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发布时间:2024-04-19 20:54:0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气韵生动”的生态审美精神邵金峰【摘要】ThevividconceptionistheaestheticideaproposedbyXIEHe,artistinSouthernQiDynasty.ItisthesuperiorstandardfortheChinesepaintingintermsofcreationandcriticismandthehighestgoalforallthepainters.Thephilosophicalbaseofvividconcep-tionistheancientChineselifephilosophyandvitalitytheory.Itistheaestheticphilosophywitheco-awareness.Thevividconceptionprefertothenaturalrhythmoflifeandworshiptothecosmiclife.Itistheontologythatartiststrynesearts.expressingandalsotheaestheticspiritofChi-nesearts.%“气韵生动”是南齐画家谢赫首先提出的美学范畴,是我国绘画创作与批评的最高准则和历代画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气韵生动”的哲学基础是我国古代的生命哲学和元气本根论思想,是饱含生态意识的关学之思。“气韵生动”标举的是生命的自然节奏,是对浑沦一气的宇宙生命的礼赞。“气韵生动”的宇宙生命是艺术家表现的审美本体,也是中国艺术生态审美精神之所在。【期刊名称】《哈尔滨学院学报》【年(,期】2012(000006【总页数】7(P23-29【关键词】气韵生动;生命精神;元气本根论;生态审美精神【作者】邵金峰【作者单位】许昌学院文学院,河南许昌461000
【正文语种】【中图分类】B83-05“气韵生动”是南齐画家谢赫首先提出的美学范畴。谢赫(约活动于450550,宫廷画家,善画人物,生平事迹不详。谢赫著有《画品》一篇。经后人传抄,名为《古画品录》。谢赫在文中首倡画品“六法”,他说:“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傅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1(P355谢赫“六法”在中国古代画学中影响甚巨。宋人郭若虚说:“六法精论,万古不移。”[1(P61虽让人觉得似乎有点夸大,但其影响之大却也可见一斑。“六法”之中,“气韵生动”居于首位,遂成为中国画学的第一美学原则。中国当代的美学家也极力推崇“气韵生动”在中国画学中的地位。刘纲纪先生在《关于“六法”的初步分析》(1957一文中指出:“‘气韵生动’是‘六法’的第一法,也是我国绘画创作与批评的最高准则和历代画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2(P233叶朗先生也说:“在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气韵生动’的命题占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我们可以说,不把握‘气韵生动’,就不可能把握中国古典美学体系。”[3(P213“气韵生动”是中国画学最重要的审美范畴之一,也是内涵最为丰富的范畴之一,因而也是颇具争议的范畴之一。据萧崇仁研究,当代学者对“气韵生动”一词的看法竟达8类以上。而中西方学者对“气韵生动”的翻译就更是五花八门,依据苏联汉学家叶·查瓦茨卡娅的研究,她认为比较成功的翻译就有17种之多。个中原因除“气韵生动”本身意蕴丰富加之古人往往对之语焉不详之外,很大程度上在于大家没有把对“气韵生动”的理解与中国的哲学文化背景很好地结合起来。而一旦脱离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文化背景,我们自然很难对“气韵生动”的内涵达成共识,也
