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修一知识点[很全]

发布时间:2019-05-12 06:48:2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第一单元 梭伦改革

1.改革背景

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之间尖锐矛盾:

表现:

1)在政治上,贵族占据首席执政官等重要职位,把持作为最高决策机关、监察机关和审判机关的长老会议,架空作为最高权力机关的公民大会。

2)在经济上,贵族通过高利贷、土地兼并等方式盘剥平民,以致平民无力还债成为六一汉,直至全家沦为债务奴隶。

3)贵族在政治上的专横和经济上的压榨激起平民的反抗,导致雅典政局动荡不安

雅典城邦工商业奴隶主阶层与贵族之间尖锐矛盾:

理解:公元前8世纪以后铁农具的广泛使用,雅典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以及手工业的发展和商业贸易的繁荣,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形成和壮大以及由此导致的雅典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情况

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立志各改革,振兴城邦:

主观条件:雅典的社会动荡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萨拉米斯岛问题显示出统治者腐朽无能,激起了工商业奴隶主和广大平民的愤恨,梭伦疯诗人事件激起了雅典人的爱国热情和民族尊严。公元前600年左右,梭伦被任命为指挥官,夺回了萨拉米斯岛,声望大增,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并被授予仲裁人立法者的权力,进行改革

2.目的

1)直接目的:消除矛盾,稳定雅典的社会秩序

2)根本目的:振兴城邦,维护奴隶主统治

3.内容

1)颁布解负令

下令取消一切债务,禁止以土地和人身做抵押

将广大平民从债务奴隶制的枷锁中解放出来,成为享有自由权利的公民,形成了民主政治必须具备的公民群体

2)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目的是为了打破贵族的世袭特权;原则是按财产的多少划分四个等级,财产越多,等级越高,享受的权利越多,所要尽的义务也越多

并未实现公民之间的真正平等,打破了贵族依据世袭特权垄断官职的局面,使工商业奴隶主分享了政治权力,也使下层平民获得了一定的公民权利

3)改革国家权力机构:

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

大大提高了广大公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削弱了贵族长老会议的权力

组成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执掌最高统治权

打破了世袭贵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使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有权参与到政治管理中来

设立公民陪审法庭作为最高司法机关

打破了贵族对司法审判权的长期垄断

4)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农业:禁止粮食出口,抑制粮价;改进水渠灌溉系统,提倡种植经济作物;鼓励橄榄油等经济作物出口

打破了世袭贵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使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有权参与到政治管理中来

手工业:规定凡雅典公民必须让儿子学一门手艺,吸引鼓励有技术的外国人迁居雅典

大大推动了雅典奴隶制经济的发展,为民主政治奠定了经济基础

商业及其他:改革币制和度量衡;确定私有财产继承自由的原则;倡导节俭,抑制奢侈浪费;惩罚游手好闲之徒

规定个人所能占有土地的最大限额和遗嘱法。废除了许多严刑峻法,制订了一些新的法律

4.意义

进步性:

1)经济方面: 部分的减轻了平民的负担,平民的人身自由得到法律保障,为雅典民主的形成打下了牢固的阶级基础。鼓励发展工商业有利于提高雅典在对外贸易中的竞争力。

2)政治方面:社会矛盾得到缓和,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赋予平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为政治民主化开辟了道路。

局限性:

其中庸原则决定了改革的不彻底性,按财产划分等级限制了平民参与高级管理的机会;不能完全满足平民阶层的政治经济需求。

5.性质:奴隶主性质的改革。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1.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必然性

1)生产力发展,封建经济产生。

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耕作技术的提高铁器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兴修水利(秦国的都江堰和郑国渠)。农田施肥。

手工业:,冶铸业有了划时代的发展。纺织业也有了较大的发展。战国时的制漆工艺,已经采用夹纻技术。

商业日趋活跃:商业发达,各地土特产品相互交流,中原市场繁华。并且出现了繁华的商业中心。

2)新兴地主要求改革奴隶制度。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出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社会的发展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强化专制统治。

