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古文翻译

发布时间:2020-07-30 05:00:5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小古文翻译

黄白二猫,斗于屋上,呼呼而鸣,耸毛竖尾,四 目对射,两不相下。久之,白猫稍退缩,黄猫奋 起逐之,白猫走入室,不敢复出。

译文:有一只黄猫和一只白猫,它们在屋顶上打架,迎着呼呼的风鸣叫着,两 只猫的毛耸立起来了,尾巴也竖起来了,它们四只眼睛对视着,两只猫不相上 下。久而久之,白猫有点退缩了,黄猫乘胜追击,白猫急忙跑入屋子里,再也 不敢出来了。

五官争功

口与鼻争高下。

口曰:“我谈古今是非,而何能居上我?”

鼻曰:“饮食非我不能辨。”

眼谓鼻曰:“我近鉴毫端,远观天际,唯我当先。”又谓眉曰:“尔有何功居上 我?”

眉曰:“我虽无用,亦如世有宾客,何益主人?无即不成礼仪。若无眉,成何 面目?”

译文:

嘴巴和鼻子争上下。

嘴巴说:“我谈古论今,你有什么能耐待在我上面?”

鼻子说:“所有的饮料食物没有我就不能分辨。”

眼睛对鼻子说:“我近可以分辨毫毛尖端(那么细微的事物),远可以观察到 天边,惟有可应当排名最先。”又对眉毛说:“你有什么功劳待在我上面?”

眉毛说:“我虽然没有实际用途,也就如同这世上有宾客,(他们)对主人有 什么益处?(但是)没有就不符合礼节和仪式。如果没有眉毛,那成什么面目 了啊?” 学习与理解:

1、口与鼻争高下。

我们说“嘴巴”,古文称“口”, “鼻子”称“鼻”。说明古文往往是单字的, 古文的语言非常简练。

2、口曰:“我谈古今是非,尔何能居上我?

宋末的小说家罗烨写的《醉翁谈录》里也有一篇以五官为题材的寓言, 其中有这样的句子:鼻又曰:“若然,则眉有何能,亦居吾上?” 一一 这里用的“居吾上”,而在《五官争功》这篇小古文里用的“居上我”, 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呢?我认为,居上我,有“赶上我”的意思,和 成语“后来居上”的表面意思相同,是一种傲慢的质问。

3、眼谓鼻曰:我近鉴毫端,远观天际,唯我当先。

“毫”指细毛。毛笔的笔头称为笔毫,根据笔毫的材质不同分为紫毫、 狼毫、羊毫、兼毫等类型。还有“明察秋毫”里的“毫”,指秋天里最 早长出来的最细小的绒毛。而“毫端”就是毫毛的顶端。

这里没有用“居上”,而用了一个“先”,为什么? “先”表示第一, 表现出“眼”更加傲慢的姿态。

4、眉曰:“我虽无用,亦如世有宾客,何益主人?无即不成礼仪。若 无眉,成何面目?”

积累含“眉”的词语:眉飞色舞、眉清目秀、眉来眼去、贼眉鼠眼、 挤眉弄眼、慈眉善目、横眉竖眼。我们发现,“眉”和“眼”总是在一 起出现,真是亲密的好朋友。

这篇文章并没有写完,五官里,还少了一位:耳。耳会怎么说呢?

扬扬先用白话文讲自己的想法:

耳对其它四官说:我能听到四面八方的声音,没有我,你们说的话主 人根本听不到。

然后试着把上面的意思变成古文:

耳曰:我居两侧,听八方,若无耳,主人岂知汝等何言? ”(仿照 若

无眉”的句式去写的)

至此,故事还没有讲完,到底谁的功劳最大呢?我们接着往后想想。 这时候,主人发话了,说五官们各有自己的职责、 功劳,一个也不能少。 最后,五官们不争功了,和平相处,齐心协力为主人办事了。

最后,试着把上面的意思变成古文:

主曰:尔等各司其职,缺一不可,缺一,则面不成矣!

