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民族风情

发布时间:2014-11-26 17:27:3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内蒙古自治区民族风情

核心提示:草原盛会一那达幕:即游艺、联欢的意思,源于七百年前。那达幕之日商贩云集,说书献艺应有尽有,热闹非凡,最扣人心弦的莫过于赛马、摔跤、射箭。多在草原牛羊肥壮、稻谷飘香的8月份举行。

  草原盛会一那达幕:即游艺、联欢的意思,源于七百年前。那达幕之日商贩云集,说书献艺应有尽有,热闹非凡,最扣人心弦的莫过于赛马、摔跤、射箭。多在草原牛羊肥壮、稻谷飘香的8月份举行。

  蒙古包:蒙古包一词来自于满族人对蒙古族住所的称呼,是游牧生活的产物。一般高七八尺,宽丈余,先用木杆、牛皮订成网状方架数片,然后连成园仓式,再用园木组成伞形园顶,顶中 央有一个圆形天窗,晴启阴合,用以流通空气,吸收阳光,是草原牧区最喜欢的居住用具,也是外地游人最感兴趣的下榻场所。

  祭敖包:这是蒙古族传统的宗教活动,敖包是在草原、山坡或沙丘高地上用石头、土块、柳条等垒筑而成的。“敖包”最早是在茫茫无边草原上建立起来的能识别方向、道路、边界的标志,后成为祭祀山神、路神的地方。祭敖包多在78月份举行。祭祀时敖包上插树条,上面挂有五颜六色的布条或纸旗。在蒙古族人民心中,敖包是神圣的净地。

  献哈达:哈达以白布帛或丝绸为主,长短不一,一段约一尺二寸至一尺五寸长,两端有丝脱出,约半寸许,其长短均视被交者和场合而定。献哈达是蒙古族迎送客人、馈赠礼品、年节交往中的礼节,有时还伴随吟唱和祝词,更染敬重的气氛。

  手扒羊肉:蒙古语称手扒羊肉为“布和力麻哈”。是草原上蒙古民族简便实惠的待客食品。做法是刚屠宰后的羊,挑选好的部位,(头蹄下水除外)白水下锅,原汁清煮。羊吃草原上的五香草,调味齐全,不加任何调味品,只要掌握清煮技术,就能做得美味可口。在食用时不用餐具,用手扒着吃。

  蒙古族敬酒:蒙古族斟酒敬客最考究,美酒是食品之精华,五谷之结晶,是最能表达朋友之忠诚的珍贵食品。主人将美酒斟在银碗或金杯中,托在洁白的哈达上,唱起感人的祝酒歌,表达自己的真诚与感情,此时客人理应随即接过酒,能饮则饮,不能饮则品尝少许,然后将酒归还主人,万不可推推让让、拉拉扯扯,谢绝主人的敬酒,否则他会认为您对主人瞧不起,不愿交朋友、不能以诚相待。

民俗是世代相传的民间生活风俗。我国自古就有“入国问禁,入乡随俗”的民间传统。《诗经》中的《风》,包含着大量的古代民俗事象。《汉书·王吉传》中有“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的记载。民俗、习俗、礼俗等词汇在古代就开始使用,见于《礼记》、《岁时广记》、《诗经》、《西石域风俗记》等文献。春节贴对联、清明节扫墓、端午节吃粽子、重阳节求寿等一些传统习俗,从先秦两汉时期一直传承至今……我国传统民俗文化历史悠久,丰富多彩,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民族用智慧和双手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同时也形成自己独特的习俗和文化。内蒙古草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游牧区之一,这里孕育了独特的民族民俗文化。让我们一起走进草原,领略其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编者

初冬的草原,一片片枯草在寒风中瑟瑟摇曳,羊儿在圈里安逸地吃草,高坡上石块堆积的敖包赫然挺立,冬季那达慕民族传统比赛轮番上阵,游人在温暖的蒙古包里品尝手把肉,跳起欢快的民族舞蹈……冬季在草原看醉人的自然风光,感受多彩、独特的民俗风情。

