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简答题

发布时间:2014-10-12 13:08:5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1、简述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思想和艺术特点

【思想特点】①强调创作的绝对自由,反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要求突破文学描绘现实的范围;

②从民主主义的立场,或者从留恋旧制度的立场,抨击封建制度或者资本主义的罪恶现象;

③酷爱描写中世纪和以往的历史;

④偏重于歌颂、描写自然风光,厌恶资本主义城市文明和现实标举卢梭“回归自然”的主张。

【艺术特点】①强调个人情感的自由抒发,有强烈的主观性;

②重视继承和发扬民间文学,创造诗体长篇小说;

③在美学上,有其独特的审美标准和趣味,惯用对比和夸张,重视丑的审美价值,大力提倡想象。在人物形象上,塑造了一批追求个性自由,带有强烈叛逆性格的形象;

④忧郁感伤的情调为浪漫派作家所喜好。

2、什么是“拜伦式英雄”?

“拜伦式英雄”是拜伦的《东方叙事诗》中出现的一系列形象。《东方叙事诗》中的中心人物或主人公不是流浪者就是流浪汉,有的没有家,像《异教徒》中的威尼斯人;有的是强盗,如《海盗》中的康拉德和《阿比道斯的新娘》中的塞里姆;有的是犯上者甚至是叛逆者,像《莱拉》中的莱拉,《柯林丝之围》中的阿尔普。

他们无不具有愤世嫉俗的思想,叱咤风云的勇气和各种狂热而又浪漫的冒险经历,这些单枪匹马的复仇者,有崇高的道德观和侠义心肠,爱好自由,忠于爱情,最后却成为社会的牺牲品,他们高傲而倔强,忧郁而孤独,神秘而痛苦,与社会格格不入从而对之进行彻底反抗的叛逆者英雄性格。

“拜伦式英雄”烙印着拜伦思想个性气质的深刻印记,在以后的诗剧《曼弗雷德》和《该隐》等作品中,该性格还有所发展,“拜伦式英雄”在欧洲广大民主阶层中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3、简述华兹华斯在《抒情歌谣集·序言》中提出的浪漫主义诗论的要点

①诗不是文字游戏。“所有的好诗都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但这种感情又是“经过在宁静中追忆的”;

②诗的语言要排除古典主义式“诗歌辞藻”,应是人们真正用的语言,但在运用时又要能给普通事物以“想象力的色泽”;

③诗的性质极为崇高,是“一切知识的开拓和终结,同人心一样不朽”;

④诗的内容不应是贵人淑女喜欢的一套,而是“普通生活里的事件和场景”;

⑤诗人的作用伟大。“诗人不是单为诗人写作,而是为着芸芸众生”,他是“人性的最坚强的保卫者,是支持者和维护者,他所到之处都播下人的情谊和爱”。

4、谈谈十九世纪俄国文学中“多余人”形象的特点,并列举出四部描写“多余人”题材的作品

这个术语是赫尔岑在《往事与随想》中提出的。“多余人”是十九世纪俄国文学中所描绘的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

他们的特点是:出身贵族,接受良好的文化教育,他们往往有突出的个性和才华,因此能吸引人们关注的目光,甚至赢得女主人公的芳心与爱情。他们虽有高尚的理想,不满现实,却缺少行动的能力与意志力,他们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他们心仪西方的自由思想,也很不满俄国的现状,但又无力改变这种现状,他们生活空虚,性格软弱,没有向贵族社会抗争的勇气,只有用忧郁、彷徨的态度对待生活,在社会无所作为。包括在爱情上也显得极度无能,往往拒绝来自女主人公真挚的爱情,所以在他人看来,就成了社会上“多余”的人。

描写“多余人”题材的作品有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赫尔岑的《谁的罪过》、屠格涅夫的《罗亭》等。

