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手法教案资料讲解

发布时间:2020-05-23 00:46:0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修辞手法教案



第四课 修辞手法,理解掌握

教学目标:1.辨析常见修辞手法

2.大修辞手法表达效果领会与理解

3.了解答题思路规范答题

教学重常见修辞手法判断,规范答题

教法:举例 提问讨论,阅读感受,实战

教学用时:2小时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5分钟)

同学们上午好!我姓张,是你们的语文老师。在今天的课开始的时候,我先出一个小谜语,这个对大家来说应该是小儿科了。“麻屋子,红帐子,里面睡着白胖子”这是什么呢?大家猜猜看(花生)大家都知道这是花生,那么麻屋子、红帐子、白胖子分别是什么呢(花生壳、花生皮、花生米)对的,在这个谜语中,花生的果壳、果皮、果肉全部通过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全部变成了大家生活中常见的屋子、帐子、胖子呢(比喻)?大家知道了修辞手法有多么神奇了吧,下面再来看一下下面的故事。有一条狗叫小白,它很乖,深得小义爷爷奶奶的宠爱。奶奶夸奖它:“小白呀,像我的一件小棉袄一样贴心!“爷爷附和道:“小白这小子还真粘人!“同学们,仔细读一下这两句话,同样是夸奖小狗,但所用的修辞手法相同吗(不同,一个是比喻,一个是拟人)同学们真聪明,都析出来了第一句用的是比喻,第二句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阅读考查的一个重点,学会区分各种修辞手法并掌握它们的表达效果,是我们必须具有的阅读能力之一。下面我们先对修辞手法进行一次复习,大家辨析下面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二.常见修辞手法复习30分钟)

我说你猜:听老师读句子,准确猜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比喻)

2.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拟人)

3.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对偶)

4.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 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 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 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 爱心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 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排比)

5.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夸张)

6.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借代)

7.难道我们不应该好好学习吗?(反问)

8.他是这个学校的学生吗?是的,他是。(设问)

我讲你忆:伴随老师所讲的每种修辞手法的特征,调动以前学习的记忆,巩固所学。

比喻:就是打比方,就使用某一种事物或情境比另一种事物或情境。包括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比喻的事物)、比喻词(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种类

(1)明喻。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犹如”。例如:叶子出水限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喻词变成成为当做化作。例如:有时候爱是粉红的羽毛,谁捧着都有微笑的眼角。 那薄如蝉翼的未来经不起谁来拆。

(3)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4)博喻。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例如:两岸都是悬崖峭壁,累累垂垂的石乳一直浸到江水里面,像莲花,像海棠叶,像一挂一挂的葡萄,也像仙人骑鹤,乐手吹箫…\

本体

比喻词

喻体

明喻

像、似、若、犹、好像、仿佛、犹如

暗喻

成、变成、成为、当做、化作

借喻

拟人把事物人格化,把事物当人来写,写成和人一样有感情、有语言、有动作。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花儿们呼吸着夜晚的新鲜空气,都想谈谈心里话。

夸张运用丰富的想象,把所要描写的事物故意夸大或缩小的写法。

八月桂花,香飘万里。(夸大)

这房间,连个巴掌大都没有。(缩小)

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内容意思密切相关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借以增强语气,说明道理,加深感情。

狂风吹不倒它,洪水淹不没它,严寒冻不死它,干旱旱不死它。

梅花是最有品格、最有骨气、最有灵魂的花。

设问: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或思考,先自行提出问题,再自行解决。即明知故问,自问自答。

他的成功考的是运气吗?不是,靠的是他十年如一日的努力付出。

反问:将明确的意思用文具的形式表达出来,只问不答,问中有答。

勤能补拙,难道不是真理吗?

