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东苑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发布时间:2018-11-04 21:22:0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www.ks5u.com

高二上学期月考试题(语文)

2018.1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孝是人生自然生发的一种亲情。任何个人都因其父母而来到这个世界上,而人的生命是如此脆弱,只有亲人时时刻刻地关照,才可度过其婴儿期。正是因为父母无私的爱,子女才得以成人。在子女年幼时,父母为子女尽心操心,是父母的责任与本分。父母孩子之间的情感自然产生,非外部所加,属于无条件的道德情感。在人的孩提时代,当我们觉察到自己的存在时,我们就知道自己已经有了双亲。基于对父母的爱和尊重之上的孝起初是孩子天性和爱心的觉醒,经过强化和培养,会逐渐成就孝道,然后进一步,成为超越任何个人私利的人格。

在父母和子女形成了一种基本的情感相通关系后,父母特别理会到孩子的需要,孩子则尤其亲近父母。两者相互都有亲近感,达到爱的统一。子女尽孝也就是爱的体现,这样一种爱,也是人对父母之外的他人的爱的起点。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蕴含着父母养育子女、子女赡养父母的义务。这种关系既不是契约协定,也不是任何意义上的交换,而是人性的自然产物。因而,这里有着不可推卸的道德责任。

治国平天下是传统儒家的理想,从孝道上看,也就是把孝道弘扬光大,达到以孝治天下的目的。孝道把对国家的爱以及对君王的忠诚看成是孝的扩展和提升:“移孝作忠。”儒家伦理的核心是仁,而仁的核心则是“孝悌”。在孔子那里,他以“仁”为最高道德要求,而“孝悌”则是仁的基础。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并且明确地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儒家的基本教育,是道德教育,而在道德教育中,孝的教育尤为重要。这里还需要指出一点,即儒家往往“孝悌”并用,孝是指对父母的德性要求,而悌则是指兄弟之间的相互尊重,但前者更为根本。

孟子也明确谈到“孝悌”作为基本的道德要求,并且把它看成是传统的社会伦理的核心地位,这也是儒家的基本观点,他不仅把“孝悌”看作是基本的德性,而且提出了“移孝作忠”的说法。汉代的董仲舒也说:“无孝悌则亡其所以生。”无孝悌则不配做人,更无从谈起政治上的公忠。

当代社会由于传统的断裂,对于孝与公忠两者的关系已经看不到基本的联系。多年来脱离个人的私德来讲政治,实践表明这样的政治是靠不住的。传统孝道认为为父母尽孝是一切教化之本,由亲亲施始,亲亲启蒙,人情陶冶,进而达到道德的升华。试想,谁会相信一个连侍奉双亲的德性都没有的人,会真诚热爱他人和国家呢?把孝与公忠联系起来,其起点就在于孝。教化强调施从亲始,而其根本精神在于更多地远离对自我利益的关切,把爱心更多放在社会和他人那里,从而养成一种关怀他人、关怀社会的胸怀和情怀。

(摘自龚群《孝道的情感与外推》,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是自然生发的,子女对父母的孝道是自然产生,无需后天培养。

B.正因为父母尽心尽力,子女才得以成长,所以父母年老后子女也应尽自己的孝心。

C.儒家的基本教育是道德教育,而“孝悌”是“仁”的基础,因此包含了儒家道德教育的全部内容。

D.孔子和孟子都认为,孝悌是一个人基本的道德要求,这也是儒家思想的伦理核心。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第一段从孝的自然生发的特点讲到孝道的形成,引出了笫二段关于孝和忠关系的阐述。

B.作者将个人为父母尽孝与儒家治同平天下的理想相结合,足将孝与公忠结合起来。

C.文章以孔子、孟子和董仲舒的言论有力地论证了孝悌是仁爱、公忠等道德的基础。

D.文章的论述由现象到理念,由古代到当代,由孝道到公忠,逐层深入,层次分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孩子的孝需要经过强化培养才能转化为孝道,可见孝道是需要后天学习修炼的人格。

