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城史(第四章秦汉晋长城)

发布时间:2018-08-14 03:32:3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中国长城史(第四章秦汉晋长城)

第四章 秦、汉、晋长城

第一道万里长城

秦始皇长城

一、秦始皇为什么修筑长城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修筑的万里长城,在我国建筑工程史上是空前的大工程。其时间在公元前三世纪,设备工具非常落后,全线一齐兴建,时间又紧迫,比汉、明两代所建万里长城艰难得多。汉、明两代长城是分段分期修筑,时间延续长,有的多有前代长城遗迹,故比较容易。秦始皇为什么要修筑万里长城,其线路走向经过哪些地方,以及功过是非问题,众说纷纭。

首先看看历史文献的记载:

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灭掉齐国,统一中国。统一后并没有立即修筑长城,修筑长城是因一桩偶然的事件而引发的。

“八达岭环幕影院”说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后就建筑长城是不对的。

《资治通鉴》载: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始皇之碣石(在河北昌黎北),使燕人卢生1求羡门2,卢生使入海还,因奏录图书3曰:‘亡秦者胡也。’始皇乃遣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北击匈奴。”始皇三十三年(前214),“蒙恬斥遂匈奴,收河南地(今内蒙古伊克昭盟),为三十四县,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迤而北,暴师于外十余年。蒙恬常居上郡(治肤施,在今陕西绥德县东南50里)统治之,威震匈奴。”

《史记·六国年表》作“始皇三十三年,筑长城河上。”

1卢生:名卢敖,燕人,为秦博士。避难遁居于今山东诸城县南30里卢山,今山有卢敖洞。

2羡门子高:古之仙人,秦始皇东游海上,求仙人羡门子高,欲得长生不老药。

3录图书:如后世谶(音衬)纬之书。预先说出的话,事后有灵验,或作出后来的兆头,叫做谶。

《淮南子·人间训》载:“秦皇挟(收藏)录图见其传曰:亡秦者胡也。因发卒五十万,使蒙公(蒙恬)、杨翁子(秦将)将,筑修城1,西属流沙,北击(罄)辽水,东结朝鲜,中国内地挽车而饷之。”《泛论训》载:“秦之时,高为台榭,大为苑囿,远为驰道,铸金人,发适戍,入刍藁,头会箕赋2,输于少府(官名,如后世司农),丁壮丈夫,西至临洮、狄道,东至会稽、浮石3,北至飞狐、阳原(在今阳原县南),道路死人以沟量4。”

注释:

1修城:长城。《淮南子》作者刘安避其父刘长名讳,改长为修。

2头会箕赋:按民人人口数收税,像簸箕一样敛取民财。是多取赋税之意。

3会稽、浮石:会稽,山名。浮石、随水高下而不没。其地皆在辽西界。

4以沟量:言满沟也。古人言物之多往往云以某某量。如《吕氏春秋·期贤》“无罪之民,其死者量于泽矣。”《史记·货殖传》,“畜至用谷量牛马。”

秦始皇修筑长城是因始皇求长生不老药而引起的。起初燕人宋毋忌、羡门子高都说自己是仙人,住在东海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中,那里有长生不老药。齐威王、宣王、燕昭王都相信其说。始皇二十八年来到海上,遣齐人徐市(徐福)入海求之,没有求到。三十二年,始皇来到碣石,又遣燕人卢敖入海,寻羡门子高求长生不老药。卢敖入海还,没有求到长生不老药,却求到一条谶语:“亡秦者胡也。”胡就是匈奴,当时匈奴雄踞北方,势力颇强。始皇听说将来灭掉秦的是匈奴,于是乃先发制人,派蒙恬、杨翁子带兵五十万北伐匈奴。第二年,即始皇三十三年,首先筑长城黄河上。这一年是公元前214年。

有的专家学者认为始皇修筑长城是假借方士谶图之言以实现其政治、军事意图,或者是方士为迎合始皇意图而献的策略。从客观形势分析,当时匈奴北踞朔漠,南达河套,东西跨地万里,距秦都咸阳不足千里。驱逐匈奴,北筑长城,开展屯田,巩固边疆,对当代社会安定、生产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二、秦筑长城的劳作者是什么人

