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发布时间:2016-04-24 17:23:4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19704242135分:中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1970424日: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1970424日,中国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卫星重173公斤,运行轨道倾角685度、近地点4391km 、远地点2348km。中国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卫星质量:173公斤

卫星外形:直径1米的球形72面体

近地点:439公里

远地点:2384公里

用途:广播“东方红”乐曲



卫星上的仪器舱装有电源、测轨用的雷达应答机、雷达信标机、遥测装置、电子乐音发生器和发射机、科学试验仪器等。卫星的主要任务是向太空播放《东方红》乐曲,同时进行卫星技术试验,探测电离层和大气密度。

卫星上采用银锌蓄电池作电源,电池寿命有限,卫星运行28天后(设计寿命为20天),电池耗尽,“东方红”乐曲停止播放,卫星结束了它的工作寿命。但是,卫星的轨道寿命没有结束,根据轨道计算,大约能在太空运行很多年。



200921150832秒,“东方红一号”卫星目前仍在太空漫游,以下数据根据美国NASA的官方数据制作。

纬度:64.02

经度:35.07公里

轨道倾角:205.64

运行周期:110.6 分钟

速度:7.55KM/s

高度:728.25KM

近地点:430公里

远地点:2075公里

19704242135分:中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控制台操纵员胡世祥按下发射按钮。

1970424日,运载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





“东方红一号” (Dong Fang Hong I/Red East 1)卫星是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由以钱学森、潘厚仁为中心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当时共做了五颗样星,结果第一颗卫星就发射成功。该院制定了“三星规划”:即东方红一号、返回式卫星和同步轨道通信卫星,而孙家栋则是当时“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技术负责人。1967年,党鸿辛等人选择了一种以铜为基础的天线干膜,成功解决在100℃至零下100℃下超短波天线信号传递困难问题。“东方红一号”卫星因工程师在其上安装一台模拟演奏《东方红》乐曲的音乐仪器,并让地球上从电波中接收到这段音乐而命名。

1956年,中国把开发火箭技术纳入国家十二年科学发展规划。1957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等积极倡议开展人造卫星的研究工作。1958年毛泽东同志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根据这一战略考虑,中国科学院把研制发射人造卫星列为1958年第一次重点任务,揭开了中国向太空进军的序幕。广大科技工作者奋发图强,埋头苦干,克服困难,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踏上了征服太空之路。当时受到“大跃进”影响,曾提出过研制高能推进剂运载火箭、发射重型卫星和要在1959年国庆节将中国的第一颗卫星送入太空的设想。但这种设想脱离了中国的经济实力、科技水平和工业基础,因而缺乏实现的可能。1959121日,中国科学院党组传达邓小平同志指示:卫星明后年不放,与国力不相称。据此,调整任务部署,提出“以探空火箭练兵、空间物理探测打基础、不断探索卫星发展方向,筹建空间环境模拟试验室,研究地面跟踪接收设备”的具体方针。通过贯彻这一方针,中国在火箭技术、航天器技术、有效载荷技术、姿态控制技术、轨道设计和发射技术的研究和试验,以及人才的培养和训练等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1970424日:“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后,指战员紧张地分析试验结果。





19704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由此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东方红1号卫星重173 千克,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送入近地点441千米、远地点2368千米、倾角68.44度的椭圆轨道。它测量了卫星工程参数和空间环境,并进行了轨道测控和《东方红》乐曲的播送。

“东方红一号”卫星以火车运输时,铁路沿线每两根电线杆间由一位荷枪实弹的卫兵守卫。于1970424 2135分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 (CZ-1)载著“东方红一号”卫星从中国西北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2148分进入预定轨道。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卫星技术试验、探测电离层和大气层密度。卫星为近似球形的72面体,质量173千克,直径约1米、采用自旋姿态稳定方式,转速为120/分,外壳表面由按温度控制要求经过处理的铝合金为材料,球状的主体上共有四条二米多长的鞭状超短波天线,底部有连接运载火箭用的分离环。卫星飞行轨道为近地点439公里、远地点2384公里、轨道平面和地球赤道平面为倾角68.5度的近地椭圆轨道,运行地球一圈周期为114分钟。“东方红一号”卫星除了装有试验仪器外,还可以以20兆赫的频率发射《东方红》音乐,该星采用银锌电池为电源。

