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发布时间:2016-01-12 13:23:2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1.鸦片战争:为了改变贸易逆差,英国将大量的鸦片输入到中国,遭到中国人民的抵制。英国以此为借口,于1840年6月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与英国侵略者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从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日益受到严重的破坏。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

2.《海国图志》:中国近代思想家魏源编撰的一部著作。书中系统介绍了南洋、欧美各国的历史地理,翻译了并介绍了西洋科技船炮图说,总结了鸦片战争经验教训,论述了海防的战略战术,并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海国图志》开阔了当时知识界的眼界,开创了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3.洪秀全:太平天国革命领袖。他创立了拜上帝教,于1851年领导金田起义,建立太平天国并定都天京,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后与杨秀清争权导致天京事变,太平天国由盛而衰。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运动,是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4.《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它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根据“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这一制度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的理想和农民起义的特色,成为太平天国纲领性文件。

5、天京事变:1856年8月,杨秀清自恃功高,逼迫洪秀全封他为“万岁”。洪秀全召集韦昌辉率军进入天京并杀害杨秀清,引起变乱,太平军将士二万余人被杀,石达开出走败亡。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矛盾激化而爆发的一场内乱,它严重削弱了太平天国的领导和军事力量,成为太平天国由盛而衰的“分水岭”。

6、《资政新篇》:太平天国后期,洪仁玕到天京主持政务,他向洪秀全提出一个统筹全局的改革方案《资政新篇》。它的主要内容是效法西方资本主义来改革中国社会:在政治方面加强中央集权;在经济方面兴办近代工矿交通事业;在改良社会方面发展近代文化卫生福利事业;在法律方面提出善待轻犯、改革刑罚制度等。《资政新篇》是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由于社会历史条件限制,未能实施。

7、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清朝统治者内部一部分人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他们在全国各地掀起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史称“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包括开办军事工业以自强,兴办民用工业以求富,创办近代陆海军,创办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等。洋务运动虽没有使中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在客观上对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

8、公车上书: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联合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举人1300多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反对在《马关条约》上签字,要求变法图强。公车上书是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从此,资产阶级维新思潮转变为政治运动。

9.百日维新:1898年,在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的推动和策划下,具有爱国思想的光绪皇帝颁布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和文教方面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政令。由于后党发动政变,变法只进行了103天,就失败了,史称“百日维新”。“百日维新”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的运动,具有爱国进步的意义,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客观上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10.义和团运动:义和团原名义和拳,是山东、河南、直隶一带的民间秘密反清组织。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深入,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并改称“义和团”,掀起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运动。义和团虽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了,但它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的伟大革命力量。

11.《辛丑条约》: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清政府战败,被迫于第二年同侵略者签订了《辛丑条约》。条约规定,清政府支付赔款本息近十亿两白银,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外国军队在中国境内驻兵、镇压人民反帝运动、设立使馆界等,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完全变成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12、清末新政:《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为了摆脱困境,于1901年4月成立督办政务处,宣布实行“新政”,陆续推行了一些改革。如设立商部、学部、巡警部等中央行政机构;裁撤绿营,建立新军;奖励工商;颁布新的学制,废除科举考试。1911年5月,“皇族内阁”的成立,宣告了“新政”的破产。清末新政不仅没有挽救清王朝,反而加速了它的覆亡。

13、中国同盟会:1905年8月,在孙中山的推动下,中国革命团体兴中会、光复会、华兴会等在日本东京联合成立中国同盟会。同盟会选孙中山为总理,以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创《民报》为机关刊物。中国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

14.武昌起义:在中国同盟会推动下,1911年湖北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联合成立起义总部,推蒋翊武为总指挥,孙武任参谋长。10月9日,孙武在汉口制造炸弹不慎爆炸,泄露起义计划。10月10晚,武昌城内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等率先起义,起义军很快占领武汉三镇,成立湖北军政府,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在武昌起义影响下,各省纷纷独立,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史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15.《临时约法》: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颁布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言论、结社、集会、著作等自由,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弹劾总统的权力。临时约法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

16.新文化运动:从1915年起,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激进民主主义者掀起了新文化运动,大力宣传民主科学,新道德新文学等资产阶级文化,反对专制、愚昧和旧道德旧文学等封建复古思想。新文化运动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思想解放的潮流,它促使人们追求民主科学和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17.“五四”运动:1919年巴黎和会拒绝中国代表提出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正义要求,并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日本,激起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怒。五月四日,北京大中学生三千余人在天安门前集会游行抗议,遭到北洋军阀政府镇压后,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罢工声援,反帝爱国运动席卷全国二十多个省区。终于迫使军阀政府拒签和约,罢免了亲日派官僚,释放了被捕学生。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群众运动,它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的结合,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8.“八七”会议:1927年大革命失败,同年8月7日,在瞿秋白主持下,中共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彻底清算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改造了党的领导机关,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决定举行秋收起义。这次会议,使中共开始了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转折。

19.南昌起义:1927.8.1在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领导下,中国共产党在南昌举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八月一日,后来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

20.秋收起义:1927年9月,毛泽东等在湘赣边界领导秋收起义。起义军公开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帜。在攻打长沙的计划受挫后,决定向敌人控制比较薄弱的农村转移,开始创建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新的革命道路。