秦万里长城是怎么修筑起来的,筑长城的劳作者是什么人?始皇三十三年,即公元前214年开始筑长城河上,第二年全线开始修筑。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始皇崩,二世赐扶苏、蒙恬死。蒙恬前后修筑守御长城五年,虽说利用了战国时秦昭襄王长城、燕昭王筑的部分长城,可是东西长达万里的长城在数年之内完成,其工程艰巨可想而知。春秋战国时期修筑长城的劳作者大约多是军卒,秦始皇修筑长城的劳作者史文明言是城旦,城旦是判处四年徒刑的犯人。从中原内地往边疆长城线上挽车运送粮饷物资的是黔首,即黎民百姓。监修的是蒙恬、杨翁子率领的五十万军队。飞狐、阳原道上死的人以沟量,可见当时征发的人力非常庞大。

城旦,刑徒名。男为城旦,女为舂。《汉旧仪》:“城旦者,治城也。女为舂,舂者,治米也。皆作五岁,完四岁。”《汉书·惠帝纪》注,引东汉应劭云:“城旦者,旦起行治城。舂者,妇女不豫外徭,但舂作米。皆四岁刑也。”《史记·秦始皇本纪》《集解》引三国魏人如淳云,律曰:“论决为髠钳,输边筑长城,昼日伺寇虏,夜暮筑长城。”

城旦是秦律判处最轻的徒刑,刑期四年。男为城旦,天一亮就去筑城或从事其他劳作。女为城旦舂,舂谷成米,供城旦食用。始皇三十三年开始修筑长城,遭到国人反对。第二年丞相李斯上了一道奏章说:“异时(战国时)诸侯并争,厚招游学。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工农,士则学习法令。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趣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其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所职,天下有藏诗书百家语者,皆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这道严厉的命令一下,黥为城旦的人为数众多,一律押送到边疆修筑长城。城旦白天防御寇虏,黑夜修筑长城,担负双重劳务,异常艰苦。《政论》3356页载“秦割六国之君,劓杀其民。于是赭者衣塞路,有鼻者丑。故百姓鸟惊兽骇,不知所归命。”秦视敌国之民都是敌人,处之徒刑。始皇此举既打击了六国残余势力和反对自己的人,又巩固了边防,可以说是一举两得,但不是治理天下永保安定的策略。始皇三十四年,又谪治狱吏不直(公正)者,去筑长城。

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出土秦简》在秦律条文中,对管理城旦方面有成文规定,说明秦长期以来城旦就是其工程劳作的主要人力,并形成一套完整成熟的经验和律条:如1、有完城旦的,不加肉刑,只髠剃头发;有刑为城旦的,受黥、劓、剕刑后去服役。2、城旦身穿红色囚衣,头戴红色毡帽,颈上系着黑绳,脚胫带着铁钳。3、老年城旦不必监管,有指名需要监管的,加以监管。4、城旦、城旦舂出外服劳役不准前往市场或在市场门前停留休息,路经市场中间的要绕行,不得通过。5、城旦劳作损坏器物或工具的要受笞打,每值一钱,打十下,值二十钱以上,重打。如不立即笞打,主管的吏应赔偿其价值的一半。6、城旦劳动表现好的可减刑为城旦司寇,城旦舂可减刑为舂司寇,都是二岁刑。城旦每二十人由城旦司寇一人监帅。城旦司寇是比较可以信赖的犯人。用以监率城旦防御盗贼和匈奴。7、城旦表现特殊好的,男可减刑为鬼薪,给宗庙采集薪柴;女可减刑为白粲,给宗庙舂祭神用的精米。鬼薪、白粲劳作方面更为自由。8、城旦每天吃两餐饭,做重活的,早餐一升,晚餐三分之二升;做轻活的,早晚餐都是三分之二升;有病的按律发给。9、违犯纪律的城旦,用少给口粮予以惩罚,每天给三分之二升,合正常口粮的一半。10、地方上有专管粮食的机构,也有严格的管理规章。(见《睡虎地出土秦简》原文,请参阅《释居庸》一文)