争止,五官安居各位,齐心为主效力乎。

学习感悟:

通过这篇古文,我们明白了,在大集体中, 不能只看到自己的作用、过分

强调自己的能力,只有把自己置身于群体之中,在团结和谐的集体中才能发挥 应有的作用。

读书

读书飞禽走兽,饥知食,渴能饮,又能营巢穴为休息之所.其异者,能为人言惟不 知读书,故终不如人人不读书则于禽兽何异

译文:飞鸟走兽这类动物饿了知道去吃渴了就会去喝还能自己建 造巢穴作为自己休息的场所其中更灵异的还能按照人的指示去行 动,指示因为不知道读书所以一直不如人人如果不读书那么和禽 类兽类有什么分别

译文:读书有三到,叫做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 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一意,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一定不能记 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要紧。心已经到了,眼口难道 会不到吗?

读书须有疑

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番, 疑渐渐释,以致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 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译文:书刚开始读的时候啊不觉得会有什么疑问但是,读着读着慢慢就会出 现一些的问题读到一半的时候每个小节都会产生疑问再往下读的时候疑问 就会慢慢的被解决最终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最后所遇的问题都被解决了 这 才能称得上是学习开始读书学习的时候,一定要能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并在 学习中解决它,最后达到学习的都没有疑问了,这才是真正长进了。

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 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问之,曰: “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注释】1眉州:古地名,今四川省眉山一带。

2 世传:世世代代相传。

3成:完成。4 去:离开。5 逢:碰 上。6do:年老的妇人。

7方:正在。8铁杵(ch 口)铁棍,铁棒杵, 压米或捶衣用的棒,一头粗一头细的圆棒

9欲:想要 10 感:被感动 11 还: 回去

12之:代词,指代老妇人在做的事。 13

卒业:完成学业。

14今:现 16 太白感其意:李白被她的 言行感动了。

译文:磨针溪,在眉州的象耳山下。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

成好自己的功课就出去玩了。他路过一条小溪,见到一个老妇人在那里磨一根

铁棒,(他感到奇怪)于是就问这位老妇人在干什么。老妇人说: “要把这根铁

棒磨成针。”李白十分惊讶这位老妇人的毅力,于是就回去把自己的功课完成了。

称 象

曹操得巨象,欲知其轻重,不能称.操之幼子 名冲,告曹曰:“置象于船上,刻其水痕所至.去象 将他物积载船中,使水及原痕.复称他物,则象重 可知.

译文:曹操得到一头大象想知道它的重量却没有办法称出来曹操的小儿

子曹冲,告诉曹操说:“把大象放到船上在船舷上刻下水面到痕迹牵走大象把 其他物体累积到船中使水面到前面所刻的地方然后称出其他物体的重量那 么大象的重量就可以知道了 .

道边李苦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着边李树多子折枝, 诸儿竟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 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世说新语》)

①〔王戎〕晋朝人。②〔诸〕众。③〔游〕玩。④〔子〕果实。⑤〔折枝〕压弯了树枝。

⑥〔信然〕真是这样。

译文:王戎七岁时曾经与几个小孩在玩.看到路边有一棵李子树结满了果子把 树枝压弯了几个小孩走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不动.旁边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 摘李子,王戎答道:“李子树长在路旁结满了李子这必定是苦的李子.”问他的 人去摘了一个李子尝了尝真是这样的.

破瓮救友 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 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 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 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 得活。

译文:

司马光7岁的时候,就好象成年人一样稳重,听到别人讲述《左传》后, 非常喜欢,放学后就自己讲给家里人听,对讲述人的理解非常透彻。从此后就 很喜欢看书,甚至连饥渴寒暑都毫不在意。一群儿童在庭院里面玩耍,一个小 孩爬大缸子,失足掉进缸里积水中,大家都吓跑了,司马光却拿起石头把缸子 打碎,缸里的水流出来,小孩子得救了。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031d7e0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fd95ae2.html

《小古文翻译.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