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倾城之恋》看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发布时间:2014-04-11 22:51:2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从《倾城之恋》看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摘要 张爱玲小说下的女性以其孤独无力的苍凉而存在着,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倾城之恋》中的女主角较其张爱玲的其他作品而言稍显“亮色”,毕竟白流苏与范柳原还算是“圆满”的结合。可是正如张爱玲自己所说,若非香港陷落的成全,又有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呢?整个小说贯穿其间的没有所谓的恋爱喜悦,有的只是白流苏心中的孤寂、无所依靠。生于乱世的小姐期望寻求一份安全感,然而女人挣脱不掉的是对男人的依附,对经济的依赖、对婚姻的依靠,因此这种期望一段婚姻来解救自己的切入点,就注定了女性的孤寂和束缚。这样一曲凄凉的爱情传奇故事,就平添了一层孤独凄绝的人生基调。而小说反复提到的“墙”的意象,也表现了一种末日意识,和张爱玲及白流苏“倾城的孤独”体验。

关键词 女性 孤独 悲剧色彩 家园幻梦 末日意识

From the little love see zhang ai-ling's novels tragic consciousness

SummaryEileen chang novel, the woman alone in the desolate, and there was the tragedy, the city's love of the heroine of a eileen chang works in the other a little after all, and shine Bailiusu Fanliuyuan was in the union. But as she said, according to the hong kong did not grant, who knows what is because, what is the fruit? the whole fiction through which no such thing as love, there is only the loneliness of white, depend on. Miss white was born in the world to find a safe, but she wriggled out of a man clinging to the economic dependence, for marriage depends on, so this is expected that a marriage to relieve himself, he was destined for women. Such a tragic love stories, but with a very lonely of life. the novel have mentioned the "imago" the wall, but also an end, and according to the city and Bailiusu"lonely" experience.

Keywords Women Lonely Tragedy Their dreams End of the century

张爱玲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作家,她的小说大多写的是上海没落淑女的传奇故事,她把自己的小说集也命名为《传奇》,而她的身世本身也是一部苍凉哀婉而精彩动人的女性传奇。

这个经过豪门家变的冰雪聪明的女子,在面对一度偏安的十里洋场的崩裂,她感到的是世事对人无情的压力。因此在她的作品中常常透露出人的孤独无力感,和世情的苍凉。婚姻与恋爱几乎都是张爱玲作品的中心题材,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这样说:“我甚至只是写些男女间的小事情,我的作品里没有战争,也没有革命。我认为人在恋爱的时候,是比在战争或革命的时候更素朴,也更放恣的”。1

一、《倾城之恋》——孤独凄绝的爱情传奇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为数不多的稍显“亮色”的爱情作品。一位生于没落贵族,却经历了不幸婚姻的白流苏,阴差阳错与风流男人范柳原之间展开的一场相互猜疑,尔虞我诈的爱情故事。当两人的爱情即将毁灭的时候,恰遇香港大战的爆发,成全了这对平凡的夫妻,谱成一段倾城之恋。毕竟是算得上由爱导向婚姻的一个较为“圆满”的收场。可也正如张爱玲自己所说,若非香港陷落的成全,又有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呢?在流苏与范柳原的恋爱过程中,可谓是步步为营,互相猜忌,斗智斗勇,贯穿其间的哪还有什么恋爱的喜悦,有的只是流苏心中的那份孤寂和无所依靠。在这样一曲凄丽的爱情传奇故事中,平白涂抹上一层孤独凄绝的人生基调。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身上虽沐浴着些时代的光亮,意识却认为男人所控制和支配。正犹如张爱玲自己喟叹:“女人一辈子讲的是男人,念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永远永远。”2同张爱玲一样出生贵族的白流苏,拥有同张爱玲一样的气质,一样的冰雪聪明,一样的遭遇了爱情的不幸。若不是战争来了,白流苏不过是范柳原的情妇,在地位上始终不牢靠。范柳原追求白流苏,选择与之同居,是为了寻求爱情的浪漫,然而经历了人生冷暖,看透了人情世故的白流苏却没有浪漫的条件。白流苏步步为营地回应着范柳原的调情,因为眼前的这个男人带给她生存的希望,一个没有技能,没有金钱地位的女子,只能寻求一个男人作为依靠。在范柳原和白流苏的尔虞我诈,各怀鬼胎的爱情角力中,白流苏首要关注是寻找一张长期饭票,她需要婚姻的名分,以便逃离在娘家的难堪地位,有无爱情倒是其次,因此想尽办法让范柳原娶她。流苏以冰清玉洁的美貌和没落贵族的家世作为资产,吊足范柳原的胃口,小心不让自己爱上这个男人。而范柳原则相信爱情比婚姻更重要,他用种种激将法比她主动示爱,因为无爱的婚姻等于“长期的卖淫”,很显然他反对这样买卖式的婚姻关系。这样看来,不得不说流苏并非独立的新女性,但她庸俗的看法却是封建礼教压制下的不得已。这正是张爱玲看到的白流苏以至那个时代的女性悲剧的自身根源。

