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试题3-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浙江大学医学院2004年肿瘤学(春博) 一、名词解释 1、肿瘤生物标志
肿瘤标志物(Tumor Marker是反映肿瘤存在的化学类物质。它们或不存在于正常成人组织而仅见于胚胎组织,或在肿瘤组织中的含量大大超过在正常组织里的含量,它们的存在或量变可以提示肿瘤的性质,借以了解肿瘤的组织发生、细胞分化、细胞功能,以帮助肿瘤的诊断、分类、预后判断以及治疗指导。 2NPT 3、微转移
微转移又称隐性转移(occult metastasis是指直径≤1mm(约含瘤细胞106的微小转移灶,常须经病理组织学检查方能诊断。微转移是一复杂的过程,包括:瘤细胞在血管内滞留、种植于受累器官、移出血管、增殖并常伴有间质反应。 4、错配修复基因及微卫星不稳定
\错配修复基因是在遗传性非息肉性大肠癌(HNPPC)中分离到的一组遗传易感基因,该系统任一基因突变,都会导致细胞错配修复功能缺陷,结果产生遗传不稳定,表现为复制错误或微卫星不稳定,因而容易发生肿瘤。
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是指与正常组织相比,在肿瘤中某一微卫星由于重复单位的插入或缺失而造成的微卫星长度的任何改变,出现新的微卫星等位基因现象。 5、树突状细胞
树突状细胞是由加拿大学者Steinman1973年发现的,是目前所知的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因其成熟时伸出许多树突样或伪足样突起而得名。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C是机体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s, APC,它能高效地摄取、加工处理和递呈抗原,未成熟DC具有较强的迁移能力,成熟DC能有效激活初始型T细胞,处于启动、调控、并维持免疫应答的中心环节。 6、热休克蛋白
热休克蛋白 Heat Shock Proteins (HSPs,是在从细菌到哺乳动物中广泛存在一类热应急蛋白质。当有机体暴露于高温的时候,就会由热激发合成此种蛋白,来保护有机体自身。许多热休克蛋白具有分子伴侣活性。按照蛋白的大小,热休克蛋白共分为五类,分别为HSP100HSP90HSP70HSP60 以及小分子热休克蛋白 small Heat Shock Proteins (sHSPs( Kyeong et al., 1998 7、免疫监视
免疫系统具有识别、杀伤并及时清除体内突变细胞,防止肿瘤发生的功能,称为免疫监视。免疫监视是免疫系统最基本的功能之一。 免疫监视功能过低会形成肿瘤。 8、扁平腺瘤

9two-hit theory 两次打击学说的最早提出是在1971年,Knudson通过对儿童视网膜母细胞瘤发病率的分析,认为此病的发生是两次突变的结果.家族型者第一次突变发生于生殖细胞,第二次突变发生于出生后体细胞,大量分子生物学研究已证实了这种由统计学分析提出的两次打击学说。两次打击的实质是视网膜母细胞敏感基因(Rb1的一对等位基因均发生突变. 在遗传性病例中,由于生殖细胞已有一个Rb基因失活,出生后再需一个体细胞性Rb基因失活即可形成肿瘤,因此发病较早;而在散发性病例,需经两次体细胞性Rb基因失活才能形成肿

瘤,因此发病较晚.肿瘤的遗传易感性可能即与某些遗传性疾病或缺陷伴有一个抗癌基因的失活有关。 纯合子型Rb基因失活(Rb基因的一对等位基因均失活,不仅发生于视网膜,也可见于这种患者的其他组织,而且也是两个Rb等位基因的同时失活,表明正常的rb基因在不同的组织中均有抗癌作用。目前已在许多常见的人类恶性肿瘤组织中发现Rb基因的失活。最近有人在Li-Fraumani综合征患者中发现p53基因也存在种系突变,提示p53因可能也受遗传倾向的影响,因此,两次打击学说可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两次打学说主要适用于有遗传倾向的肿瘤,如视网膜母细胞瘤,Wilms瘤,软骨肉瘤,神经母细胞瘤等,而对于大多数**散发性肿瘤,则更多的倾向于认为是多个遗传学改变积累的结果。 10total mesorctal resction

二、问答题
1、肿瘤流行趋势及三级预防对策
近三十年以来,癌症发病数以年均3%-5%的速度递增;3/4新增病例发生在新兴工业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癌症已成为人类第一位死因,根据2002IACR报告,目前世界发病率最高的是肺癌、乳腺癌和大肠癌;死亡率最高的是肺癌、胃癌和肝癌。
第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是在疾病未发生时针对病因采取的措施,加强对病因的研究,少对危险因素的接触,是一级预防的根本。
第二级预防又称三早预防,包括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 三级预防是在疾病的临床期为了减少疾病的危害而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对症治疗和康复治疗,目的是为了防止伤残和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存质量,延长寿命,降低病死率。

