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兴趣伴随学生的成长

发布时间:2014-09-09 16:36:4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让兴趣伴随学生的成长

作文兴趣是学生从事作文活动的积极态度倾向,兴趣是写作学习的最重要的内驱力,国内外有过诸多的论述。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认为,对于学生们的学习,第一是兴趣,第二是兴趣,第三还是兴趣。我国老一辈语文教育家,对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动机,有过大量精彩的论述。例如,认为作文“最好是令学生自己出题目”,教师命题的首要条件便是“要能引起学生的兴味”。主张对学生作文的内容和形式不加限制,顺乎自然,让学生写自己喜欢写的东西,这样,学生当然会乐于去写。美国、前苏联的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儿童有表现自己的欲望。美国教育家唐纳·格雷夫提出,随处乱涂乱画,是儿童使用符号能力的表现。前苏联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少年期是言语发展的最佳年龄期,应该激发学生表达自己的动机和兴趣,发展他们的语言功能。

小学的习作教学,兴趣培养的关注点在两个方面,一是“想写”即教学能引起学生写的兴味;二是“写自己喜欢写的东西”即鼓励学生写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这在学生学习写作的开始阶段尤为重要。

一、让学生“想写”

是否“想写”,这是关乎写作心境与写作状态的问题。

写作需要一种状态。钱理群教授认为,我们的习作教学有一个误区,总是研究如何提高习作的“教法”,而不太注重学生的写作状态。“作文教学变成一个简单的‘老师出题,学生应命而写’的过程,至于学生是否愿意写、写什么,以及怎样才能使学生进入最佳‘写作状态’的问题,则似乎不在作文指导的范围内”。

写作状态的普遍特点是,自信、自由、健康、创新、兴奋、专心、清醒、觉知、虔诚,独立、欢快、流畅等。《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自由表达”“乐于表达”,是对学生所处的知识状态、心理状态的关系等等的关注。鼓励“自由表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所以,《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要“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是不无道理的。在以往的习作教学中,一提到习作,一些小学生就唉声叹气,视作文为畏途,不会写,不爱写。写作难,难在哪里呢?难在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无情可抒。这种状况目前仍然存在。写作是最富有创造性的劳动之一,最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它要求作者享有充分的自由权,自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因此,它特别害怕束缚。形式有时是一副很沉重的枷锁。如果过多地强调形式,既便是成年人,作家,也难以写出好的作品。对小学生来说,刚刚学习写作,如果过分地强调形式,告诉他们应该怎样写,不应该怎样写,怎样好,怎样不好……无异于给学生戴上了沉重的枷锁,使学生顿感写作可怕,困难重重,并由此丧失对写作的信心和兴趣。创造性的写作需要自由的写作心态。自由的写作心态指的是“写作主体在写作时表现出来的一种从容、洒脱、随意而自然的心理状态。创意造言,感到问题探索无疆界,思想表述无束缚,语言运用无滞碍,既随物而宛转,亦与心而徘徊。羽扇纶巾,悠然自得。”(周淼龙)小学生要达到这样一种境界也许很难,但是他们同样需要一种自由的写作心态。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ebfdc3358fafab069dc02fb.html

《让兴趣伴随学生的成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