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手工课

发布时间:2020-12-06 16:42:4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小学美术手工课“四步法”有效教学模式初探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小学手工制作课堂中常用的教学模式是让学生先思考、交流制作方法,然后制作。凭空思考中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问题:

教师出示美丽的作品,学生马上被吸引住了,想马上动手制作试一试。接着老师马上提问是怎么做的?交流了没一会儿,怕学生独立思考会耽误时间,再交流下去也没什么结果。老师就迫不及待地把“怎么做”、“要注意什么”告诉学生,怕学生还不明白,就是示范一下,要么就用课件演示一下。当一切问题都解决了,学生就独立制作。但做出来的作品就显得比较单一,不够丰富。

这是我们在小学手工制作课堂中常用的教学模式,我们知道要让学生自主探究,不再是“示范——模仿”,而是让学生先思考、交流制作方法,但凭空思考到底有多大实效?学生能在凭空思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吗?那是不大可能的。这样的教学模式的确可以更快捷地达到教学目标,让学生很快学会方法。学生的作品错误是没了,但特色也没了。没有通过细细品味、缺少碰壁、磨练与反思,既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自主分析意识和习惯的培养。

我们强调在动手动脑的紧密结合中促进学生技术素养的形成,学会技术。而掌握新的知识与技术是一时的,“会学”才是终生的,这是一个掌握方法的问题。手工课中除了让学生掌握制作方法,还得让学生学会动脑,学会创新。遇到困难的技术问题,老师别忙着“解”,把学生的问题消灭于萌芽状态,而应该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寻找解决方法。想想、做做、做错、再试,失败了没关系,要让学生树立良好的技术探索的意识。

二、构建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鉴于此,我们构建了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尝试、点拨、改进、评价。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建立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特征的新的学习方式,强调师生、生生多项互动,使学生从“学会技术”到“会学技术”,提高学生的技术意识和动手动脑能力。

模式概述:

第一步,尝试。教师首先要营造好良好的教学氛围,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然后教师马上提出让学生尝试制作的问题,学生进行尝试制作,发现问题,教师巡视指导,观察学生在尝试制作中出现的问题。

第二步,点拨。在尝试后,教师马上组织全班交流,让学生说说制作的方法和从中发现的问题,教师从学生的发言中进行引导点拨,总结制作方法,解决重点、难点,拓展思维,师生互动探究方法。

第三步,改进。学生运用点拨所得的方法改进作品或重新制作,教师进行个别辅导,鼓励做中求异。

第四步,评价。这里指的是结果性评价,教师组织学生对作品进行评价,在评价中进行课堂延伸,学生体验成功,再学习别人的成功经验,再思考。其基本框架如下,“    ”     

表示教学进程,“ ”表示师生互动,“  ” 表示对应关系。

基本程序     尝试        点拨         改进        评价

教师活动  提出问题     引导点拨     个别辅导     评价延伸

学生活动  尝试发现     探究方法     做中求异     体验成功

三、模式操作过程

在手工制作课堂中,运用此教学模式,首先要营造好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抛弃老的教学方式、方法,努力学习新的教学理念。要创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感到宽松自由,不受压抑。相信学生能尝试,尝试会成功,给学生创造自由的天地,五彩缤纷的舞台。其次要使学生从原有的学习模式中解脱出来,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学会大胆尝试,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善于提问,敢于向教材、向教师挑战,提出自己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真正做到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要求师生互相配合,要培养学生从内心说出六句话:“我敢试”、“我能行”、“我认为”、“我想知道”、“我有意见”、“我有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实施这个教学模式。下面,对此教学模式的四个步骤进行具体的阐述。

(一)尝试

尝试,指的是在手工制作课堂中,教师先不教,而是先提出尝试问题,让学生运用各种方法进行尝试制作。在尝试制作过程中,探究制作方法。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动手动脑能力。尝试这一步在课堂上大约花时间15分钟,从激趣到提出尝试问题,教师花去最多5分钟的时间。要保证给学生10分钟及以上的尝试制作时间。

