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与效率关系问题的多种观点及启示

发布时间:2016-12-04 15:15:4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要:为正确认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合理处理两者的关系,通过研究综述法,探讨了学者们关于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多种观点。认为要基于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从长远的、整体的、辩证的视角认识把握公平与效率关系。

  关键词:公平;效率;关系;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中图分类号:f123.16g353.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10.64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10-140-02

  公平和效率关系问题是任何一个国家都要面对的经济社会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阶段必然出现的发展性矛盾,解决的好坏,不但关系到经济建设能否顺利进行,而且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团结,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的基础性问题。正确处理收入分配中公平与效率关系问题,已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以马克思主义公平效率理论为指导,借鉴不同学者专家的观点,从中得到启发,对正确认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合理处理两者的关系,逐步实现更高水平的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概念界定与观点综述

  (一)公平的涵义。研究视角不同,对公平的定义也就不同。关于经济领域内的公平,理论界长期研究形成了不同的公平论,可概括为机会公平、结果公平、效率公平、多维公平、规则公平、主观公平等公平论断。

  结果公平论以收入或产出的平均分配程度作为衡量的标准,认为社会成员分配的结果越均等越公平。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往往依据基尼系数的大小分析判断收入分配是否公平。机会公平论认为经济领域的公平主要是指分配过程中的机会均等,认为只要给予每一个社会成员均等参与竞争,获取社会资源的权利,就是公平的。尽管由于每个个体能力的差异,结果是财富占有的不均等、不公平,甚至出现两极分化,那也是公平的。规则公平论认为公平是指收入分配规则的公正平等。如王家新、许成安认为公平的实质与核心内容是规则公平。包括了机会平等和过程平等。主观公平论认为公平是指一种主观感觉,心理平衡。认为公平与否,主要是一种心理感觉,由每一个人做主观评价;认为公平是一种价值判断,是一个规范的概念,是对收入分配状况的主观评价,反映着人们对不同的平等和效率组合的好恶和取舍。效率公平论承认公平评价标准的客观性,认为应该将公平与效率结合起来,以效率作为衡量公平与否的主要依据。多维公平论认为公平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和范畴。张宇认为应从权利公平、规则公平、机会公平、劳动公平等多方位全面认识公平。宋圭武等认为特定的公平可界定为四维空间上的一个特定点,认为公平的四个维度分别是时间维、空间维、领域维、价值维等等。

  (二)效率的涵义。效率指最有效地使用社会资源以满足人类的愿望和需要,是给定投入和技术的条件下,经济资源没有浪费,或对经济资源做了能带来最大可能性的满足程度的利用,也是配置效率的一个简化表达。具体包涵多方面含义,如果是指单位时间里实际完成的工作量,那么,所谓效率高,就是在单位时间里实际完成的工作量多,对个人而言,意味着节约了时间;如是输出瓦特数与输入瓦特数之比,若此数越接近1,则显示其效率越好;是指对于有限资源(如原材料,人力现金等)的最佳分配方法,当某些特定的标准被达到的时候,就说达到了效率;效率也指达到结果与使用的资源之间的关系;从管理学角度来讲,效率是指在特定时间内,组织的各种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率关系。效率与投入成反比,与产出成正比。公共部门的效率包括生产效率和配置效率。生产或者提供服务的平均成本低,组织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能够满足利害关系人的偏好程度高就是有效率。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中,效率主要是经济学意义上的经济效率。经济效率是经济学的一个基本术语,指在经济运行过程中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可简单概括为产量一定,成本最低,或者成本一定产量最高。在经济学中,以帕雷托原则作为经济效率的衡量标准,一种资源配置如果不存在任何帕累托改进,我们就说这种配置是有效率的。

  (三)公平与效率关系观点综述 。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归纳起来,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一体论、对立论、统一论、对立统一论和立体论等主要观点。

  公平与效率一体论。有学者认为,效率与公平是统一的,有效率就有公平,效率就是公平。如果一个社会处于低效率,那样的公平是没有意义的。同时效率要以公平为基础,没有公平的效率是短暂的。