修筑长城,两边用木板夹牢,中间一层一层填土,筑城人用木杵一下一下捣实,随着夯歌劳作,一层一层夯筑。军吏在一旁执鞭督促,监工人员用锥形器扎一扎,看看是否夯实。城旦每天吃两餐小米饭,未必果腹,衣服褴褛,其苦无比。唐代人张籍写过一首《筑城曲》是其写照:

筑城处,千人万人齐把杵。

重重土坚试行锥,军吏执鞭催作迟。

来时一年深碛里,尽著短衣渴无水。

力尽不得抛杵声,杵声未尽人皆死。

家家养男当门户,今日作君城下土。

有一首《古谣》,说的是秦筑长城死了很多筑城的人,这首歌一直至汉代还在流传:

生男慎莫举(生下男孩千万不要抚养他),

生女哺作脯(生下女孩用肉干好好哺育她)。

不见长城下,

尸骨相支拄(立着的尸骨都是男儿)!

秦筑长城是就地取材,除土夯外,山上多用毛石干碴,传说始皇用“赶山鞭”、“赶石鞭”修筑长城。还说天上出了十二个太阳轮流照着世上,只有白天,没有黑夜,监管人员鞭促城旦不分昼夜修筑长城,都是说始皇筑长城给民人带来痛苦虚构演义的说法,说其修筑长城之急迫罢了。

三、对始皇修筑万里长城的评价

秦始皇驱逐匈奴,北筑长城,徙谪屯田,巩固边疆,当时虽有积极意义,但后人对之多持批评态度。主要是秦代法律异常严苛,因触犯法律而被判刑的人数众多。这些罪犯都投入土木工程,如修建阿房宫即用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修筑长城的人力数字更大,史称“赭衣半途,断狱岁以千万数。”可见包括士兵戍卒,运送粮食物资的黎民,加上大批的罪犯,总数有数百万人。强征暴敛,致使农商萎缩,城乡萧条,经济失调。

万里长城,限期完工,督筑急迫,视人命如草芥,道上“死人以沟量”,长城上下,“尸骨相支拄,”古人有“万里长城万里骨”之说。死人之多在我国历代建筑工程史上空前绝后。

始皇甚至迁怒太子扶苏谏焚书坑儒,发到蒙恬军中去监修长城。始皇东巡,无人监国,以致胡亥、赵高合谋夺取皇位,扶苏被赐死军中。威震匈奴的将军蒙恬被赐死在上郡桥山的长城门。蒙恬临死说:“夫起临洮,属辽东,城堑万余里,不能不绝地脉,此固当死也。”(见《水经注全译》82页)

始皇本想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巩固其政权,却适得其反,加速了秦王朝的灭亡。正如《淮南子·人间训》说的,“当此之时,男子不得修农田,妇人不得剡麻考缕(剡音眼,刮麻成线),羸弱服辂(拉车)于道,大夫箕会于衢(聚敛于大道),病者不得养,死者不得葬。于是陈胜起于大泽,奋臂大呼,天下席卷,而至于戏(陕西临潼县东)。刘、项兴,义兵随,而定若折槁振落,遂失天下,祸在备胡而利越也。欲知筑长城以备亡,不知筑长城之所以亡也;发适戍以备越、而不知难之从中发也。”

录唐汪遵、褚载相近的两首《长城》诗作结。

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逼临洮。虽然万里连云际,争及尧阶三尺高。

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焉知万里连云色,不及尧阶三尺高。

秦始皇万里长城经过北京,经过延庆

燕、秦、汉、晋、北齐、北周、隋、明八代长城经过延庆

要点:

1、《延庆州志》、《宣化府志》、《日下旧闻考》、《长安客话》、《西关志·居庸卷》都说秦始皇万里长城经过河北怀来、北京延庆。长城专家说秦长城在延庆北300里独石口,滦河上游,没有文献依据。