3)诸侯兼并战争频繁。

4)百家争鸣,思想大解放。

2.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

1)管仲在齐国改革。

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的好坏征收赋税

2)鲁国 AD594

实行初税亩履亩而税,既按亩收税,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

3)李悝在魏国改革。

实行尽地力之教、推行平籴法、制定《法经》

4)吴起在楚国改革。

主张限制和削弱贵族势力、整顿吏治和改良社会风气

3.商鞅变法的背景

大背景: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秦国背景:

1)秦国比中原各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都要落后

2)秦国的历史机遇:晋国分裂,士人、说客追求建功立业

3)有利条件:国君权力比较集中;法家学说得到认同;当地民风质朴、尚武精神充斥等

4)秦孝公求贤若渴。商鞅来到秦国,秦孝公重用商鞅,主持变法。

4.改革措施

1)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

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提高了他们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稳定财政收入;提高生产积极性;增强经济实力

3)统一度量衡

便利各地的经济的交流和发展。

4)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

打击了贵族的特权,树立地主阶级优势,提高军队战斗力。

5)严格什伍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

保证了社会统治秩序,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和统治

6)普遍推行县制

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

7燔诗书而明法令

加强了思想控制.但极端压制了人民的思想,对于我国文化典籍也是一种摧残。实质是文化专制

8)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强行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进一步发展了小家庭生产,有利于国家赋税、加强了秦国的集权统治。依照中原地区的风俗、风尚进行改革,不仅促进了秦国的发展,也有利于民族的融合

5.改革性质

地主阶级的改革

6.改革特点

措施全面,实行最彻底,历时最久,推行力度最大,成效最明显。

7.改革意义

进步性:

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

经济上,从根本上确立土地私有制度,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生机。

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

总之,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局限性:

1、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2、加重对人民的剥削与压迫

3、并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等等)

4、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的秦朝也有消极影响,导致了秦朝的暴政

5、压制工商业发展,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8. 变法成功的原因。

1)顺应了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潮流,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根本原因】

2)商鞅变法的措施全面彻底

3)秦孝公的大力支持【政治保障】

4)有利的经济环境;开放的政治机制;切合国情的立法;新型地主阶级的领导。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1.改革背景

1)一个政权,北魏

创造了一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为各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

吸收汉族先进的文化,从而成为以后孝文帝改革的社会基础与思想基础。开始了封建化的进程,民族融合趋势加强

2)两个矛盾

阶级矛盾: 宗主督护制,导致广大农民负担沉重,苦不堪言,

民族矛盾: 统治者没有处理好与经济文化相对先进的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致使矛盾日益尖锐,严重威胁北魏统治的稳固。

3)三个人物

拓跋焘:统一黄河流域

冯太后:促使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对汉族文化传统、习俗及其深邃丰富的内涵,十分敬佩和仰慕。对他后来推行的改革有着深刻的影响

孝文帝:孝文帝深刻意识到本民族及政权的落后性,坚定了他改变鲜卑旧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信念

2.改革措施

前期冯太后主持:

1)制定管理俸禄制,整顿吏治。

北魏吏治得到改善,农民赋役负担减轻,北方农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2)推行均田制【最根本措施】

生产积极性提高,同时大片荒地被开垦,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推动着鲜卑族经济的转型,加强了民族大融合

3)设立三长制【基层行政组织】

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地控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4)推行新的租调制【与均田制相适应】

使农民负担大为减轻,许多受庇于豪强的农民也纷纷转向政府,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后期孝文帝改革:

迁都洛阳:

原因:1、在政治上,平城保守势力强大,民族隔阂相当深。

2、在经济上,气候恶劣,粮食供给经常出现困难;

3、军事上,时受柔然骚扰,很不安全;

