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

发布时间:2012-10-09 09:26:4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近代中国历史是一段屈辱的历史,泱泱大国不断遭受着侵略与打压,“九〃一八”更是我们的国耻日,凡是铭记这段历史的人们都会记得抗战时期那些为国捐躯的英烈们,记得沦陷地区那些坚守在思想文化战线上,宣传抗战、鼓励抗战的文化人,会记得萧红。萧红一生的社会活动和创作的重要时期,正值“九〃一八”事件之后中国抗日战争最艰苦、最困难时期,正是在这段时期,她辗转在一座有一座城市,忍受着身体和精神上的创伤,如茫茫大海上的一叶扁舟,飘荡在这多事之秋。“谁能绘得萧红影?”这是聂绀弩先生悼念萧红时写下的诗句,是怎样的一段坎坷孤独人生让我们如此感叹,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悲苦而又坚强的女子——萧红一、人物生平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黑龙江省呼兰县人,原名张乃莹,笔名悄吟、玲玲、田娣。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她把“人类的愚昧”和“改造国民的灵魂”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她是在“对传统意识和文化心态的无情解剖中,向着民主精神与个性意识发出深情的呼唤”。萧红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1、少女时期萧红出生于呼兰县城一封建地主家庭。萧红父亲张廷举,长期担任官吏,具有浓厚的封建统治阶级思想。1926年萧红小学毕业,其父亲一度逼其辍学,经过一年的顽强抗争,父亲被迫妥协。1927年秋季,萧红考入哈尔滨市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校刊上已经发表过她署名悄吟的抒情诗。1930年秋,萧红初中毕业。她不顾家庭反对,在表哥陆舜振的帮助下到北平,进入女师附中读书。萧红自己争取来的教育机会为其后来的写作打下坚实基础。萧红的父亲曾为其定下一门亲事,但她逃婚往北平读书行为使得对方取消婚约,从此萧红与父亲关系极度恶化,很快,没有家庭的支持,她陷入困窘之地,为了读书,她答应与未婚夫汪恩甲同居,但是汪恩甲不仅没有支持她去读书,还弃她而去,留下怀孕德萧红和一大笔欠旅馆的费用,万念俱灰的萧红只好写信向哈尔滨《国际协报》副刊编辑裴馨园求助,并因此结识青年作家萧军。由此开启了她人生的第二段旅程2、小小红军1932年8月,松花江决堤,洪水泛滥市区,行动不便的萧红被困在旅馆,这时萧军出现了,将萧红从洪水中解救出来,出院后,萧红与萧军走到了一起,而萧红的第一个孩子因为无力抚养送予人,这也是萧红颠沛流离的人生的开始因没有固定收入,二人仅靠萧军当家庭教师和借债勉强度日,生活非常困苦。但他们患难与共,感情融洽。在萧军的影响下,萧红开始从事文学创作。1933年5月21日,她写出第一部短篇小说《王阿嫂的死》。作品通过描写王阿嫂一家的悲惨遭遇,愤怒地控诉了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萧红、萧军经常参加左翼文化人的聚会,通过与他们接触,使萧红开阔了眼界,而且还受到了一些共产党员爱国进步思想的影响。萧红还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与萧军、白朗、舒群等人在抗日演出团体“星星剧团”中担任演员,以实际行动支持抗日。1933年8月,长春《大同报》文艺周刊《夜哨》创刊,萧红做为主要撰稿人,在夜哨上发表了《八月天》等作品。10月,萧红与萧军合著的小说散文集《跋涉》,在中共党员舒群等人的帮助下,自费在哈尔滨出版。《跋涉》的出版,在东北引起了很大轰动,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也为萧红继续从事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跋涉》集中大部分作品揭露了日伪统治下社会的黑暗,歌颂了人民的觉醒、抗争,带有鲜明的现实主义进步色彩,引起特务机关怀疑。为躲避迫害,萧红、萧军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帮助下,于1934年6月逃离哈尔滨,经大连乘船到达青岛。萧红与萧军在此达到文学创作的高峰,两人特取了同姓的笔名,二人的笔名其实就是“小小红军”的意思,这也从一个侧面表现出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支持革命。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1ca7472f46527d3240ce02b.html

《萧红.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