1、激发好尝试兴趣

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而且会达到废寝忘食、欲罢不能的地步,尝试是学生的主体活动,只有主体积极参与,产生尝试的欲望,才能达到尝试的目的,创新的要求。所以,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尝试过程的每一环节中,都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始终有饱满的情绪,兴趣盎然地投入尝试的全过程。激发尝试兴趣的方法有很多,欣赏作品、玩一玩作品、猜一猜作品、设疑提问等,视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如:教学纸杯工艺《小风车》,方法一,教师出示利用纸杯制作而成的各种造型各异的小风车,让学生欣赏,观察,激发学生的兴趣。方法二,课件播放大风车的歌曲,边听歌曲边欣赏各种风车图片,师介绍风车的作用及相关知识,由于本地区没有风车,学生在欣赏中开阔了眼见,兴趣高昂。

2、提出尝试问题,大胆放手学生

学生有了兴趣、求知欲望以后,我们就应该把尝试问题抛给学生,大胆地让学生说一说、试一试。尝试制作的问题的出现,促使学生产生疑问,从而激发学生认识的冲突,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产生制作的欲望。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创新的开端,也是创新的动力。尝试问题要注意难易要适度,要让学生在尝试制作中发现问题、引发思考。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让学生进行尝试。

在重点、难点上进行尝试。考虑到课堂时间有限,除了在10分钟内能完成的作品,可以让学生尝试完成整个作品,若较复杂的作品尝试完成全部,这样会造成下面的教学程序时间来不及。还有制作材料的问题,有时候材料用过了不能再回收,只尝试一部分可以节省学生的材料。所以,较复杂的作品,我们只要让学生在重点、难点上进行尝试,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即可。这就需要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分清重点或难点部分,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尝试。比如说,纸工类可让学生先尝试完成折、剪纸,去掉装饰部分,穿编类可先尝试编制技巧,有时可供半成品,让学生尝试完成重点难点等等。总之,要视课堂及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尝试部分。如:教学《小风车》时,先让学生小组分工合作,利用自己准备好的材料,制作一个小风车,把美化先放在一边。

在整体构思上进行尝试。有些手工制作课学生已掌握基本的技能、方法,只差整体的设计、构思,这时,我们可让学生进行整体构思,不用急着尝试完成整个作品,缺乏设计思考。构思的方法可以有画图法、提纲法、图文结合法、想象说明法等,各种方法的运用不要求非常精确、完美,只要求学生自己做到心中有数,能够向别人口头表达出来自己的想法即可。同时,要引导学生从作品的色彩、造型、布局、材料、功能等方面进行构思,还要兼顾美观性、实用性、牢固性、安全性等。这对学生来说是比较不容易,要求发挥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所以教师不要要求过高,学生只要有想法,能构思就足够了,哪怕只有一点、两点,也可启发带动全班学生的思维。千万不要力求完美,给学生造成压力。

3、教给尝试方法

当激发兴趣、提出尝试问题以后,要让学生自主尝试,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一定的尝试方法,学生才有能力去尝试。方法一,可以让学生自学教材以后,选择材料,进行尝试制作。方法二,观察制作材料,思考制作方法,进行尝试。方法三,先把成品提供给学生,让学生看看、摸摸、拆拆、再组装,探究原理。尝试方法有很多,要根据教材而选择适宜的方法,也要因人而异。

如:教学《小风车》,课前我布置学生去收集有关风车的资料,准备好制作风车的材料。结果学生有的向哥哥姐姐或老师请教,有的到商店、超市、图书馆里去调查,有的上网去查找资料。上课的时候,有些学生带来了风车的图片,有些学生找来了介绍风车的课外书,还有一位学生拿来了照片。准备的材料也有不一样的,有学生用小纸盒代替纸杯,有一位学生还拿来了牛奶盒,还有学生用竹签、吸管代替筷子。

