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安塞腰鼓

发布时间:2017-03-06 20:12:4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14 安塞腰鼓

教材分析

  《安塞腰鼓》是一篇用雄浑激越的鼓点敲出的优美豪放的诗章,是一曲旺盛的生命和磅礴力量的热情颂歌。作者通过一群朴实得像红高粱一样的茂腾腾陕北后生在黄土高原上展现的壮阔、雄浑、激越、豪放的腰鼓场面的描写,展现了中华民族古老淳朴的民间文艺风情,显示了生命的活跃和强盛。抒发了中华民族挣脱了束缚与羁绊、闭塞与保守后的欢乐和痛快、思索和追求。文章语言如诗如画,极富音乐美。在内容和形式上取得了完美的统一。课文多用短句来表现内容,显得铿锵激昂,同时还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间的排比,交错出现,一个接一个,使内容表达得更加热烈、更激荡,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十二至十四两个自然段

3.了解安塞腰鼓独特的魅力,感受黄土高原后生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品读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排比句,从不同角度、层面感受安塞腰鼓的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发表对课文的见解。

2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1149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重难点

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组织学生欣赏安塞腰鼓的视频,看了表演,你有什么想说的?

2.教师总结:安塞腰鼓表演起来有股能劲,挥槌有股狠劲,踢腿有股蛮劲,跳跃有股虎劲,转身有股猛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看了叫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实在在足劲!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现在,就让我们跟随着刘成章先生,走进黄土高原,去欣赏安塞腰鼓,感受安塞腰鼓的独特风采和迷人魅力。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播放了安塞腰鼓的表演视频,创设情境,为学生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轻声读课文,思考安塞腰鼓》一文向我们介绍了些什么呢?

2检查生字词。

1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课文。

3概括课文重要内容。

(设计意图:六年级学生基本上具备了自主识字的能力,让学生在读中识字,加深了对词语意思的理解,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3.交流感受:通过读文,安塞腰鼓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简要地说一说。

三、理清文脉,建构话题

1.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看看课文哪些段落是描写腰鼓表演的?由此,可以把文章分成几个部分呢?请用小标题分别来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517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这一部分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展示腰鼓表演的魅力的?

3.你们发现了吗?这一部分反复出现了一个什么句子?请找一找,画一画,看看这句话一共反复出现了几次?

4.质疑问难:同学们,“好一个安塞腰鼓!”这句话在课文中反复出现了4次,面对这样反复出现的话语,你有什么疑问吗?请大胆提出来。

(学生有可能会提出如下问题:①安塞腰鼓的“好”具体体现在哪儿?②为什么要反复出现这些句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诱发他们自主探究文本的学习欲望,产生与文本深入对话的阅读期待。)

四、圈画批注,揣摩语言

安塞腰鼓的“好”到底体现在哪儿呢?“好一个安塞腰鼓!”这样的话,为什么要在课文中反复出现呢?请同学们先带着自己的这些疑问默读课文,用心揣摩文章的语言,静心思考这些问题。你可以边读边用笔画出有关的语句,并把自己的感受简要地写下来。特别要提醒大家的是,要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

(设计意图: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循着问题,潜心会文,自读自悟,用自己的心力去探索发现文本的蕴蓄,实现与文本的有效对话。)

、作业

1.用钢笔描红、临写生字。

2.朗读课文。

3.抄写词语。

(设计意图:通过各种练习形式,达到让学生巩固字词,积累、丰富词汇、语言的目的。)

课时 11250

课时目标

1.品味课文的语言,了解安塞腰鼓独特的魅力,感受黄土高原后生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

2.揣摩课文的语言,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感受文章语言的和谐音韵和优美旋律。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安塞腰鼓的魅力。

2感受黄土高原后生粗犷、豪迈以及蓬勃的生命力。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安塞腰鼓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简要地说一说。

2.再次欣赏安塞腰鼓表演的视频。

3作家刘成章看了以后也禁不住赞叹:“好一个安塞腰鼓!”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通过画面和音乐让他们在感官上有所体验,再把这种体验融入对课文的理解。)

二、学习“腰鼓表演”

1请同学找一找,“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出现了几次?

2“好一个安塞腰鼓!”好在那里呢?你能用“好在……你看(听)……”的句式进行叙述吗?

3学生自由读文,与同位交流后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抓住课文的关键句“好一个安塞腰鼓!”设定话题。围绕一个“好”字,让学生通过自主与合作理清作者写表演的层次,找准美点。)

(一)、品味火烈的舞蹈美。

1指名用“好在……你看(听)……”的句式对第一次出现的部分进行叙述。

2课件出示: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从这些比喻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同位交流对这些比喻句中的体会,然后全班交流。

(学生汇报时随机出示相应的图片,帮助学生感受鼓点的急促有力。后生的强健,精神的饱满,击鼓的力量大,速度快,场面的壮阔、豪放、火烈。)

4指导朗读。

你们能把体会到的力量与激情用朗读表现出来吗?

学生自由练习读,指名读,师生点评,齐读。

你们能把排比句的节奏感再读强一点吗?

