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第25课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发布时间:2019-11-07 21:50:0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让生字走进语境。

周恩来12岁那年,正是dì guó( )主义列强疯狂侵华的年代,bó fù( )告诉他不能到zū jiè( )地去玩。后来,周恩来目睹了xún jǐng( )处理洋人汽车轧死中国fù nǚ( )的亲人的事,让他明白了“中华bú zhèn( )”的真正含义。

2.积累课文中的四字词语,并选词填空。

(1)一个( )的上午,我们一家三口来到( )的大街上。我看见街角坐着一个( )的乞丐,便赶紧把身上的几元钱都给了他。

(2)周恩来看到那些( )的洋人在我们中国的土地上( )的样子,感到( )。他知道原因后,便说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样( )的话语。

3.积累俗语,运用俗语。(填序号)

A.打破沙锅问到底 B.不管三七二十一 C.此地无银三百两 D.好汉不吃眼前亏

(1)超市门前排着这么长的队伍,这些人要干什么?爷爷可( ),直接去排队了。

(2)我们判断这伙人有可能是骗子。( ),我们决定先离开这里去报警。

(3)他们做贼心虚,越是辩解,越让人感觉( )

(4)如果在学习上遇到不懂的问题,我们一定要( )

4.按要求写句子。

(1)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用加点的关联词语造句)

(2)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缩句)

(3)在外围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改为陈述句)

5.阅读课内片段,回答问题。

那天上修身课,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一个问题:“请问诸生为什么而读书?”

同学们踊跃回答。有的说:“为明理而读书。”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也有的说“为挣钱而读书”“为吃饭而读书”……

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魏校长注意到了,打手势让大家静下来,点名让他回答。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用“___”画出关于其他同学读书目的的句子。许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也常有这些说法,请你填空。

①“‘知书’才能‘知理’,不好好读书,就不能明察事理。”这是为( )而读书。

②“好好读书,将来当局长、当县长。”这是为( )而读书。

③“‘书中自有黄金屋。’不读书贫穷将伴随你一生。”这是为( )而读书。

(2) 在下面的田字格中工整地抄写关于周恩来读书目的的句子。

(3)作者将周恩来的志向与其他同学的志向对比着写,让我们体会到______________.

(4)联系课文想一想,是什么让周恩来立下了这远大的志向。

(5)你认为其他同学的想法对吗?为什么?你又是为什么而读书的呢?

6.走进周恩来的内心世界。

“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请联系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想,写写周恩来沉思的情景及内心的想法。

7.把名句与对应的人物及其表达的意思用线连起来。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周恩来 为实现理想而努力奋斗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毛泽东 要做一个英雄人物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鲁迅 死的意义是不同的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司马迁 对敌人、对人民态度不同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帝国 伯父 租界 巡警 妇女 不振

解析 这道题是对字形的考查。此语段概括地写出了课文的意思。注意“巡”字中的“<<<”是撇点。

2(1)风和日丽 热闹非凡 衣衫褴褛 2)耀武扬威 得意扬扬 疑惑不解 铿锵有力

解析 此题考查对课文中四字词语的运用。本课四字词语很多,要注意积累。结合课文中的四字词语填空后,还要读一读,看是否通顺。如第(1)题第二空填形容大街上热闹的四字词语,还可以是“灯红酒绿”,只不过“灯红酒绿”这个词带有贬义。

3(1)B (2)D (3)C (4)A

解析 此题考查对俗语的积累和运用。“打破沙锅问到底”比喻追究事情的根底;“不管三七二十一”指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此地无银三百两”比喻想要隐瞒掩饰,结果反而暴露;“好汉不吃眼前亏”指聪明人能识时务,暂时躲开不利的处境,免得吃亏受辱。第(1)题中,爷爷直接去排队,是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就去的,因此填“不管三七二十一”。第(2)题中,“我们”判断这伙人有可能是骗子,所以“我们”离开,暂时躲开不利的处境并报警,符合“好汉不吃眼前亏”的意思。第(3)题从“做贼心虚,越是辩解”可以知道填“此地无银三百两”。第(4)题中,“遇到不懂的问题”怎么做呢?当然是“打破沙锅问到底”了。