自然难以真正理解中国画学“气韵生动”的生态审美精神。理解“气韵生动”的生态审美精神必须把握两个重要的理论前提。其中一个是中国文化的生命精神;另一个就是中国哲学的元气本根论思想。我们先谈谈中国文化的生命精神。重视生命是中国哲学的一大特色,蒙培元先生把中国哲学称为“生”的哲学。当然,我们不能否认西方文化也是重“生”的,西方人努力认识世界、征服世界,其目的就是为了人的生存。但事实上中西文化所重之“生”根本上就是两个不同的命题。西方文化站在主客二分的立场上,把宇宙视为物质的存在,为了一己之“生”,抹杀了宇宙的生命价值,骨子里是人类中心主义的,所以,有当代西方学者声称人类的出现是让地球上其他生命感到不幸的事情。而中国哲学的宇宙观,则是生生不已、大化流衍的宇宙观。在中国哲学看来,宇宙就是一个充满生机的生命空间,生命就是自然的本性。而且,如英国学者比尼恩指出的那样,“大自然的生命并不是被设想为与人生无关的,而被看作是创造出宇宙的整体,人的精神就流贯其中。”[4(P53中国人的宇宙观是有机整体宇宙观,饱含着生态意识。人类之于世界不是去征服其他生命存在,而是要化育万物,与宇宙生命和谐共生,世界因为有了人而充满了和谐,富有意义。“生”是自然的本性,也是人的本性,中国哲学就是把“生”作为人的天性来追求。“生生之谓易”,一部《易经》讲的就是“活生生的个体生命的生长与生存发展之理”。[5(P185中国哲学的“生”不是封闭的、孤独的“生”,而是“生生”。这“生”之理,在《周易》就是“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乾卦·彖》万物都要保全自身性命之正,同时还要不伤害他者的性命,才能有利于万物的生存。“生”是自然的本性,包括人在内的天地都追求性命之正,那么,人在世界上的位置又是如何呢?《易传·系辞下》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这就是说《周易》就是讲“天、地、人”三材之道的,它所探究的就是人与天地自然的关系
问题。在《周易》中天之道在“始万物”。《乾·彖传》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对天之大德奉上了至高的礼赞。地之道在“生万物”。《坤·彖传》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承天。”地之道在于顺承天道变化,以生养万物。而处于天地之间,与天地并列的人之道则是“成万物”。“生”是天地之道,是天地之大德(“天地之大德曰生”《系辞下》,而人之道也应以“生”为最高追求。“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乾·文言》。高亨先生解曰:“谓其使人皆安其生,皆得其养。”[6(P73人之道就是顺天承命发育万物。《中庸》在其开篇言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蒙培元先生把“天命之谓性”的“命”解释为自然界的目的性,“天命之谓性”解为“天命之谓生”。按照这种解释,蒙培元先生说:“儒家伦理应当是‘天人合一’的目的伦理而不是康德意义上的义务伦理,但是在目的伦理中包含着强烈的责任意识,即对自然界的万物负有保护、生养的‘天职’,因为这是人的目的性所在。”[7(P8本着生命自身的目的性,率性而为,充分发挥本性,进而“尽人性”、“尽物性”,就可以参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并列为三了。道家也把化育万物作为人的使命。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道法自然根本上就是人法自然,就是要人顺应自然之道化育万物。在一般人看来,道家是非道德的,但事实上道家所非只是世俗的道德、伪道德。“上德不德,是以有德。”(《老子·三十八章》道家追求的是超越了世俗形式的至德。老子说:“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老子·五十一章》道家追求的是毫无偏私生养万物的最高的“德”,故曰“天道无亲”。庄子一生都在追求着人生的至乐,然而这至乐却不是苟全一人性命的独存之乐,而是“天人合一”、发育万物的“天乐”。庄子说:“天乐者,圣人之心,以畜天下也。”(《庄子·天道》道家回归自然也是要成就宇宙的一切生命,从这点看来,儒道两家的生命追求在根本上还是相
通的。宋明理学谈及天地自然之性,也多从“生”着眼。《周易·复·彖传》有“《复》,其见天地之心乎。”“天地之心”原是之宇宙生命生长的规律,经张载阐释后,形成了“天地以生物为中心”的新意。张载说:“大抵言‘天地之心’者,天地之大德曰生,则以生物为本者,乃天地之心也。”[8(P113从天地生物来看,天地无心而有心。生就是天地之心、天地之性、天地之本。程颢说:“‘生之谓性’万物生意最可观,此元者善之长也,斯所谓仁也。”[9](P167“元亨。利贞。”《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元”是生命的发生,程颢用“生意”说明“生生之性”在自然界的作用,把自然理解为生生不息的生命过程。“万物生意最可观”,万物之生本无所谓“意”,但其生生不息却似有“意”。人作为宇宙生命过程的一部分,其与其他存在者不同之处,用海德格尔的话说就是他能够“从‘世界’方面来领会本己的存在”。[10(P19人作为自然所生之物因而能“继善成性”,通达仁者之境。