B.为父母尽孝,是人对父母之外的他人和社会的爱的起点,可见孝是一切爱的核心。

C.儒家教化强调从侍奉双亲开始,就是以孝道推动公忠,以亲情陶冶来升华道德。

D.一个人的私德不好,必然会影响到对他的政治评价;不爱父母的人不会真正爱人爱国。(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本题共3小题,15分)

令箭荷花

街上还很安静的时候,花市上就摆满了一片花草。真是花团锦簇,千丽百俏,半条街飘满了清淡的花香。

“老大爷,你买了这盆三叶梅吧,这花便宜,好活,你看它开得多么鲜艳!”花市东头,一个卖花的乡下姑娘在和一个看花的乡下老头谈生意。这个姑娘集集来卖花,二十来岁,生得细眉细眼,爱笑,薄薄的嘴唇很会谈生意。

老头蹲在她的花摊前面,摇摇头,对那盆开满粉红色零星小花的三叶梅不感兴趣。“那一盆多少钱?”他朝姑娘身旁一指,眼睛里泛着某种惊喜。

那是一盆令箭荷花,在今天的花市上是独一份儿。葱翠的令箭似的叶状枝上,四朵花竞相开放,花朵大,花瓣层层叠叠,光洁鲜亮,一层紫红,一层桃红,一层粉红,花丝弯曲嫩黄,阳光一照,整个花朵就像薄薄的彩色玻璃做的。姑娘说:“大爷,那是令箭荷花。”“我就要它!”老头口气很肯定。姑娘又解释了一句:“它贵。”老头有点生气:“有价儿没有?”

姑娘听他口气很大,把他仔细打量了一遍。老头瘦瘦的,60来岁,白布褂子,敞着怀,露着黑黑的结实的胸脯,不像是养种花草的人。姑娘问:“大爷,你是哪村的?”

“严村。”老头没有正眼看姑娘,淡淡地回了一句。

“哦,知道。”

一个看花的小伙子打趣说:“严村,好叮当的地方啊,村里人天天吃‘人参’……”

看花的人们哑然失笑了,姑娘笑得弯下腰去。严村是多年来有名的贫困村,到了冬天就多靠吃自产的胡萝卜来生活,号曰吃人参。只是到了最近几年,在精准扶贫政策下,村民的生活有了极大的改善,多数人基本脱贫。

老头儿红了脸,好像受了莫大羞辱。他一横眉,冲着姑娘说:“多少钱,有价儿没有?”“50。”姑娘止住笑说。“35块,多一分钱也不买。”老头坚定地说。“40,少一分钱也不卖。”姑娘也不相让。

此时,集上热闹起来,花市上也站满了人。那些买花的、看花的,多是农民打扮的人。他们除了吃饭穿衣,也爱上了鲜花的香味。

一个穿着皮尔卡丹衣服的年轻人忽然挤上来说:“他不要,我要。我给你40。”老头一看就有些急:“有个先来后到吧?这花我看中了!”

“你可拿钱呀!看你这穷样!回家吃‘人参’吧!”

一片笑声,老头的脸腾地红了:“这花我今天非买不可了!”老头用双手紧紧护着那盆令箭荷花。“皮尔卡丹”一看老头这样,他忽然凑近老头的耳朵嘀咕了几句什么。老头立刻冷着脸说:“不行不行,明天也是孩他妈的生日,她也爱花!”

“你这个人真难说话!这么贵,你吃它喝它?”

“咦,我不吃它喝它,你送花给你领导,他就能吃它喝它?”

人们听得明白,就又笑起来了。“皮尔卡丹”不知出于一种什么心理,陡地变了脸色说:“你是哪个村的?村支书是谁?”

老头一愣,嗔怒道:“少来这一套!唬谁呢?”

