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思修考试重点整理

发布时间:2019-09-28 09:09:5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复习要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内容: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科学内涵:(1)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灵魂,核心)(2)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主题)(3)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精髓)(4)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基础) 

第1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1.理想的涵义与特征?P21
1)含义: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2)特征: 目标性 现实可能性 超前性 阶级性 时代性 差异性 实践性

2.信念的涵义: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理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

3. 理想信念的作用:
宏观:(1)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2)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3)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
微观:(1)引导大学生做什么人。(2)引导大学生走什么路。(3)激励大学生为什么学。

4.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1)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2)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3)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5.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立志当高远 立志做大事 立志须躬行 P32

6.认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1)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过程。(2)正确对待实现理想过程中的顺境与逆境。P34

7.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1)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是实现理想的思想基础。(2)坚定的新年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3)勇于实践、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P36

第2章 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民主精神

1.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 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2.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 1)爱祖国的大好河山。(2)爱自己的骨肉同胞。(3)爱祖国的灿烂文化。(4)爱自己的国家。

3.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1)热爱祖国,矢志不渝。(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3)维护统一,反对分裂。(4)同仇敌忾,抗御外侮。

4.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2)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3)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4)爱国主义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5.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2)团结统一。(3)爱好和平。(4)勤劳勇敢。(5)自强不息。

6.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弘扬中国古代民族精神,更要弘扬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伟大民族精神。

7.爱国主义与弘扬时代精神:
时代精神的内涵:(1)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2)改革创新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3)改革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4)改革创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弘扬时代精神:(1)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必须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2)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要自觉投身于改革创新的伟大实践。

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1.世界观与人生观P64
世界观:人们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它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1)世界观决定人生观。(2)人生观对世界观的巩固、发展和变化起着重要作用。
人的本质:马克思:“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人生目的涵义及作用P65
(一)涵义:人生目的是指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对“人为什么活着”这一人生根本问题的认识和回答,是人在人生实践中关于自身行为的根本指向和人生追求。
(二)作用:(1)人生目的决定人生道路。(2)人生目的决定人生态度。(3)人生目的决定人生价值标准。

3.人生态度与人生观:
人生态度: 人们通过生活实践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意愿。
影响人生态度的因素: 认知 情感 意识
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是人生观的表现和反映。
端正人生态度:认真 务实 乐观 进取
否定人生态度:拜金 享乐 个人主义
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内容的人生观

4.价值观与人生价值:
价值观的含义:人们关于什么是价值、怎么评判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等问题的观点。
价值观的内容:1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目标价值,2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事物关于价值的评价标准。
人生价值是一种特殊的价值,是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

5.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
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1)自我价值: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2)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表现为对社会和他人所作的贡献。
联系: 1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2.人生的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基础。

6. 人生价值的标准:
1)根本尺度: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
2)基本尺度:是否以自己的劳动和聪明才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诚奉献,为人民群众尽心尽力服务。

7. 人生价值的评价: 1)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2)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3)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4)坚持动机与效果相统一。

8.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 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掌握应对心里问题的科学方法。(3.合理调控情绪。(4.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进人际交往。

9.促进个人与他人和谐的原则: 诚信原则、宽容原则、互助原则。

第四章              加强道德修养 锤炼道德品质

1.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一)道德的功能:(1)主要:认识功能(道德反映社会现实),调节功能(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时间活动,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功效与能力。(2)其他: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辩护功能,沟通功能。
(二)道德的社会作用(1)道德能够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2)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3)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4)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5)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6)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

2.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
(一)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1)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2)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
(二)以集体主义为原则:(1)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辨证统一。(2)社会注意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3)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
(三)宣传和弘扬共产主义道德:(1)大公无私、公而忘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2)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3)结合实际。

3.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一)科学内涵: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辱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一定社会思想道德原则的规范和表达。具有时代性和阶级性。
(二)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客观要求:(1)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要求。(2)指明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方向。(3)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

4.“八荣八耻”的内容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5.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1)主要内容:爱国守法强调公民应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自觉地学法懂法
用法守法和护法。
明礼诚信强调公民应文明礼貌、诚实守信、诚恳待人。
团结友善强调公民之间应和睦友好、互相帮助、与人友善。
勤俭自强强调公民应努力工作、勤俭节约、积极进取。
敬业奉献强调公民应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服务社会。

6.诚实守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1)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2)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的一项基本道德准则。(3)是职业道德的一项基本要求。(4)是做人的一项基本道德准则。

7.大学生与诚信道德: 1)诚信是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2)诚信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3)诚信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

8.个人品德的特点,功能和作用
1)特点:实践性 综合性 稳定性
2)功能和作用:对社会道德的反站变革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是个人实现自我完善的内在根据。

9.锤炼个人品德首先应加强个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对大学生的要求)
1)应有进行道德修养的强烈动机
2)应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激励,坚忍不拔、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地进行道德修养。
3)应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发扬成绩,克服不足。

10.加强思想道德的方法:(1)学思并重的方法。(2)省察克治的方法。(3)慎独自律的方法。(4)积善成德的方法。(5)知行统一的方法。

11.加强道德修养要自觉向道德模范学习(根本途径:于社会实践相结合/联系)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1.社会公德的基本特征:继承性、基础性、广泛性、简明性。