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两个短语或句子组成一对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正对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反对)

借代: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方式,不直接说出所要说的人或事物。

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上面坐着两个老爷,一个是马褂,一个是西装。

我提你想:听老师提出易混淆的修辞手法,讲出它们的区别,最好有实例支持。

比喻和拟人

区分比喻和拟人,要记住两点:比喻是以甲喻乙,两者有相似点,是相似关系;拟人是以甲拟乙,两者融为一体,是交融关系。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而喻体必须出现;拟人的本体和拟体成为一统,本体必须出现,拟体却不一定会出现。

1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比喻)

2粉色荷花箭高高挺出来,在监视着白洋淀。(拟人)

借喻和借代

它们的区别在于借喻可以改为明喻或暗喻,借代则不能。请同学看下面两个例子。

1要扫除一切害人虫。

这句话运用了借喻,“害人虫”是喻体,这一句子可改为明喻:要扫除一切像害虫一样的敌人。

2雷锋说:“大嫂,你别问了,我叫解放军,就住在中国。”

这句话运用了借代,以“解放军”代“解放军中的一位战士”,这是借全体代部分。

排比和对偶

排比是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语言单位,而对偶是两个语言单位,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似,字数要求不甚严格,而对偶必须对称。请看下面的两个例子。

1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排比)

2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对偶)

掌握八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25分钟)

在初中阶段需要辨析运用的修辞格有:比喻、夸张、拟人、对偶、排比、借代、反问、设问,刚刚我们已经一一复习过了。下面先请大家结合实例讨论一下这八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大家踊跃发言。我们一起来总结。

比喻:生动形象,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狂风像发了疯的怒汉,狂躁的卷起一座座房屋,发泄着心中的怨气)

夸张:表达感情更强烈,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拟人:人格化,表达情切,有情趣;

对偶:整齐,有节奏感,表意凝练;

排比:节奏鲜明,有气势,一气呵成,突出强调;

借代:化繁为简,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反问:加强语气,加重语势,表达鲜明,起强化作用;

设问:突出强调,引起思考,增强表达效果。

休息15分钟

四:追根溯源,阅读倾听,从题目中找考点30分钟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现在大家对常用的修辞手法有一定的了解吧,学习以后就要用到实处,下面我们先一起做一篇阅读,来了解一下出题的思路。先请几位同学将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一遍,其余同学一边听,一边找一找这篇文章中的修辞手法的运用,并思考这样运用的好处。

【益思精析】

冬日香山

①要不是有公务,谁会在这天寒地冻的时节来香山呢?可话又说回来,要不是恰在这时来,香山性格的那一面,我又哪能知道呢

②开三天会,就住在公园内的别墅里。偌大个公园为我们独享,也是一种满足。早晨一爬起来我便去逛山。这里,我春天时来过,是花的世界;夏天时来过,是浓阴的世界;秋天时来过,是红叶的世界。而这三季都游客满山,说到底是人的世界。形形色色的服装,南腔北调的话音,随处抛撒果皮、罐头盒,手提录音机里的迪斯科音乐,这一切将山路林间都塞满了。现在可好,无花,无叶,无红,无绿,更没有人,好一座空落落的香山,好一个清净的世界。

过去来时,路边是夹道的丁香,厚绿的圆形叶片,白的或紫色的小花;现在只剩下灰褐色的劲枝,头挑着些已弹去种籽的空壳。过去来时,山坡上是些层层片片的灌木,扑闪着自己霜红的叶片,如一团团的火苗,在秋风中翻腾;现在远望灰蒙蒙的一片.其身其形和石和土几乎溶在一起,很难觅到它的音容。过去来时,林间树下是厚厚的绿齿,绒绒地由山脚铺到山顶;现在它们或枯萎在石缝间,或被风扫卷着聚缠在树根下。如果说秋是水落石出,冬则是草木去而山石显了。在山下一望山顶的鬼见愁,黑森森的石崖,蜿蜒的石路,历历在目。连路边的巨石也都像是突然来眼前,过去从未相见似的。可以想见,当秋气初收,冬雪欲降之时,这山感到三季的重负将去,便迎着寒风将阔肩一抖,抖掉那些攀附在身的柔枝软叶;又将山门一闭,推出那些没完没了的闲客;然后正襟危坐,巍巍然俯视大千,静静地享受安宁。我现在就正步入这个虚静世界。苏轼在夜深人静时去游承天寺,感觉到寺之明静如处积水之中,我今于冬日游香山,神清气朗如在真空

