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刺专题)新高一历史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7)

发布时间:2019-06-02 07:00:1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东联中学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请按要求在答题卡上作答,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60分)

1、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礼记》中记载了这样一段文字:“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世袭)以为礼。”这段文字中的“大道”是指

①禅让制 ②世袭制 ③公有制 ④私有制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2.在商代,巫总管一切“神事”,所有的“民事”又都要涂上“神事”的色彩。这表明

A.政权与神权结合紧密 B.权力尚未高度集中

C.民本色彩较为浓厚 D.宗法制度雏形初具

3.“周之宗盟,异姓为后”,即周的宗盟,除了同姓之外还有异姓,异姓列在同姓之后,异姓纳入周的宗盟

A.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建立 B.破坏了分封制的原则

C.严重冲击姬姓诸侯地位财产 D.拱卫了周王室的统治

4.史载,周王朝最初分封的封国,面积很小,二十个或三十个封国联合在一起,也没有王畿大。周王朝这样做的目的在于

A.强化周王室对地方的控制 B.推动诸侯国扩展疆域

C.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D.提高同姓贵族的地位

5.周灭商后,以崭新的政治风格实行统治,“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形成这种政治风格的制度基础主要是

A.礼乐制度 B.分封制 C.宗法制 D.王位世袭制

6.王国维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材料认为周代宗法政治的典型特征是

A.礼乐丧葬制 B.嫡长子继承制

C.婚娶联姻制 D.功臣分封制

7.《吕氏春秋》记载:“微子启虽长,系庶出,不得立;纣王虽幼,以嫡立。”材料反映了

A.财产继承的原则 B.宗法制的基本法则

C.任人唯才的要求 D.兄终弟及的传统

8.“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这段话说明了礼乐制度

A.促使君子庶人日趋平等 B.塑造人群的集体认同

C.明确社会的等级关系 D.规范“和而不同”的秩序

9.周代的礼制内容非常复杂,在众多规定中体现了“亲亲”和“尊尊”两个基本原则。其中,“尊尊”主要反映了

A.浓厚的宗族色彩 B.强烈的等级意识

C.浓重的神权色彩 D.发达的礼乐制度

10.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始皇称帝是“一场革命”,“始皇帝”为“新制度的第一人”。“新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

A.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B.官员直接由皇帝任免

C.皇权至高无上 D.书同文,人同伦

11.黑格尔说:对希腊罗马世界来说,有些人是自由的,对近代世界来说,人人都是自由的。但对东方世界来说,只有一个人是白由的。以下最能说明该观点的是

A.郡县制 B. 宗法制 C.分封制 D. 皇帝制

12.“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则纠察此治民治军之官者也。”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秦朝

A.开创了行之有效的地方行政体制 B.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

C.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传统贵族政治 D.中央和地方出现机构臃肿的趋向

13.假如有一名秦朝的政府高官,他每天工作非常繁忙,除了将大臣们的奏章归纳整理外,还得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那么,这个政府高官应是

A.丞相 B.御史大夫 C.太尉 D.郡守

14.秦朝的郡县制管理链不长,即便是交通不便、信息不畅,上级对下级也可以进行有效管理,不会出现顾此失彼之弊,郡县政府成为中央政府的执行机构,郡县政府就具有中央性,是中央机构的延长之手,中央指挥郡县如“身之使臂”,“治天下如运诸掌然”。这表明

A.各郡县机构仿中央而设置 B.郡县制消除了割据隐患

C.各郡县由下到上层层负责 D.郡县制可有效治理国家

15.“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材料中实现“法令由一统”的政治制度是

A.禅让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16.明代思想家李贽在《史纲评要·后秦记》卷四中赞扬李斯推行郡县制的主张是“千古创论”。该评价主要着眼于郡县制

A. 是由李斯首先创建的 B. 有利于强国兼并弱国

C.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 标志着贵族政治形成

17.某学者说:“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政”主要是指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科举制 D. 中央集权制

18.“宰相”二字的古文注解揭示了中国古代从“王国”转换成“帝国”后所形成的相权的本质。“宰”有控制、掌握之意,原为“罪人在屋下执事者”,后引申为宰制的意思。“目接物曰相”,故相又有“交接扶助”之意。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相权的本质是