4、地理上,地处偏僻不利于对整个中原地区的统治

5、洛阳农业发达,交通便利,乃历史故都。

目的:为了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实现南北统一的愿望。

影响:孝文帝借迁都打击了保守势力,保证了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洛阳再次成为北方政治、经济的中心。迁都洛阳,为孝文帝进一步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移风易俗:

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

影响:

使鲜、汉两族进一步融合,对加强民族联系,缓和民族矛盾,促进民族融合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它提高了鲜卑人的文化水平,有利地推动了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的转化,大大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结束南北分裂奠定了基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3.改革作用

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表现:农业:荒地得到开垦,粮食产量提高,人口增加,耕作技术提高,畜牧业发达。

手工业:民间和官办手工业发展快,绢布产量增加且工艺精湛,北方青瓷出现

商业:洛阳出现许多大市场,货源充足,交易活跃,对外贸易达西方国家

影响:1、推动了鲜卑族的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的转型,增加了国家收入

2、使孝文帝进一步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加速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巩固了封建统治

3、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等少数民族成为汉族一部分,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新鲜血液。

政权封建化的加速:

统治者尊儒崇经,兴办学校;恢复汉族礼乐制度;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对北魏的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民族的交流与融合(最重要)

生产方式农耕化;风俗习惯汉族化;社会制度封建化。

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1.改革背景

1)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

阶级矛盾: 土地兼并严重,农民反抗不断。

民族矛盾:辽和西夏的威胁。

2)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集中军权:设立不同的机构管辖军队调兵权与领兵权的分离,实行更戍法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训练不精,【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集中行政权:设立参知政事,枢密院,三司使。分割相权; 让文官做地方知州,设立通判,分化事权。【冗官,办事效率低】

集中财权:设立转运使,削弱地方势力,铲除了长期藩镇格局的局面。【地方弱】

集中司法权:中央派人到地方做司法人员。

3)庆历新政

整顿吏治 【范仲淹,富弼】

改革措施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由于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变法阻力大。改革失败

2.改革措施

富国:

1)青苗法:

大大增加了政府收入;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争议最大)

2)农田水利法:

水利工程广为修建,保证了灌溉;耕地面积增加,农业生产发展,政府税收增加。

3)免疫法(募役法)

农民从劳役中解脱出来,保证了劳动时间,促进生产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4)市易法:

这就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5)方田均税法:

清丈出大量隐瞒土地,增加了政府收入;部分农民免除赋税,得到实惠。

6)均输法:

减轻了纳税户的额外负担,限制了富商大贾对市场的操纵和对民众的盘剥,便利了市民生活

强兵:

1)保甲法:

加强了农村封建统治秩序,维护了农村社会治安;建立了全国性的军事储备;节省了大量的训练费用

2)保马法:

马匹的质量和数量提高;政府节省了大量养马费用

3)将兵法:

改变了兵将分离的局面加强了军队战斗力

4)设军器监:

武器质量和产量都提高

取士:

1)改革科举制度

2)整顿太学

3)为才用人

有利于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为变法造了舆论,有利于改革的推进

3.改革作用

进步性:

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促进了北宋军事实力的增强。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局限性:

地方官追求政绩,强制农民借贷;利息偏高,成为借贷者的沉重负担。

4.变法失败的原因

1)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主要原因】

2)用人不当,出现危害百姓的现象;

3)变法内部分裂,宋神宗后期的动摇。

4)指导思想有误,违背经济发展规律。

第五单元 欧洲的宗教改革

1.改革背景

天主教的神权统治:

原因.

1、中世纪天主教加强对教会的整顿,和封建王权争夺势力,以征服异教徒组织十字军东征

2、加之欧洲封建王权衰落,使欧洲的天主教会占据了支配地位。

表现.