(二)点拨

让学生进行尝试性操作,在操作实践中发现问题后,教师要及时进入第二步——点拨。在尝试操作中学生会出现常见的错误,让学生“尝试错误”能使他们加深印象,进一步激发学习、探究的积极性。这是一个初步体验、尝试的过程,为更高层次的操作实践作铺垫。这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全班交流,汇报尝试制作时所得到的方法和问题,教师引导、点拨,师生互动,共同探讨方法。点拨要注意引导性、启发性,语言要精炼、准确。这一步所花时间大约10分钟。

1、点拨,总结方法

当学生尝试制作后,得到了一些方法,也碰到很多问题,有很多话要说。这时,组织学生交流,学生说的方法、提的问题是在实践基础上得出来的,而不是凭空想象的。在交流中,就可以引导学生对手工制作的材料、设计与制作的方法进行交流,教师从学生的发言、作品中进行点拨,解决学生在制作中碰到的问题,总结设计制作的方法。

如:教学《小风车》时,先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带的材料,自学课本,尝试制作。在尝试制作的过程中,学生碰到问题,我不忙着解答,而是鼓励学生自己探究,想办法解决问题,做不好没关系。教师要巡视、指导每个小组,把学生碰到的问题和创新的点子记下来,以利于等一会儿的点拨。以下是我与学生点拨时的一段对话:

师:谁来总结制作方法?

生:先用纸杯做发电房,挖好门窗,再做风车支柱,然后盖上屋顶,最后做风车框和风叶。

师: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我觉得把门挖掉不好看,应该把一边连着,然后向外折一折,变成半开的门。

师:这个创意真不错。还有不同方法吗?

生:我们做的时候,用筷子戳进纸杯戳不好,后来改成用穿豆腐干的棒,有个尖尖头,比较好戳进去。

师:换个材料,你们脑筋动得真快!其它小组有什么金点子?

生:用剪刀先戳个洞。

生:也可以用吸管代替。

生:用空水笔芯。

生:用铅笔。

……

生:我有个地方要提醒大家,就是风叶的大小问题,起初我随手做了一个风叶,结果钉到木筷上,太大,把风车框给遮住了。然后想到,风车框先不要戳上去,用风车框的小口在纸上画个圆,在这个圆里画风叶再剪下来就不会太大了。

师:你真细心,给大家提了个醒,谢谢你!

……

反思:在点拨过程中,要营造开放的课堂,多鼓励,不抹杀,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各抒己见,大胆地把自己的制作方法和问题提出来,师生共同讨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在点拨过程中共同把制作方法总结出来。

2、点拨,解决重点、难点

学生在尝试制作时,肯定会碰到一定的困难,这其中绝大部分会是我们教学设计中预设的重点和难点。此时,教师如能适当点拨,不但可以使学生拨开云雾,看见庐山真面目,而且,随着一个个困难的解决,本课的重点难点也随之迎刃而解。

比如,学生在试剪五角星时,发现剪出来的五角星五个角有大小,教师此时就可以趁机点拨,教他找到:分角要匀称,这样才能剪出比较标准的五角星来。这就解决了这堂课的难点部分,折纸的方法,折得标准了,剪出来的五角星角就没大小了。

又如,上面的《小风车》,这堂课的重点是学会做小风车,通过尝试,点拨,学生清楚地了解了怎么做小风车,解决了重点。在尝试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做的风车很多不会转,属于风叶制作技术不到位,所以继续点拨:

师:我们都尝试做了小风车,那现在大家一起来玩一玩风车。吹一吹,你的风车会转吗?(学生吹风车,有些会转,有些不会。)

师:我们一起分析一下,风车不会转或很难转的原因,怎么改进?(小组讨论)