2、根据肿瘤生物治疗的分类,举例说明其靶向性(供参考,答案不是很切题)
疗法分类
生物治疗分为细胞治疗和非细胞治疗。 细胞治疗
细胞治疗往往需要采集患者自体的细胞进行制备,再回输至患者体内,因此无法规模化生产,这种治疗方法更适于在医疗机构开展,完成从采集、制备到回输的全过程。 按照应用和研究的先后顺序,肿瘤细胞治疗分为: 1)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
2)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TIL 3)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CIK 4)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 5)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 NK 其它治疗
1)抗体治疗
通过淋巴细胞杂交瘤单克隆抗体技术或基因工程技术制备的单克隆抗体(单抗)药物是生物治疗方面的一项技术。具有性质纯、效价高、特异性高、血清交叉反应少或无等特点,在肿瘤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多肽疫苗
肿瘤多肽疫苗因制作工序简单、费用低廉、化学性质稳定、无致癌性等优点而成为肿瘤免疫治疗的新方法。 3)靶向药物治疗
基因靶向治疗肿瘤是一个融合了多学科多技术的全新医学领域,进入21世纪后出现了许多

新的技术方法。
靶向药物在治疗的同时,常有一定的例如,皮疹、腹泻、呕吐、肝功失常等副作用。由于价格较贵,需要持续服用,给很多患者和家庭造成负担。 4)细胞因子治疗
细胞因子是多种细胞所分泌的能调节细胞生长分化、调节免疫功能、参与炎症发生和创伤愈合等小分子多肽的统称。免疫球蛋白、补体不包括在细胞因子之列。 5DC-CIK生物细胞免疫疗法
DC-CIK生物细胞免疫疗法就是在体外培养干细胞,诱导其分化为树突状细胞,再用经抗原刺激的树突状细胞诱导CIK细胞产生特异性肿瘤杀伤作用。
DC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功能最为强大的抗原提呈细胞(即把肿瘤的相关信息提供给人体内正常存在的具有杀伤肿瘤活性的细胞,在人体的免疫系统里扮演近似雷达的角色;CIK是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体外经多种细胞因子共同诱导培养后,产生的一类以CD3+ CD56+ T细胞为主要效应细胞的异质细胞群,因此CIK同时具有T细胞和NK细胞这两种人体内主要具有抗肿瘤活性细胞的效应,其在体外抗肿瘤活性较以往生物治疗中培养的LAKCTLTIL活性强1001000倍。医学家们对其更形象地描述是:如果T细胞在人体的免疫系统充炮弹的角色,那么CIK则相当于威力更为强大的导弹

3、分析肿瘤发生及发展的机制(供参考) l)癌基因
1原癌基因、癌基因及其产物
癌基因是具有潜在的转化细胞的能力的基因。由于细胞癌基因在正常细胞中以非激活的形式存在,称为原癌基因。原癌基因可被多种因素激活。 2)原癌基因的激活
原癌基因的激活有两种方式:①发生结构改变(突变),产生具有异常功能的癌蛋白。②b.基因表达调节的改变(过度表达),产生过量的结构正常的生长促进蛋白。 2)肿瘤抑制基因
肿瘤抑制基因的产物能抑制细胞的生长,其功能的丧失可能促进细胞的肿瘤性转化。肿瘤抑制基因的失活多是通过等位基因的两次突变或缺失的方式实现的。
3)凋亡调节基因和DNA修复调节基因
调节细胞进入程序性细胞死亡的基因及其产物在肿瘤的发生上起重要作用,如bcl2可以抑制凋亡,bax蛋白可以促进凋亡,DNA错配修复基因的缺失使DNA损害不能及时被修复,积累起来造成原癌基因和肿瘤抑制基因的突变,形成肿瘤,如遗传性非息肉性结肠癌综合征。
4)端粒和肿瘤
端粒随着细胞的复制而缩短,没有端粒酶的修复,体细胞只能复制50次。肿瘤细胞存在某种不会缩短的机制,几乎能够无限制的复制。实验表明,绝大多数的恶性肿瘤细胞都含有一定程度的端粒酶活性。 5)多步癌变的分子基础
恶性肿瘤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多因素形成的分阶段的过程,要使细胞完全恶性转化,需要多个基因的转变,包括几个癌基因的突变和两个或更多肿瘤抑制基因的失活,以及凋亡调节和DNA修复基因的改变。

4、腺瘤性息肉的随访和筛查 无腺瘤或息肉



如果肠道准备良好,对初次结肠镜检查时无腺瘤或息肉的人群,应间隔10年进行随访。 当受检者的一级亲属患有结直肠癌(CRC)或高危腺瘤时,其罹患CRC终生风险增大;确诊年龄小于60岁时,风险更大。
对初次结肠镜检查结果正常者,若受检者的一级亲属确诊年龄<60岁,建议随访间隔时间5年;若一级亲属确诊年龄≥60岁,建议随访间隔时间为10年。

无腺瘤、远端结肠有小的增生性息肉(<10 mm

既往及最新研究证据均表明,发生在远端结肠且<10 mm的增生性息肉是良性的,并且是非肿瘤性的。
如果最严重的病变是位于远端结肠且<10 mm的增生性息肉,则建议随访间隔时间为10