  公平与效率对立论。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强调效率,就一定会导致不公平,因为每一个人的能力不同,高能力一定高效率,其所得回报也一定高,长期以往,高能力者必然会积累较多社会财富,与低能力者拉开距离,出现两极分化,导致社会分配的不公平。反之,如果强调公平,必然牺牲效率,因为高能力者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必然不会全身心投入生产社会活动,长期以往整个社会就会低效率运转。逄锦聚、张代谦等都持这种观点。

  公平与效率统一论。这种观点认为有公平才会出效率,有效率方能实现公平。离开公平谈效率或只讲效率不讲公平是没有意义和价值的,长远的公平效率也是不会实现的。

  公平与效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关系中的主流在于两者内在的统一性。但是由于学者对这种统一性的内涵、程度、条件等问题的认识还有所差别,又存在以下几种不同的代表性观点:公平与效率完全统一论;公平与效率互补论;公平与效率相互决定论。

  公平与效率关系立体论。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公平与效率在经济、社会、政治等不同领域有着不同内涵,既存在各不同领域内的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也存在跨领域的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解决一个领域公平与效率关系问题的方法不会完全适用于另一领域。

  公平与效率对立统一论。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公平和效率既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如何炼成认为公平与效率在一定条件下对立, 一定条件下又统一。吴宣恭也认为,公平与效率“虽然是不同的范畴,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   二、马克思公平效率理论基础及主要观点

  (一)马克思公平效率理论基础。马克思从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入手,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不可调和的公平与效率关系问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家占有了大量的资本财富,工人则一无所有,工人只有把自己的劳动力作为商品出卖,才可以维持自身及其子女的生存。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榨取工人生产的剩余价值,工人生产率越高,给资本家带来的剩余价值越大,工人且只能收回劳动力价值,不能得到所有劳动产出价值,表面的工人付出劳动得到工资报酬掩盖了事实的不公平。由于对剩余价值无休止的追求以及外部竞争压力迫使,资本家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改进生产技术,生产劳动效率不断提高,然而由于机器设备对工人的替代,使得大量工人失业,广大工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出现高效率水平下的严重不公平,最终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危机的爆发。危机的爆发显露出公平与效率之间严重矛盾的存在。资本主义社会公平与效率的不可调和,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必然的结果,因此只有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消灭私有制,建立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多劳多得,按劳分配,才能实现高效率的社会公平。

  (二)马克思有公平就有效率的公平效率观。马克思认为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下,就可以实现公平效率。在生产资料的全民共有,工人或农民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共同占有的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实现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就会被激发,劳动者学习科学技术的热情会高涨,进而推动生产技能改进,生产工具革新,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因此在公有制前提下,全体公民多劳多得等量劳动获得等量报酬的公平基础上,就可以实现高效率,实现公平与效率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和谐统一。

  三、启示

  效率与公平是人类社会发展追求的两大目标,实现高效率的公平、达到公平意义下的高效率,公平与效率和谐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是制定社会政策、设计制度、设计激励机制的核心问题。应该从理论到实践,把效率和公平关系问题真正解决好,在两者之间的关系上不能含糊、不能左右摇摆。要基于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从长远的、整体的、辩证的视角认识把握公平与效率关系,制定稳定连续的分配制度,设计好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社会平稳持续健康发展。

  长期来讲,公平与效率是一致的,注重效率,社会财富才会丰富,长期的公平才有可能在高水平上实现,否则只能是共同贫困。因此效率与公平短期看是对立的,长期则是统一的。效率提供了公平的保障,不公平则会制约效率的提高。对待公平与效率也应从系统整体的观点把握,绝对的公平不会保障社会整体福利的最高,公平应该是相对概念,应该在全社会形成容忍收入的差距,容许一定程度的贫富距离,才能鼓励先进,鞭策后进以提供社会整体福利。

  不同的价值观决定不同的公平效率观,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的价值观,因此应基于劳动价值论认识公平与效率关系、处理应对公平与效率,以保障二者的长期协调和统一。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c23c329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9c.html

《公平与效率关系问题的多种观点及启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