  传统民俗何其美

  我区传统的民俗风情,因多民族而呈现多样,因地域不同而存在差异,因各民族相融互学而渗透。

  每日清晨,锡林浩特市的蒙古族姑娘萨如拉都要熬奶茶。当她把热腾腾、香喷喷的奶茶端上餐桌时,全家人就会围坐在一起,喝奶茶,唠家常,可谓“有茶之家何其美”。像萨如拉家一样,我区大多数蒙古族家庭和其他民族的家庭都有早晨喝奶茶的习惯。

  蒙古族喝茶可谓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唐代。从古至今,草原上的人们过着“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的生活。清代诗人赵冀在《檐曝杂记》中有这样的描述:“寻常度日,但持马牛乳,每清晨,男妇皆取乳,先熬茶熟,去其宰,倾乳而沸之,人各啜二碗,暮亦如此。”

  蒙古族的传统饮食以牛羊肉、奶食品、奶茶、面食等为主。“术斯”、“烤全羊”是古代流传下来的款待贵宾的传统礼仪。据《蒙古秘史》记载,成吉思汗用全羊祭天。蒙古人在喜宴上有全羊待客的风俗。史料记载,元世祖忽必烈登基,建造白色大蒙古包,用整羊招待来客和祭礼神祗。全羊的加工方法各地不尽一致。献整羊时,整羊的羊头必须向着主宾,有唱赞歌、敬酒、祝辞等传统礼仪。在我区,从美丽的呼伦贝尔草原到苍天般的阿拉善,都保留着以烤全羊招待贵客的习俗。古老的“术斯”礼仪,如今也运用在我区各地举办的那达慕、敖包会及婚宴中。

  宋末元初赵良嗣“朔风吹雪下鸡山,烛暗穹庐夜色寒”的诗句,咏的就是蒙古包。蒙古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居住蒙古包的习俗。蒙古包不但能够经受大自然的考验,也非常适合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在蒙古包附近,通常停放着蒙古族牧民的传统交通工具勒勒车。车轮大、车身小而轻的勒勒车往往是数辆或数十辆首尾相连,由一两个牧民驾驭着在草地、雪地或沙地缓缓而行,显示了草原牧区特有的风情。在无际的草原上,时时会看到用大小石块堆积起来的巨大的石堆,上面插着的柳枝上挂有蓝色和白色的哈达,这就是敖包。祭敖包是蒙古族传统的祭祀活动,达斡尔族称作“敖包祭”,鄂温克族叫作“澳渥塔黑仁”,祭祀形式不尽相同,但祈福的目的大致相同。

  聚居于呼伦贝尔的“三少民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的民俗风情具有地方特色。

  鄂伦春族保留了北方的桦皮文化,用桦皮制作的用具是他们生产、生活的日常用品,如“阿参”()、“阿汉”()、“木灵开依”(木桶)等,上面都有彩色图案,适用美观。“楚伦昂嘎”是鄂伦春族定居前住的屋,也称“斜仁柱”。鄂伦春族很注重礼仪,有尊老爱幼的传统。鄂伦春族非常好客,宾客光临,除好酒好肉招待外,临别之际,还要向客人馈赠当地的土特产。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和春节的早晨,鄂伦春族家庭都要拜火,当客人来拜年时,也要先拜火,然后往火里放一块肉和洒一杯酒。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三,他们都要进行以射击为主的体育运动。

  鄂温克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每逢喜庆佳节,就会穿起民族服装,跳起欢快的“努给勒”舞和“阿罕伯”舞。鄂温克族十分讲究礼节,年轻人见到长辈,首先要施礼问安和敬烟。落座让长辈先坐,喝酒请长辈先喝,吃肉让长辈先动刀,起程让长者先走。鄂温克族十分热情好客,他们认为,“外来的人不会背着自己的房子走,如果自己不招待别人,自己出门后也不会有人照顾。”到鄂温克族家里做客,主人会让客人坐在贵宾座位,然后端上奶茶,递上香烟。对远方的来客,要用丰盛的肉食和好酒款待。