5、简述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思想和艺术特点

【思想特点】

①现实主义把文学作为分析与研究社会的手段,为人们提供了特定时代丰富多彩的社会历史画面,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十九世纪自然科学和历史科学的成就,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科学主义成为一种时代风尚,作家们都以研究和分析社会为己任,把广阔真实地反映时代的风俗史作为文学创作的最高理想;

②现实主义以人道主义思想为武器,深刻地揭露批判社会的黑暗,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提倡社会改良;

③现实主义文学普遍关心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中人的生存处境问题,表现出作家们对人的命运与前途的深切关怀。现实主义作家在对社会历史现象作出广阔再现和强烈批判的基础上,还深刻地展示了资本主义条件下人与物、人与社会的矛盾关系,表现人的异化现象,寻求人的心灵自由,表现出深度意义上的人道主义精神。

【艺术特点】

①追求艺术的真实模式,强调客观真实地反映生活。格外重视艺术描写的客观真实性,认为作家应该“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去反映生活”,使作品的文本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内容具有同构性,从而使文学具有科学真理的精确性;

②现实主义文学重视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描写,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③具有内倾型和外倾性两种倾向;

④现实主义以叙事文学为主,小说创作特别是长篇小说走向了成熟与繁荣。

6、狄更斯的创作一般被分为三个时期,简述狄更斯的小说在这三个时期中,作品的主题、基调、风格与技巧上有哪些变化与不同之处?

【第一时期】1837——1841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有《匹克威克外传》、《奥利弗·退斯特》、《尼古拉斯·尼克尔贝》、《老古玩店》、《巴纳比·拉奇》。

这一时期,作者对社会的认识还比较肤浅,他把生活看作是善与恶之间的斗争,同时认为恶是个别现象,并且最终为善所克服。小说的基调是欢快幽默,乐观向上的。在艺术方面,受流浪汉小说的影响比较突出,作者自己的创作风格虽已形成,但结构比较松散,在人物塑造艺术上有待进一步圆熟。

【第二时期】1842——1858年,时间跨度最大,作品最多。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有《马丁·朱述尔维特》、《董贝父子》、《大卫·科波菲尔》、《荒凉山庄》、《艰难时世》、《小杜丽》。

这一时期,作者自身幻想的破灭使他加深了对社会的认识,并促使他进一步观察、思考。他不再把恶看作是个别现象,而是把它与整个社会体制特别是政治与法律体制联系起来。他仍然相信善、强调善,但已开始认识到善不一定总是能战胜恶。这一时期的作品,总的基调仍是乐观的,不过其中已露出一丝悲凉之音。在艺术上,这一时期的小说已经成熟,作者完整的风格已经确立,人物塑造艺术也更为成熟。

【第三时期】1858——作者逝世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有《双城记》、《远大前程》、《我们共同的朋友》、《艾德温·德鲁德的秘密》(未完成)。

这一时期的作品,乐观基调大大削弱,小说中常常出现一些与过去、死亡、衰败联系在一起的意象,给小说增添了冷峻的色调。幽默在这一时期也有所削弱,与早期作品相比,它更多地表现在作者的行文、描写上,较少地出于人物性格的本身。

7、什么是“自然派”?

指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初在俄国形成的以别林斯基美学思想为指导,以果戈理创作为方向的俄国现实主义文学流派。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在果戈理受到官方御用文人攻击时,挺身而出,以《论俄国中篇小说和果戈理先生的中篇小说》、《一八四六年俄国文学一瞥》、《一八四七年俄国文学一瞥》等一系列论文,在理论上阐发和捍卫了果戈理的现实主义传统。

别林斯基认为果戈理的“自然派”小说,真实地描写和批判了俄国农奴制社会的黑暗和腐朽,表达了俄国人民要求变革社会的愿望,具有真实性、典型性、人民性和独创性。他主张作家应学习果戈理那样“完全使艺术面向现实”,着重“描写普通人”,他肯定了这一派作家“无情地揭穿现实的外衣”的功绩。