2、郦道元《水经注·河水》有11处,《太平寰宇记》有1处,《后汉书》有1处,《续资治通鉴》有1处,共计14处说秦长城在黄河之南,在今宁夏固原、陇东环县、陕北榆林一线。长城专家说内蒙古固阳长城是秦长城是不对的。固阳长城是后魏长城。

3、晋崔豹《古今注》说:“秦、汉所筑长城土色皆紫,故称紫塞。”用紫土筑的长城在今晋北右玉与内蒙古凉城交界处。固阳、武川没有用紫土筑的长城。

4、北齐天保年间,“总秦戍”筑长城,西起西河,即今陕北榆林河,经今大同,北京北夏口,东至于海。“总秦戍”是说北齐长城从陕北榆林至北京密云古北口这一段是在秦长城旧址上建筑的。长城专家误将“总秦戍”定为大同东北的一个地名。

5、专家说秦始皇万里长城是连接秦、赵、燕三国长城并加以修缮而成也是不对的。始皇万里长城完全利用了秦昭襄王长城;既没有利用赵肃侯北长城,也没有利用赵武灵王长城,而是于上述两道赵长城中间另选新线;利用了燕昭王长城从怀来、延庆至河北隆化一段,然后向北、又向东、向南一直修到朝鲜境内古碣石。

6、要求改正八达岭中国长城博物馆、山海关长城博物馆、嘉峪关长城博物馆中有关长城的错误部分,改正大、中学历史教材及普通读物中有关长城资料的错误部分。八达岭长城博物馆展示图、所有历史教材,把秦万里长城分割绘成三段是不对的,秦长城是一条整体的长城。

一、《延庆州志》、《宣化府志》、《西关志》、《日下旧闻考》、《长安客话》说燕、秦长城经过延庆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为防御匈奴,修筑长城,当年“筑长城河上”。第二年,倾全国人力物力筑全线长城,西起临洮,东至朝鲜古碣石,东西长达一万余里。长城专家说秦长城不经过北京,不经过延庆。

清光绪《延庆州志》则说:“古长城,即燕塞,燕昭王用秦开谋,置上谷塞,自上谷以北至辽西。秦始皇因其旧址而大筑之,今永宁一带遗址犹存。”宣统《延庆州乡土志》增加为,古长城“在州南二十余里……至今岔道以北迤逦而至永宁一带遗址犹存。”是说燕、秦长城经过今八达岭之北3里岔道。

《宣化府志》卷之十四《塞垣志》说:“燕与秦之长城俱在上谷之南……若秦人所筑则今宣府南山万里长城是也。其自居庸(此指八达岭,长城不经过居庸关)至辽东当因燕城之旧而整饬之。”

北京西北165里有个出名的山岭,名叫长城岭,在河北省怀来县镇边城东南,北京地方志都说长城岭上的长城遗址乃秦始皇所筑,可见秦长城是经过这里的。

1《西关志·居庸卷》说:“长城岭在居庸关西南一百零五里马跑泉西,离镇边城一十五里,相传秦始皇所建。”

2《日下旧闻考》2157页引《蓟邱集》:“北山上平衍,西五里有岭曰长城,微有古堞剥蚀,传是秦皇之址,有泉出焉,曰马跑。”

3《长安客话》134页:“镇边城东南十八盘西五里许有岭焉,曰长城,其巅瓦砾纵横,微有雉堞,剥落沆莽(沆莽,广大貌),是为秦皇之址。”

4新编《昌平县志》850页载,燕长城位于流村、老峪沟、高崖口三乡西山,南北长60余里,现在遗址残高1·5米,寛2米。同书《文物古迹分布图》则标为北齐长城。《昌平文物探寻》说:“古长城,位于昌平区流村镇马刨泉村。北起高楼(原名皇龙院,亦称黄鹿院),北山梁连接在明重建的八达岭长城上,南经禾子涧锅顶山、老峪沟村南山鳌鱼岭,折向南至马刨泉的北祁岭,再南出昌平区界至门头沟区大村东山。”本人认为燕长城从怀来进入延庆,不经过昌平。上述长城正是长城岭的秦长城,后来为北齐所利用,往北直走向延庆县帮水峪村海拔1239米的清水顶。