21、遵义会议:1935年1月长征途中,中共在贵州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肯定了毛泽东的军事主张,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会议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2.“九.一八”事变:1931.9.18夜,日本侵略军炸毁了南满铁路沈阳近郊柳条湖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并以此为借口,炮轰东北军北大营,袭击沈阳等地。由于蒋介石下令绝对不抵抗,东北全境沦陷。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危机,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23.芦沟桥事变:1937.7.7日军借口一个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北平西南宛平城搜查。在遭到中国驻军拒绝后,即炮轰宛平城,攻击芦沟桥。在全国人民抗日热潮的影响下,中国驻军奋起还击。这就是芦沟桥事变,也叫“七七”事变。芦沟桥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开始。

24.“一二.九”运动:1935年国民党政府同日本签订卖国的<何梅协定>,日本帝国主义策动华北五省自治。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北平学生五、六千人冲破反动派恐怖统治,举行了抗日示威大游行,并同前来镇压的反动军警展开搏斗。北平学生的爱国斗争,得到全国人民的支持与响应,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的新高潮。在党的号召下,广大青年走上同工农结合、为工农服务的道路。

25.西安事变:1936年12月,蒋介石逼迫张学良、杨虎城攻打陕甘的红军。张、杨在哭谏无效的情况下,毅然实行兵谏,扣留了蒋介石,这就是“西安事变”。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大义出发,派周恩来等与蒋介石谈判,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它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26.《论持久战》:面对国民党亡国论和速胜论的叫嚣,毛泽东于1938.5发表了论持久战,分析了中日双方的强弱优劣对比,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将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最后胜利必将属于中国。<论持久战>揭示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规律和战略方针,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心,对全国抗战及其最后胜利起了极大的指导性作用。

27、“三三制”原则: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政权建设中实行“三三制”原则。即在抗日民主政权的工作人员中,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各占1/3名额。“三三制”政权团结一切赞成抗日与民主的各阶级各阶层,投身到抗日战争中来,并对汉奸和反动派实行联合专政,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根据地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8.重庆谈判:为了争取和平民主,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假和谈真备战的阴谋,团结和教育全国人民,1945年8月,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在周恩来、王若飞陪同下,到重庆与国民党当局进行谈判。经过43天的斗争,国共双方终于签订《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重庆谈判为打退国民党军事进攻争取了时间,赢得了人心。

29.“五四指示”:1946.5.4中共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史称《五四指示》。指示决定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耕者有其田”的政策。此后,通过清算斗争和土地改革运动,解放区2/3的农民获得了土地。广大农民自觉地团结在党的周围,踊跃参军支前,为打败蒋介石、建立新中国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30.第二条战线:国民党政府的独裁腐败统治和反人民内战政策,丧尽了民心,迫使全国各阶层人民团结起来,同它展开你死我活的斗争。国统区的学生罢课游行,工人罢工,人民团体请愿,市民抢粮及各地武装起义,风起云涌,成为配合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二条战线,大大加速了蒋介石政权的覆亡。

31.第三条道路:抗日战争胜利后,某些民主党派的领导人提出在国共对立的纲领之外,寻找出第三条道路,即通过和平改良,实现英美式的民主政治和改良的资本主义。他们提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实质上是旧民主主义的道路。在当时中国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尖锐斗争中,第三条道路是走不通的。终于,这些持中间路线的人后来发生了分化,分别走上了革命或反革命的道路。

32、三大战役:1948.9-1949.1中国人民解放军连续发动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三大战役。三大战役共歼灭国民党军154万余人,是中国共产党夺取全国胜利的大决战。其战争规模及其成果,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战争史上都是罕见的。三大战役是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伟大胜利。决战结束后,国民党反动集团陷入土崩瓦解之中,中国革命已处于胜利的前夜。

33、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3月中共于河北省平山县西北坡村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会议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后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指出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决定党的工作重心从乡村到城市的转移。毛泽东在会上告诫全党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和艰苦奋斗的作风,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进攻。七届二中全会为中共夺取全国胜利和建设新中国,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理论上作了充分的准备。

34、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明确规定,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一个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始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有系统的社会主义改造。

35.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毛泽东为了实践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领导和发动了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所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它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上是失败的。这一长时间、全局性的严重 “左倾”错误,使我国社会主义事业遭受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也给党和人民提供了极为沉痛和深刻的教训。

36、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12月,中共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全会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作出了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恢复了民主集中制原则,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路线,实现了思想、政治和组织领域的全面拨乱反正,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以这次会议为起点,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因此,11届3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37.党的基本路线:1987年中共十三大制定了党的基本路线,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党的基本路线为我国继续沿着11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正确路线,又好又快地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指导方针和政治保证。

38.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阶段,而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我国社会已是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二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不能超越这个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为我国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依据。

39.邓小平南方谈话:1992年春,邓小平先后视察了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四个城市,就改革与生产力、计划与市场、科技、教育、发展与经济、改革与反腐、社会历史发展阶段及其规律等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在重大历史关头科学总结了11届3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实践和经验,明确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的许多重大问题,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40.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它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它是全党和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长期的指导作用。

41.邓小平理论: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及广大党员群众创立的理论,它第一次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动力、根本任务、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它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

42.“三讲”教育:1998.11中央决定县级以上党政领导班子、领导干部深入开展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历时近两年。“三讲”教育是加强党的建设特别是领导班子、领导干部思想政治建设的一次创造性探索和成功实践,它使各级领导干部普遍受到了一次深刻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党的思想、政治、组织、作风建设明显加强。

43.“三个代表”: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考察时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其主要内容是: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的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跨世纪发展,并为中共十六大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44.科学发展观:2003.10在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上,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了新的时代发展要求。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f91e8e3e2bd960591c67749.html

《名词解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