷款而创造出的存款

13、存款乘数:是指存款总额(即原始存款与派生存款之和)与原始存款的倍数。

14、货币乘数:又称货币创造乘数,一般是指由于基础货币创造的货币供给为基础货币的倍数。

15LM曲线:表示货币市场均衡时,国民收入和利率呈同方向变化。

16IS—LM模型:是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一般均衡的模型,也是反映在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条件下国民收入和利率关系的模型。

第十章 AD—AS模型

1.总需求:一般是指全社会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水平条件下,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

2.总需求曲线:总需求函数的几何表示,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3.总供给:一般是指全社会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水平条件下的总产出或总产量。

4.总供给曲线:总供给函数的几何表示,是一条先平行于横轴,后向右上方倾斜,最后垂直于横轴的曲线。

5.总供给总需求模型:是指把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放在一个坐标图上,用以解释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模型。

第十一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

1.失业率:是指失业人数占就业人数与失业人数之和的百分比。

计算公式:

2.摩擦性失业:是指劳动者正常流动过程中产生的失业。

3.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化,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在职业、技能、产业、地区分布等方面的不协调所引起的失业。

4.周期性失业:是指因劳动力总需求不足所引起的失业。

5、自然失业率:指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形成的失业率

6、奥肯定律:实际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则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2个百分点。或者说,实际GDP比潜在GDP2个百分点,则实际失业率比自然失业率上升1个百分点。

7.通货膨胀:是指商品和劳务价格水平的普遍、持续上升。

8.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是指社会总需求增长过快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普遍、持续上涨。

9.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条件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价格水平的普遍、持续上涨。

10.菲利普斯曲线:是表示通化膨胀率(或货币工资增长率)与失业率之间相互关系的曲线。

11.滞胀:是指通货膨胀率上升时失业率也上升的现象。

第十二章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1.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改变财政收入和支出来影响社会总需求,以便最终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2.税收:是指政府为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

3.财政赤字:又称预算赤字,是一国财政年度支出超过年度收入的差额。

4.挤出效应:由政府支出增加引起利率上升,使投资或消费减少、总需求减少,导致均衡收入出现抵消性下降的情形。

5、货币政策:一般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来调节货币供给量以实现经济发展既定目标的经济政策手段的总和。

6、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购买或售卖政府债券,从而影响利率和货币供应量以达到既定目标的一种政策措施。

7、再贴现:通常市场经济国家把中央银行给商业银行的贷款叫再贴现。

8、再贴现率:中央银行给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

9、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占商业银行吸收存款的比例。

第十三章 开放经济与对外经济政策

1.对外贸易乘数:是指国民收入变化量与引起这种变化量的最初出口变化量的倍数关系,或者说是国民收入变化量与引起这种量变的出口变化量之间的比例。

2.经济开放度:衡量一国经济开放程度的指标,是进口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比例。

3.国际收支平衡表: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与所有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交往收支状况的统计报表。

4.汇率:是指用一种货币表示的另一种货币的价格,即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的交换比率。

5.固定汇率制:是指把各国货币的兑换比率稳定在一定幅度之内的一种制度。

6.浮动汇率制:是指一国政府对汇率不予固定,听任外汇市场上本国货币的兑换比率浮动的一种制度。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42ad1cbde80d4d8d05a4f46.html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