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肠相通”假说及意义

发布时间:2015-03-25 21:22:3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脑肠相通”假说及意义

张思超

(山东中医药大学 山东 济南 250014

摘要:从三个方面探讨了“脑肠相通”理论假说提出的依据。 认为脑肠肽的发现使假说成为可

能;神经胃肠学的建立为假说开辟了新篇章;脑肠病交互作用的临床报道奠定了假说实践基础。生活

习性、环境的变迁,成为本课题研究的时代需要。假说的提出对于丰富中医整体观、脑肠病的防治有

重要意义。

关键词:脑肠相通;假说;依据;必要性;意义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Hypothesis and Implication of Brain- Intestine Connection

ZHANG Si-chao

Shan dong university of TCMJinan 250014China)

AbstractThe article studies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hypothesis of brain-intestine connection from 3 perspectivessuggesting the discovery of brain gut peptide make the hypothesis possibleAnd the neuro-gastroenterology offers another foundationThe clinical report on the relationship of brain-intestinal disease is the base of this hypothesisThis article also studies the changes in life style and environmentThis hypothesis is vital to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treatment of brain-intestinal disease

Key wordsbrain-intestinal connection hypothesisbasenecessaryimplication

脑为奇恒之府,位置最上,元神所居之地。大肠为传化之腑,腑之最下,糟粕汇集之所。精汁之清藏于脑,不容浊气侵;水谷之浊聚于肠,排出须有时。如此浊气出,精汁藏,则脏腑得养,气机调畅,神乃正常,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言语、运动等均能保持正常有神状态。故提出“脑肠相通”新的理论假说,认为二者在生理上相互促进,病理上相互影响。

1.假说提出的依据

11脑肠肽的发现使脑肠相通假说成为可能

二十世纪,脑肠肽的发现成为研究脑病的亮点,许多胃肠激素存在于脑组织中,而原先认为仅存在于脑组织的肽也在胃肠中发现。Pearsa指出,胃肠道的肽类分泌细胞和脑内的肽类神经元在胚胎发生上是共同起源于神经外胚层的[1]P物质是最早在脑和肠同时发现的神经肽。早在1931Von EulerGaddum在研究体内乙酰胆碱的分布时,意外地发现马脑和小肠的提取物都含有一种活性相同的物质,它能刺激兔离体空肠平滑肌收缩,当时称之为P物质(pomder)。60年代末期,英国的Prarse,意大利的Solcia等阐明了胃肠内许多内分泌细胞的定位、形态、分布及其分泌特点,并证明脑肠这两个部位中的有效物质确为同一分子,它分布于脑内,也存在于消化道管壁的各层。在肠肌神经丛和粘膜下神经丛中有大量含P的细胞体,它对胃肠道平滑肌有很强的刺激作用。近来,又发现了脑啡肽(ENK)神经元、血管活性肠肽(VIP)神经元、生长抑素(SOM)神经元等。ENK神经元存在胃肠道壁内神经元中,VIP神经元分布在胃肠道的所有各层,参与胃肠道的推进运动、括约肌运动、分泌和吸收过程以及局部血液的调节,SOM神经元分布于整个胃肠道,在鱼类、两栖类、哺乳类和人类的胃肠道中都有,它参与蠕动和消化间期运动的调节。从目前的研究资料来看,脑肠肽不论是在胃肠道作为胃肠激素,还是在神经系统作为神经信息的传递物质,在产生、释放和作用等方面,都具有一些共同点,显示了神经系统和胃肠系统之间可能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近几年来在中枢和外周神经元中已发现有50多种肽类物质,具有脑肠双重分布这一特点。

随着脑肠肽概念的提出及研究,发现神经系统与胃肠道之间的起源与功能上,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在消化道与脑之间,可能存在着未知的庞大的联络网,二者可能存在着反馈关系[2]。有人推测,胃--胰内分泌系统,通过脑肠肽影响脑肠轴,很可能是胃肠与高级神经活动有关的物质基础[3]Dockray指出:从比较生物学的研究表明,肽类在脑和胃肠道的双重分布现象早在无脊椎动物及原始的脊椎动物体内存在,表明这是生物进化过程中被机体牢固地保留下来的重要特性之一[4]