“皮尔卡丹”冷冷一笑,说:“就是嘛,你们乡下人,还缺花看吗?高粱花、棒子花、打破碗碗花,野花野草遍地都是。姑娘,给你40块钱,我买了!”说着,把四张崭新的钞票送到姑娘脸前。

姑娘不接他的钱,冷冷地看着他。然后又看一看蹲在地上双手护花的老头。她突然用亲切而果断的语气对老头说:“大爷,就依你,35块,给你了。”

“皮尔卡丹”气得脸色发白,指着姑娘的脸,一时不知说什么好:“你你……”

“我叫蒋小玉,南关的,我们支书叫蒋大河,你还打听谁?问吧!”

人们被她这爽直的话给逗笑了,看着她笑微微地站在花丛中,恍若她就是挺秀盛开的令箭荷花。

(根据贾大山的微型小说《花市》,有修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A.小说开头对花市的描写精雕细刻,具有浓浓的诗意,它暗示了社会生活的美好变化,为下文写很多人来看花买花做铺垫。

B.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例如“他一横眉,冲着姑娘说”中的“横眉”就体现了买花老头受到周围人的讥笑后生气又决心买花的心情。

C.小说对买花老头的外貌描写采用了白描的手法,突出了他的身份、职业和性格特征,又与他爱花买花形成对比,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真实。

D.小说以小见大,以一个过去常以胡萝卜为粮的贫困村的老头欲花35元买一盆花的事,来表现生活富裕后的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

5.小说中“皮尔卡丹”这一形象有何特点?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有何用意?结合全文加分析。(6分)

6卖花姑娘最后以35元钱的价格将令箭荷花卖给了老头儿,这一举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联合国于2015年发表的《千年发展目标报告》显示,中国极端贫困人口比例从1990年的61%,下降到2002年的30%以下,率先实现比例减半,2014年又下降到4.2%,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中国成为世界贫人上减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20171018日,习在十九大报告中回顾过去5年以来的工作时说,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百分之十点二下降到百分之四以下。中国共产党创新提出的精准扶贫政策,以每年减贫1300万人以上的成就,书写了人类反贫困斗争史上“最伟大的故事”,赢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英国《经济学人》杂志评论说,在减贫脱贫方面,“中国是个英雄”。当一些发达国家因失业率攀升引发民众不满、社会动荡时,中国过去5年来累计新增就业岗位超过6500万个。在中国开设律师事务所的比利时比中经贸委员会主席贝尔纳·德威特到过中国很多地方,包括西藏、新疆、青海等地区,让他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无论哪里的中国人都积极乐观,不仅对日益改善的生活感到满意,而且对未来更加美好的生活满怀憧憬。“中国一跃成为经济超级大国确实是历史上最不寻常的故事之一。”美国前财长保尔森如是感慨。

(节选自人民日报20171023日《精准扶贫,中国书写最伟大故事》)

材料二:

中国在消除贫困方面取得如此巨大成就有很多原因。首先,中国自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经济增速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也随之大幅提高。中国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与推进,可以说是减贫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经济学中所谈的“涓滴效应”,指由优先发展起来的群体或地区通过消费、就业等方面惠及贫困阶层或地区,带动其发展和富裕。当前,中国政府推行的“精准扶贫”政策,可以说正是顺应这一趋势而推出的。此类政策,一般首先在贫困地区大力开展基础设施建设,之后引进小额信贷、推动农村地区主要产业即农业的振兴。

中国还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来消除贫困,这可以说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减贫成果。消除贫困的关键在于就业,如何让贫困阶层进入劳动市场可以说是有效且可持续消除贫困的最佳方案。而电子商务和社会服务则让这一方案成为现实。中国近年来扶贫出现了一些新现象,例如,在农村推动淘宝村建设、发掘各地优质土特产,这为提高农民收入做出了巨大贡献。此类网络平台以及覆盖农村物流等新形式的基础设施服务,给消除贫困带来了新的机遇,蕴含着巨大的潜力。另外,这种模式的兴盛,为离乡进城的年轻人返乡创业提供了机会,也使得增加就业和提高收入进入更为良性的循环。目前,利用互联网消除贫困的举措已经取得了巨大进展。从中长期来看,可以将贫困地区纳入物流市场体系,必定会为消除贫困做出更巨大贡献。