总之,“生”就是自然之性,就是最高的德,就是仁。人作为宇宙的一员就必须“原天地之大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也就是要参透宇宙生生之机,谐和宇宙,参赞化育。“生”是人生在世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因而也是艺术创造的最高追求。方东美说:“天地之美寄于生命,在于盎然生意与灿然活力,而生命之美形于创造,在于浩然生气与酣然创意。”[11(P290乃是宇宙生命大化流衍的生生之美,“生命是跳荡在中国画中的不灭精魂”。[12](P133“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古人笔下描绘出的是宇宙生命的盎然生意。中国画论之所以以“气韵生动”为第一,标举的正是这生生不息的生命之美。理解“气韵生动”的另一个理论前提是元气本根论。中国古代关于宇宙本根的观念颇多,其中大致包括道本根论、太极阴阳论、气论、理气论、唯心论、多元论六大类。我们认为,对“气韵生动”影响最大的是元气本根论。
元气本根论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从先秦到宋明,许多大哲学家都有相关的论述。道家的老庄以道为宇宙的本根,但也谈气。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四十二章》是从“道”到万物的关键,所以后世道家很自然地就把“气”当作了宇宙的本根。如庄子《知北游》说:“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曰通天下一气耳。”一切生命的生生死死不过是气之聚散,全宇宙只不过是一气而已。《易传·系辞下》说:“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儒家经典《礼记·乐记》说:“地气上齐,天气下降,阴阳相摩,天地相荡,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煖之以日月,而百化兴焉。”总之天地万物都是气化而生,气不仅是生命的本源,也是生命的动力。汉代的王充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元气构成的,人也是禀元气而生,只不过人所禀受的是气之精者。王充说:“夫倮虫三百六,人为之长。人,物也,万物之中有智慧者也;其受命于天,禀气于元,与物无异。”(《论衡·辨崇第七十二》“人之所以生者精气也。”(《论衡·论死第六十二》人与万物浑沦一气,所以人可以效法天地,何也?王充说:“至德纯渥之人,禀天气多,故能则天,自然无为。”(《论衡·自然第五十四》人与自然一气相通,若无滞碍,自然可感。元气本根论思想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也有很大的影响。叶朗先生在其《中国美学史大纲》中曾以阮籍、嵇康、杨泉为例说明这个问题。如嵇康说:“夫元气陶铄,众生禀焉。赋受有多少,故才性有昏明。”[13(P521明显地继承了王充的思想。而且,在东晋之后,人们对玄学“清谈误国”日益反感,汉代元气论也逐渐受到重视。叶朗先生说:“‘气韵生动’的美学正是在这种元气自然论哲学基础上产生的。”[3(P218对元气本根论论说的最为全面的是宋明理学家。北宋张载论气,广大宏富,但大体言之,可涵盖以下内容。其一,张载认为气是万物之本,气即是道。张载说:“太
和所谓道”(《张载集·正蒙·太和篇第一》太和即阴阳冲合之气。万物皆由太和之气化生而来,所以“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张载集·正蒙·乾称篇第十七》其二,虚空亦是气。虚空不是空无一物,虚空充盈着生命之气。张载说:“太虚不能无气,其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气。”“气之聚散于太虚,犹冰释于水,知太虚即气,则无无。”(《张载集·正蒙·太和篇第一》太虚是生命充盈的空间,生命与自然的关系不是鱼游于水的关系,而是冰释于水的关系。其三,气有能动的本性,有其自然规律。张载说:“气坱然太虚,升降飞扬,未尝止息。《易》所谓氤氲,庄生所谓生物以息相吹野马者欤?此虚实动静之机,阴阳刚柔之始。浮而上者阳之清,降而下者阴之浊。其感遇聚散,为风雨,为雪霜,万品之流行,山川之融结。”(《张载集·正蒙·太和篇第一》气是生生不息过程,宇宙生命的一切变化皆由它推动。气有能动的本性,而阴阳摩荡相感无穷则是宇宙生命运动的自然规律。除张载之外,宋代的司马光、杨龟山,以及明代的罗钦顺、王廷相、王阳明等都对元气本根论作过论说。如罗钦顺即认为宇宙即是一气所化,人也是气之所化。气所运化的规律罗钦顺称之为理,理的实质即是气之变化的自然秩序。综上所述,虽然古代对元气本根论的论说各家差别甚大,但在气是万物生命之源与气是动态的过程这两点上各家的思想还是相通的。在中国哲人看来,是一气运化产生了生命,气就是生命的本源与变化的动力。宇宙万汇就是一气贯之的生命之流,动是生命自然的本性,生命有其自然的生态节奏。中国当代美学家在探讨“气韵生动”的内涵时,大多把艺术领域“气韵生动”审美范畴的出现与魏晋时期的人伦鉴识之风联系起来,应该说,准确地把握住了“气韵生动”范畴生成的脉络。从现有的资料看,“气韵生动”范畴的生成的确受魏晋时代人伦鉴识之风的影响。在河南荥阳出土的刻于北魏正光三年(公元522的《郑道忠墓志铭》里有这样的