A.统帅百官以及协调政务 B.是皇权的分权制约力量

C.由皇权决定并为其服务 D.拥有较为独立的施政权

19.《通典·职官》载:“成帝改御史大夫为司空,与大司马、丞相是为三公,皆宰相也。”汉成帝此举意在

A.提升御史地位 B.提高行政效率

C.抑制丞相职权 D.完善监督体制

20.《后汉书·左雄传》记载:“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诸生试家法(经术),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若有茂才异行,自可不拘年齿。”材料反映东汉时期

A. 规定察举年龄必须在四十岁以上 B. 改变了单凭以德选拔人才的标准

C. 确立以考试来甄别人才的制度 D. 人才选拔任用制度已趋于成熟

21.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

A.地方无选官权 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

C.察举制的弊端 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

22.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

A.征辟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23.曹魏时期,曹丕命陈群选拔“德充才盛”、“有识鉴”之人担任中正,按照“家世、道德和才能”三条标准,选拔“俊秀之士”,一时间“儒雅并进”。由此可知当时

A.古代选官制度的标准不断变化 B.古代选官制度有利于中央集权

C.九品中正制被世家大族所操控 D.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德才并举

24.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A.宗法制的终结 B.察举制的完善

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科举制的推行

25.科举制是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下列各项中,确切反映唐朝科举制情况的是

A.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 B.采用八股考试方式

C.分进士等科目考试 D.要求应试士人熟读四书五经

26.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学总集《文选》在唐代备受青睐,宋初仍有“《文选》烂,秀才半”之说。这一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A.儒学丧失了独尊地位 B.进士科主考诗赋策论

C.社会上书籍极为匮乏 D.唐朝人喜爱南朝文化

27.“在宋朝,得到选拔的官吏中,有三分之一多来自平民家庭。”出现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A. 商品经济的繁荣 B. 变法运动的开展

C. 农民起义的冲击 D. 选官制度的改革

28.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

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29.《朱子语类》云:“唐事,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若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A.体现三省分权制 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C.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D.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30.唐代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号称宰相,共同承担政务,其主要目的是

A.提高行政效率 B.强化君主集权

C.分割宰相权力 D.利于集思广益

31.汉代的监察机关人员少而且官阶低,御史台的主管御史中丞官阶尚不及九卿,实行“位卑权重”的原则。这种做法

A. 有利于皇帝对官员的控制 B. 阻碍了监察职能的发挥

C. 有效杜绝官僚机构的腐败 D. 防止了地方割据势力膨胀

32.武则天执政时,不经三省长官而自行任命官员,被当时的宰相刘祎之批评:“不经凤阁鸾台,何名为敕!”“凤阁鸾台”指的是

A.尚书省与中书省 B.中书省与门下省

C.门下省与尚书省 D.尚书省与吏部

33.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

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

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

34.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

①西周实行分封制 ②西汉设置刺史

③唐朝实行三省制 ④宋朝设立参知政事

A. 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5.唐宋时期,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渐成定制。该制度旨在

A.瓦解宗法体系 B.防止地方势力膨胀

C.健全地方行政机构 D.完善地方监察制度

36.唐末五代,中央集权大为削弱。为扭转这一局面,宋初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

A.文官任知州 B.设三司使 C.设枢密院 D.施行将兵法

37.王安石于公元1042年中进士,先后做过苏州通判、常州知州等地方官,到公元1069年被提拔为参知政事。以下对王安石仕途中职位的描述,错误的是

A.知州负责管理地方行政 

B.通判负责监督州郡长官,放又名“监州” 

C.参知政事行使中央监察权 

D.通判的设置有利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38.如图是我国古代某一时期的部分行政区域图,这一时期管理区域的机构是

A.宣政院 B.中书省 C.行中书省 D.枢密院

39.“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描述的是哪一朝代的行政管理体制

A.隋朝 B.唐朝 C.北宋 D.元朝

40.中国古代高层行政区经历了秦汉的郡、魏晋南北朝的州、唐朝的道、宋朝的路、元朝的行省、明朝的布政使司和清朝的省的变迁,极不稳定,变化较大。这反映出

A.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长期存在 B.高层行政区的数量不断增多

C.地方行政区的权利不断扩大 D.中央与地方的分权日趋合理

第Ⅱ卷(共40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请各位考生在对应试题上按要求作答。)

4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12分)

材料一 (曹氏)叔振铎,文王子而武王弟也。武王克商,封之于陶邱……为宋景公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郑樵《通志略》

