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4单元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发布时间:2019-01-23 04:09:4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教学

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丁肇中,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2.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能力目标

1.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自读课文,抓住过渡段、关键句、关键词等,理解作者观点,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重点)

情感

目标

引导学生感受科学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树立格物致的精神及乐于动手实验的科学品质。(重点)

学习

目标

1.熟读课文,明确作者提出的观点,理清文章论证思路。

2.掌握举例论证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经常看到这样的报道: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考试都得近百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却举步维艰。问题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启示。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默读课文,理清思路

在圈点批注自主阅读理解的基础上,交流本文的思路脉络,弄清本文的论证结构。

明确:

第一部分(l2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第二部分(312段):分析问题。

第一层(35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

第二层(610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层(1112段):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

第三部分: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目标导学二:精读课文,理解观点

提问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答案提示:《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提问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

答案提示: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提问3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

答案提示: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第二,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第三,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

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提问4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

答案提示: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看他是否有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积极的、主动的探索,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不具备这些就不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提问5: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答案提示: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第二,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第三,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学法指导‖

学习圈点批注的方法,找出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各段的关键句、过渡段、过渡衔接的词语等。不懂的句子勾画出来,以备下面的小组交流和质疑交流。

‖教学提示‖

文章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个思路来行文的。

目标导学三:分析课文,掌握论证方法

提问6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举例说明。

答案提示:本文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作者在课文第4段举了王阳明“格”竹子的事例,证明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在第11段摆了中国学生大都偏向理论轻视实验的事实;第12段又举了自己到美国念物理时吃的苦头。这些事例论证了格物致知精神的必要性。课文第3段结合《大学》中的理论,分析了格物致知真正意义被埋没的原因;第610段从理论上记述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第13段记述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也是讲道理。作者还运用了对比论证。王阳明“格”竹子失败的事例,与通过科学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进行了对比,突出新的知识的获得只能通过实地实验。

‖学法指导‖

常见的议论文的论证方法:

①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②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③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④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此外,在驳论中,往往还采用以尔之矛,攻尔之盾的批驳 方法和归谬法。在多数议论文中往往是综合运用的。

‖教学提示‖

议论文的论证方法的判别是教学的重点,也是考点,教学中应逐步渗透,通过课文分析,让学生逐步掌握

目标导学四:熟读课文,合作探究

提问7提倡“格物致知”精神有何现实意义?

教师点拨:

答案提示:提倡“格物致知”是由于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是应付今天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我们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精神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学法指导‖

如何做到学习课文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

1)理解课文,明确作者的观点。

2)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谈感受。

三、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1.教学的重点明确,从举例论证中让学生明确格物致知的现实意义。

2.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并抓住提纲性的语句,然后经过讨论、分析,并对文章内容作精要的概括,从而理解课文。

不足之处

1.议论文教学枯燥,学生的阅读兴趣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2.缺少拓展的内容,不能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e226d78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662b86b.html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4单元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