句子:君气韵恬和,姿望温雅,不以臧否滑心,荣辱考虑。[14(P136而谢赫《古画品录》的成书时间据刘纲纪、王伯敏等先生的考证则应在公元532年之后,可见,在《古画品录》成书之前气韵作为审美范畴已经出现在人格审美领域中了。在萧子显作的《南齐书》(成书时间约在公元509519年之间中也有气韵一词:文章者,盖性情之风标,神明之律吕也。运思含毫,游心内运,放言落纸,气韵天成,莫不禀以生灵,迁乎爱嗜,机见殊门,赏悟纷杂。[15(P907气韵范畴已经超越了人伦鉴识中对人物精神风貌的欣赏,进入到对艺术生命风貌的品评。谢赫在《古画品录》中融合了气韵的上述含义,并做了进一步的拓展,气韵遂成为绘画美学最重要的范畴之一。谢赫之后,历代画论家虽然对“气韵生动”的阐释各有偏重,但从根本上看,各家对“气韵生动”的看法还是相通的。首先,气韵是生命的自然节律。从谢赫《古画品录》看,气韵指的应是自然的生命风貌。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气韵连用有两处:一处是在序言中谈到“六法”时说:“一气韵生动是也”;另一处是在品评张墨、荀勖画作时说:“风范气韵,极妙参神”。其他各处都是气、韵分用,共有七处:卫协:虽不该备形妙,颇得壮气。(第一品顾骏之:神韵气力,不逮前贤。(第二品夏瞻:虽气力不足,而精彩有余。(第三品晋明帝:虽略于形色,颇得神气。(第五品丁光:非不精谨,乏于生气。(第六品陆绥:体韵遒举,风采飘然。(第二品毛惠远:力遒韵雅,超迈绝伦。(第三品
戴逵:情韵连绵,风趣巧拔。(第三品依据谢赫对气韵的运用,气明显重于韵。如,“颇得壮气”却“不该形妙”的卫协位列第一品,“体韵遒举,风采飘然”的陆绥却只列第二品,“力遒韵雅,超迈绝伦”的毛惠远、“情韵连绵,风趣巧拔”的戴逵位列第三品。而且如果再结合“颇得神气”的晋明帝位列第五品、“神韵气力,不逮前贤”的顾骏之位列第二品看,“体韵”、“神韵”、“气力”、“神气”、“情韵”等并不能与“壮气”相提并论,自然也不能与“气韵”划等号。在谢赫画品中,能与“壮气”、“气韵”并举的是“生气”一词。所以我们看到丁光所作虽然“非不精谨”,但由于“乏于生气”,因而位列第六品之末。由此可见,谢赫气韵之“气”,应该是构成万物生命的元气。而只要艺术品具有盎然的生命之气,它就可以占据较高的品级。至于气韵的“韵”,大家往往把它与音乐联系起来,这是对的。但如果把“韵”作为音响来解,就似乎有点偏离中国艺术精神了。在古代,“韵”的确与音乐有关,晋代之前人们本来就是“非声不言韵”的。《广雅》曰:“韵,和也。”韵就是音乐节奏的和谐。但我们不要忘记“和”在中国文化中的生命意义。“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系辞传下》宇宙生命即由阴阳和合而化生。同时,“和”不是静止的状态,而是动态的和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四十二章》。气之和化生了宇宙万物的生命,而生命就处在动态的和谐之中。所以,中国艺术重视“韵”不是追求所谓的音响效果,而是追求宇宙和合生物的生命精神。所谓“大乐与天地同和”,中国的艺术的最高追求就是要合乎宇宙生命的自然节奏,庄子把它称为“天籁”,那是宇宙生命的自然之歌。气韵所追求的就是绘画的天籁之音,就是生命节序的自然显现。气韵就是宇宙生生之气和谐运化的生命节奏。我们如果把“气韵”与“气运”联系起来,气韵的内涵就更易理解。于民先生说:犹如上古现实中的“武”与艺术中的“舞”,二者在文字上相通,表现了二者的联
系一样;中古时人之审美中气运生动的“运”字,和文艺审美中气韵生动的“韵”字曾一度相通。[16(P27“气韵”与“气运”通假,这就使哲学上气范畴与美学上气范畴的关系变得更加清晰。事实上,“气韵生动”的“韵”字,后代画论中往往用“运”字。如姚最《续画品录》中“至于气韵精灵,未穷生动之至”,[1(P370《津逮秘书本》与《美术丛书》均作“气运”。韩拙《山水纯全集》:“惟画造其理者,能因性之自然,究物之微妙,心会神融,默契动静,挥一毫,显于万象,则形质动荡,气运飘然矣。”[17](P680“气运飘然”即是“气韵飘然”。《石涛论画》也说:“今观此纸气运生动。”[1(P163由此可见,“气韵”即是由“气运”演化而来,其“气”即是作为宇宙本根的生命之气。