长城专家却说,燕、秦长城不经过北京延庆,而在延庆以北300里河北赤城县独石口、滦河上游一带,没有文献依据。

二、卢绾兵败,逃到延庆、怀来南山燕、秦长城下

汉高帝刘邦和燕王卢绾同是沛县丰邑同里人,又是同一天生日,其爱幸非萧何、曹参所能比拟。刘邦当了皇帝,卢绾官太尉,封长安侯,后又被封为燕王,终因权力之争也造起反来。《史记》载高帝十二年(前195):“周勃以相国代樊哙将,击下蓟,屠军都,破绾军上兰,复击绾军沮阳,追至长城……绾悉将其宫人家属数千骑居长城下,候伺,幸上病愈,自入谢。四月,高帝崩,卢绾遂将其众亡入匈奴,匈奴以为东胡卢王。”蓟为今北京;军都县在今昌平西17里;上兰城即《水经注》之马兰城,考证在今延庆县张山营镇东门营;沮阳城在今怀来大古城村北7里。

当时刘邦尚未完全统一中国,上面提到的长城是今怀来、延庆南境的燕、秦长城。《史记·正义》唐人张守节注说,此长城为“马邑长城,亦名燕长城。”按马邑在今山西朔县,属代地,燕长城怎能建到今山西去呢?汉刚刚平定那里代王陈豨叛乱,卢绾怎会逃到代地去呢,再说马邑也没有秦长城。《正义》又说:“妫州北有长城,今是。”这就更不对了,妫州北今长安岭的长城乃唐代张说所筑。卢绾的军队放弃蓟城,退到今延庆,在上兰(今东门营)被周勃十万大军追及击溃,顺大道向西南沮阳逃窜,又被击于沮阳,落荒逃入南山长城。如果从沮阳向北溃逃300里奔今独石口一线的“秦长城”,时为阴历春二、三月,草木枯黄,无任何掩蔽,岂不是自取灭亡。只有逃入怀来、延庆南山一带燕、秦长城得以保存下数千人马,征集足够给养,喘息了一个多月。四月刘邦病死,卢绾投降匈奴。只有此处长城才符合历史条件。

三、燕、秦长城从延庆向东延伸到怀柔、密云、古北口

延庆县东100多里四海镇海字口、岔石口两村用石块干碴的边墙,当地人说是秦长城,也就是《延庆州志》说的永宁一带遗址犹存的秦长城。

199092日《北京日报》刊出一篇《长城古道觅石刻》文章,说:“怀柔县慕田峪西,沙峪乡北沟村往北,山沟深处有摩崖石刻‘秦皇旧址’两处,表明明代修复长城时认为这里就是秦长城旧址。其一,水头子路西横刻“秦皇旧址”四个清秀大字,竖刻小字李逢时书。其二,前者上边还有竖刻“秦皇旧址”四字大字。另一摩崖有万历十三年(1585)李逢时书小字。怀柔区文物局刘庆丰同志说:“秦皇旧址”摩崖是他普查的,附近还发现一道石长城。关于李逢时,昌平区阳坊镇西2里驻跸山有楷书“神岭千峰”石刻四字,为明万历癸卯三十一年仲春锦衣戚昌国、左车营游击永平李逢时刻。“秦皇旧址”摩崖和延庆四海镇海字口、岔石口秦长城在东西一条线上。

唐杜佑《通典》说:“密云县东北至长城障塞十里”。又说:“燕乐县(在密云东北70里燕落村)东北八十五里,有东军、北口二守捉。北口(古北口),长城口也”。三说:“蓟州(今天津蓟县)北至废长城塞(古北口)二百三十五里”。《宣府镇志》载:“突厥寇边,朔土州镇尽被抄掠,帝(唐玄宗)因拜张说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朔方节度大使,说至妫、檀寻秦、汉所为塞故迹,酌量修复之。”可见燕、秦、汉、晋、北齐、北周、隋、唐八代长城在密云境与明长城在一个走向,都是从密云城往东北修到古北口。九代长城经过北京的问题后面还有详细说明。

《史记·陈涉世家》:“发闾左(闾,里门。言居在里门之左者皆发之)谪戍渔阳九百人”。渔阳郡治渔阳城,在今密云县西南20里统军庄南1里南城子。如果秦长城由今独石口、滦河上游迳直修到围场、赤峰,渔阳已是内地,秦为什么还要发兵去那里戍守?

