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文化与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研究

发布时间:2013-11-12 12:45:2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学校文化与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研究》

研究报告

阳信二中子课题组

二〇〇九年九月

 

课题提出的背景

一个时期以来,国家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实施高中课程改革,我国基层学校的许多有识之士,意识到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以高度的责任感,自发进行了许多有益探索。这些探索虽然多侧重于以物质形式为主的校园文化建设领域,但也难能可贵,为学校文化建设的全面和深入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近两年,教育理论界的一些专家也在思考新时期学校文化建设,进行了一些理论研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为高中学校文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

目前,随着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入,良好的中学校园文化氛围正逐步形成。学校文化与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是课堂教学的必要延续和补充,是整个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社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学校文化与校园环境文化建设,能从正面引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它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途径,是素质教育思想的体现,是探索教育规律的过程。未来的社会,需要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但现实中,中学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与广大青少年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不相适应,与全面培养、教育青少年的历史重任不相适应,中学学校文化与校园环境文化的现状不容乐观,因而重视和加强中学学校文化与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刻不容缓。

申报的基本理念校园文化是学校内部形成的特定的文化环境与精神氛围,包括校容校貌、校风校纪、道德规范、思维模式、行为准则、心理趋向、人际关系及价值观念等,它的显著特征是具有感染性。因为人的思想观念,说到底是一种文化的积淀。文化教育潜移默化,感召力大,穿透力强,作用面广。我们把课题研究的重点放在“学校文化与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与学生学习发展之间的联系上。本课题也是学校文化建设五部分中隐性因素较多的一个部分,操作得当,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成长带来较大的促动和影响。

实验假说及理论依据

实验假说

 通过中学学校文化与环境文化建设的研究,着眼于学校人的全面发展,形成学校的价值观念和学校的精神,铸造学校的灵魂。积极地探索和创造学校的文化特色,使其产生巨大的持久性的教育作用,促使学校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遵循教育规律中探索教育规律,培养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合格人才。

理论依据

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示,为本课题研究的主要依据。

党的教育方针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为依据,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明确办学指导思想和人才培养目标,即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经济服务,主动适应市场经济新体制,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打基础。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4]16号文)中指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借鉴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以实施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导向,弘扬主旋律,突出高品位,加强管理,注重积累,努力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不断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使高等学校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地、示范区和辐射源。”这里把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作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明确地提出来,是具有很强的指导性。这同样适合我们高中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

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中学学校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师生在教和学的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使学校成为管理之优、育人之范的名校的坚实基础,是教育目标实现的保障。我们所研究的学校文化是学校在长期教育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全体教职工、学生所认同的有本校特色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道德规范、教学原则、培养目标、学校传统等因素,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次。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旨在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学校文化环境,使校园环境集陶冶人、培养人、教育人的功能于一身,使学生在优美的环境中得到心灵的净化,使学校环境建设不断发展和完善,更显其层次和文化内涵。整体化设计,创建优美、和谐、多元的校园环境;人本化管理,营造积极、向上、健康的人际环境;发挥“人文学科”优势,凸现校园文化个性;提升学校文化品位,促进师生可持续发展。

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是: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影响勿庸置疑,校园文化环境如何促进学生的行为和发展则是我们进行本课题研究的关键。本课题中,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作为研究的自变量,我们将对其进行有意识地控制,从美观、文化底蕴、地方特色、时代感、情感性等方面精心建设,从而观察学生在环境变化中所呈现的不同发展速度及行为在同一文化环境下不同的发展程度,以此来阐明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与学生发展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将进一步提升办学理念,更新教育观念,形成推动学校进一步的发展,提升学校的社会品质,使学校成为人文校园、温馨家园、幸福心园、品牌名校。同时,建构具有深远内涵的校园精神文化、校园行为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环境文化,为推动学校发展积淀不竭动力与宝贵精神财富。

通过研究,以期达成以下价值:

 

实验对象、方法、手段

观察记录法:本课题的研究,我们的根本着眼点仍是学生,学生良好政治思想及优秀道德品质等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是我们开展本课题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在研究中,我们力求以最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促进学生的各种良好品质和行为习惯形成,从而有理、有序、有效地开展,使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中成长为有较高文化品位,有较好的心理素养,有高尚的道德修养的一代新人。使学生既能顺应时代的发展,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扬帆弄潮,又能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不失人文精神和人格主轴。

在课题研究其间,经常对学生的言、行进行有目的地观察并定期做好记录,了解学生在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不同时期,学生行为的具体情况,指导下阶段工作。

行动研究法:研究者注意对实验对象的长期观察并形成一定的个案,为实验的实施顺利进行提供信息,保证课题评价的客观、公正。

经验总结法:通过对课题研究过程中具体情况的掌握和控制,进行归纳、分析、综合,使之系统化,提炼经验,形成理论。

研究的主要阶段

本课题于20067月正式批准立项,学校组成由书记孙富强、校长王玉军、教科室主任李兴文、年级主任高云清、单云军、朱洪彬组成领导小组。正式启动课题研究。并制定了课题研究总体方案。本课题周期为三年,主要包括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6.7——2006.8 课题基础资料检索、收集与研究合作单位人员培训阶段,完成开题前的基础准备工作。主要负责人:李兴文   

