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思想政治教育资料(江1)(2)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日本思想政治教育讲稿
小组成员任务分配
资料查找:余丽云、刘莹、何敏宁资料整理:路苗苗课件制作:龙培林讲课:江盼
日本思想政治教育
2012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却由于钓鱼岛的主权争端,中日两国从官方到民间,对纪念活动都打不起精神来。可以说,中日两国之间,既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更有血海深仇。我们要思考日本之于中国,友人乎?仇人乎?敌人乎?友人而非仇人乎?仇人而兼敌人乎?但是不管中日之间是何种关系,我们应有的态度该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学习之,借鉴之,而后强之(胜之或败之)。今天,我们秉承着这样的精神来学习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时将从五个部分探讨日本思想政治教育。

一、二、三、四、
日本思想政治教育嬗变的轨迹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五、对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与反思

日本思想政治教育
一、日本思想政治教育嬗变的轨迹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东西合璧,德育教育受重视
日本是一个善于吸取外来思想的国家,他们把中国的部分儒家思想如“仁、义、礼、智、信”作为德育教育的基础。儒学传入之初,时逢日本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儒家伦理所倡导的忠、孝、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观念顺应了日本的国情和民心,很快便在民众中传播开来。儒家伦理强调的宗族主义和等级秩序观念也迎合了当时日本统治阶级的需要,成为日本统治阶级对国民进行道德教育的主要工具。从此,儒学开始了在日本一千多年的传播历程。隋唐时期,儒学在中国日渐成熟,随着中日两国的交往日益频繁,日本开始大量系统的吸收儒家思想,并把它作为治国安邦的理论依据和精神文明的重要支柱。以至于整个德川幕府时代,封建儒学的最成熟形态—朱子学成了幕府的“官学”作为幕府对国民进行道德教育的主要理论工具。到日本江户时代(1603~1867,儒学更是受到异常推崇,儒学在日本

1

达到极盛。日本明治政府于1879年颁布的《教育大旨》更是明确强调:“从今以后,应根据祖宗之训典,着眼于阐述仁义忠孝,道德之学以孔子为主。”日本只强调五个最主要美德,依次是忠诚、礼仪、勇敢、信义和节俭,显然他们把忠诚视为最重要的美德,并没有突出“仁爱”作为儒学伦理的基础这一重要特征。而是特别强调对国家、天皇的“忠诚”。日本在吸收西方先进科技的同时,也吸纳了西方一些国家的德育教育思想。例如吸收了德国的国家主义思想,法国的修身课道德教育模式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盘西化、德育教育荒废
1945年日本投降后,以麦克阿瑟为首的盟军最高司令部迁入东京后,开始了对日本施行全面的军事占领和直接统治的政策,并按照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方式管理日本,日本从此不仅在政治、经济、科技上效仿西方国家,而且在教育体制及内容上也按西方国家的模式进行了全面改革,德育教育自然也逐步西化。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弘扬民族精神,德育教育为首
日本战后青少年在思想观念上出现急速滑坡的现象,引起了广大国民的忧虑。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社会各界发出了要求进行德育教育改革的强大呼声,他们认识到只有重视德育教育,才能使日本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国家才有希望。在这种背景下,日本政府及各级各类学校,逐步把德育教育问题提到了教育的议事日程上,并对以往德育教育的得失进行了反思,强调了德育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二、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战前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日本在1889年公布的《大日本帝国宪法》和1890年公布的《教育敕语》是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性纲领,从而以国家宪法和天皇敕语的最高权威形式规定了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其核心精神就是国家主义教育和军国主义教育。
1.国家主义教育
日本的国家主义主要是强调:日本的国土是神赐予的,日本天皇的统治是神的意旨,天皇是神的化身,以此来树立国民的神国意识,培养国民的天皇为尊的思想。它主张,个人的一切需要、一切道德都必须从属于国家,从而培养国民的皇国观念及忠君爱国的道德品质。
2.军国主义教育
是指日本政府和军部,在全社会大力传播、灌输神国观念、天皇崇拜、武士道精神连接:武士道精神的教育,是日本军国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完完全全地起到了为日本侵略扩张服务的政治目的。它教育国民都要象武士那样忠于主君、信佛敬祖、崇尚武勇、重恩义、轻生死。甘愿为主君和本家族的利益而捐躯。这种思想政治教育在第二次世界太战