12. 神经胃肠病学的建立为假说开辟了新篇章

80年代,研究人员提出肠神经系统(enteric nervous systemENS)概念,人们经过长期研究后才开始接受这个概念,并成为多学科研究的热点。“最近美国科学家研究表明,人生来有颅脑与肠脑两个脑,它们相互作用与影响……能独立活动的肠脑含有神经细胞、神经递质、蛋白质和复杂的环线路”[5]。我国学者从结绳原理、生物波的数学形态和物理构造论述了人体巨系统的解剖构成原理,探讨了中医的整体观念,人体以颈项为分界线,分为颈上人及颈下人[6],上下人存在严格的对称性,以科学的态度总结出以下规律:大脑皮质等于肠壁;下丘脑等于12指肠;丘脑等于胃;松果等于脾;双侧脑室等于双套肠腔;后角等于兰尾腔;第三脑室等于胃12指肠腔等[7]。这充分说明了大脑与消化系统有着解剖上的联系基础。这一发现,为研究人脑开辟了全新的途径。

神经胃肠学研究认为,消化道壁内分布丰富的神经元,它们构成肠神经系统,像一个“小脑”具有独立调节消化道的运动、分泌、吸收、血流及水电解质转运等功能,而决不是一个神经系统的中继站,因而将其称为肠脑,正如Wood所论述的“20世纪在对肠神经系统综合功能神经生理基础的了解方面的进展支持这样一个结论:即该系统的功能犹如一个小的脑一样,与中枢神经系统有关的大多数功能在肠神经系统中都能发挥”[8]。肠脑与中枢相比,其结构较中枢更为简单、弥散且粗糙。

13脑肠病交互作用的临床报道奠定了假说实践基础

131肠病与中枢相关性的西医认识:研究表明,功能性肠疾病的最重要因素是神经系统的机能障碍。这些疾病可能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与胃肠道之间的交互作用发生改变所致。流行病学依据表明,在有消化道症状的病人中,本病约占50%~70% [9]。如:①肠激惹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大量研究表明,IBS病人与社会心理因素密切相关,是全身功能变化导致的肠运动功能紊乱。心理病理及/或脑肠反馈心理上压力的反应是IBS的病理生理基础[10]。本病采取心理治疗,对2/3病人有效。②功能性便秘:老年人发病率明显升高。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本病存在着心理学基础。美国学者发现有精神分裂症或严重抑郁症的人群中患此病人数远远高于预期估计。治疗方法之一就是要放松精神,进行排便训练,饭后立即试图排便,对本症有益。③盆底肌协调障碍:是指盆底结构包括直肠、提肛肌以及肛门肌、外括约肌等神经或肌肉异常引起的几组综合征。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排便困难或失禁以及盆底压迫感、疼痛等。在慢性便秘中,本病占30%~50%。有研究认为,精神焦虑导致盆底肌肌张力过高,是盆底肌协调障碍的原因。④其它:如直肠内痉挛痛症在治疗时解除病人紧张,可达到一定疗效。功能性腹痛病的发病机制主要与心理问题有关。

132脑病与大肠相关性的中西医认识:临床许多脑病或某些疾病发展影响到脑时,往往出现肠道运动功能的异常,其中最常见症状为便秘。如:中风:“便秘是常见症状之一”[11],与便秘呈正相关,大约有“40%~65.38%的中风急性期病人可伴有腑气不通的症状,尤以出血性中风急性期2周内最为多见” [12][13],严重者“80%左右患者出现便秘症状”[14][15]。“腑气不通在中风病中,既可作为诱发因素,又可作为一种病理状态持续存在”[16][17]。只要患者没有明显虚象,均可及早运用本法,即使舌苔、大便均正常者,亦可运用,未发现明显副作用[18]。凡药后大便得以通泻,黄腻苔渐化者,在2-5天内半身不遂与神志障碍症状均明显好转。平时若通过膳食结构调整及养成规律性排便习惯均有助于降低中风发生的可能性[19]癫痫:研究证明,脑肠肽等神经肽类物质与癫痫病有密切关系[20~23],中医认为多由“饮食不节,脏腑失调,痰浊阻滞,气机逆乱于脑”[24]所致。用泻腑通里、攻下消导法是癫痫治疗的重要手段[25]。通腑泻实既有通便之功,又有调畅气机作用,令邪有出路[26]。通下药物丑牛对各型癫痫疗效稳定,而大黄泻降下行,推陈出新,使浊泛者降,乱逆者平,也为治疗癫痫妙药[27]③脑中毒:有机磷农药中毒、安眠药中毒、铅中毒等一些中毒性疾病,易出现脑部病变,此时运用通腑,可取得较好疗效[28]癫狂:狂症出现阳明腑实是狂症的最常见证型,约40%的狂症患者入院时已呈现阳明腑实证[29],及时的通腑泻下可改善痰火对脑窍的蒙蔽状态。张氏[30]、郭氏[31]、戴氏[32]分别用通下法加减治疗该病,效验桴鼓。肝脑:肝性脑病与来自肠道的有害物质进入脑部诱发昏迷有关。采取通腑泄热,使有毒物质尽快从大便而解,减少血中氨的浓度,是治疗肝脑的重要途径。其中大黄治疗肝脑,总有效率可达75%~88.2%。这种治疗较前的芳香化浊开窍有明显优势,通腑可绝其毒源,浊不得害清,自然神清气爽[33~35]帕金森病:是由于纹状体中多巴胺含量显著减少所致。在帕金森病患者的食道和肠道已发现了与中枢神经系统形态一致的Lewy小体,伴有便秘和巨结肠的帕金森病患者的结肠中,多巴胺能神经元明显减少[36]。绝大多数帕金森病患者伴有较顽固的便秘。通腑治疗本病,常获显效,腑气一通,则脑窍清利,气机升降复常,震颤、强直等原发病症状自然改善[37]脑衰老: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类会出现精神不振、头晕耳鸣、健忘失眠、记忆力减退等症。研究发现,衰老与便秘呈正相关,而且存在明显衰老征象的老年人,大都伴有便秘的症状[38]。中医认为,便秘时,阳明脉衰,通降迟缓,一使胃的容纳少,气血化生不足,一使肠的传化迟,糟粕不及时排出而成留毒,毒浊上扰清窍,即可对智能、记忆产生不良影响[39]