材料二 氏室属下的庶民也许就是氏室的宗族,否则也是集族而居的。氏室上面的一层是国君和同姓卿大夫构成的大家族,更上的一层是周王和同姓诸侯构成的大家族。其天子和异姓诸侯间,或异姓诸侯彼此间,则多半有姻戚关系。这整个封建帝国的组织大体上是以家族为经,家族为纬的。

——张荫麟《中国史纲》

(1)材料一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有什么积极作用?6分)

(2)概括材料二中帝国组织形式的基本特点和等级关系,并说明其得以建立的制度基础。(6分)

42.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至1905年被宣布废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

材料一 (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二 (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丁韪良《西学考略》

材料三 贫若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1)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6分)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8分)

4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材料二:丞相王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去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元)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夫外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

—— 《经世大典叙录官制》

(1)根据材料一的相关信息,判断 分别是什么政治制度?(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秦统一后在地方行政制度设计问题上存在哪两种意见?秦始皇最后选择了谁的意见?(6分)

(3)材料三表明元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2分)

4)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怎样的发展趋势?(2分)


高一第一次月考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40题,每题1.5分,共60分)

二、材料分析题

41.(1)制度:分封制。积极作用: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6分)

(2)特点: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构建帝国组织。等级关系: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制度基础:分封制、宗法制。(6分)

42.1)延续时间长;不断发展完善;选拔方式规范;公平(公正)(答三点即可)(6分)

2)被西方国家借鉴;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相对公平公正;促进社会重学风气;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促进社会稳定等(言之成理,答4点即可)(8分)

43.1)① 是宗法制 是分封制(4分)

2)两种意见:王绾主张实行分封制;李斯主张实行郡县制。

秦始皇最后选择了李斯的意见,实行了郡县制。(6分)

3)行省制。(2分)

4)由分封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或答:皇权不断加强;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对地方的控制越来越严。)(2分)

质要求是相同的。目前一般认为服务质量就是服务对象的满意度和同行认可度,而要服务对象满意、同行认可,绝不是简简单单的微笑、文明用语及事后处理,更重要的是事前工作的质量
  任何职业都是间接或直接地为人类或别人服务,只是服务对象、服务层面不同,而服务质量的本质要求是相同的。目前一般认为服务质量就是服务对象的满意度和同行认可度,而要服务对象满意、同行认可,绝不是简简单单的微笑、文明用语及事后处理,更重要的是事前工作的质量和输出的产品的质量。 我所从事的安检工作,工作的核心内容是保障安全,我们输出的产品是安全,安检服务质量最重要的衡量标准同样是安全。那么怎样才能提高服务质量,体现安检工作最大价值呢?
  我认为: 首先,要认识到服务质量的重要性和关键性。服务质量优,则被服务对象满意度高,其心情则舒畅,才会和谐、愉快地配合安检;反之,则服务对象满意度低,其心情郁闷,内心则会产生厌恶、对抗甚至敌对意识,干扰安检工作。我们服务质量的好坏,表面上讲,会影响到安检的形象,深层次讲,会动摇安全的根基,其后果将是不可挽回的。因此,我们必须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以优质的服务保障安全,赢得声誉。
  其次,要有敬业爱岗和忠诚企业的职业道德和品格。如果没有这两样品质,是不可能提供出高质量服务的;没有这两样品德,就会不思进取、敷衍塞责、得过且过;就会无精打采、不负责任、行事马虎、差错不断;就会影响团结、影响合作、影响形象。因此,要网想有意识地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就必须具备这两样品德。
  第三,要有大局意识和良好的心态。只有具备大局意识才会真正意识到服务质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只有具备大局意识,才会积极、主动地为他人着想、为服务考虑;具有具备大局意识才会自觉提升服务质量。只有具备良好的心态,才会意识到所在岗位的重要性和不可或缺性;只有具备良好的心态,才会认为为他人提供优质的服务是一种良好的品德,是一种相互合作,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只有具备良好的心态,才能意识到能为他人提供优质的服务是一种享受和幸福。
  第四,要加强学习,提高素质,总结经验,讲究艺术。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提高业务素质,也才会为服务对象提供无差错的优质服务。只有个人素质过硬,才会赢得服务对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feede7f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8b.html

《(冲刺专题)新高一历史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7).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