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飞出这苦难的牢笼》的音乐特征

发布时间:2023-04-13 06:16:4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浅析歌曲《飞出这苦难的牢笼》的音乐特征
本文从艺术语言的角度透视和理解歌剧选曲《飞出这苦难的牢笼》,对该歌剧的时代背景、主要内容及音乐织体等方面做了一定深度的研究和诠释,重点分析歌剧的旋律特点及伴奏织体的巧妙性与灵活性,强调贯穿全曲的情感表现和人物的心理刻画,把对爱情、对人生的思考融入歌曲演唱中来。
关键词歌剧旋律特点曲式伴奏织体演唱技巧中图分类号:j652文献标识码:a歌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它融音乐、戏剧、舞蹈、文学与美术为一体。它的主要部分是歌唱,音乐是歌剧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歌剧选段有目的地借鉴了一部分西方音乐的创作手法,以个性突出、鲜明可感的音乐主题,逻辑严谨的发展手法,塑造了丰满而生动的音乐形象。
1《飞出这苦难的牢笼》的概述
歌曲《飞出这苦难的牢笼》选自歌剧《草原之歌》,是建国以后一部著名的新歌剧,以解放战争甘肃、青海藏区牧民生活为背景,也是以民族矛盾为主要内容的国产歌剧。该部歌剧中政治斗争介入,当时的大军阀挑拨民族之间的矛盾,而解放军揭穿阴谋,缓解矛盾,实现了藏区的和平解放。这部作品以少数民族生活为题材,音乐取材于优雅的藏族山歌,又吸收了民歌与戏曲音乐的一些养分,在音乐创作上,作曲家以藏族的地方音乐为基本的素材,在和声语言、调式调性的布局上都体现了民族化特征。创作出了个性突
出、鲜明可感的音乐主题,塑造了生动的音乐形象。因此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草原之歌》旋律优美,在当时感召了无数热血青年从祖国四面八方奔赴新疆,投身到建设保卫边疆的伟大事业中。该歌剧为六幕五场歌剧,音乐采用对比的手法,将“幕”与“场”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并且多借鉴西方技法,注重乐队编制,渲染气氛,丰富了音乐结构,加强了戏剧性冲突,深化了主题。作品善于借鉴吸收民间音乐要素,创作出质朴、明朗,民族风格浓郁,情感极为真挚的优秀作品。2旋律分析
罗宗贤为作品写的旋律,自然音体系用得很多,呈现出平稳的级进,以支点音为中心的旋律进行,并广泛地运用典型的民间调式,给音乐增加了朗诵般的、演说式的表现力。
呈示部是个非常经典的主题旋律,第一乐段和第二乐段是两个平行的乐段,为变化重复。第一乐段主要是由四五度上下跳进形成的一个由低音区冲向高音区,在短短的几小节内音域达到一个八度。作者在第三乐段用反传统写法,为了使音乐独具特色的进行,在开始的乐句一般要求开放式的终止到属音比较常见,而作者却结束到主音上,这就是他的与众不同之处。经过短暂的大跳,使旋律线产生波动,作者在这里还不需要音乐有很大的波动,情绪还是较稳定。这里只是给大家一个预示,在美好的生活背后将会有大的灾难的来临,因此在前面几小节的跳进的后,需要在主音上稳定一下情绪,然而这个稳定是相对的。这里使用了八分与二分音符节奏,g大调
的主音不处于节拍强音位置,从而造成“悬念”
第三个乐段中,旋律从第六小节开始出现了平滑的连续级进进行,使音乐增加了流畅性和歌唱性,随后到达了高潮,高潮的下落不是一泻千里的,而是中间带有向上的迂回的间奏。音乐由于曲线变得平滑使音乐更具有歌唱性。对比部旋律是由四个音乐材料变化得来的,主题旋律最显著的特点是对基本动机变化的使用,及旋律线条的进行,该部分加入变化音,半音化旋律“核心”的同步呈现,显示出作曲家高超的作曲技术及对旋律线条的有机控制。3伴奏织体分析
伴奏在声乐作品演唱中是不可缺少的,它是音乐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渲染气氛,补充音乐情绪,塑造音乐形象,深化主题,还可以使听众对不同情绪得到适当的过度和转化,同时提高演唱者对作品的感触和理解,增强表现能力。
乐曲的呈示部旋律缓慢而优美,在这个部分主要采用流动的琶音音阶,这种伴奏织体给人一种宁静而祥和的感觉,使人心情舒展而放松,容易带给人们无限的联想与想象。美的音乐让我们想起美好的情景,美好的往事。“忽然一阵暴风雨,一只东来一只西。我被关在牢笼里,你远走高飞无音信,你死来你死活,谁来给我报消息!该段情绪情感发生了转变,伴奏织体也随之发生变化。该段选用八度演奏的织体,在小字组和小字一组音区上演奏,低音持续音在该段持续保持,声音更加丰厚、饱满,同时再加上顿音演奏法,演奏力度也随之加重。中间是两小节的间奏,间奏的伴奏织体也采用的
注释和弦,这两小节的伴奏将高潮的情绪慢慢回落,在速度和力度上加以调控,减缓了伴奏速度,使音乐情绪顺利的过渡,从而引出下段对小鸟儿深情的诉说和寄托之情。
对比部分的伴奏织体与呈示部产生鲜明的对比。“人都说小鸟儿,你会传信,请你把我的话来传,传给我的心上人阿布扎,你就说我好,不要说我受苦罪。”该段采用三拍子伴奏织体,富于流动感和舞曲风格,适合主人公讲述内心的话语,此种伴奏织体轻巧而温和,让人感受到真如跟欢快把小鸟儿对话一样,在伴奏中适当的添加了些连音线,让伴奏声音听起来不致于太僵硬、呆板,而是连贯、有律动感。该伴奏的音域也一直保持在小字组与小字一组之间,音色上恰到好处。最后三句“飞出这苦难的牢笼”重复三遍,每一遍都采用了不同的伴奏织体,三句步步紧扣,音势上一句比一句强,速度上一句比一句快,情感上一句比一句深,最终八度柱式三和弦将情绪推向高潮。参考文献
[1]任凭.草原之歌[m].北京:作家出版社,19564.[2]白建修.歌剧《草原之歌》的音乐分析[j].音乐研究,19596.[3]桑桐.和声的理论与应用(上)[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2.[4]文杏.中国歌剧选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5]吴祖强.曲式与作品分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0f3ac6933687e21af45a9ef.html

《歌曲《飞出这苦难的牢笼》的音乐特征.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