第二阶段:2006.9——2007.1 完成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和开题报告,细化分工,明确责任人,落实子课题研究方案,举行开题会议,课题正式开题,并初步完成总课题和各子课题的理论构建。主要负责人:单云军

第三阶段  2007.1——2009.1 进行课题全面、深入研究和攻关,基本完成总课题和各子课题研究任务,形成总课题和各子课题研究报告初稿。阶段内部成果在省级或以上刊物发表或获奖。主要负责人:高云青

第四阶段:2009.1——2009.6 进行课题全面总结,完善研究工作,确定课题的研究报告,课题结题,申请鉴定。主要负责人:孙富强、王玉军 、高云青、单云军、李兴文、杨新峰;编辑研究报告集,并力争出版研究成果。

 

 

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与研究成果

环境是一种隐性的教育,通过物化说明一个道理,培养一种习惯。学校的环境可以分为物化环境和精神环境。物化环境的打造,对于形成一种学校文化氛围显得十分重要,它可以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物化,渗透其教育内容。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接受教育,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精神环境是通过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一种精神环境,而这种情感具有一定的人格魅力和感召力,它是建立在人与人的一种平等关系的基础上。这种环境文化的教育功能和教育的魅力是在无形中净化师生的灵魂,从而内化为各种不同的力量。

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学校多方运作,综合施治。

一是利用校园物质文化进行熏陶教育。美丽优雅、清洁舒适、宽敞明亮的校园能使人心境愉悦;高大美观、新颖别致的教学楼能使人充满自豪;各种体育、文娱设施能让人身心活跃,积极向上。

二是利用课堂文化进行了同化教育。教师端正的仪表、文明大方的举止、健康风趣的谈吐、严谨的治学态度、崭新的课堂教学艺术等,学生无不摄入眼睛,注入耳鼓,汇入心田。创建班训、班风、班歌,形成有鲜明特色、统一和谐的班级形象。在教室内悬挂名言警句、“校长寄语”、“班级宣言”,对内引领师生的教育行为,对外彰显班级师生高尚的品格和追求。在教学楼道内悬挂名人名言、24孝图,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感恩教育。在办公楼内,设立廉政文化室,楼道内悬挂廉政警示牌。让师生懂得廉洁勤政、树正气才是做人的根本。

三是利用课外文化进行创新教育。组织学生开展合唱、舞蹈、绘画、演讲活动,在这一系列的课延文化活动中,他们增长了见识,培养了能力,体现了自身的价值。特别重视教室环境的卫生、整洁,从而培养了学生勤劳整洁的好习惯,培养了他们热爱劳动的品质。

四是利用校园制度文化进行自我教育。健全的管理体系给学生以巨大的约束力,学生的思想品质在这一约束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朝着一定的“规范”发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每天两次大课间活动,通过集体舞、广播操、跳绳等各种集体活动体现“我健康,我快乐”的群体活动理念。

五是利用校园舆论文化进行了引导教育。健康活泼、生动有趣的宣传栏、黑板报、校刊、红领巾广播等,学生耳濡目染;在丰富多彩的文字、图片形象和悦耳动人的音响等富有教育内容的感召下,学生们接受了正面教育;尤其在自身的参与、实践中,通过编辑、排版、抄写、播音等系列活动,学生用自己的头脑自觉地作出价值观、人生观以及道德行为修养的认知和判断。开展师生画展、书法比赛、元旦联欢、班级开放日等各种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丰富了师生的业余生活,更是展示了师生的精神风貌,培养了团队精神,增强了集体凝聚力。

六是我们将“校园文化与环境文化的研究”与特色学校的建设融为一体。发掘“研究性学习活动基地”,放手让学生们调查研究,“广征博采”摄取知识,陶冶情操。编写了融德育为一体的校本教材《美丽的梨乡》《安全教育》,活动的开展,激发了师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取得了良好的特色效益。

学校开展校园文化与环境建设的做法还有:在校园内开展宣传栏、读报栏,各班都办有黑板报;定期举行专题演讲会、时事报告会、革命传统教育会等;学校在重大节日如教师节、国庆节、元旦等举行文艺演出活动。同时开展学生的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活动。借鉴国内外相关的成功案例,并对相关的心理学内容进行研究,通过本阶段的课题研究,使课题组成员及学校领导层面越来越重视班级的环境文化建设。借助已建立好的班级环境,促进学生德育、智育等各方面的均衡发展,使之在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成长过程中发挥作用。通过本人撰写的心得体会与阶段总结,与课题小组成员的共同讨论,完成“校园文化和环境文化建设对学生发展的影响的调查分析表”以及个案研究方案。做好资料积累整理工作。从研究中体会到,校园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校园文化是人才成长的催化剂,提升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对学校的整体发展、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创建良好的校园环境文化,对于学生在学习、活动、品德、修养等多方面,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种作用及其带来的效果,是运用语言说教或是举行简单的活动无法取代的。