(节选自《产业扶贫是中国消除贫困最有创新性的解决方案》,作者宫崎卓,日本国际协力机构(JICA)中国事务所次长,来源:中国网20171023日)

材料三: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确保到二〇二〇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节选自20171018日《中共十九大政府工作报告》)

材料四:

国际人士和媒体普遍认为,中国的成功经验不仅印证自身选择的正确性,而且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扶贫开发的经验对其他中等收入国家来说非常有借鉴意义。”世界银行行长金墉日前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秋季年会开幕新闻发布会上说,中国通过经济改革,融入全球市场,帮助数亿人摆脱贫困。全球极端贫困人口比重从上世纪90年代的近40%降至目前的10%左右,其中绝大部分贡献来自中国,这是人类扶贫开发史上的重要篇章。“通过带领中国走向前所未有的繁荣富强,中国共产党证明了自己的理论和实践的优越性。”俄罗斯《独立报》评论说。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政治研究和预测中心主任维诺格拉多夫说,中国选择了自己的发展道路,以成功实践证明资本主义不是唯一发展方案。

(节选自人民日报20171023日《精准扶贫,中国书写最伟大故事》)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运用具体的数据,引用国际多个媒体的评论,热情讴歌了中国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洋溢着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B.材料二中宫崎卓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促进经济快速发展,中国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与推进,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扶贫取得重大进展的原因。

C.从材料三《中共十九大政府工作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到党和国家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看到党和国家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也可以明确脱真贫、真脱贫的努力方向。

D.材料四中引用国际人士和媒体的话,肯定了中国扶贫经验在国际上做出的重大贡献和产生的重要意义,这些引用都属于直接引用,很有说服力。

8.下列对上述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英国《经济学人》杂志评论说,在减贫脱贫方面“中国是个英雄”,他之所以这样评价,是因为他到过中国很多地方,他看到无论哪里的中国人都积极乐观,不仅对日益改善的生活感到满意,而且对未来更加美好的生活满怀憧憬。

B.材料二认为,“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为消除贫困带来了新的机遇,蕴含着巨大的潜力。从中长期来看,将贫困地区纳入物流市场体系,必定会为消除贫困做出更巨大贡献。

C.结合材料三的内容,我们可知,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已经攻克了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实现了贫困县全部摘帽的目标。

D.材料四中国际人士和媒体普遍认为,中国的成功经验不仅印证了自身选择的正确性,而且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全球极端贫困人口比重大幅下降,这些贡献都来自中国。

9.扶贫工作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扶贫工作任重道远,关于精准扶贫,请结合文本和自己的认识,说说有哪些好的建议?(6分)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王景崇,邢州人也。为人明敏巧辩,善事人。唐明宗镇邢州,以为牙将,其后尝从明宗,隶麾下。后事晋,累拜左金吾卫大将军,常怏怏人主不能用其材。汉高祖起太原,景崇取库金奔迎高祖。高祖至京师,景崇右卫大将军,未之奇也。高祖攻邺,景崇不得从,乃求留守起居表,诣行在见高祖,愿留军中效用,为高祖画攻战之策,甚有辩,高祖乃奇其材。

是时,汉方新造,凤翔侯益、永兴赵赞皆尝受命契丹,高祖立,益等内顾自疑,乃阴召蜀人为助,高祖患之。及已破邺,益等惧,皆请入朝。会回鹘入贡,言为党项所隔不得通,愿得汉兵为援,高祖遣景崇以兵迎回鹘。景崇将行高祖已疾召入卧内戒之曰益等已来善矣若犹迟疑则以便宜图之。高祖乃诏景崇兼凤翔巡检使。