2

前,甚至极端地发展到“武士道就是死,离开死非武士道”的地步。历史上发生的所谓“赤橞义士”事件,即47人为主君报仇后,虽被处集体切腹,但从容就义,即被社会广为称颂。这种被称为“垒死节”的精神,被称为武士道精神的典范)皇国史观等教育内容,号称日本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日本国是世界的统治者,企图通过武力征服世界。当时的日本通过各种媒体和教育来传播军国主义思想,驱使日本国民勇敢地投入到日本所发起的“圣战”中来,哪怕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从而才会有亚洲及世界人民饱受战争创伤的遗憾历史。(二)战后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惨败的日本在美国的影响下不得不走上“民主化”的道路。政治体制的巨大变化使得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也随之而变,从而有了不同于战前的新鲜内容。
1.民主主义教育
承认个人的价值和尊严,追求真理和正义,注重劳动与责任,提倡独立自主的精神。民主政治下的教育制度应该是根据个人的能力和素质提供教育机会的机构,避免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科书的统一化,承认教师在教育中的自由。《教育基本法》第八条规定说:治)教育必须尊重作为有健全判断能力的公民所必要的政治教养。”这里的“政治教养”的主要内容就是日本之后所建立起来的资产阶级议会制民主主义,要求公民对此理解清楚。具体内容如国家政治的公共作用、民主主义的理念、新宪法的根本精神、民主政治的本质、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等。
2.爱国主义教育

虔敬天皇。爱国主义教育区别于国家主义教育,其最大的不同就是,明仁天皇于1946元旦发表《人间宣言》,改革天皇制,抛弃天皇的神性。新宪法也规定,天皇是国家的象征,天皇作为国家的象征,国民仍然虔敬天皇,天皇仍作为国民精神鼓舞着人民,但不再享有任何军事、政治、经济的权力。
乡土教育。包括日本国的和学生所在地区的历史、地理、文化习俗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他们在许多中学开设具有日本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课程,如:园林艺术、服装知识、插花艺术、茶道、传统礼仪等等。日本在小学中年级设置“喜爱我国的文化和传统”课程;高年级开设“珍惜我国的文化和传统”等课程;要求初中儿童“具有把自己看作是日本人的自觉性,热爱祖国,为国家的发展尽心尽力,并为继承优良传统、创造新文化做出贡献”
日本学者池田大作和英国学者汤因比于上世纪70年代的一次对话中探讨了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问题。他指出:“如果在现代寻求相当于过去本来主义上的爱国心这个理念的话,我想那一定就是把全世界看成我的祖国的人类爱、世界爱。那时,国家规模的国土爱可能就

3

相当于现在说的乡土爱了。
“忠”的教育。对国家的忠诚是战后日本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早在日本进入封建幕府时代时,“忠”主要是强调对封建主的忠诚。直到日本进入明治时代,对国家和天皇的忠诚开始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价值取向。战后,在日本《中小学道德指导纲要》中规定,要教育学生“有纯正的爱国心,即忠诚于国家,致力于它在国际事务中的价值的提高”
此外,日本历来重视团队精神,要求团队给其成员归属感和安全感,同时要求成员对其所属的团队忠诚和奉献。而国家是日本人归属的最大的团队,所以国民理应忠诚于国家。
3.集团主义教育
日本的封建武士道在日本现代化过程中衍生了两个精神胎儿,一个是前面提到的缺乏理性指导的军国主义,另一个是有理性指导的集团主义。这种日本式的集团主义把武士的“忠诚意识”升华为公民强烈的集体主义责任感,因而“同集体化程度最高的社会的公民相比,日本人对自己所属的团体,如社会、公司等,更有责任感。看起来近乎荒谬,然而事实确实如此,这正是他们的干劲和效率的一部分。这种集体主义精神在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随处可见。日本的社会和学校都强调树立集体观念、养成和群的性格。日本企业特别重视对职工进行富有日本特点的企业精神教育,通过这种教育来培养职工对团体的忠心,培养团体价值观,难怪有人称日本的工作人员叫“工作狂”工蜂”“劳动中毒”。这种对企业的忠心意味着对自己所属的团体的忠诚,从对小团体的忠诚逐渐上升为对大团体———国家的忠诚,形成了举国上下的推动日本飞速发展的集体力量。劳动教育(日本民族的勤劳、勤奋程度在世界上是罕见的,有人多日本人是“工作狂”“劳动中毒”。日本在1947年的《教育基本法》就明确提出把劳动教育作为陶冶人格的重要内容,1978那年修订新课程时,又提出把“劳动体验学习”放到学校教育的重要位置上。4.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第一,珍惜生命,尊重人性
根据日本《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的基本精神,在家庭、学校、社会具体的生活中,贯彻尊重人性的精神与敬畏生命的观念。具体要求对生命存有“敬畏”之心,培养拥有丰富的心灵。通过教育使人们懂得,人的生命不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在每个人的生命根源上有父母的生命、民族的生命。这里的生命不单指人的肉体,还包含人的精神,而精神体现的正是人们要努力追求的人生意义。
第二,追求生命的价值,展示生命的意义
要积极发挥自己的才智、力量,去实现自身在社会中的价值。在此过程中,通过不同形式和内容丰富的教育,培养他们坚定的责任感和顽强的忍耐力。
第三,正确处理自己同他人、自然及社会的关系