“东方红一号”卫星设计工作寿命20天(实际工作寿命28天),期间把遥测参数和各种太空探测资料传回地面,至同年514日停止发射信号。

1970424日,基地官兵收听到卫星发回的“东方红”乐曲。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第五个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虽比它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一号”晚了13年,它的质量超过了前四个国家第一颗卫星质量的总和。从此中国正式加入了“太空俱乐部”,发射成功后,钱学森向中央提出中国应该发展载人航天,并提交发展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报告,得毛泽东亲笔批示“同意”。

东方红一号卫星,反映着当时我国的经济、科技、社会和军事能力发展水平,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是影响国际关系格局的重要因素,是促进经济和科技进步的重要手段,对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东方红一号卫星上天,在许多国家引起了强烈反响,国外纷纷发表评论指出,这颗卫星发射成功,“体现了中国一直在依靠自己的力量为人类的幸福和进步进行宇宙开发”,“表明中国的科学技术和工业进步达到新高度”,“是中国科学技术和工艺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中国掌握了先进火箭技术和制造出大型火箭的技能”。东方红一号卫星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艰苦奋斗的结晶,是中国工人阶级、解放军、知识分子的杰出贡献。之所以能在较短时间内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主要归功于党中央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叶剑英、李先念、聂荣臻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卫星事业自始至终都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等指示,已成为航天科技工作者的座右铭。

东方红一号卫星文化是“两弹一星”精神和航天精神的体现。在东方红一号卫星的研制过程中,我们依靠自己的力量,全国大协作,建立起了一个比较完善和健全的航天科学技术研究、设计、试验、制造及质量保障和管理体系,锻炼和造就了一支又红又专、技术水平高、能打硬仗、善于攻关、专业配套、老中青相结合的航天技术队伍。历史会记住钱学森、赵九章、郭永怀、钱骥、陈芳允、杨嘉墀、王大衍、王希季、任新民、孙家栋等“两弹一星”元勋对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杰出贡献。



中国第一颗卫星飞上天后,虽然星上的乐音装置和短波发射机仅持续工作了28天,但其意义与影响直达今天。如果说,第一次打上天的也不过是个能发出声响的173公斤重的铁疙瘩,是一种有去无回的“抛”东西,而随后的返回式卫星乃至今天的神舟飞船,却是既能在太空自主变轨游动,又能按时、准确并安全地操控回家的。更重要的是,通过第一颗卫星的研制与发射,培养锻炼了一大批人才,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技术储备。

“大家往天上看看吧”



1964年,原子弹爆炸成功,火箭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人造卫星的一些新技术课题获得了许多重要成果,东风导弹基地经过多次发射试验的考验,也打下了一个比较扎实的基础。

196518日,钱学森正式向国家提出报告,建议早日制订卫星的研究计划并列入国家任务。196510月,中国科学院召开了人造卫星总体方案论证会,确定第一颗卫星为科学探索性质的试验卫星,并要比苏联和美国的第一颗卫星先进。卫星入轨后,要“抓得住,测得准,报得及时”,使全世界人民都能“看得见,听得到”。

“看得见”,是卫星研制中的第一个难题。浩瀚的宇宙茫茫无际,让人们在地球上用肉眼看到这颗直径只有一米的物体,谈何容易!承担这项任务的北京机电研究设计所,在已经“靠边站”的史日耀等人的努力下,决定在末级火箭上加一个“观测裙”,以提高亮度。经过反复论证和无数次的地面模拟试验,终于取得了成功。

“听得到”,本来就不易做到,更何况还是用连续信号传送《东方红》乐曲,而不是像苏美那样只是发出一种“哔扑哔扑”的声音。这个难题费尽千般周折,最终也被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的刘承熙和他的同事们解决了。人造卫星本体的麻烦暂时少了下来,发射卫星用的运载火箭“长征一号”却出了问题。19669月,许多专家受到批判和抄家,科研工作无法正常进行。19677月,周恩来总理连续4次召集有关人员,对热衷于闹派性的人进行了耐心说服和严厉批评。