宋苏辙使辽过古北口,有“燕强不过古北阙”,又有“明朝对饮思乡岭,夷汉封疆自此分。”认为古北口是燕国的北界,是历代夷汉的分界线。

《日下旧闻考》254页有清乾隆六年(1741)御制密云道中望长城诗云:“秦时闉堞汉时山,总为天骄守御艰,此日长城为苑囿,三秩巡狩数经还。”乾隆皇帝认为密云、古北口的长城为秦、汉长城。

四、延庆县八达岭镇帮水峪花家窑沟有土、石、砖三道古长城

延庆县八达岭镇西南16里帮水峪村南2里花家窑沟中,从北往南有土、砖、石三道古长城。进沟不远首先看到的是一道土长城。砖长城在土长城之南约100米。石长城在砖长城南一里多山沟的最高处。一地集土、石、砖三种古长城布局实属罕见。

土长城,从花家窑沟往东向营城子村延伸。往西南,时断时续直到石峡关。

砖长城,从花家窑沟往东和化木梁“八达岭残长城”相衔接。往西经石峡关走向怀来县陈家堡。

石长城,从花家窑沟最高处南垭口往东直上清水顶,往西多为明砖长城所利用。怀来县陈家堡尚有石长城遗迹可寻。

2002521日延庆县文物管理所前所长于秉银和我作了考察。于秉银是副研究员,1984年北京市第二次文物普查,他爬山涉水走遍了延庆县的长城。

1、关于土长城,于秉银同志选花家窑沟西坡土长城测定,长城每垛长1丈,两面系用木板夹筑,夯土层厚1222㎝不等,夯土为砂土,掺有少量白灰,有用木榔头夯实的夯窝。他认为是我国早期所筑的长城,也就是前面说的燕、秦长城。

《罗哲文长城文集》47页也说:“燕长城西起河北省怀来县,东至辽宁省辽阳市,长一千余里”。据怀来县地方志办公室长城普查资料:“燕长城西起官厅水库拦河坝西,向东沿川而行,经大山口、东湾、羊儿岭,然后向东北进入北京市延庆县西拨子乡(今八达岭镇)营城子一带。”延庆县第一小学封老师是大山口人,她说:“大山口村北有条东西走向的土边墙,她在村小学读书时常到土边墙上取土,用以和煤,那里土质好,土边墙上有土墩台。”

可见,秦始皇万里长城从怀来县镇边城长城岭北行,在大山口与从西面官厅水库大坝东行的燕长城相汇,经帮水峪、营城子、岔道而向东延伸。帮水峪花家窑沟的土长城乃战国时燕昭王命秦开创建,至今已有近2300年的历史。后来秦始皇利用燕长城旧址而大筑之。

2、砖长城在土长城南约100米,是明隆庆三年至万历元年(15691573)五年间,蓟辽保定总督、兵部左侍郎谭纶修筑的。系用石条、城砖砌筑的空心敌台长城,与八达岭的长城一样。此处属昌镇居庸路石峡峪下花家窑口长城。

花家窑口长城南面30米山上建有一座独特的菱形敌台,上下三层,敌台形制和建筑用的砖都是菱形的,当地人叫它“斜楼”。大约是较高级军事长官驻所,专为监视花家窑口而建。关口建有水关城楼,向东跨城依次建有东一楼、东二楼、东三楼和出名的拐脊楼;向西依次为黑楼、残楼、高楼,此三座楼当地人统称之为“西三合楼”。

花家窑口的长城已残破,清楚地看到空心敌台长城把《西关志·居庸卷》说的“花家窑口正城一道”南北两面用石条、城砖包砌在里面。“正城”不是长城,是堵口的墙,两面用毛石干碴,里面乱填砂石。西面下边的水门用城砖白灰筑砌。于秉银同志量水门的城砖为42×20×9㎝,外面城墙的城砖为37×18×8·5㎝,不是一个规格。

筑城石条有青色的,系就地取材。还有不少红色石条,同来的帮水峪村同志问:红石条采自何处?