气韵即是气之运化,韵(是生命的本性,有气自有其韵。谢赫之后的许多画论家都是在这种意义上使用气韵范畴的。如:清人布颜图《画学心法问答》:夫大块负载万物,山川草木动荡于其间者,亦一息以相吹也,焉有山而无气者乎?……故余常诲汝以气韵生动为主。清人方薰《山静居论画》:气韵生动为第一义,然必以气为主,气盛则纵横挥洒,机无滞碍,其间韵自生动矣。[1(P204在古人看来,万物本是气之所积而成,山川木石无不有气贯乎其间。“这生生不已的阴阳二气织成一种有节奏的生命”,宗白华先生说,“‘气韵生动’,就是‘生命的节奏’或‘有节奏的生命’”。[18(P112先生之言可谓深得中国艺术之精髓。其次,宇宙是有机的生命整体,万物皆有生命,皆有气韵。在中国画学研究中,大家多认为气韵在谢赫那里主要是用来品评人物画的,只是后来才扩展到整个绘画领域。这其实是一种误解。事实上在谢赫那里气韵并非只适用于人物画(虽然谢赫本人善画人物而且品评的画作也以人物画为主,而是把气韵作为绘画的普遍性标准来使用的。在谢赫品评的28位画家中,曹不兴擅长画龙,刘胤祖、丁光擅长蝉雀,
刘绍祖擅长雀鼠,毛惠远擅长画马,宗炳、王微擅长山水,戴逵、顾恺之除画人物外亦擅山水。可见,在谢赫那里是否有生命气韵是评判绘画成就高低的普遍性标准。只不过谢赫所处的时代山水方兴,其成就尚不及人物画,而且很少有能够达到谢赫“气韵生动”标准的作品,所以,以画山水为主的宗炳、王微所处的品级就较低。可见,作为“六法”之首,“气韵生动”从一开始就是要求艺术家把自然万物视为有生命的存在来描绘的。以为气韵只用于人物画的品评的看法源自唐代的张彦远。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说:“至于台阁树石,车舆器物,无生动之可拟,无气韵之可侔,直要位置向背而已。”张彦远所谓的“气韵”继承的是顾恺之的“传神”思想。顾恺之《魏晋胜流画赞》曰:“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张彦远深孚此言,赞曰:“斯言得之”。[1(P32其实,在比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早一百五十余年的《续画品录》中,李嗣真就已十分明确地把气韵用于包括人物画在内的一切画作的品评中。李嗣真评价孙尚子的画作时说孙画“衣服手足,木叶川流,莫不战动。”又在评董伯仁、展子虔的画作时说:“考其优劣:则欣戚笑言,皆穷生动之意;驰骋弋猎,各有奔飞之状。”[1(P396遗憾的是张彦远并没有注意到气韵已经超越了传神范畴成为了评定绘画作品普遍性标准。唐代之后,也有画论家把气韵等同于传神,但此时的“传神”传的不再仅仅只是人物之神,而是宇宙万物的生命精神。宋人邓椿说:“世人徒知人之有神,而不知物知有神……故画法以气韵生动为第一。”[1(P75画法以“气韵生动”为第一,就是为了传达宇宙万物的生命精神。尽管如此,但由于(1传神主要用于人物画;(2气韵具有一气运化,万物一体的内涵。所以,宋明以来的画学家还是多用气韵而非传神来评判绘画所传达的宇宙的生命精神。如清人张庚说:“试观天下生物,如山川草木,人之置物,如屋宇桥渡。何一非理?何一无气?离是二者则无物矣,故一举目间莫非佳画也。”[1(P227又如李修易说:“山水知有气韵矣,而花草何尝无
气韵耶?花草知有气韵矣,而字与诗何尝无气韵耶?”[1(P273宇宙生命都是气运所生,山川草木、烟霞岚霭、寺观村落皆有生命之气荡乎其间,它们就是一气相连的生命整体。所以在创作中,诚如叶朗先生所言,“中国美学要求艺术作品的境界是一个全幅的天地,要表现全宇宙的气韵、生命、生机……”[3(P227艺术家要把自然生命作为整体来把握。坐对山水画图,元人吴融说:“一片石,数株松。远又淡,近又浓。不出门庭三五步,观尽江山万千重。”[19(P387虽然只是一草一木、片石数松,然而它们都体现着宇宙不尽的生意。古人选取的虽然是宇宙生命的一个断面,但他们绝不对这生命作孤立静止的观照,他们在一草一木、片石数松中见到的是宇宙动荡不已的生机,见到的是宇宙生命整体的浩瀚和渊深。总之,在中国艺术家那里,不只人有气韵,山川、林木、花草都有气韵,而且笔墨也有气韵。宇宙生命就是一气运化的生命整体,不理解这一点就很难真正把握“气韵生动”的生态审美精神。第三,生动是对气韵的必然要求。徐复观先生曾对气韵与生动的关系进行过梳理,认为如果把生动解为画面的形相感觉,那么就是以气韵为主,生动为辅。如:明人顾凝远《画引》:“六法,第一气韵生动。有气韵,则有生动矣。”如果把生动理解为“生气”或“生意”,那么就是生动为主,气韵为辅。如:宋人韩拙《山水纯全集》:“格法本乎自然,气韵必全其生意。”[20(P113其实在古人那里,生动本就不只是针对画面效果而言的,而且即便生动作“生气”、“生意”解,气韵与生动也不是所谓的主从关系,而是一体关系。我们知道,“气韵生动”的哲学基础是中国古代的生命哲学和元气本根论思想,所以,我们对气韵与生动关系的理解也应该置入这一背景之中。在古人那里,气作为世界的本根,与西方的本体论哲学有很大的不同。西方的本体论认为,本体就是实体,而实体作为静态的存在,与现象是永远无法统一的。中国的气作为世界的本根不是静止的存在,而是一个动态的生命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阴阳二气鼓荡不已,