经济方面-天主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占据了天主教世界土地的1/3,并向民众征收什一税、兜售赎罪券等方式搜刮钱财

政治方面-教皇鼓吹教权高于王权,不断地干涉各国的政治

思想文化领域-垄断教育、思想、文化和舆论机构,成为封建统治阶级和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宗教异端运动:

事件.

起源:12世纪后期法国南部的异端运动

高潮:14~15世纪的英国人威克里夫的异端学说;捷克人胡司对教会的批判。

作用.

对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提出了有力的挑战,反映了市民阶层争取政治权利、发展工商业经济的要求和改革教会的愿望,对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向近代过渡的西欧(社会根源)

14-16世纪,西欧开始向近代过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封建生产方式开始瓦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国家的贸易殖民扩张,文艺复兴运动等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根本原因】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形成,要求分享政治权利,建立民族国家。

反对教会的腐败【直接原因】

2.改革

1)马丁路德改革

【原因】四分五裂的局面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导火线】教廷在德意志兜售赎罪券。

【内容】 因信称义(信仰得救);简化宗教仪式,廉价教会;神职人员可以结婚生子;圣经至高无上;人人都能与上帝直接沟通;王权高于教权;;建立本民族教会。

【影响】

将圣经翻译,有利于宗教改革的拓展,也促进了德意志民族语言的发展。

教随国定的原则,是的路德派取得合法地位。

这场改革首次在天主教神权统治体系中打开一个缺口,为欧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

2)加尔文宗教改革

【背景】加尔文受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和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影响。

【内容】先定论,圣经为最高权威,反对教皇权威;简化宗教仪式;直接与上帝沟通;废除主角制度,代之以长老制;政教合一。

3)亨利八世宗教改革【自上而下 。加强王权,削弱教权】

通过至尊法案,打击教会势力。

3.改革影响

打击了天主教在欧洲的神权统治,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的高涨和民族归家的发展。

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摧毁了天主教在欧洲的精神独裁,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六单元 默罕默德阿里改革

一、改革背景

内忧:马木路克反动势力统治

外患:英法相继完成资产阶级革命,进行侵略

二、改革措施

时间:1805*****19世纪40年代

1、改革土地制度

废除包税制,没收违规宗教地产,确立土地私有制度

【有利于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2、促进经济发展

农业:兴修水利,疏通旧沟渠,开挖新运河,加固修筑各类堤坝,推广改良农具,引种新的农作物品种,棉花

【大大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加上土地制度和税收的改革,提高了宁明的生产积极性,耕地面积迅速扩大,提高经济效益,为其他改革奠定经济基础】

工业:大力发展官办工厂,初步建立埃及的民族工业,重点发展军事工业。引进西欧国家技术、设备、人才和资金。限制私营手工业生产

【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军队的强大,客观上促进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埃及历史的进步】

3.政治,文化军事改革

政治:

歼灭了残余的马木路克;削弱了宗教长老阶层的势力;确立高度的中央集权(设立中央机构国务会议和咨议会,建立省县乡村各级行政机构);

【巩固了国家政权为改革奠定了基础;结束了埃及长期的分裂和割据局面,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实质维护其封建专制集权】

文化:实行开放政策,学习西方先进政策。创办学校;外聘专家;选派留学生;出版翻译学术著作和普通读物;创办了阿拉伯文的报纸

【推动了埃及文化事业的发展,为自己培养了各类人才,传播了西方科技文化】

军事:改造旧军队,建立新式军队,实行征兵制,建立军事学校,建立海军。

【使得埃及的军事实力空前提高,为对外扩张奠定了基础】

19世纪40年代后期,阿里以发展经济为核心的全面改革已告失败

三、改革后果

失败

内因(局限性):封建王朝的封建的专制性和扩张性。大压迫剥削民众、统治残暴,民不聊生,起义暴动。不断连续的扩张,使埃及元气大伤,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这就动摇着阿里政权的根基。同时抑制了缓慢成长的埃及资本主义因素