3、石长城,顺花家窑沟往南,穿过荆棘小路向上攀登,行1里多路来到名叫“南垭口”的山沟最高处,是一道石长城,石长城南面78米深下边是石峡峪村通往山顶高压输电塔的小公路。石长城较平坦的地方全是红色碎石片,长城往东直上清水顶,往西伸向西山梁。清水顶海拔1239米,是此处的制高点。

于秉银同志和我一致认为,往东直上清水顶的石长城正是北齐“斩山筑城”的形制,就是把山岩外面削成陡壁,加高筑成长城。下面比较平坦开阔的地方是用大块红色毛石干碴而成。石长城北面不远有一块加工石条未成留下的残品。红色毛石上凿有三个规矩的长方孔,嵌入木楔,加水,破成石条。这块石头片了碴变成残品,遗在此处。明砖石结构长城红色石条的来源就有了答案。但还不知大红毛石采自何处?建议在这里修个亭子予以保护,是明代修筑长城工程艰巨的证明,也是石长城为大块红色毛石所垒的见证。

那天我们和延庆县企业局副局长温世斌,帮水峪村干部彭军等一行七人循西梁明长城而下,这段长城异常陡峻,遥望东面清水顶有数位从化木梁残长城方面来的游人,西瞰帮水峪,锦绣山河蜿蜓迂迴的土、石、砖三道长城一览无遗。您登上花家窑沟东面制高点清水顶,或者西梁明空心敌台长城,饱览我国浓缩于此的历代长城,是它处任何长城景点所不能比拟的。

令人痛心的是,在那破四旧年代,空心敌台长城垛口、宇墙上的城砖多被拆走,有的城台岌岌可危,人们行走在长城上里外没有宇墙保护令人提心吊胆。现在长城西面山坡上还有被遗下的堆堆城砖。

帮水峪村东南长城附近若干很高的山坡上有方圆数十米,高数米的大石堆,距离长城很远,不像堆放修筑长城石料的石料场,石堆不在山沟狭隘处,也不像用以作石雷用的古代武器,成为千古谜团。或许是古代先民祭祀或作什么标志的遗迹,请有识人士解开其谜。

为了研究明代怎么在边防线山沟里先修正城,后修长城,把《西关志·居庸卷》八达岭、石峡峪隘口防御情况列下:口

至居庸关

里数

防御设施

守把军

台石佛寺口

18

外口紧要

正城1道,水门1

12

西北山墩,夜不收1名青龙桥东口

25

外口紧要

正城1道,水门1

7

北山墩,夜不收1名青龙桥西口

25

里口稍缓

正城1,水门1,拦马墙1

4

北山墩,夜不收1名化木梁口

25

外口紧要

正城1,敌台4,东山边墙1,西稍墙1

14

敌墩4座,夜不收2名于家冲口

35

外口紧要

正城1,水门1,东山边城1道,西稍墙1

10

东山墩,夜不收2名,孤石山顶墩,夜不收2名花家窑口

50

外口紧要

正城1,水门1,敌台3座,东西山边墙3

19

东山墩,夜不收2名石峡峪口

51

外口紧要

正城1道,水门1空,东稍墙1道,拦马墙3道,东西山边墙3道,墩台6

26

西山墩,夜不收2名糜子峪口

55

外口紧要

正城1道,水门1空,东南西山边墙3道,敌台4

26

西山墩,夜不收2名,陈家坟墩,夜不收2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d09a978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d2.html

《中国长城史(第四章秦汉晋长城).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