2.假说提出的必要性

生活习性、环境的变迁,成为本课题研究的时代需要。目前,人体内毒素积存的问题日渐突出,“毒流”已成为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随着高科技的突飞猛进,环境及食物的严重污染正向全人类敲响警钟。大气、水源、蔬菜、谷物、水果等中的污染物,通过呼吸和进餐侵入体内,铅、铝、汞等重金属严重影响大脑神经细胞,从而引发各种神经系统疾病。同时,随着国人的生活水平提高,肥甘、精食之品成为时尚,膏粱之变,足生内毒!

古从秦皇汉武至今公元二十一,人们都在不遗余力地寻找长生不老之药,随着研究的进展,发现许多脑病与饮食有关,与胃肠的功能有关。做为大肠腑,排泄糟粕并非唯一功能,而是有其更丰富、更深层的生理效应。“阳明如市”,各种饮食物及体内代谢“垃圾”必然积于胃肠,毒物进入血液循环,影响大脑及其它脏腑。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饮食结构的改变,人们以“以酒为浆,以妄为常,……不时御神”(《素问·上古天真论》)的现象更加突出,势必产生脑神异常及胃肠病变,以至出现半百而衰。因此,研究脑病、肠病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有其时代性和必要性。

3.假说的意义

31理论指导:一门科学少了理论上的创新,其发展就会失去动力和源泉。本文提出脑肠相通学说,希望达到下列目的:一是丰富中医整体观理论;二是为防治脑病提供新思路和措施;三是重新定位大肠“传导之官”特性,把其“传导糟粕”功能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来认识,即树立“腑畅不仅可以护腑,更可安脑;通腑不仅可以治病,更可防病”的思维模式。

32临床指导

321脑病预防,调理大肠;肠病预防,“神”要正常:脑功能未表现异常时,应立足于护肠,保持大肠腑气通畅。护肠时,一方面从饮食入手。应多吃富含纤维素的蔬菜、水果,注意多饮开水。二嘱病人养成定时的排便习惯。三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适当增加活动量,如散步、打太极拳等。肠病预防应注重改善脑神功能,神清浊自排,神乱则肠乱。

322脑病辨证,询问大肠;肠病辨证,勿忘大脑:脑病主要以意识、思维活动、精神异常或运动障碍等为主要特征。常见表现有:头晕、失眠、多梦、痴呆、健忘、烦躁、精神差、神昏、谵语、昏愦、如狂等。当病人出现上述脑神失常表现时,应详细询问大肠的情况,察其有无便秘、泄泻、排便费力、排便不尽感、带血等大肠腑气不畅的病理。肠病辨证时,应细察神明状态,不可单纯拘泥于大肠本身。

323脑病治疗,勿忘大肠;腑气不畅,调神可康:治脑的同时,要立足于改善大肠气机的正常运行,或泻或补以保持腑气通畅。肠病在治肠的同时,要调神、养神、安神以治脑,神安腑自畅。