外因:列强的插手和干涉。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的西欧以囊括世界为己任,埃及必定成为列强扩张对象的重要选择,列强宁可维持腐朽的奥斯曼土耳其,也不愿埃及在中东地区称霸,以避免成为他们拓展殖民地的障碍

性质:是有利于埃及近代化发展的封建改革(未能对生产关系和政治体制进行根本性改造)

意义:

1、政治上结束了埃及长期动乱、分裂、割据局面,确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体制。

2、经济上推进了近代化进程,提高了生产力,发展了农业、商业,建立了近代工厂,使长期停滞的埃及社会焕发了生机活力,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这些都为埃及的经济独立、制止西方资本的大规模渗透奠定了较坚实的基础,客观上促进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埃及历史的进步。

3、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强,壮大了国力,使之成为维护独立主权的坚强后盾。使埃及实际上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推迟了欧洲列强侵占埃及的进程

4、文化上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促进了文化繁荣。

第七单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一、背景

政治上: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统治的基础受到严重威胁(主要)

经济上:农奴制使俄国资本主义缓慢发展,与西欧国家差距很大

社会上:革命民主主义者积极发动武装起义,准备推翻俄国农奴制。新思潮的涌动

军事上: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改革目的:

直接:化解日益激化的矛盾,增强国力,重振俄国的大国威望

根本:巩固统治,维护沙皇专制政权

时间

1861年俄历二月十九日(公历33日)亚历山大二世正式签署一系列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和宣言,史称二一九法令

二、改革措施

二一九法令

农民获得人身自由权;农民通过赎买获得份地,但付清赎金之前需须负担一些临时义务;加强了村社制度加强对农民的管理;

三、评价

进步性

1、促进了俄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改革使广大农奴获得人身自由,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改革后很快出现农民分化,从而产生农业资本主义)

2、促进了俄国工业资本主义有了迅速发展(提供了必需的劳动力、市场和资金)

总之:改革使俄国的生产关系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了生产方式由封建性向资本主义方式的过渡,是俄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局限性:

原因:二一九法令实际上是妥协的产物。这次改革没有改变沙皇专制主义的本质,沙皇只是在形势所逼下作了一些让步

表现:

1、不彻底性:农民很大程度上仍被束缚在土地上,贵族地主土地所有制仍然存在,封建剥削方式在农村继续保留

2、掠夺性:解放后的农奴被剥夺得一干二净

3、欺骗性:改革远远没有满足农民的要求,而且农民大量的土地和金钱被地主夺去,改革后农民土地比原来还少,无法维持生计,只得重新佃种地主土地,受到更大的盘剥与奴役

影响:1、它以牺牲农民利益来发展资本主义,必然给发展中的资本主义带来不良影响(特别不是利于国内市场的扩大)

2、社会矛盾依然尖锐,农民暴动和起义不断

性质:由沙皇政府和贵族地主阶级主持进行的一次自上而下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四、作用

经济

1、促进了俄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2、促进了俄国工业资本主义有了迅速发展

政治

1.参照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模式,建立了近代政治体制:建立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有利于政治的民主化

2.参照西欧模式进行司法改革,建立近代司法制度:进行无等级审判,还建立了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实行公开审判。有利于法制化的发展

军事

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系:缩短服兵役的期限;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加强对军官的培训。有利于军事的近代化。带有一定的军国主义色彩

第八单元 日本明治维新

一、历史条件

1.德川幕府的统治

1)统治制度,激化了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农民无法承受沉重的剥削和压迫,起义不断;工商业者也不满严格的限制和掠夺;中下级武士阶层地位恶化,迫于生计,不得不从事商业和手工业,逐渐产生了反抗思想。1837年大盐平八郎起义表明日本封建社会统治基础已开始动摇

2)采取锁国政策 阻碍了日本社会经济和新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3)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19世纪上半期,新的生产方式的出现,从根本上动摇了幕府统治基础,为明治维新准备了一定的社会经济前提

