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渔歌子》教案

发布时间:2018-08-16 13:03:3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古诗教案《渔歌子》

一、回忆学法,引出渔父。

1.借助画面,认识渔父。

2.回忆学习古诗词的方法。

设计意图:

由渔父形象走进渔父词,调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回忆学习古诗词的方法,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为本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赏景入境,体悟诗情。

(一)初读古词,感知大意。

1.自由读词,交流预习收获。

2.指名读词,发现词的特点。

3.齐读词,读出词的节奏。

设计意图:

通过自读、合作、交流,三次诵读,要求各有不同,引导学生能够把词读准确,读通顺,读出节奏感。在读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发现词的特点,梳理词的大意,为引导学生走进情景、感悟情感做好前期的预测和相应的铺垫。

(二)抓住景物,赏自然之美。

1.这首词中的景是怎样的呢?自己先读读赏赏,再选择一处令你感受最深的景,用自己的语言具体描绘一下,先和同桌说一说。

2.交流点评,指导读。

交流一下你欣赏到的景吧,咱们就按从远到近的顺序。

▲西塞山前白鹭飞

1)交流,感受白鹭飞翔的意境。

2)白鹭飞到哪儿去了?

3)指导朗读

▲桃花流水鳜鱼肥

1)夹岸桃花蘸水开,还有谁也想来说说?

2)鳜鱼怎么会长得那么肥呢?

3.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两幅画面描绘出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1)仔细看看,斜风细雨中的渔父是什么样的?

2)即便斜风细雨,渔父都不愿归去,这是为何?(板书:自然之美)

3)此时的渔父与这美景已经融为一体,带着这样的情感,再来读读这两行景(齐读)

设计题图:

古诗的文字精练含韵,意境幽邃深远,读古诗词,要善于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才能更好地理解其意,品出韵味。这一教学环节中,指导学生有序观察,通过想象画面,品读感悟,化静止的文字为色彩鲜明、富有动感的画面,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自然环境之美。通过全班交流,形成生生互动,学生自主解读词义,形成最初词境。紧扣“白鹭飞”“鳜鱼肥”,深刻体会白鹭和鳜鱼在这样美好的环境中的自由,从而走进渔父的内心世界,感受渔父置身于如此美好的环境中的陶醉,初步理解“不须归”的原因。

(三)和答悟情,明自由之志。

渔父不须归仅仅因为景美吗?张志和又仅仅是在写渔父吗?

1.深度体会景。

1)联系课前资料,说说你了解到的张志和。

2)交流:你觉得渔父不须归还有什么原因?

3)小结,感悟词人蕴藏于景中的自由之志。

2.深度体会“不须归”。

1)出示《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学生自读。

2)师生以词和答。

3)师范读,学生评议体会境。

4)学生配乐齐读。

设计意图: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学习资料,从不同角度认识张志和的人物形象,进而体会“不须归”的真正原因。接着,教师为学生创设情境,通过师生和答,巧妙引领了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体悟到词蕴含的情感之美,再来朗读更是入情入境,读出了豁达开朗、淡泊名利、寄情于山水的词人形象。古诗词中,景物往往是传情达意的,景随情动,境由心生。由想象景体会渔父的情,由走近词人,感悟渔父正是词人自己的化身,教学在一次次品读中层层推进,学生走进景,走进渔父,最终走进了张志和的内心世界,如此,体会情感的教学目标也得到了落实。

三、拓展比较,感悟渔父。

1.补充渔父诗词,寻找此类词的共同点。

2.学生自读,小组学习交流。

3.学生联系诗句,全班交流发现。

预设1:渔父的形象相似,都是快乐自在、寄情山水的。

预设2:这些景色都在词的一、二两行,都非常开阔。

预设3:渔父形象都出现在三、四行,由景及人。

预设4:形式相同。补充张志和的《渔歌子》开了渔父词的先河,成为固定的词牌。

预设5:这些渔夫形象都是诗人词人的化身。

4.总结:渔父的形象成了一类人的代表,他们得意时,兼济天下;失意后,归隐山水,留给世界的是一个飘逸的背影。

设计意图:

中国源远流长的古文化并不是几堂语文课就能让学生深刻领悟的,而课堂教学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引导他们走向更广阔的古诗词殿堂。通过一首词,走向一类词,学生以本课习得的感悟诗词的方法为基点,通过对一类渔父词的品读、比较、感悟,寻得这类词的共性,在比较中抓住特点,培养阅读能力,也为今后赏读这一类诗词提供了方法。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是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实现主动发展的根本。

四、课外延伸,品读意象。

1.搜集不同的渔父词,联系诗人生平,细究渔父形象。

2.选择本词中的一种文学意象,联系相关诗词,感受不同作品中诗人、词人不同的情感。

一首好的诗词本身就是一曲美妙的音乐,一幅优美的图画,一段精彩的描述。古诗词的教学,同样需要我们语文教师找准切入点,探寻中国诗词特有的文化密码,感受诗词本身深厚博大的时代背景和生命背景,让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乘风破浪时,得到的不仅是一种享受、一种积淀,更是心灵与诗歌的融合。愿我们的古诗词课堂也能由此呈现出“教在独特处,学在有价值处”的美好境界。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f3e6d47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379bf68.html

《古诗《渔歌子》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