④与春夏相比,这山上不变的是松柏。一出别墅的后门就有十几株两抱之粗的苍松直通天穹。树干粗粗壮壮,溜光挺直,直到树梢尽头才伸出几根虬劲的枝,枝上持着束束松针,该怎样绿还是怎样绿。树皮在寒风中成紫红色,像壮汉羞脸。这时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到松枝间却寂然不动了。我徘徊于树下又斜倚在石上,看着这红日绿松,心中澄静安闲如在涅,觉得胸若虚谷,头悬明镜,人山一体。此时我只感到山的巍峨与松的伟岸,冬日香山就只剩下这两样了。苍松之外,还有一些松,栽在路旁,冒出油绿的针叶,好像全然不知外面的季节。与松做伴的还有柏树与翠竹。柏树或矗立路旁。或伸出于石岩,森森然,与松呼应。翠竹则在房檐下山脚旁,挺着秀气的枝,伸出绿绿的叶,远远地作一些铺垫。你看他们身下那些形容萎缩的衰草败枝,你看他们头上的红日蓝天,你看那被山风打扫得干干净净的石板路,你就会明白松树的骄傲。他不因风寒而筒袖缩脖,不因人少而自卑自惭。我奇怪人们的好奇心那么强,可怎么没有想到在秋敛冬凝之后再来香山看看松柏的形象。

⑤当我登上山顶时回望远处,烟霭茫茫,亭台隐隐,脚下山石奔突,松柏连理,无花无草,一色灰褐。好一幅天然焦墨山水图。焦墨笔法者舍色而用墨,不要掩饰只留本质。你看这山,她借着季节相助舍掉了丁香的香味,芳草的倩影,枫树的火红,还有游客的捧场。只留下这长青的松柏来做自己的山魂。山路寂寂,阒然无人。我边走边想,比较着几次来香山的收获。春天来时我看她的妩媚,夏天来时我看她的丰腴,秋天来时我看她的绰约,冬天来时却有幸窥见她的骨气。她在回顾与思考之后,毅然收起了那些过眼繁花,只留下这铮铮硬骨与浩浩正气。靠着这骨气,她会争得来年更好的花,更好的叶,和永远的香气。

⑥香山,这个神清气朗的冬日。

1、第③段在写作上采用 的手法,在修辞上主要采用 的方法,写出了

补充:写作手法属于艺术表现手法(即: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也含表达手法(技巧)),常见的有: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正侧面结合、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借景抒情等。(熟悉即可)。 表达方式就是常见的记叙(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

2、请指出以下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1)树皮在寒风中成紫红色,像壮汉的脸。( 比喻

(2)苏轼在夜深人静时去游承天寺,感觉到寺之明静如处积水之中,我今于冬日游香山,神清气朗如真空。( 对比

3、从文中找出一处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摘抄下来,并简析其表达作用。

句子:

表达效果:

出题思路总结怎么考

1. 指出运用怎么样的修辞手法

2. 分析运用修辞手法的作用

3. 通过仿写、扩写、变换句式考察

4. 在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中考查

5. 通过作文考查

阅读点拨

1、本题主要是对修辞手法的综合考查。文中有标志性词语:“过去来时”、“现在”,由此可以得出这是对比的表现手法。这段话中,抓住“这山……将阔肩一抖……又将出门一闭……然后正襟危坐,巍巍然俯视……享受安宁”这些关键的词语、句子,可以看出这是把“山”比拟为人来写的,借此突出冬日香山的特点。