以上就脑肠相通的依据和意义进行了浅论,在这种关系中,大肠所传出的信息(便质、便次的改变)非常直观,即使不是医学工作者也宜觉察,因此通过魄门排出物或是否有物排出,就能判断脑及内在脏腑功能是否正常。“人是个巨系统,和客观环境是有交往的,一种交往的途径就是吃进食物,排出废物”。因此,研究物出的信息至关重要。在当今诸毒充斥的情况下,选传导之官的大肠对脑作用的机理研究,有其现实意义,通过对大肠这个不起眼的“丑小鸭”的研究,希望看到“白天鹅”的雏形,为脑病防治疗提供新的思路。至于二者相通的中医机制如何?作者将在以后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PearsaAGEet alEmbryology of the diffuse neuroendocrine system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the common

peptides[J]FedProc1979382288

[2] 武元光广.脑肠肽与经络现象[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8573):58

[3] 高贤均.中医脾胃学说与胃、肠、胰内分泌系统关系初探[J].中西医结合杂志,198443):186

[4] DockrayG.JEvolutionary relationships of the gut hormones[J]Fed.Proc1979382295

[5] 唐学游.脑病中药新用[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4

[6] 王锡宁.论生物波的数学形态和物理构造[J].医学理论与实践,1993610):46

[7] 王锡宁.论人体巨系统的解剖构成原理结绳原理[J].医学理论与实践,199361):40

[8] Wood J DEnteric nervous system in pathogenesis of gastrointestinal motility disorders[J]Chin Natl New Gastroenterol

19962supple):26

[9] 向荣成,厉有名.神经胃肠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9、前言、157

[10] 吴其夏.新编病理生理学[M].北京: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377

[11] 王永炎,赵薇,王玉来.近十年中风病临床研究述评[J].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7103):1

[12] 娄永和.通腑泻热法在治疗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J].天津中医,1994114):18

[13] 顾锡镇.通下法治疗急性中风26[J].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173):182

[14] 蔡桂美.脑出血急性期瘀热证探讨[J].中国中医急症,199766):268

[15] 张发荣,杨万章.出血性中风急性期临床等辨证特点[J].新疆中医药,1992,(4):1

[16] 王静宇,王东芳,张立营,等.通腑化瘀法治疗中风急性期实证50例临床观察[J].江西中医药,1995265):12

[17] 骆伟斌.骆安帮应用大黄的经验[J].中医杂志,1994354):210

[18] 顾锡镇.通下法治疗急性中风26例.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173):182

[19] 蒋漫红,张前,黄益兴,等.论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不合理营养饮食与不良生活习性[J]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082):897

[20] 赵忠新,吴萍嘉,邵福源,等.癫痫大发作患者血浆和脑脊液中生长抑素含量变化[J].上海医学,1995182):90

[21] 王唯析.海马结构内SS神经元在大鼠复杂部分癫痫发作过程中的变化及其作用研究[J].神经科学,1995,增刊:19

[22] 张斌,吴良芳.癫痫大鼠丘脑下部室旁核几种神经肽变化的观察[J].华西医科大学学报,1988194):371375

[23] 何晓平,曹小定.内阿片肽在调节惊厥发作中的作用[J].生理科学进展,1988192):146

[24] 王宗起.癫痫丸治疗痫证324例疗效观察[J].吉林中医药,1988,(1):10

[25] 王宏论.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癫痫进展[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199681):39

[26] 红.通腑法在脑病治疗中的应用探讨[J].浙江中医杂志,2000359):402

[27] 汤铁成.宁痫散治疗癫痫30[J].中国医药学报,198946):46

[28] 张思超,王晓君.通腑泻下治疗急性中毒概况[J]中西医结合实用临床急救,1998,(5):236

[29] 丁德正.狂症见阳明腑实证辨治体会[J].辽宁中医杂志,1997246):255~256

[30] 张启元,邱荣琼.龙郁承气汤治疗癫狂50例.陕西中医,1985612):539

[31] 郭俊田,郭双健.承气汤合逍遥散加减治疗本病66[J].浙江中医杂志,1990256):248

[32] 军.大承气汤加味治愈狂躁抑郁症1[J].江西中医药,1994254):62

[33] 许波良,刘健国.大黄治疗肝性脑病51[J].四川中医,1994124):23

[34] 徐海洪,唐卫东.单味大黄煎剂灌肠治疗肝性脑病24[J].江苏中医,1995167):23

[35] 刘建国,许波良.大黄在肝性脑病中的运用体会[J].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4101):22

[36] 向荣成,厉有名.神经胃肠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60

[37] 红.通腑法在脑病治疗中的应用探讨[J].浙江中医杂志 2000,(9):402

[38] 杜怀堂,周丽珍.近10年中医衰老学说研究述评[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5182):6

[39] 田金洲,杜怀堂,杨惠民,等.复方大黄制剂改善老年人记忆功能的临床研究[J].中医杂志,1995,(9):545

作者简历:张思超(1963—),男,汉族,山东郓城人,副教授,医学博士,主要从事温病防治方法研究。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23be2b6a1c7aa00b52acbbb.html

《“脑肠相通”假说及意义.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