  达斡尔族同样热情好客,待客的佳肴有手把肉、肘子肉、鲫鱼汤等。他们喜欢吃野菜,俗称“半年粮”。达斡尔族除了过春节(阿聂)、元宵节(卡钦)、清明节(寒食)、除夕(布通)等传统节日外,还有农历正月十六的“黑灰节”。他们有农历腊月初八吃腊八粥、腊月二十三祭灶、农历二月初二吃猪头肉的习俗。每年还举行敖包祭活动。

“草原上的民俗在其核心内容与形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在不同时代发展过程中体现传承性。”我区民俗专家敖其说。

  那达慕是蒙古族传统的娱乐盛会。在唐代,蒙古族就有了奔马射兔的那达慕。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那达慕只进行赛马、摔跤、射箭中的一项比赛。据1225年的《成吉思汗石文》记载,成吉思汗征服了花剌子模后,为庆祝胜利,在布哈苏齐海地方举行过一次盛大的那达慕大会。在这次大会上,赛马、摔跤和射箭比赛已经结合在一起,成为蒙古族“男儿三艺”。千百年来,那达慕在流传过程中,增加了越来越多的内容,如马术表演、赛骆驼、服饰展示、摩托车赛,以及各种音乐和舞蹈演出等等。但赛马、摔跤和射箭却一直是其核心内容。

  蒙古族民俗专家旺楚格说,“传承了近800年的成吉思汗祭祀文化对蒙古族民间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蒙古族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民间民俗文化中,成吉思汗祭祀文化渗透于它的各个方面,成为区别于其他游牧民族文化的鲜明特征。成吉思汗祭祀仪式中的50多部()祭文祭词,是蒙古族人民对成吉思汗的内心情感表达,也是蒙古族民间文化的代表性经典著作。”达尔扈特人创造的《成吉思汗两匹骏马传》,并演变为几百年来每年正月初一成吉思汗大祭及其他盛大仪式上的礼仪主题歌。成吉思汗祭祀祝颂仪式,广泛流传于民间,直接引用于盛大礼仪活动。成吉思汗祭祀中的圣火祭祀仪式,形成蒙古民族腊月二十三祭灶仪式;奶祭仪式形成草原盛大的“盛奶节”、“马奶节”;牲祭仪式形成敬献全羊、羊背子习俗;献歌敬酒祭祀仪式形成蒙古民族独特的酒文化。

  同时,成吉思汗祭祀中的宫廷文化广泛流传于民间后,产生了蒙古族经典民间舞蹈,如珠岚舞、筷子舞、盅子舞、顶碗舞等。

  在草原上,良风美俗因其合理性和实用性而流传至今,如蒙古族民俗中敬老尊长的“献德吉”,行旅过程中敬天地,保护大自然,避免污染河水,蒙古族讲究文明礼貌,鄙弃污言秽语等。

  如今,草原上的一些传统民俗,如打马印、敬鼻烟壶等,也渐渐被人们淡忘。我们有责任让这些传统民俗掸去浮尘,再现原貌,使其更好地得到保护、传承。

  达斡尔族民间缝布画传承了代表达斡尔族传统民俗文化的伊勒嘎绣花技艺,以其朴实而又复杂的平针、锁针、回针、套针、斜针、盘针等各种针法,绣出具有民族特色的祥云、流纹等。为将这珍贵的传统民俗流传下去,我区达斡尔族民俗专家胡秀杰一针针,一线线,创作出120多幅达斡尔族民间缝布画。她还为达斡尔族民间布艺缝画获得应有保护和传承,做了许许多多有益的工作。