“大家往天上看看吧,那里星光灿烂,但还没有一颗是我们中国的。”周总理说,“我们再这样闹下去,是闹不上去的。”

“一定不能让导弹飞到国外去”



“东方红一号”卫星正式实施发射前,必须对新改进的中远程导弹进行飞行试验。这种导弹将作为运载火箭的一、二级发射卫星。 “这一次射程很远,必须控制住,一定不能让导弹飞到国外去。”周总理反复叮咛。

1116日下午6时,首枚中远程运载火箭准时点火起飞,在导弹飞行到18秒时,突然间,在火箭一级关机点附近,速度曲线不再上升,图板上,落点预示板上的笔也只是停留在原地抖动。在以往多次发射任务中,只要弹头一进入落区上空,落区的观测人员凭肉眼也能立即发现目标,只要弹头一着地,几分钟之内就能把落点位置找出来。这一次,过了40多分钟了,竟还没有一个人发现目标……是飞出国了,还是飞偏到另外什么地方,或者中途掉了下来?这枚火箭的射程达5000公里,最坏的情况是飞出国境,因为这时中苏关系剑拔弩张,一触即发。

周总理从北京接连打来三次电话,询问火箭到底掉在什么地方了。“你们抓紧时间把火箭落点搞出来。不要太紧张,万一真打到国外了,我也已经做好了去莫斯科说明情况的准备。请务必找到这枚火箭。”



火箭自毁在新疆境内

第二天凌晨4点半,技术人员何荣成和其他三个人赶到了机场,登上一架伊尔—14飞机寻找导弹残骸。他估计,这枚火箭是在一级关机点出了故障,落在离发射阵地大约680公里的地方,没有飞出国境。飞机飞到了新疆境内的预定区域。从舷窗上看下去,11月的戈壁滩上,一丛一丛的骆驼刺已经枯黄,干涸的水坑泛出白碱,显出一片星星点点的黑色与白色。要从4000米高空分辨出火箭残骸是十分困难的。

头两天的搜索毫无结果,何荣成的心里不由打起鼓来。第三天,飞机降低了高度,飞了半天,突然,女飞行员叫了起来:“呀,前边有一堆东西,你看是不是火箭残骸?” 终于看清了,是火箭残骸,还能看到火箭的一、二级没有分离,全掉在一个沙丘的旁边。事后查明,火箭飞行失败是由于一个程序配电器发生了故障,二级未能点火而自毁坠落。

两个多月后,1970130日,基地组织第二发中远程火箭的飞行试验,获得了成功。使中国多级火箭技术取得了研制和试验方面的突破。



“绝不能带任何一个疑点上天”

197041日,载着两颗“东方红一号”卫星和一枚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的专列,一路上戒备森严,在高度保密的状态下,悄然运抵酒泉卫星发射场。2日下午,周总理走进人民大会堂,和其他领导人一起听取卫星和运载火箭情况的专门汇报。

“这是我们第一次发射人造卫星,意义很大。不仅要把卫星送入轨道,还要对我国卫星飞经各国首都上空的时间,如乌干达、赞比亚、也门、坦桑尼亚、毛里塔尼亚等国家作好预报,鼓舞第三世界人民。”

发射场最担心的问题是卫星能否准确入轨,入轨后能否及时预报卫星的运行轨道,并且不能让外国先于中国作出预报,这对测控系统是一次重大考验。当时最突出的问题是通信线路,限于条件,从发射场区到各观测台站的指挥通信和数据传输,主要是靠明线来完成。为了防止出现人为破坏和自然中断等现象,中央专委要求总参谋部组织有关省、市、自治区数十万民兵,一字排开,日夜护线。

4月中旬,准备工作基本就绪。14日晚7时,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召集会议,听取从发射基地专程赴京的钱学森等人的汇报。说到火箭中发现松香、钳子等多余物时,周总理口气严厉:“那怎么行?这些东西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嘛!好比医生动手术时病人的伤口不能留脏东西一样,产品中也不应有这些东西。这个不能原谅!”