代表作品:格里戈罗维奇《苦命人安乐》、屠格涅夫《猎人笔记》、陀思妥耶夫斯基《穷人》、赫尔岑《谁之罪》等。

8、简述《死魂灵》中泼留希金的性格特点

泼留希金是俄国著名作家果戈里在名著《死魂灵》里塑造的吝啬鬼的典型人物形象。果戈里塑造的泼留希金形象,惟妙惟肖。写他的装束,“决不定这人的男是女来”,“过分的给与农人的痛骂”。“那衣服可更加有意思”,“非常龌龊”,“上面不露出一些棉花团”。凸出的下巴,瘦削的面容,像个乞丐。果戈里廖廖几笔,就把一个贪婪、吝啬的地主典型活画在读者的面前。波留希金对于财产极度贪婪,使他变成了物的奴隶,丧失了人的尊严、人的感情和人的生活情趣,而变成了真正的死魂灵。

9、什么是“忏悔贵族”?

“忏悔贵族”是托尔斯泰创作中的人物形象系列。他们出身贵族,比较早地发现上流社会的奢侈与农民的贫穷的两极分化,并为自己的富裕生活感到脸红。他们很早就开始思索人生的使命、生活的意义和道德责任问题,“要根除人世间的一切罪恶和不幸”,希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能建立在爱的基础上。从五十年代开始,托尔斯泰提出贵族青年通过赎罪、走平民化道路,以求得良心上的安宁和精神上的宽慰。这也就是刚刚萌生的“托尔斯泰主义”。

“忏悔贵族”的共性在于孜孜不倦地探索生活意义,愤愤不平地揭露统治阶级的腐朽道德和社会的残酷无情,苦苦思考农村破产农民贫困的原因,寻找贵族出路,寻求接近人民的图景,具有道德感情的纯洁性。这些人物无不打上俄国社会发展印记,同时也包含了作家本人思想探索过程。《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是“忏悔贵族”的典型。

10、什么是“心灵辩证法”?

托尔斯泰在心理描写上表现出卓越的才华。他善于通过描写心理变化的过程展示人物的思想性格的演变;他最感兴趣的是心理过程本身,是这种过程的形态和规律;他能描述出一些感情和心理怎样演变为另一些感情和心理,展示心理流动形态的多样性与内在联系。这就是车尔尼雪夫斯基评价托尔斯泰心理描写技巧时所说的“心灵辩证法”。

11、简述十九世纪自然主义文学的思想与艺术特点

【思想特点】

①它继承19世纪上半叶巴尔扎克、司汤达以及福楼拜的现实主义观点,将写真实和客观性视为文学创作的首要条件;

②自然主义接受了巴尔扎克描写一段历史时期,反映整个社会的成功经验;

③机械地将自然科学的理论搬到文学创作中,从生理角度去表现人,特别是以当时遗传学的观点去理解促使人行动的原因。

【艺术特点】

①力图巨细无遗地描绘现实,排斥虚幻的想象,从而给人一种实录生活和照相式的印象;

②擅长描写群众场面,注重群体的写照,逐渐忽略典型的创造,或者说只追求人物的气质特点和变态心理;

③开始淡化情节,不去追求戏剧性的曲折变化,主张按生活的“本来面目”去反映现实;

④将某些压迫人、扭曲人的社会现象拟人化,这是物对人的异化的初步描写,显得生动、形象。

12、简述波德莱尔的“通感理论”

“同感理论”是由波德莱尔提出的。在《通感》这首诗中,他把诗人看作自然界和人之间的媒介者。诗人能理解自然。因为自然同人相似;树木是活的柱子,发出含含糊糊的语言。诗人在各种感觉中看到宇宙的可感反映。他区分了两种现实:自然的,即物质的现实,这只是表面;精神的,即内在的现实,他认为这是宇宙起源的基因。他由此指出不同感觉之间有通感:“香味、颜色和声音在交相呼应。”诗歌同别的艺术也是相通的,亦即可以用色彩和声音去表达感情。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dc6c9f1daef5ef7ba0d3c92.html

《外国文学简答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