2. 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1)文明礼貌(2)助人为乐(3)爱护公物(4)保护环境(5)遵纪守法

3.公共生活中的相关法律规范
(一)目的(基本立法精神):在维护公共秩序、保障公共安全、保护公共环境的基本前提下,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利与自由。
(二)作用:指引作用 预测作用 评价作用 强制作用 教育作用

第六章              培育职业精神 树立家庭美德

1.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爱岗敬业 诚实守信 办事公道 服务群众 奉献社会

2.《劳动法》的基本原则:(1)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与兼顾用人单位利益相结合的原则。(2)按劳分配与公平救助相结合的原则。(3)劳动者平等竞争与特殊劳动保护相结合的原则。(4 劳动行为自主与劳动标准制约相结合的原则。

3.婚姻家庭法的基本原则: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保护妇女、老人和儿童的合法权益;实行计划生育;夫妻相互忠实、尊重;家庭成员间敬老爱幼、互相帮助。

4. 结婚的法定条件
(一)必备条件:(1)必须是男女双方完全自愿。(2)必须达到法定年龄:男不得早于22周岁,女不得早于20周岁。(3 必须符合一夫一妻制。(未婚,离婚,丧偶)
(二)禁止条件:(1)禁止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结婚。(2)禁止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的人结婚。
(三)法定程序:要求结婚的男女双方必须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进行结婚登记,符合规定条件的,予以登记,发给结婚证。

第7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1.法律的一般含义:(1)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2)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3)法律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
综合以上三方面,可以将法律定义为: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

2.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1)从法律所体现的意志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2)从法律实质内容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先进性。(3)从法律的社会作用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法律保障。

3.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组成:宪法及宪法相关法 民法商法 行政法 经济法 社会法 刑法 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

4.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1)法律思维方式的含义:按照法律的规定、原理和精神,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习惯与取向。(2)法律思维方式的特征:讲法律 讲证据 讲程序 讲法理(3)培养法律思维方式的途径:学习法律知识 掌握法律方法 参与法律实践

第八章 了解法律制度 自觉遵守法律

1.宪法的特征
1)在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方面。
2)在效力上,宪法的法律效力最高。
3)在制定和修改程序上,宪法比其他法律更为严格。

2.宪法的基本原则
1)党的领导原则。(2)人民主权原则。(3)公民权利原则。(4)法治原则。(5)民主集中制原则。

3.我国的国家制度 国体、政体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1)我国的国家制度主要包括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和基本经济制度等。
2)国体即国家性质,是国家的阶级本质,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政体即政权组织形式,是指掌握国家权力的阶级实现国家权力的政权体制,是形成和表现国家意志的方法。
3)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4.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一)基本权利:(1)平等权。(2)政治权利和自由。(3)宗教信仰自由。(4)人身自由权。(5)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权和取得国家赔偿权。(6)社会经济权。(7)文化教育权。(8)特定主体权。
(二)基本义务:(1)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2)遵守宪法和法律。(3)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4)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5)依法纳税。(6)其他义务。(如夫妻有计划生育义务,父母有抚育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

5.我国的国家机构: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2)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3)国务院(4)中央军事委员会(5)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6)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7)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6.我国的刑事法律制度

1.刑法的概念:刑法就是规定犯罪和刑罚的法律

2.刑法的基本原则:罪刑法定原则 罪刑相当原则 适用刑法一律平等原则

3.犯罪概述:
(一)犯罪构成: 1)犯罪主体: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2)犯罪主观方面:犯罪主体对自己实施的危害行为及其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持有的心理态度(故 意犯罪和犯罪过失);(3)犯罪客体:我国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犯罪行为所危害的社会关系(盗窃的客体是财产权,对象是被盗的东西;(4)犯罪客观方面:(危害行为、危害结果)
(二)排除犯罪的事由
1)正当防卫:1为了保护合法权益(目的条件)2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时间条件)3不能针对第三人防卫4不能明显超过限度,造成重大损害(限度条件);(2)紧急避险
(三)故意犯罪形态:
1)犯罪预备;(2)犯罪未遂: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3)犯罪中止: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4)犯罪既遂
(四)共同犯罪:两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主犯、从犯、胁从犯、教唆犯)

4.刑罚制度
(一)刑罚的体系(1)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2)附加邢(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适用于犯罪的外国趋逐出境)
(二)刑罚的裁量(累犯、自首、立功、数罪并罚、缓刑)

5.犯罪种类:危害国家安全罪,危害公共安全罪,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罪,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侵犯财产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危害国防利益罪,贪污贿赂罪,渎职罪,军人违反职责罪

个别名词解释。

1.理想: 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2.爱国主义: 体现了人们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

3.道德: 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4.个人品德: 是通过个人自觉的道德修养和社会道德教育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

5.社会公德: 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是维护社会成员之间最基本的社会关系秩序,保证社会和谐稳定的最起码的道德要求。

6.职业道德: 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

7.爱情: 是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社会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相互倾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一种强烈、纯真、专一的感情。

8.人生观: 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它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9.公共秩序: 是由一定规则维系的人们公共生活的一种有序的状态,主要包括工作秩序、教学秩序、营业秩序、交通秩序、娱乐秩序、网络秩序。

10.人生态度: 是指人们通过生活实践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意愿。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3e386db5022aaea998f0f5f.html

《大学思修考试重点整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