4

教育人们要诚实有信的与人交往,树立健全正确的异性观;具备谦虚、宽容的美德;热爱自然,敬畏自然事物,尊重生命,感受生存的快乐;理解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有正义感并致力于集体目标和理想社会的实现;有仁爱之心,孝敬父母,敬爱亲人,对帮助过自己的人要有感恩之心。5.“和”文化的教育:1
消除“代沟”的“亲和”教育
为了缓冲日本青少年和家长之间的代沟矛盾,日本的许多社区组织都把增强代际之间的感情联系,拓宽社会交往渠道的“亲和”文化活动作为主要任务。如最有名的PTA家长教师协会,它开办的“祖父母学校”“合家欢”等都达到很好的效果。2陶冶道德心的“同和”教育
由于在日本存在着严重的部落歧视和恃强凌弱现象,日本许多学校都建立了“同和教育推进委员会”强调道德是同和教育的基础,通过教育和活动,培养道德上成熟的人。对低、中、高年级的学生都有不同的要求,实行分层次教学。另外各学科教学也尽量与同和教育结合,如国语课上通过朗读课文体会人的各种感情,社会课上思考不合理、不公平现象,友爱课充实人权学习等,课外通过年级活动、儿童会活动、俱乐部活动等机会进行同和教育。3培养国际性的“大和”教育
日本曾被称为“国际孤儿”。日本是一个岛国,民族单一、语言单一、文化单一。从民族心理来讲,它是不愿意与外国交往的。然而当今世界已进入新时代,日本不得不改变国际形象,加强对外交流,教育国民了解别国的情况,学会与外国人来往和友好相处,珍惜和平、自由与人权,成为世界和平的维护者。主要表现在除了增加社会、历史、地理等课程的国际化内容,加强日本学校的外语教学,加大聘请外籍教师力度等外,日本政府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培养“大和”的国际意识。如,鼓励中小学与外国的中小学结成姊妹学校,建立比较固定的友好交往关系,交换学生作品、师生互访;接纳外国高中留学生;鼓励日本学生到国外修学旅行,主要去中国和韩国等国。
三、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一)家庭
日本家庭的道德教育主要是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基本生活习惯,同时把学校的道德教
育落实到具体生活中去。父母在尊重孩子人格的同时,通过言传身教对孩子施加影响,教会孩子明是非,识善恶,对孩子以道德的启迪和熏陶。这集中体现在母亲身上,由于传统习惯的影响和现代生活条件的巨大改善,大多数女子在结婚之后都不再工作。家庭中教育孩子的任务都落在母亲身上。日本还有自发形成的“母亲读书会”据报载,日本东京附近有一个“母亲读书会”,容纳了远近49所中小学在校学生的妈妈。她们定期聚在一起,看书学习,交流心得。原来,日本也有些孩子不爱学习,妈妈唠叨、催逼,喊破嗓子,却收效甚微。于是,妈妈们自发成立联合读书会,抓紧空余时间读书学习,既为孩子作了示范,又能不断充实自己,同孩子们也有了共同的话题。妈妈潜心读书代替了以前“喊破嗓子”,言谈中的书卷气息代替了以前的“唠叨”,饭桌上常以谈论知识为话题代替了以前空泛的“催逼”。使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大增,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母亲通过读书、交流以提高培养孩子的能力。日本还办有有组织的家庭教育组织,其中,最重要的是家庭教师协会即PTAParents