2.黑船事件

1853年,美国海军佩里到日本。1854年,鉴定《日美亲善条约》。英、俄、法等国也效仿美国迫使日本允许开国通商、享有领事裁判权、片面的最惠国待遇和设租界及协定关税。

打开了日本的大门,使日本陷入半殖民地危机。

3.日本社会危机加剧

欧美国家廉价产品倾销日本,在从日本运回原材料。使得日本经济混乱,农民起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社会危机加强。

客观上刺激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大名们看到幕府的软弱无能,开始采取自强的改革措施,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日本社会的变革奠定了基础。

二、倒幕运动和明治政府的成立

1尊王攘夷

原因:外国势力的入侵,导致民族矛盾的加剧;幕府统治者对外妥协和对内镇压

时间:1860-1863.8

口号:尊王攘夷就是尊奉天皇,赶走外国侵略者。攘夷是核心

领导与主要参与者:尊攘派。以中下级武士为主体(高杉晋作的骑兵队

结果:失败,原因:尊攘派对幕府存有幻想,没有明确提出推翻幕府的要求;幕府对尊攘派的严厉镇压以及西方列强的围攻

2.倒幕运动的兴起

原因:尊王攘夷运动的失败,使尊攘派认识到要克服民族危机,建立富强国家,必须推翻幕府的统治

目的:推翻幕府的统治

时间:1866--1869

领导:倒幕派: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

根据地:西南强藩:萨摩、长州、土佐

过程:

倒幕派利用年幼的明治天皇的名义武装倒幕;

幕府将军德川庆喜为消除倒幕派讨伐的借口,上奏要求把政权奉还给天皇,这就是所谓的大政奉还

大政奉还后,幕府仍拥有实权,时刻准备反扑。倒幕派为了真正掌握国家的政权,决定彻底打败幕府,史称戊辰战争;

1868年鸟羽、伏见战役,打败幕府军队;

庆喜不战而降。德川幕府名实俱亡;

经过一年的征战,才最终彻底打败幕府,结束了战争。

结果:1868新政府改元明治1869年,政府从京都迁到东京为在日本实行一系列的资产阶级改革准备了条件。

三、明治维新

1.废除旧体制:

1)废藩置县:这彻底结束了封建割据局面,统一的中央集权政府开始建立起来,为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2)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四民平等:建立了一种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体制;

2.发展新经济

1)币制改革:以金本位的纸币日元作为全国唯一货币;

2)改革土地制度:

内容: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影响:提高了土地所有者经营农业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3):改革地税

内容:一律按地价的3%向土地所有者征收土地税,并以货币税取代原来的实物税;

作用:推动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为国家工业化政策提供了保障;

4殖产兴业

内容:

利用政府力量引进技术和设备,创办样板企业,供私人企业效仿;

由国家兴办近代交通通讯事业,为工业发展奠定基础;

利用政府力量大力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

影响:

在政府示范企业的刺激和政府的扶持下,日本出现了兴办工业的热潮。至19世纪90年代初日本初步实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

3.倡导文明开化

派遣留学生,翻译西方著作;进行教育改革,建立近代教育体制;生活习俗推进西化。

4.建立新军队

实行义务兵役制,取消武士垄断军事的特权,建立常备军,建立军事学院,

皇军只向天皇负责,不受内阁干预。

局限:效忠天皇(皇军),接受武士道教育,封建军国主义色彩,使日本迅速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四、走向世界的日本

1.1889宪法

1)背景:

明治维新期间,农民负担严重,许多地方发生暴动;

中小地主也认为改革地税实际上是政府搜刮农民的钱,用于发展支持工业,损害他们的利益;

中小资产阶级不满政府对大资本家的扶持。

于是,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一中小资产阶级和地主为主体,掀开了自由民权运动

农民暴动和自由民权运动,是统治者意识到有必要进行改革。

2)改革措施:

①1885年,日本实行内阁制,伊藤博文为第一内阁首相。

②1889年,颁布《日本帝国宪法》,军国主义色彩浓重。

宪法宣布日本实行君主立宪制,但有又称天皇神圣不可侵犯,它实际上享有绝对权力,规定臣民享有一定权力。

宪法规定日本议会分为贵族院和众议院。贵族院由皇族、华族和天皇任命的敕选议员组成,它实际上是大官僚、大财阀和大军阀等特权阶层的代表机关;众议院由选举产生,按照选举法,只有直接缴纳一定国税的人年满25岁的男子才有选举权,30岁以上的男子才有被选举权。日本的议会没有独立的立法权,议会的立法必须经天皇批准方能生效,

宪法规定设立内阁和枢密院。由国务大臣组成的内阁对天皇负责,对议会只负有道德上的责任。枢密院,它由天皇敕选的元老”“重臣组成,独立于议会和内阁之外,在政治上居于特殊重要的地位,实际上是最高决策机关。

3.对宪法的评价

宪法是具有浓重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宪法。

它承认了人民的权利,形式上确立了三权分立。

它确立了日本天皇制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的统治秩序,巩固了日本近代天皇制度,但仍有大量封建残余。

2.崛起为东方强国

19世纪90奶奶带初,日本初步实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

1894年,日本与英国签订条约,英国同意放弃过去不平等条约。 20世纪初,日本完全废除西方列强强加的不平等条约,获得国家主权独立和完整,并逐步成为帝国主义列强一员。

3.踏上对外扩张之路

1872年,日本迫使琉球岛国王宣布自己是日本的藩属。两年后,日本进攻台湾,迫使清政府赔款。1879年日本正式吞并琉球。

1876年,日本入侵朝鲜,与朝鲜签订《江华条约》。

1894年, 日本挑起中日甲午战争,打败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

1910年,朝鲜完全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一、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1.《马关条约》的签订与民族危机的加深

1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以后,日本势力开始侵略中国; 欧美帝国主义列强对中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的阶段。

2)政治性贷款;抢夺路权 ;开采矿山;开办工厂;开设银行。 西方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3)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中华民族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

2.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清政府偿还借款,并加紧搜刮百姓,各地的自然灾害等;

措施将沉重的负担转移到人民身上,是的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更加激化,统治危机进一步加剧。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19世纪末, 由于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爱国工商人士发出实业救国呼声;以及清政府调整工商政策,放宽了对民间半场的限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出现了新的时期。

二、维新运动的兴起

1.早期改良思潮

19世纪70年代,随着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产生了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

王韬,薛福成,郑观应。

主张:发展资本主义,振兴工商业,与外商商战;君主立宪制。

2.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

康有为,1888年第一次上书光绪帝;提出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的发展理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思想特点:儒家思想与西方政治学说相结合

3.公车上书和强学会

18954月,签订《马关条约》引起各界人士反应。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提出拒和迁都变法的主张。-公车上书。

是的为新思潮发展为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

康有为在北京上海等地创办《中外纪闻》;18958月,在北京成立强学会(以研究西学,交流变法为宗旨)。

1896年,被查封。

4.梁启超与《时务报》

18968月,《时务报》在上海创办。梁启超为主笔。

发表《变法通议》,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改革科举制度;发展近代工业。

1897年,谭嗣同发表《仁学》。陈宝箴创办时务学堂;严复创办《国文报》,介绍天演论。

维新变法倡导里学会,办报纸,兴学堂的活动起到了启发民智,组织力量和制造舆论的重要作用。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得到广泛传播,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

三、百日维新

.救亡与变法的呼声

1)在1897年,德国抢占胶州湾;俄国抢占大连旅顺;跌日年,法国租借广州湾;英国租借新界的地区和威海卫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险。