生:我们认为是风叶也太薄了,应换硬一点的纸做。

生:我们认为是风叶与支架擦牢了,应把大头针拔出来点。

生:我们认为是风叶太小了,要做大点,可以把风车框去掉。

师:大家很会研究,现在马上把风车的风叶改造一下,试一试自己的想法对不对。

反思:点拨,解决制作的难点,让学生再尝试,检验自己的想法对不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从发现不会转到讨论研究再到检验效果,会转了,学生兴趣高昂,乐学,爱学,不光是学会技术,而是会学技术了,教师只在旁边其引导的作用。

3、点拨,拓展思维     

学生的思维是比较形象的,但同时又伴随一定的狭隘性。在尝试动手时,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往往占着主导作用。但这是一分为二的:好处在于学生能巩固已学的知识、技能,同时又能学到一定的新的知识技能;弊端在于过去的知识技能往往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导致思维发散性不强,这对创新来说,是极为不利的。此时,教师适当点拨,拓展学生思维,让学生能更大胆主动地放开思维,放开手脚去干,或许效果会很让人意外。

仍以《小风车》举例:

师:大家做的风车基本形状都差不多,能不能做出不同造型的风车?

学生思考。

师:课前大家有收集风车图片,老师也收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看看对我们的造型有没有启发。

学生欣赏。

师:这些风车有些什么不同?

生:发电房和风叶的形状都有不同。

师:那我们再来比赛一下,看哪个小组做出不同造型的风车。可以改变发电房、风叶的形状,也可以改变制作材料,缺什么材料跟老师说。

小组合作,动手创造。……

反思:通过点拨、欣赏,启发造型,拓展思维。发现发电房可以圆柱形、房屋形、宝塔形、四棱锥形等,风叶可以四叶形、花瓣形、风扇形、十字形等。在最后的创作中学生都体现出来了,有一组学生很有创意,用纸风车代替了风叶装在房屋上。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想办法点拨,拓展学生的思维,相信学生能创造。

4、点拨,教给设计创造的方法

在点拨中,还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设计创造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设计创造能力。

加一加。在这件作品上加上一些东西,或加高、加长,效果会如何?还可以把这件作品与其它作品组合在一起,结果又怎样?如加上一些装饰,在鞋子、背包和布袋上加上花朵、蝴蝶结,贴上图片等;在软纸工上用彩色笔涂一涂,进行美化;在储蓄罐上加上一句话激励自己;在纸绳贴画上再贴上一些东西,使画面更完整;把几个人做的卷纸动物组合在一起,成了一个动物乐园。

减一减。把作品剪掉一点、缩小一点,变得简单一点,会有什么结果?如卷纸动物,把复杂的动物形象简单化,看作是由一些几何图形组成的,一只乌龟由一大一小两个椭圆形加五个三角形组成。纸杯靠椅去掉靠背变成什么?四条椅脚能不能去掉一条或两条?

变一变。将制作材料、工具、制作方法变一变,产生新的效果。如在纸绳工艺中,绉纸可用什么代替?(毛线、餐巾纸等)彩色卡纸可用什么代替?(旧挂历、广告纸、报纸等)对折一次左右交叉剪成彩带,对折两次、三次后剪出来的效果又如何?用纸杯可以做成储蓄罐,用另外的材料、另外的方法也可以做成储蓄罐。

搬一搬。把学到的新知识、新技术运用到其他事物上去,来个移花接木。如学会了编鱼,运用穿编方法编出动物、蔬菜、水果等。学会了用纸绳盘贴出平面图案,可不可以盘贴出立体事物?