5

TeachersAssociation。它是家长们按地区组织起来,学校教师自愿参加的组织,会长由家长担任,会员交纳会费。该协会通过开展家庭教育的学习讨论会、家长和教师的交流会等活动,提高家长教育儿女的能力。(二)学校
主要是通过专门课程、各学科渗透、特别活动三方面来进行的。专门课程: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日本的学校均有设置道德课程来进行道德教育。例如战前的修身科,战后的道德课、公民科等等。具体内容根据文部省颁布的德目安排,由班主任负责教学,课本选用各出版社编写的教材,但特别鼓励教师自己编写教材。每个学校都根据德目制定本校的德育总体规划和年度指导计划,使德育既符合政府的要求,又与当地、本校和学生的实际相结合。道德课采用讲解、讨论、阅读、看录像、演剧、唱歌、辩论等式进行。道德课的评估不打分,而是对学生的有关认识特点和行为倾向进行分析。
其他课程:
国语——培养丰富的人性,社会——培养道德判断力,数学——培养合理思维,理科——培养追求真理的态度,音乐——提高美的情操,美术——培养美的修养,生活保护、体育——培养健康生活的能力、态度,技工、家庭——培养创造力和生产能力,英语——培养国际理解、人类爱。
特别活动:
特别活动是日本学校进行道德教育的另一途径。日本的特别活动课,不像我国的课外活动,学校可组织可不组织,它是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组成部分,具有明确的活动目的和内容。它要为学生提供具有丰富人性的教育活动,通过集体活动,促进学生集体意识的形成和社会意识的发展;培养学生自主的创造性的能力;促进个性的形成,培养自我教育能力和自我表现能力。因此,特别活动的形式丰富多样,突破时空限制,包容性很强,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针对新出现的青年打架、逃学、吸毒等问题,及时做出了恰当的调适。另外,日本非常强调培养学生“公正心理”“爱憎分明”的心理品质,对不同年级有不同要求,并且在这类活动中,Et本将以前曾经忌讳的“性教育”和“人道主义教育”及“国际化教育”列入了德育途径之中。在特别活动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人人必修的俱乐部活动(由老师担任指导自由参加的学生会活动(于下午正课结束后实施,由学生自己办理,老师担任顾问——大部分学校有2334学生参加学生会活动,使学生从自由自发的活动中获得个人兴趣及能力的发展,弥补教室教学、统一教材的缺失。两类活动均依学生兴趣自行选组参加。在我国虽然也有课外活动,但或是参加者廖廖,或是沦为学生升学辅导课,或是场地资金问题,使真正实施起来较为困难。日本却每一学生至少有二次以上课外活动机会,因为日本的小学老

6

师不担当学生升学的责任,因此学校可以实施正常化教学。(三)社区
日本的社区里有:公民馆、公共图书馆、博物馆、青年之家、少年自然之家、妇女会馆、体育馆、影剧院、市民会馆、文化会馆、纪念地等都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场所。其中功能齐全、最具代表性的设施首推日本公民馆,这是日本所独有的居民进行学习、教育和文化娱乐的社区教育综合设施,除进行职业教育外,还实施公民教育,目的是培养为日本国家服务的理想公民,以加强国防。(四)宗教
日本素来有“八百神灵之国”的雅号,可见其宗教之多。日本人有民族宗教神道教,还有佛教、基督教等外来宗教。名目繁多的宗教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是突出的。如神道教对日本国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作用巨大:通过天皇崇拜,维护天皇的万世一系;形成日本独特的“忠诚集团心理”;产生独尊、排外、侵略意识。新教在组织结构上呈小型化、多样化趋势,便于人们参加。在宗教组织里,人们相互认同,相互信任,找到了安全感和慰藉感,从而促进了人们对社会稳定的肯定,便于统治者的统治。宗教强调在人际关系中要以“和”为贵和遵守传统道德,引导人们与社会相适应。(五)传媒
在日本,大众传播媒介(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信息载体)被视为政治领域除官僚、政党、利益集团之外的“第四种势力”出现这种评价是和日本大众传媒世界名列前茅及其强烈的政治倾向给政治产生的影响有深刻关系的。日本的大众传媒比较注意表达社会各种利益集团和国民的利益要求,反映他们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并加以评论。对大众传媒比较集中报道、评论的问题,日本的直接决策者都十分看重,在决策中往往会充分考虑到通过大众传媒反映出来的各方意见和利益要求。日本的大众传媒每天都向受众灌输大量的时事政治信息,这对于广大群众形成自己的政治观点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日本的大众传媒,特别是新闻和电视网络就规模而言,是世界上少有的大众传媒大国。日本的新闻事业起步较晚,报纸在19世纪70年代才创办,电视在1951年开播。但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日本经济起飞,新闻业突飞猛进。目前,日本有110家正式日报,100家电视台,近千家电台。日本新闻媒体的数量不多,但规模却惊人,报纸发行量世界第一,媒体收入在世界排名第二。
20066月世界报业协会发表《2005年世界报业趋势报告》指出,全球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有70%在亚洲,中国每天发行9660万份,日本则有6970万份。在全球发行量最大的10报纸中,有7份在日本,日本的《读卖新闻》《朝日新闻》《每日新闻》《日本经济新闻》和《中日新闻》排在前五名,《产经新闻》《东京体育报》也分别位列第七和第十位。2005