男女生轮读。女生读喻体部分,男生读本体部分。

齐读。

7课件出示:第七自然段。说说对这段话的理解。

“燥热”、 “飞溅”“亢奋”与前面的“冰冷”“恬静”“困倦”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安塞腰鼓热烈、奔放的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对五个比喻句的品析,创造性的朗读,感受到安塞腰鼓热烈、奔放的特点。)

(二)、品味激越的鼓声美。

1指名用“好在……你看(听)……”的句式对第二次出现的部分进行叙述。

2指导朗读。

鼓声多么巨大,如雷鸣一般隆隆,隆隆,隆隆。你们能读出这种气势来吗?

男女生比赛读,小组比赛读。

3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还会碰撞在哪里呢?发挥想象,进行说话练习:( )成了牛皮鼓面了,我听到了( )。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体会鼓声的巨大,通过想象说话,体会鼓声不仅和山崖、人融为一体,和周围的一切都融为一体。)

(三)、品味击鼓的后生美

1指名用“好在……你看(听)……”的句式对第三次出现的部分进行叙述。

2是啊,我们能欣赏到这么壮阔、这么豪放、这么火烈的腰鼓表演,真得感谢这群茂腾腾的后生。

师引读:“好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你看:他们

生(充满激情地):“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急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3生默读第十二自然段,对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做批注。

4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指导朗读。)

后生门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急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通过排比,从力度、速度、幅度,赞美后生磅礴的激情和力量。

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表现了安塞腰鼓的活跃与激烈。

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它使你敬意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表现了陕北农民的那种需求甚少,奉献给人的却那么的多。看似平凡的身躯,却蕴涵无限生命的力量。

5课件出示黄土高原的图片(厚实的黄土,古老的建筑,粗犷、朴实的人)。

6理解“元气淋漓”。

师: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粗犷的黄土高原孕育出雄浑壮美的黄土文化,作者禁不住又赞叹

生:“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7(配乐)齐读十二、十三自然段。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作者既赞美后生,也赞美了黄土高原。运用图片让学生感受黄土高原的风貌,通过语句的品析,体会高原人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用自己的智慧与勤劳同恶劣的环境搏击,他们吃粗粮,穿布衣,取之甚少,但他们坚强乐观、粗犷、豪放,有蓬勃的生命力。)

(四)、品味变幻的舞姿美

1指名用“好在……你看(听)……”的句式对第四次出现的部分进行叙述。

2说说对十五自然段的理解。

(通过排比突出了安塞腰鼓的舞姿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3指导朗读。

让我们一起通过朗读告诉大家安塞腰鼓的舞姿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吧!师生轮读。

(设计意图:在学习“品味击鼓的后生美”这一部分后,学生水到渠成地明白本段文字中的“痛苦与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 的所指,只须以读代讲, 以读促悟。)

(五)探究反复的作用

“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出现了四次,这样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

三、学习“鼓向之前”、“鼓声止息”

1鼓响之前的静和鼓声止息的静,作者是怎么表现的呢?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2同样写静,他们各有什么作用呢?(鼓前写静为下文蓄势,鼓后写静,既首尾照应又以无声写有声。)

3指导朗读。同样写静,读的时候有没有区别呢?

14自然段鼓向之前语速较慢,语调沉稳有力,表现腰鼓表演前安静中蓄积力量的特点。

1820自然段鼓声止息语速较舒缓,语调轻柔,表现腰鼓表演结束后场面寂静的特点。)

4课件出示: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鸡声是天亮的标志,是新的一天的开始,是希望的象征。有这种安塞腰鼓所喷发的力量,一定会带动生命的奔腾,会创造出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正是希望所在。)

(设计意图:通过对开头与结尾两处“静”的对比学习,体会文章结构的美,作者写作的技巧。)

四、总结课文,升华感情

1西部一直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读完这篇激情飞扬的散文,你对西部的人,对西部的未来有什么看法?

2这节课就要结束了,但安塞腰鼓的隆隆鼓声还回响在我们耳边,那一群茂腾腾后生的英姿浮现在我们眼前,生命的火花已绽放在我们心底!好一个安塞腰鼓!

3再次欣赏朗读视频(课件)深刻感受安塞腰鼓的场面和气势。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教学回归整体,让学生对本课的内容实现融会贯通,形成一个总的认识。)

五、作业

1背诵十二至十六自然段。

2搜集西部现在的发展状况资料。(摘抄或剪贴。)

3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描写一个表演。

(设计意图:从语言文字入手,强化读写训练,让学生在品味语言、揣摩写法的基础上,迁移模仿,学以致用。)

板书设计: 诗化的散文 场面描写

响鼓之前 (静)

“好一个”安塞腰鼓 腰鼓表演 (闹) 壮阔、豪放、火烈

刘成章 鼓声止息 (静)

教学反思: 《安塞腰鼓》这篇文章语言如诗如画,极富音乐美。在内容和形式上取得了完美的统一。课文多用短句来表现内容,显得铿锵激昂,同时还大量运用排比,使内容表达得更加热烈、更激荡,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针对这篇课文的特色,定位教学重点就是要通过朗读课文,赏析语句,感受黄土文化的淳朴厚重,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感受黄土高原后生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出现了四次,每一次的“好”又有不同侧重,需要学生在字里行间去寻找、品悟。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167b9e2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f6.html

《14 安塞腰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