2)中国人民展开了反侵略,反瓜分的斗争,资产阶级维新运动从理论阶段转入政治实践阶段。

3)康有为上书光绪帝,《上清帝第六书》。随后呈现《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帮助光绪帝进一步坚定开展变法的决心。

41898年,康有为在北京组织保国会。保国保种保教。在各种改革力量的推动下,维新变法形势进一步高涨。

2.百日维新

1898年,6.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

内容:

政治:

许臣民上书言事;举荐人才;精简机构,裁撤冗员;取消旗人特权。

使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权

经济:鼓励发展农工商业;创办国家银行;编制国家预算和决算;举办邮政。

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文教:废八股;创办各种学堂;派人留学;准许民间办报;设译书局。

有利于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军事:按西法武装训练新式军队,添造军舰。

增强国防力量

作用: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

局限性: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制定宪法等政治主张(原因)

四、戊戌政变

1.阶段一:

旧:慈禧解除了翁同龢的军机大臣职务,任命亲信荣禄为直隶总督。除陈宝箴等个别人以外,官员大都对新政或明或暗的抵制。新政机构建立,大都被守旧势力把持,形同虚设。

新:光绪帝任命军机四卿。谭嗣同,刘光第,杨锐,林旭。

2.阶段二:

旧:荣禄等人暗中勾结,密谋有慈禧训政,结束光绪帝主政,扑灭新政的目的。

新:光绪帝召见袁世凯,企图拉拢他。但他却暗中与慈禧相勾结。维新派竭力游说外国公使和传教士,但无结果。

3.阶段三:戊戌政变

旧:9.21日,慈禧宣布临朝听政,发动政变。将光绪帝囚禁,搜捕康有为等人。下令逮捕军机四卿和其他魏新人士,戊戌六君子被杀。政变后除京师大学堂被保留,其他措施全部取消。

新:9.15日,光绪帝受慈禧训斥,召见杨锐商量对策。9.18日,谭嗣同夜访袁世凯。维新派奏请光绪帝联合英日。9.20日,光绪帝接见伊藤博文。

4.失败原因

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太过弱小,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

其他原因:缺乏坚强组织领导;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光绪帝和少数帝党官僚;对帝国主义列强抱有幻想。

5.历史意义

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维新派一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希望通过改革是汇总过独立,走上民主于富强,摆脱帝国列强的欺凌,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

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 政治上变封建为君主立宪,经济上提倡近代工业,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猛烈抨击,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是中华文明发展的宝贵财富。

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中国戊戌变法失败原因比较简表

社会背景

日:

1)资本主义发展的水平高于中国日本商人、资本家和新兴地主逐渐成为一种政治力量,迫切需要政治上的统治地位2)封建统治相对薄弱,在幕藩体制下,大名还有一定的独立性,并且到幕末时,大名、将军,武士因财政状况恶化而由封建社会的支柱转变为反幕府的力量,幕府成为众矢之的。

:

1)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先天不足,后天畸形(2)中外反动势力勾结使封建统治势力强大。

群众基础领导力量

日:倒幕派掌握实权,得到人民拥护,部分大名支持,建立倒幕基地,武装推翻幕府。

中:民族资产阶级尚未形成一支强大的政治力量,仅仅是一些知识分子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不敢发动群众,维新派力量小。

改革的进程

日:明治维新是在倒幕派推翻德川幕府,建立新的政权后发布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执行了符合国情的政策,强制推行,大刀阔斧改革。

中:戊戌变法前没有经历政权的变动,变法者不仅手中无实权,无兵权、无财权而且在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前提下进行,变法法令如一纸空文,各地阳奉阴违。

国际环境

日:(1)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西方各大国皆忙于自己的事务,对日没有一致的政策(2)列强列强集中侵略中国,中国等亚洲反殖民主义的斗争牵制和削弱对日本的入侵和干涉。 中:(1)帝国主义时期;迫切需要扩大海外市场和殖民地(2)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高潮。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415d327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ffd1a28.html

《历史选修一知识点[很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