7

10月,日本新闻协会就人们对报纸、电视、广播、杂志和网络5大主要媒体的接触和印象调查了日本各地60001569岁人士,调查结果显示:925%的人读报,按月订报的人占88%93%的人支持按户送报制度,574%的人每周接触报纸的平均天数为56天,即几乎每天都读报。
四、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继承民族传统的同时积极吸收外来文化
日本德育在继承本民族文化精髓基础上,以积极的态度大胆借鉴欧美道德教育中的有益做法,教育中既突出群体意识,又充分尊重学生个性,以满足现实生活中学生合理的道德需求。此外,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日本为提升国际上的经济和政治地位,大力倡导在学生中开展国际观教育,利用大众传媒及社会环境进行德育渗透,培养青年人的国际意识。(以社区教育为契机,使德育贴近生活
针对不同年龄、不同认知的学生开设健康教育、劳动教育、安全教育、生态教育、纪律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人生观教育等,力求将教育性、趣味性、实践性完美结合。社区教育是日本德育的一大特色,旨在通过参观、体验、交流会以及集体生活等方式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社区文化,实现热爱社区、保护环境、珍惜生活、关爱他人的教育目标。公民馆、博物馆、青年之家、儿童文化中心等教育场所将传统道德教育置于自然环境下,这种启发式、渗透式教育不仅避免了教育对象的逆反心理,通过体验,亦能有效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和能力。(重视调查研究,德育目标层次性、可操作性强
为更好支撑德育工作,日本重视经常性的德育调研,包括各类事件发生情况的实证调查和原因研究,将德育方法纳入教育计划和大纲,为政府制定德育工作规划和具体政策提供有效参考。调研基础上,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德育目标,充分利用各界的教育力量和社会教育场所,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习惯。(发挥家校育人合力作用
PTA组织(家长、教师协会简称作为家庭和学校之间联系的桥梁,是日本家校联合育人的有益探索。该组织通过家庭教育班、座谈会、学习交流会等形式提供家庭德育各类专业咨询及讨论交流,为家庭在加强研究和改进教育方法上提供有效指导,为进一步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资源方面做出突出贡献。

五、对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与反思
1、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
日本资源匮乏,能从二战后的废墟中一跃而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根本原因在于优

8

先发展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我国要以日本为借鉴,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不断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把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强国,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2、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导致基础教育存在着较大的城乡和地域差距,损害了教育的公平性。2006年,我国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已明确提出要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借鉴日本的经验,一是要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在投入上向困难地区倾斜,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二是建立校长、教师定期交流制度,合理配置教师资源。三是落实学生就近入学。
3、继续实施素质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我国学生学科基础较扎实,但动手能力不强,个性和创造力不强,发展缺乏后劲。因此,要继续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借鉴日本的经验,要隔离规划课程设置,增设综合课程,让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加强个别辅导。要把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各阶段教育内容衔接好,加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综合。
4、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鼓励学校办出特色
我国学校千校一面,没有特色,主要原因是教育行政部门干预过多,管理太死,学校缺乏办学自主权。借鉴日本经验,就是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减少过多的行政干预,减少过多的检查评估,特别是不能以学生成绩作为评价学校办学水平的唯一依据,不能以学生成绩对学校进行排名。校长要努力成为教育家,用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清晰多样的办学思路,创出有特色的学校,培养有个性的人才。

参考书目:
秦树理.国外公民教育概论【M.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
朱永新,王智新.当代日本教育概论【M.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顾明远,梁忠义.日本教育【M.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
陈立思.当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9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c82cd543b3567ec102d8ad5.html

《日本思想政治教育资料(江1)(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