实现了其功能——“生”。中国的本根论思想是功能与过程的统一,对于画学家来说则是气运与生动的统一。所以,古代画学家往往重气,因为有气自有韵,有气韵则自生动。当然也有人从生动入手谈“气韵生动”。如清人方薰《山静居画论》说:“气韵生动,须将生动二字省悟。能会生动,则气韵自在。”[1(P229古人对气韵与生动关系的论述恰恰证明二者是统一的整体,而非所谓的主从关系。刘海粟先生在谈到“气韵生动”时说:“气韵生动是整个名词,不能分开来讲的。至多说含有气韵的生动,或弥漫着气韵的生动,实际上宇宙间的生动无处不弥漫着气韵,气韵必然托着生动而表现的。”[21(P79生动是弥漫着气韵的生动,气韵是生动的气韵。宇宙生命浑沦一气、生生不息、活泼迎人。总之,“气韵生动”是建构在中国生命哲学与气本根论思想基础之上的生态审美智慧,“气韵生动”作为中国艺术的第一原则表达的就是对“宇宙生命的礼赞”。22(P165在中国艺术家那里,宇宙就是大化流衍、浑沦一气的生命整体,自有其自然的生命节奏。这正是艺术家表现的审美本体,也是中国艺术生态审美精神之所在。【相关文献】1]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2]刘纲纪.中国书画、美术与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3]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4]〔英〕劳伦斯·比尼恩.孙乃修.亚洲艺术中人的精神[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5]曾繁仁.生态存在论美学论稿[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6]高亨.周易大传今注[M.济南:齐鲁书社,1979.7]蒙培元.人与自然——中国哲学生态观[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8]章锡琛.张载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8.9]程颢,程颐.潘富恩.二程遗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10]〔德〕海德格尔.孙周兴.存在与时间(修订译本M.北京:三联书店,2006.11]方东美.李溪.生生之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2]朱良志.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13]嵇康.明胆论[A.严可均.全三国文(C.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4]刘墨.中国画论与中国美学[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15]萧子显.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16]于民.气化谐和[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17]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18]宗白华.艺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9]卢辅胜.中国书画全书:2册[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20]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1]周积寅,金建荣.刘海粟谈艺录[C.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0.22]韩林德.境生象外[M.北京:三联书店,1995.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cc9ab3e49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20.html

《正在进行安全检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