  内蒙古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中心的敖其主要研究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由于13世纪之前的蒙古族文学全部是以口头文学的形式传承,所以敖其在研究语言文学的过程中,将目光投向了民族民俗文化。她说:“民间文学产生在特定民俗文化的语境中,如祭敖包中的祭词就属于民间文学。”

  据敖其介绍,关于蒙古族民俗的现有材料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记录比较简单的民族志,另一种是民间整理的书籍。书籍所记载的都是某个特定时期的内容,而民俗文化又是一个处于变化中的事物,需要不断地去作田野调查,在实践中发现民俗文化的变迁,探索其在变迁中的传承。

  现代文明给传统文化带来很大冲击,所有的传统民俗都在承受着这种挑战。说到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敖其认为,把传统文化融入到中小学及幼儿教育中,将传统教育渗透到现代教育中,会使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对于传统民俗的传承也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内蒙古旅游景区主要有:呼和浩特、呼伦贝尔、赤峰、鄂尔多斯、乌兰察布、阿拉善、锡林郭勒、巴彦淖尔、兴安。

呼伦贝尔主要的旅游景点有:呼伦贝尔大草原、呼和诺尔草原、莫尔道嘎国家森林公园、呼伦湖、额尔古纳等。

呼和浩特主要的旅游景点有:大召寺、昭君墓等。

鄂尔多斯旅游景点主要有:鄂尔多斯草原、成吉思汗陵、响沙湾、恩格贝、黄河三峡、响沙湾沙漠、库布其沙漠、七星湖、巴图湾、准格尔召等。

巴彦淖尔是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一个新兴城市,蒙古语意思是“富饶的湖泊”。位于举世闻名的河套平原和乌拉特草原上,被誉为“塞上江南,黄河明珠,北方新城,西部热土”。 巴彦淖尔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文物古迹主要有汉代古墓、古城、秦汉长城、阴山岩画、喇嘛教红教派寺庙——阿贵庙等。

兴安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因地处大兴安岭山脉中段而得名。兴安盟主要旅游景点有阿尔山温泉、玫瑰峰、阿尔山成吉思汗庙、哈拉哈河科尔沁草原、摩天岭、石塘林、达格吐、大小神山、代钦塔拉、七仙湖草原等。

锡林郭勒盟以其辽阔的草原 ,富集的资源和独特的风光驰名中外。在这片20.3万平方公里的绿色国土上,有中国唯一被纳入国际生物圈的草原自然保护区有中国通往蒙古国的唯一铁路口岸---二连浩特口岸,拥有一碧万顷的天然牧场和内蒙古自治区四分之一的牛羊。这里还是一座名符其实的绿色宝库。是世界上任何地方都难以取代的草原旅游胜地。

锡林郭勒草原有众多的自然,人文景观,这里有始建于秦、辽、金代的古长城遗址,有突厥人留下的神秘的石人,有明成祖朱棣当年北征时期驻扎军队的地方,并铭碑“玄石坡”,“立马峰”,有元朝陪都上都城遗址,当年元世祖忽必烈 继承蒙古汗位,曾将此作为临时首都,与大都城并称元朝两都。古刹贝子庙,始建于清朝乾隆六年 ,历经七代活佛精修而成。

阿拉善贺兰山上原始森林的美已众所周知,但贺兰山里也有花香飘逸的丁香却鲜为人知。生长在南寺景区牦牛塘滨沟一带的丁香花,在每年花期里都会竞相开放,是南寺旅游区的一处美景。每年5月,阿左旗政府都在南寺旅游区举办丁香旅游节。旅游节期间除了举办大型民族歌舞表演外,还有一些宗教佛事活动。

乌兰察布市位于内蒙古中部,这里地域辽阔、四季分明,境内高山、草原、湖泊众多,草原风情吸引着各地游人。

去内蒙古赤峰旅游不可错过的景点有:乌兰布统、红山、达里诺尔湖、勃隆克沙漠、阿斯哈图林等。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c6f00b37f1922791688e8da.html

《内蒙古自治区民族风情.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