二、张爱玲的生活哲学造就了《倾城之恋》的悲剧主体

张爱玲创作选取的切入点是她本人的战争经验,尽管其描写的中心是上海和香港两城市民的日常生活,但在其中都涉及到战争等重大灾祸,尤其在《倾城之恋》中,战争成了小说的关键因素。张爱玲自身似乎并不想过多地探索战争的政治或意识形态涵义,但不得不说战争的震惊性体验为她洞悉人性提供了一个绝好的窗口。张爱玲敏锐地察觉到,人们在战争的惊惶中,丢掉了对于精神价值的追求,剩下的仿佛只有饮食男女这两项,而这就是张爱玲觉得生活中不加掩饰的真相。张爱玲认为在这种情形下,只有在世俗中生存下来的人才配得到褒奖,从此“适者生存”自然而然地登上了价值序列的最高宝座,张爱玲的话可谓一语中的“可是世上有用的人往往是俗人”。 3

张爱玲从小才华出众,6岁入私塾,在读诗背经的同时,就开始小说创作。1927年,7岁的张爱玲随家回到上海,不久,母亲回国,她又跟着母亲学画画、钢琴和英文。张爱玲对色彩、音符和文字都极为敏感,她曾说:"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九岁时,我踌躇着不知道应当选择音乐或美术作我终身的事业。看了一张描写穷困的画家的影片后,我哭了一场,决定做一个钢琴家,在富丽堂皇的音乐厅里演奏"4。因此,张爱玲笔下的女人都是怕穷的,为了不过穷日子,在当时女性无路可走的情况下,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婚姻作为自己的奋斗方式和目标。 

在那个时代,在那个高扬革命、民族解放、个性自由的年代,张爱玲的生活哲学似乎是上不了台面的。但她并没有这样的顾忌。因此她一贯拒斥着理想主义。而《倾城之恋》便是对理想中的男女之爱作了无情的颠覆与嘲谑,洞悉了那个时代的男女之爱的悲剧意识。

单从标题“倾城”来看,让读者自然地联想到,小说将描述一个男子追求绝色女子的传奇经历。因为“倾城”在汉语言里,常与“倾国”合成一个成语,指绝色女子的意思,她能使男人为之甘愿将一切置之度外,古代君王不爱江山爱美人的典型例证,证实了它是一种情感至上的状态。然而张爱玲虽用了这样一个字眼作为标题,这种男女之间无条件的爱却在她笔下消失得无影无踪。白流苏和范柳原“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人,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 5,他们之间在香港浅水湾所作的只是一段高级调情,使两人粘合到一起的,是特殊的生存境遇,并没有炽热燃烧的情欲。那只是一段“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

张爱玲自身似乎是认同日常生活的,她通过对政治与社会问题的规避,默认了现实世界的既定秩序和法则。她是认同白流苏范柳原的最终结合的,在张爱玲看来,这就是现实生活,就是生存法则。虽然她认同这个事实,但也不否认它的内在悲剧性。

张爱玲说“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其实也说明了张爱玲以“倾城之恋”为题的真正内涵——建立在废墟上的爱情。这种废墟既有现实的一面,也有寄寓的一面。它既是因战争而破坏的城市废墟,也是指人心灵的废墟。人在无法操控自己的命运又毫无生活希望时往往会作出无奈的选择,选择这种无爱的婚姻。可以说在《倾城之恋》这部作品中,张爱玲虽然以圆满的结局作为收笔,但丝毫没有消弱小说的悲剧性,反而显得更加浓重。

在普通人里找传奇,在传奇里找普通人,这就是张爱玲远离主流价值观,描写小人物的意义之处。而《倾城之恋》正是普通人中传奇的典型。

三、张爱玲的家园幻梦

无论从时代氛围还是个人身世,张爱玲都是无“家”可归的,她拥有一份破碎不堪的家园感。从她的精神世界来看,可以说从孩提时代开始就充满了一种孤独感、恐惧感、无家可归感。她曾经在散文中较为详细地追溯了她的家庭历史并反反复复表达了她对家的感情,“乱世的人,得过且过,没有真正的家” 6。张爱玲8岁的时候,父母离婚了,她隋父亲一起生活,起初父亲对她还有一点点的喜欢,对她的才气感到很骄傲,很快父亲便听信于继母的谗言毒打她,甚至将她监禁在空房子里长达半年之久,甚至重病也不给她医治,让张爱玲小小年纪便触及到了现代人对死亡的恐惧。张爱玲曾试图走进母亲的家,但最终发现无法融入,于是张爱玲便始终是家庭生活中的边缘人,寂寞与孤独是她的生活体验,安全感的匮乏是核心。