4(1)示例:他不但不承认错误,反而诬陷我。

解析 此题考查用关联词语造句的能力。这一关联词语连接的两个句子中,前半部分表示应该做的,但是没有做;后半部分表示不该做的,但是做了。还可以造句为:他不但不承认错误,反而更加无理取闹了。

(2)话语博得了喝彩

解析 这一题考查缩句能力。缩句三步法:第一步,读懂原句的意思;第二步,找出句子的主要部分,去“枝叶”,留“主干”;第三步,检查缩了之后的句子,意思有没有改变。本题中,“周恩来”“铿锵有力”都是修饰“话语”的,删去,“魏校长”是修饰“喝彩”的,也要删除,剩下的就是句子的主干了。

(3)在外国租借里,谁都不敢怎么样。(或:在外国租界里,没有人敢怎么样。)

解析 此题考查将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能力。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就要把原句中表示否定的词改为表示肯定的词,或把原句中表示肯定的词改为表示否定的词,同时把表示强调的“难道”“怎能”等词去掉,最后问号改为句号。本题反问句中没有否定词,改为陈述句时,要加一个否定词“不”。

5(1)有的说:“为明理而读书。”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也有的说“为挣钱而读书”“为吃饭而读书”…… ①明理 ②做官 ③挣钱

解析 此题考查对有效信息的提取。画线句子把有些人读书的目的都列举出来了,因此判断为什么而读书时,对号入座即可。

(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解析 注意书写要工整、规范。

3)周恩来从小就有远大的志向、有报负

解析 此题考查对比手法的作用。需联系文章主题来做。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把个人学习与民族振兴大业联系起来,他不愿意自己的民族再这样软弱,不愿意自己的同胞再受到这样的欺凌,要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奋斗。与其他同学的志向进行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周恩来在少年时代就已经立下与众不同的远大志向。

(4)中国的落后、中国人备受欺凌的现实,让他深深地体会到“中华不振”的真正含义,从而立下远大志向。

解析 此题考查联系上下文解决问题的能力。课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先写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接着写周恩来在租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然后写在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了自己的心迹: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样就能明白他为何会立下此志向了。

(5) 示例:不对。 为明理、为做官、为挣钱、为吃饭而读书,都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当时帝国主义正在侵略中国,中国非常落后,应该像周恩来一样有远大的抱负。 因为有国才有家,我要为实现“中国梦”而读书。

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先分析其他同学为什么而读书,再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分析其读书的目的是否合理。读书明理、读书挣钱有其合理的部分,但当时帝国主义正在侵略中国,中国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作为中国青少年,应该有更远大的抱负。

6.示例:从租界回来以后,周恩来常常一个人在沉思。他想,的确,洋人实在是欺人太甚了,可更令人憎恨的是中国巡警局!中华民族这么软弱,中华同胞被欺凌,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中华同胞不能团结一心,要不然,中国人怎么不为自己人撑腰啊?我要努力读书,唤起国人的强国意识。对,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解析 此题考查根据情境想象写话的能力。要围绕“沉思”,写好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中国人为什么受欺侮,二是自己为什么而读书。还可以写为:从租界回来以后,周恩来常常一个人沉思。他想,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外国人没有权利来侵犯中国,更没有权利像对待动物一样对待中国人。为什么中国人敢怒不敢言?为什么中国人不万众一心,把欺凌我们的外国人打倒?我要唤醒国民振兴民族的意识,对,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7

解析 此题考查对名句的积累和理解。“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自嘲》中的诗句,形容对敌人决不屈服,对人民大众却甘心像牛一样俯首听命,形象地写出了革命战士对待敌人和对待人民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出自司马迁《史记》中的《报任安书》,意思是人总有一死,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要轻。“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出自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意思是要看叱咤风云的人物,还得看现在,看人民群众。“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出自周恩来的《大江歌罢掉头东》,意思是我学成之后,要像破壁而飞的巨龙一样,为祖国和人民做一番大事业,即使理想无法实现,投海殉国也是英雄。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e4ac5da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36997c8.html

《2019年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第25课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