课题研究的成果

鲁迅先生说得好:“要想造就天才,首先必须准备天才生长的土壤。”几年来的实践,我们深深地感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营造育人氛围,才能促使学生健康发展。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称,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中物质文化的一个侧面,建设良好的校园环境对于师生在校园生活过程中的情趣影响很大,对品德生活习惯养成等行为有着重大影响.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全体师生在学校内外行为方式规则的总和,是全体成员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共同创造并逐步形成的文化氛围及相应物质形态,是学校这个共同群体精神风貌、心理状态、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文化素质与文化集合的整体表现。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大部分。物质文化方面如校园环境、整体格局、人文景观、文化设施等作为其物质载体,构成校园文化的物质内容与发展前提;而精神文化则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包括学校传统、校风学风、礼仪规范、人际关系等因素,由此反映一个学校的本质特征与精神风貌,对学校成员尤其是学生产生直接、深刻、持久的影响。搞好校园文化与环境建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并能主动与校园不文明行为作斗争。有利于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净化校园风气,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通过对校园文化与校园环境创设以及各项资料研究证明:营造了“物质文化优雅、制度文化丰富、精神文化高尚”的校园文化环境氛围,就是为天才准备下生长需要的肥沃的土壤,把“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寓学校教育的活动之中,能够使学校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教风,形成了制约、鼓励他律、自律的制度文化,形成了发展个性,培养能力的课延文化。能够形成“爱岗敬业开拓进取”的良好教风。

“花园式的校园,良好的育人环境,高素质的教师群体”能够产生了良好的教育效应,吸引了莘莘学子。从我校前些年招生困难,到现在的应接不暇。的确感受到学校校园文化与环境建设带来的无穷魅力。

目前,滨州市内各县学生纷纷慕名而来求学,连外地市的学生也纷至沓来,如德州、东营、青岛、东北等地。由于重视了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教学质量连年提升,学校先后被命名为“县校园文化先进学校”、“县文明单位”、“滨州市教育技术示范学校”、滨州市教学质量优秀单位、滨州市“富民兴滨”先进单位、滨州市工会工作先进单位、县全工作先进单位,被选为阳信县廉政文化进校园首选单位。

保证措施

积极组织,形成课题的管理、研究网络,配备强大的研究阵容,以校长室为龙头,把课题研究落到实处。抓住研究要害,开展科学、规范的研究。

完善学习、培训制度,使课题研究人员在理论学习中增强科研实践能力,在课题实践中丰富理论素养,提高科研水平,为本课题的顺利开展服务。

在课题组中形成合作、互助的氛围 ,发挥群策群力,集思广益的作用,在课题研究中实现资源共享,促进本课题的研究工作。

资金投入。千方百计地筹集资金,进行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其中包括校园的绿化、写意、小品,各种设施设计安装、字画的挂贴、布置等,均要精心设计,从德育角度出发,符合学生认知特点。

积极开展德育活动。活动是德育的主要载体。充分利用学校德育资源,挖掘德育潜能,根据不同要求,以为主阵地,以中队为基本单位开展多种形式活动。

课题研究的思考

从工作实践中,我们深深地感到人的行为既受到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可改变环境。我们发掘校园文化资源的工作有序地开展,催开了素质教育鲜艳的花朵,现已初见成效。作为教育第一线的教师虽有着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但如何在“环境促进人的变化,人使环境变得更优雅”的理性思考上,还需要专家的指导和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总结。要继续搞好本课题研究,巩固并扩大其成果。将它融入新教育实验的研究之中,以取得新的成效。

1、教师对校园文化与学生思想素质形成的紧密关系认识不足。在实施过程中,学校领导花力气精心设计布置校园文化环境,而教师忙于课堂教学,对校园文化缺乏敏感性,对课题组制订的实施细则有应付现象,根据几次学生调查问卷的情况看,年级之间,班级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重视利用校园文化对学生经常教育的班级,学生了解校园文化,理解其意义,取得成效较大,反之成效就小。所以教师的认识重视程度,关系到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程度,作为教师,必须提高认识,按细则实施教育。

2、学生对校园文化环境不重视。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如不开展校本德育的开发利用研究活动,教师不组织学生观察体验,那么待学生在校三年毕业时,大多讲不出学校的校风、学风及校园内的环境布置的内容,更不要讲受到校园文化环境的影响,获得的德育熏陶。学校花费数十万元,作用甚微,难达设计投资者的预期目的,只能充当摆设而已。因此,开发利用校园文化与环境文化建设作为学生发展的校本资源的研究很有必要,必须研究之。

 

参考资料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屠大华:《现代班级教育与管理

 丁子予:《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实务全书》

刘鸿庥:《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

 钟启泉:《知识社会与学校文化的重塑》,《教育发展研究》2002.1

 黄进:《论校园文化的创新性与实践性》,《江苏高教》2002.6

 赵中建主编:《学校文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葛金国主编:《校园文化建设导论》,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王邦虎主编:《校园文化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探索学生自主发展教育模式的研究实践》施海燕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ee839c0f8c75fbfc67db226.html

《学校文化与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