张爱玲的家园幻梦意识自然也构成了她小说悲剧意识的一部分。不得不说《倾城之恋》里的白流苏仿佛有着张爱玲自己的影子,身上流着高贵的血统,却是生活在一座空虚的城堡。在所谓的“家”里面,没有一丝丝人情和温暖,有的只是世态炎凉。在流苏出嫁之时,哥哥嫂嫂表明不愿出钱风风光光办嫁妆,婚后流苏不看前夫虐待离了婚,回到家里受尽白眼,七八年后前夫一死,哥哥便希望她回去奔丧,搬出三纲五常说她“生是他家的人,死是他家的鬼”,无非是他玩股票用光了她的钱,想撵她回去罢了,嫂嫂更刻薄地对她辱骂。所以流苏其实是无家可归的,在白公馆也不过是寄人篱下。流苏的经历同样加深了生存意识,而淡化了她的情感需求。她要的是一个能让她不为三餐温饱担忧,不必遭人遗弃的家园,而不是精神世界的慰藉,不是爱情。

在读者看来,虽然白流苏如愿以偿与范柳原结合,看似解决了生存问题,但又不得不思考,他们之间因香港沦陷而结合,这样的婚姻到底能维持多久呢,当有一天世界恢复了平静,城市恢复了兴盛,范柳原还会不会安于婚姻的束缚,或许会有第二个白流苏出现在范柳原身边,抢走她的丈夫和家庭。原本柳原追逐自由恋爱,不欲结婚,对于无经济能力的流苏而言,则她仍是被柳原宰制的。特别是当时中国世俗价值观不认为女人拥有身体自主性,她嫁给柳原遂成了他豢养的女人。柳原可以堂而皇之追逐别的女人,而她只能守著他一人,且时时担心被抛弃“没有婚姻的保障而杨长期抓住一个男人,是一件艰难的、痛苦的事,几乎是不可能的。”7而小说由始至终,张爱玲都将两人的真心掩藏起来了,没有直接表达过到底两人的爱有多深,多纯,我们只是看到两个情场高手的过招,最后谁都没有赢,只是大环境的促成了这段传奇姻缘。仅此而已……然而这一切的看似冥冥之中的命运,其实都是张爱玲自己的一种期待,她为流苏安排的命运正是自己种种经历的艺术写照,悲剧是必然的。

四、悲剧意识之世纪末爱情

阅读张爱玲的作品,不止感受到其间时间的停滞,还有她对文明幻灭的深重隐忧和由之而生的无法消解的虚无绝望。可以说,在张爱玲身上,真正具有了一种现代意义上的末日意识”,因为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是不存在这种整体性的末日意识的。

张爱玲的祖父张佩纶原是清末的著名大臣,而她的祖母李菊耦则是慈禧心腹中堂李鸿章之女。可到了她父母一代,家道已然完全败落。父亲属于遗少型的少爷,母亲则是一个时髦的新女性。3岁时张爱玲随父母生活在天津,有一个短暂的幸福童年。受父亲风雅能文的影响,张爱玲从小就会背唐诗,给了她一些古典文学的启蒙,鼓励了她的文学嗜好。同时也受母亲向往西方文化的影响,生活情趣及艺术品味都是西洋化的。然而好景不长,父亲娶姨太太后,母亲不但勇敢地冲出了家庭的牢笼,而且更勇敢地与姑姑一起出洋留学,而年幼的张爱玲,则在失去了母爱之后,还要承受旧家庭的污浊。因此,张爱玲后来在文学创作中总是以"衰落中的文化,乱世中的文明"作为文化背景。

之所以说《倾城之恋》表达着张爱玲倾城的孤独体验”,就在于它除了表现女性为了生存保障拼尽全力抓附婚姻的孤独无依的处境外,还最典型地表现出文明毁灭后,人们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都无所依傍的孤独处境。

注释

1 张爱玲 自己的文章 [M] 47京华出版社 200510月版

2 张爱玲.自己的文章[J].张爱玲散文全编[M],39.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6月版.

3 张爱玲.必也正名乎[J].张爱玲散文全编[M],46.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6月版.

4 张爱玲.天才梦[J].张爱玲散文全编[M],45.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6月版.

5 张爱玲.倾城之恋[J].张爱玲文集[M]2卷,页82.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7月版.

6 张爱玲.自己的文章[J].张爱玲散文全编[M],112.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6月版.

7 张爱玲.谈女人[J].张爱玲散文全编[M],69.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6月版.

8 张爱玲.天才梦[J].张爱玲散文全编[M],3.江文艺出版社19926月版.

参考文献

1 关鸿:《永远的张爱玲》 [M] 上海学林出版社 1993

2 张爱玲:《自己的文章》 [M] 京华出版社 2005

3 王安忆:《寻找上海.世俗的张爱玲》[M] 上海学林出版社 1996

4 张爱玲:《精编张爱玲作品集——倾城之恋》 [M] 新疆人民出版社 1998

5 余斌:《张爱玲传》[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0月版.

西华师范大学

2008级本科学年论文

题目:从《倾城之恋》看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姓名:马于岚

院系: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

班级:088

学号:200806940115

联系电话:159********

指导教师:王小娟

论文日期:2010-12-24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c9d9535f242336c1eb95ef9.html

《从《倾城之恋》看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