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的那边课堂实录

发布时间:2022-11-10 22:57:1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在山的那边》教学实录


【教学设想】
本诗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的第一首当代诗歌,因此要从朗读上着手,引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要让学生对诗句的品味有自己的体会,敢于说出自己的见解。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朗诵的基本要领,力求作到读音、停顿正确,逻辑重音恰当。能根据诗歌思想内容较为准确的读出诗句的语气。 2.了解诗歌借助形象抒发感情的特征。
3.具有品味关键句和词语的内涵,学生从具体的语言材料入手,领会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

4.培养学生为实现理想而勇于面对困难,执着向前,奋力争胜的坚定信念。
【重点难点】
1. 本文的重点是: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诗歌语言。
2. 本文难点:是引导学生把握诗歌借助形象抒情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理解蕴藏在“山”“海”的深层次的内涵。

【教学理念】 1. 语文学习的实践性,让学生学会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学习语文.

2. 学生个性化的生活体验,使之有意识地运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深入体体悟诗歌的思想情感. 【教学教法】
1. 用探究、合作、讨论朗读的学习方法。
2. 教学中应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诵,引导学生从整体到局部,从字面到深层,对诗歌的思想情感作准确把握山海等形象是诗歌语言与思想情感的联结点,也是理解诗歌的关键点.
3. 教学中加强学生的直观感受,运用课件海洋的图片音像等,使之对这两种意象的特征有一个形象化的认识. 4.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朗诵诗歌时的伴奏音乐,以营造利于理解诗歌思想情感的情景氛围. 【学生学法】 1.抓住诗歌中的”山””海”,理解全文

1
2.根据诗歌的形象及其感情内蕴的发展脉络背诵全文 3.课后的字词,研讨与练习中提出的问题.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一:筛选信息
目标:1.安静、专心的倾听,听出内容要点。
2.能从教师的讲授中选出与课文有关的关键信息 时间:10分钟 材料:纸、笔 过程:1.教师从生活美、自然美、社会美各方面引出诗的核心要素“诗美”以及“专职抒情”之艺术特点。
2.学生认真倾听、筛选其中有关诗的主要特点的信息。 3.引导学生回答、理解诗的本质特点。 4.师生对能准确筛选信息的同学表示鼓励。 活动二:我知道
目标:能初步理解诗的重要特征。 时间:10分钟 材料:纸、笔
过程:1.分组。教师说明活动方式:各小组将课前搜集的有关诗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并说明资料来源。
2.学生分组活动,将讨论结果写在白纸上。 3.小组报告员把讨论结果告诉全体学习者。 4.集体评议、总结。 活动三:“诗是读出来的”
目标:1.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2.能正确把握节奏。 3.做到有感情的朗读。 时间:20分钟
过程:1.小组合作,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教师范读,学生体会朗读时的语气。
3.分组。各小组在主持人的主持下齐读课文一遍。之后,小组选出代表1人朗读,其余认真倾听。代表读完后,听着给予各方面的纠正、指导、评析。
4.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读,另一组听。听者听完后要能指出读者各方面的不足。然后倒过来进行一遍。

2
5.学生读若干遍,直至达到有感情的朗读。 6. .集体评议、总结。 活动四:我想问
目标: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时间:10分钟 材料:纸、笔
过程:1.分组。小组内归纳成员的问题,并通过小组讨论解决。把不能解决的共同问题整理出来。
2.各组报告人员提出本组共同的问题,由其他各小组帮助解决。
3.就一些关键性、争议性问题全班展开辩论。 4. 集体评议、总结。 活动五:我想说
目标:1.培养学生分析、思考以及鉴赏诗歌的能力。 2.各组报告员把交流、讨论结果告诉全体学习者。 3. 集体评议、总结。
4.集体解决课后相关问题。 活动六:博闻强记 目标:能熟练诵读课文 时间:10分钟
过程:1.准备: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课文。 2.各组展开背诵接力赛。
3.对背的又快又好的组,进行表扬。
拓展作业:将本诗自己喜欢的诗句、词语划出来,抄写在笔记本上,并相互浏览、诵读。 【教学反思】
第一课时我列举了生活美、自然美和社会美之后,说人们往往见到美好的事物时,就会情不自禁的发出赞叹。为了摸清同学们倾听和筛选信息的能力,我改变了老师概括要点的方式,让同学们通过分析与筛选,回答一下我刚才说过的话里诗的两种特质。很意外的发现,竟然有几位同学能准确的指出罗列事实中的要点:“诗美”“抒情”在第二个活动中学生相互讨论对诗歌理解基础上,各小组报告员归纳总结了诗的特点。同学们从不同的侧面回答了对诗的理解。归纳起来,基本上从 类型、诗的语言、诗的结构、诗的抒情性等重要特点说明诗的核心要素“诗美”.无需老师多讲,同学们说的内容含量已经非常广泛和深刻。自己真正体验到发挥学生“主动性”“主体性”的
3
作用。在第三个活动朗读比赛中,本要说明朗读的语气、节奏等各方面的注意事项,在途中突发奇想,让一组来读,一组来听,听者指出读者的不足。结果,我原想强调的注意事项听者皆已指出。
第二课时完全抛弃了教师分析诗歌的方式,选择了让学生分组讨论解决各组成员的问题,然后把一些重要的和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让大家讨论解决。实践证明,这种方法行之有效。同学们从词语的运用,句子的深层含义、诗作的背景、诗人的创作意图,诗的内涵等各个方面提出了问题,并由大家集体解决,问得有水平,答得很全面、具体、准确。
这堂课的师生互动性得到了实现。学生的合作、探究得到了体现,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得到了很好的贯彻。不足之处是让学生提问时没有规范问题的类型和范围,问题分散,这样影响了对诗各方面的全面把握。
典型案例:
一同学提出为什么“在一瞬间照亮了你的眼睛”中为什么是“一瞬间”而不是长久性的问题时,然后有七、八个同学做了理解性回答。我说,老师还是不满意。一同学站起来质问道:“老师,你怎么样才能满意?”我没料到如是之问,只能做了模糊回答:“差不多就能满意。”学生的直率逼问,令我措手不及。
一生针对一同学说诗中妈妈给儿子故意设置悬念,让儿子树立不断追寻的精神问题,提出那可能是母亲无意中的话,竟使诗人突发奇想,渐而成为自己人生的奋斗动力,异向思维活跃可见一斑。出乎意料,有一同学急不可待抢到一个问题的回答权,竟是:老师,你的妈妈是这样吗?我反应很“快”得做了真情回答:我的妈妈并没有象诗中妈妈那样给我信念的支持,在这方面妈妈没有起到重要作用,我的信念是我在不断成长的路上树立起来的。但我的妈妈塑造了我的人格。她的善良、她的同情心,塑造了我宽容的性格。我待人是很宽容的。此番话竟赢得了同学们的自发的、长时间的热烈掌声。师生互动、互相交流与学习、互相之影响,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是何等重要啊!

4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c90e6eeb8f67c1cfad6b887.html

《在山的那边课堂实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