1~2个管状腺瘤(10 mm

仅有1~2个伴低度不典型增生且<10 mm的管状腺瘤患者属低危人群。3项最新研究表明,这组人群5年内发展为进展期肿瘤的风险很小,与初检时无肿瘤人群相比无显著差异。对于大多数上述患者而言,随访间隔时间可大于5年。
肠道准备的质量可能影响肠镜结果。最近1项研究表明,当肠道准备不佳时,腺瘤和进展期腺瘤在1年时的漏诊率分别为35%36%。与在随后检查中腺瘤检出的相关因素包括进镜未达盲肠、在初检时发现息肉,此时应慎重制定随访间隔时间。

3~10个腺瘤及>10个腺瘤

2项研究的新证据支持以往建议,≥3个腺瘤患者的癌变风险与其他进展期肿瘤(>10 mm腺瘤和高度不典型增生腺瘤)患者类似,目前尚无充足证据可改变原来的建议。
10个腺瘤者,仍然需要在3年内接受随访,没有新证据支持其可改变随访间隔时间。

≥1个管状腺瘤且≥10 mm

1个或多个≥10 mm腺瘤的患者,其罹患进展期肿瘤的风险较无肿瘤或有小腺瘤(<10 mm)者增大,建议随访时间间隔仍为3年,前提是高质量的检查及完整切除肿瘤;如果未能完整切除肿瘤,则需要缩短随访年限。

≥1个、任意大小、有绒毛结构的管状腺瘤

新的研究数据表明,与没有肿瘤、或有小的管状腺瘤患者相比,≥1个、有绒毛结构腺瘤的患者,其罹患进展期肿瘤的风险增加,建议对这类患者间隔3年进行随访,新版指南未对之前的建议做出更新。

锯齿状息肉

既往指南未探讨结肠近端锯齿状息肉的随访问题,目前建议基于低质量的证据。息肉大小(>

10 mm、组织学(广基锯齿状息肉是一种比增生性息肉更严重的病变,伴不典型增生的广基锯齿状息肉更具进展性)和位置(近端乙状结肠)是CRC相关危险因素。对≥10 mm伴有不典型增生的广基锯齿状息肉患者,随访原则应与高危腺瘤患者类似;<10 mm且无不典型增生的锯齿状息肉癌变风险较小,随访原则可参照低危腺瘤。

≥1个腺瘤,伴高度不典型增生

伴有高度不典型增生腺瘤是发展为进展期肿瘤和CRC的重要危险因素,建议对这类患者间3年进行随访,新版未对之前的建议做出更新。
5、肿瘤免疫逃避机制,如何将这些原理应用与生物治疗
肿瘤免疫逃逸(Tumor escape)是指肿瘤细胞通过多种机制逃避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从而得以在体内生存和增殖的现象。 机制:
( 肿瘤细胞方面:
肿瘤细胞的抗原缺失及抗原调变 肿瘤细胞漏逸sneaking through MHCⅠ表达低下
分泌免疫抑制因子:转化生长因子(TGFIL-10 缺乏协同剌激分子 肿瘤细胞抗凋亡
( 宿主方面:

免疫功能低下、耐受、缺陷、失调 将这些原理应用与生物治疗(未找到)
6、不明来源肿瘤的定义,如何进一步诊断的程序
转移癌虽明确诊断,但寻找原发灶则有困难,常需长期随访观察,反复检查方可发现,甚至始终未能发现。 诊断程序:
①根据转移灶的病理类型,结合某此特异性生化指标的检测,初步判断原发灶的可能来源部;某此特殊类型转移癌的病理形态学特征和免疫组化结果往往可以提示肿瘤的来源,如乳头状腺癌具有甲状腺腺泡细胞特征或TG阳性的转移腺癌可以诊断肿瘤来源于甲状腺,降钙素阳性的转移性腺癌多为甲状腺髓样癌;AFP阳性的转移腺癌则往往来源于肝脏,CEA阳性的转移性腺癌则应注意胃肠道肿瘤来源的可能[9];②根据转移癌的部位进一步缩小检查范围,一般来讲,上颈部转移癌多来自头颈部,而下颈部转移癌既可来自头颈部,也来自胸腹脏器
7、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是克隆病吗
是。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是源于造血干细胞的克隆性恶性疾病。在骨髓和其它造血组织中任何一类异常原始或幼稚细胞的过度增生,并释放至外周周血液中,造成骨髓中其他细胞生成繁殖受抑和各器官的白血病细胞浸润。临床表现为贫血、继发感染、出血,肝脾淋巴结肿大及其他浸润的表现。骨髓象中一种或多种原始及幼稚细胞增高,有细胞质的改变(如核畸形),血象可见白细胞升高,红细胞和血小板减少或全血细胞减少,可见大量的幼稚细胞。病情发展较快,自然病程仅数月。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17ffa68e2bd960590c677dc.html

《肿瘤试题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