改一改。从现有事物出发,发现不美观、不牢固、不安全、不方便等不足之处,进行改进。如纸杯桌椅不太站得稳怎么办?储蓄罐的底用纸封牢,钱放得多不够牢怎么办?这个动物头形挂饰,脸的颜色和眼睛、嘴巴的颜色差不多,看起来不是很好,需要把颜色改一改。

设计创造的方法还有很多,如“联一联”、“学一学”、“代一代”、“想一想”、“反一反”、“定一定”等,在教学中,我不停地渗透各种方法,使学生渐渐熟记于心,转化为自身的技能,为设计创造指明了方向。

(三)改进

经过前面一系列的尝试、点拨,接下来的作品改进或重做就比较有方向,教师同样要做好细致的辅导。

1、运用方法,实践改进

改进是一个提高、创新的关键过程,可以对制作材料、使用工具、制作步骤、方法、装饰等方面进行改进。学生通过交流尝试体验,相互提醒、启发,在教师的点拨下,探究出正确的操作方法以后,就可以进行再实践,对尝试的作品进行改进,或重新制作,改正尝试作品中的错误,检验点拨交流所得的经验方法。通过前面一系列的尝试、点拨,接下来的操作实践较为有方向性。如上面的《小风车》,通过尝试,师生共同探讨、交流、点拨后,学生再重新制作一个小风车,运用交流所得的方法和启示,在风叶上下功夫,注意风叶能转动。在学生忙碌的时候,教师同样要进行细致的辅导,协调学生小组合作,帮助学生制作完成更高层次的作品。在改进的时候,学生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教师要当好学生的助手:学生想要什么材料和工具,老师想办法提供;遇到什么问题,老师和学生一起研究。比如,铅丝剪不断,我拿来尖嘴钳,帮学生剪断。可乐瓶盖上戳个洞不容易,我和学生一起想办法,用剪刀戳不好,再用钉子和榔头来试。

2、鼓励求“异”

在改进中,还要教育学生,切忌人云亦云,鼓励做中求“异”,立意要新、有价值。教师还要注意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表扬和鼓励。改进的过程,是师生相互学习的过程。虽然在尝试、点拨的过程中,总结了制作方法,拓展了思维,有了一些创新点子,但是,学生在改进的时候可能会有非常丰富多种的变化,远远超出教师个人所能想象的范围,在此时更要提倡发散思维,鼓励创新想法。学生的创举也能激发教师的灵感,只要给学生搭建这样一个平台,他们的潜能与聪明才智就能迸发出来,令你大开眼界。

(四)评价

这一步的评价指的是结果性评价。当然,在整个教学模式中,评价不光是安排在整个教学过程的最后,而是贯穿于整个课堂。在尝试时,当学生在尝试制作,教师要巡视每一位学生,要对学生准备的材料进行评价,对敢于尝试的态度进行评价;在点拨时,教师要对学生所提出的制作方法与问题进行评价,对其能发现问题、大胆表达的能力进行评价,要注意评价的语言,鼓励为主,评价要到位;在改进时,教师巡视每一个小组,做个别辅导,评价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动手动脑能力,创新意识等,评价要能促进学生自主探究,与他人合作,更好地改进作品,激发学生能够创新。

作为结果性评价,主要是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时间大约为5分钟,要注意评价要求不要过高,哪怕只有一点点改进,也要给予鼓励。对于还没有完成的作品,评价其已做好的部分,可以让学生谈谈接下来的创作构思。即使最后的作品是失败的,也应从学生敢于尝试、会提问题、获得宝贵的制作经验等方面视之为重要成果,肯定其活动价值,营造其体验成功的情境。

评价的内容。对手工作品的评价,主要是从作品的质量、色彩、造型、创意等方面进行评价。

评价的形式。形式要注意多样化,自评、互评、师评等。开展多种活动进行评价,比赛法、游戏法、欣赏评奖法、做广告、产品介绍大会等。

如:《小风车》的评价大会,先请学生把作品放到展示台上,让学生欣赏,评价特色,说说“你喜欢哪个?为什么?”,“哪个作品你有改进的意见?”。再请没完成作品的学生谈谈体会与问题,教师对其鼓励。最后,发放评价表。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ceda8ca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0c70803.html

《小学美术手工课.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