景崇至凤翔,侯益未有行意,而高祖崩,或劝景崇可速诛益,景崇念独受命先帝而少主莫知,犹豫未决。益乃亡去,景崇大悔失不杀之。益至京师,隐帝新立,史弘肇、杨邠等用事,益乃厚赂邠等,阴以事中景崇。已而益拜开封尹,景崇心不自安,讽凤翔将吏求己领府事。朝廷患之,拜景崇邠州留后,以赵晖为凤翔节度使。景崇乃叛,尽杀侯益家属,与赵思绾共推李守贞为秦王,隐帝即以赵晖讨之。晖攻凤翔,堑而围之,数以精兵挑战,景崇不出。

明年,守贞、思绾相次皆败,景崇客周璨谓景崇曰:“公能守此者,以有河中、京兆也。今皆败矣,何所恃乎?不如降也。”景崇曰:“诚累君等,然事急矣,吾欲为万有一得之计可乎?吾闻赵晖精兵皆在城北,今使公孙辇等烧城东门伪降,吾以牙兵击其城北兵,脱使不成而死,犹胜于束手屯。”璨等皆然之。迟明,辇烧东门将降,而府中火起,景崇自焚矣,辇乃降晖。

(节选自《新五代史》)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景崇将行/高祖已/疾召入卧内/戒之曰/益等已来/善矣/若犹迟疑/则以便宜图之

B.景崇将行/高祖已疾/召入/卧内戒之曰/益等已/来善矣/若犹迟疑则以/便宜图之

C.景崇将行/高祖已疾/召入卧内/戒之曰/益等已来/善矣/若犹迟疑/则以便宜图之

D.景崇将行/高祖已/疾召入卧内/戒之曰/益等已/来善矣/若犹迟疑则以/便宜图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高祖,是古代帝王的庙号,庙号是皇帝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开国皇帝一般称为“太祖”“高祖”。本文中的汉高祖指五代十国时期后汉开国皇帝刘知远。

B.拜,指“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古代表示授官的词语还有“除”“授”“辟”“征”“陟”“擢”等。

C.行在,即“行在所”,是皇帝所在的地方。本指京都,后泛指皇帝所到之处。

D.牙兵,即亲兵或卫兵,是唐末和五代时期节度使的私兵,节度使所树之旗为牙旗,所居之城为牙城,亲兵则称牙兵。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景崇精明善辩,善于侍奉主人。他曾担任后唐明宗的亲兵将领,在后晋时多次升官做到了左金吾卫大将军,还曾取出库中金银献给后汉高祖。

B.王景崇曾还才不遇,但最终受到赏识。在后晋时常为不受重用怏怏不乐,后汉高祖起初也没有发现他的奇异之处,直到他自陈方略之后才得到认可。

C.王景崇做事有时犹豫不决,以致错失良机。他到凤翔后,有人劝说他赶快杀死侯益,他因顾及少主而优柔寡断,结果侯益逃回京师弹劾了他。

D.王景崇爱意气用事,逞一时之怒。他气愤朝廷不授予凤翔节度使,一怒之下造反并杀死侯益全家,兵败之际手下将要投降,他被逼无奈自焚。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益至京师,隐帝新立,史弘肇、杨邠等用事,益乃厚赂邠等,阴以事中景崇。

(2)诚累君等,然事急矣,吾欲为万有一得之计可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小题。

鹧鸪天·游鹅湖,醉书酒家壁(1

辛弃疾

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

闲意态,细生涯。牛栏西畔有桑麻。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2)。

【注】(1)辛弃疾作此词时被罢官而闲居在江西上饶,年仅42岁。(2)外家:女子出嫁后称娘家为外家。

14.下列对本词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春入平原荠菜花”写荠菜花开满了田野,表现农村恬静而又充满生机的孟春之景。

B.“新耕雨后落群鸦”写土地耕好了,又适逢春雨,群鸦落在土地上,一片凄凉景象。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c854ca3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97.html

《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东苑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