420日,周总理再次打来电话,“绝不能带任何一个疑点上天。”

太空中一颗会唱歌的星



424日上午,运载火箭一、二级推进剂加注完毕。20时整,发射阵地零号指挥员杨桓下达了“一小时准备”的口令。这时,发射场上空的云层还很厚,将直接影响光学跟踪测量,几个光测站焦虑不安,指挥部也着急起来。

基地司令李福泽不时抬头望着天空,命人立即找来气象处的人,脸色也像乌云一般阴沉:“怎么样?还有一个小时,这云能退走吗?”

“没问题,云层很快就会过去。我们随时都在观察。”气象处的彭凤绍肯定地回答道。“这可是你说的!”李福泽黑着脸,说出来的话令彭凤绍心惊肉跳,“到时候如果云还没有过去,我要你自己上天去把它们赶走。”

这时地下控制室里的操作人员却向李福泽报告了另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在对卫星和运载火箭进行最后检查时,发现卫星应答机对地面触发信号失去反应。这将会影响卫星跟踪测量的精度和预报的准确性。紧急研究后,李福泽立即向中央专委报告,建议推迟发射。21时整,技术人员经过分析检查,找到了故障点,原来是地面触发信号源性能下降,功率太低,造成触发不良。

19704242135分,发射时刻终于到了。在地下指挥控制室指挥发射的是基地第一试验部,部长吕诚华感到事关重大,在进入“30分钟准备”程序时,将发射指挥权从一部副团长杨桓手中接了过来。

当倒数计时器上出现了“0”时,一声“点火”口令,操纵员胡世祥迅即按下了点火按钮。霎时,大地震撼,在山崩海啸般的轰鸣声中,运载火箭喷吐着桔红色的火舌,离开发射台,徐徐升上天空,渐渐在视野中消失了。

5分钟后,卫星进入南方入轨测区,湘西站首先发现目标,接着,南宁、昆明、海南站也相继发现并跟踪上了卫星。当星箭分离时,各站几乎同时向基地控制计算中心报告:“星箭分离,卫星入轨!”

卫星刚刚飞出南方测区,基地控制计算中心就计算出了卫星的初轨根数并上报了北京。基地设在湘西、海南的测量站也很快将接收录制的“东方红”乐音信号磁带,由专机送往北京,供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世界广播。

“东方红一号”卫星绕地球运行一圈后,再次进入中国西部上空。基地喀什站当即捕获目标,并将轨道参数传送到基地,经计算,向北京报出了卫星飞经中国及世界244个城市上空的时间和飞行方位。

425日,一夜未睡的周恩来离京参加“三国四方”会议。他神采飞扬,在会上说:“为了庆祝这次会议的成功,我给你们带来了中国人民的一个礼物,这就是,昨天中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人造地球卫星是衡量一个国家空间技术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在世界上还只有少数几个技术先进的国家拥有自己的人造地球卫星时,19704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在西昌卫星城发射成功。 1970426日《人民日报》发布新闻公报,向中国及世界报道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发射的消息。公报公布的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技术参数是:卫星运行轨道,距地球最近点是439公里,最远点2384公里,轨道平面和地球赤道平面的夹角为68.5度,绕地球一周114分钟;卫星重173公斤,用20.009兆周的频率,播送《东方红》乐曲。

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424日进入轨道以后,运行情况良好,各种仪器工作正常。人造地球卫星上的短波无线电发讯机,循环播送《东方红》乐曲和遥测讯号,乐曲声音清晰嘹亮。每分钟循环一次,首先以40秒的时间连续播送两次《东方红》乐曲,间隔5秒钟后,播发遥测信号10秒钟,又间隔5秒钟,进入另一个循环。人造地球卫星上的遥测仪器不断地发回各种数据。现在,这颗人造地球卫星仍在围绕地球继续正常运行。



 与世界相比,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有显著特点。世界上,苏联1956年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后,美国、法国、日本等国相继发射了自己的人造地球卫星、但是,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在重量上,超过了苏、美、法、日四国卫星的总和。 在研制速度上,从成功爆炸原子弹到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美国花了12年半,苏联花了8年。中国196410月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到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仅用了5年半的时间。中国的研制速度,比苏、美都快。 在技术上,中国的这颗人造地球卫星实现了安全可靠,准确入轨,及时预报的要求,首次发射一举成功。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da925bb31b765ce0408147e.html

《中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