2、(1)这是考查的是拟人和比喻的区别。细读这句话,我们可以找到这句话有本题和喻体。本题是树皮,喻体是壮汉的脸,所以是比喻。

(2)苏轼夜游承天寺与我冬日游香山,两者的感觉各不相同,形成对比。很显然这里运用的是对比的修辞手法。

3、文章中带修辞手法的句子有很多,首先要明确句子使用了那种修辞手法,接着要结合文章的中心思想去分析使用该种修辞的功用。

实战演练,看谁做得又快又好(15分钟做题20分钟讲题

【益思练场】

(一)生命之芯

李雪峰

①庭院的上空是一架纵纵横横的葡萄藤。A初春时节,昏睡的葡萄藤醒了,它们先是睁开一粒粒紫红色看似惺松的叶芽,那些叶子便很快毛茸茸地伸展开了。它们很快就把庭院里的阳光剪得支离破碎斑斑驳驳,不半月,院子的上空就一片摇曳的苍翠,连一片金黄阳光也漏不下来。B清风徐徐地一摇,几片碎碎的阳光偶尔从叶缝间掉落下来,但那是稍纵即逝的,像梦的碎片一样。

②我是十分喜爱这些张张扬扬的葡萄叶子的。清晨推窗一望,绿叶田田,满眼碧绿的饱满苍翠,让人感觉到了新一天的爽朗和清新。

③但妻子对这些葡萄叶子却颇有微词,尤其是到了暮秋时分,满藤的叶子都已枯黄了,飒飒秋风一吹,便不停有三三两两的叶子从藤架上飘飘扬扬地凋落下来,落在庭院里、墙角和台阶上,像一只只再也不能飞的蝴蝶。这时,素爱清爽的妻子便不得不时时清扫那些落叶。但那落叶总像扫不尽似的,往往清晨刚刚扫过,但中午或傍晚时就又落了厚厚一层,有时一天扫了五遍,但还总是扫不净,仿佛你一转身它就又落下了。

④妻子也想了许多的办法,费尽了周折,院子里却落叶依旧,这让妻子又气恼又无奈。这情景往往一直要到落雪时才能结束。

⑤去年的中秋,满架的葡萄又变紫了,不像往年,剪摘萄萄时,妻子不是挑紫透的先摘,把那些没有熟透的葡萄串子留着,隔三差五地摘一次,而今年是一次全早早摘了,摘得一串不留。我很惋惜那些没有彻底紫透的葡萄,埋怨妻子说:“有些还没有完全熟透呢,怎么一下子就摘尽了?”

⑥妻子说,葡萄摘尽了,叶子落得就快,就不用像往年那样总是扫叶子了。我很不解,摘葡萄和扫落叶有什么关系呢?难道不摘葡萄那些叶子就永远不会凋落吗?

⑦但不久我就有些惊讶了。果如妻子所说的那样,葡萄摘下后三四天,满架的叶子一下子就黄了,然后开始汹涌地凋落,一个夜晚或半天的工夫,庭院里就落了厚厚的一层,那些叶子显得十分憔悴,有的叶脉还青着,只是叶缘黄卷了一些,但却早早地凋落T。

⑧不到半月,葡萄藤上的叶子竟全落尽了,只剩下那些灰黑的老藤和那些揭色的新条在庭院上空寂寂地缱绻着。

难道作物也有它们自己的灵魂吗?它们在泥土和风雨中生长,它们萌芽、抽叶、开花,全都是为了自己的果实,果实是它们生命的灯芯,一旦果实天折了,它们的生命也就夭折了;一旦果实夭折了,它们的岁月也就黯淡了,无论这世界还有多么美好,无论岁月还有多么漫长,但它们却已走到了自己生命的秋天里。

⑩果实或许就是作物们的梦想,或许就是作物们生命的纯粹使命,或许就是作物们的灵魂,过早丢失了自己的果实,作物们生命的秋天就提前莅临了,作物们就再也找不到那条让它们真正抵达秋天的时光之路了。而我们的生命果实是什么呢?我们的灵魂是什么呢?我们生命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呢?我们是在为自己的生命使命而生活的吗?什么才是我们人类生命的真正秋天呢?

⑾春天的庭院里,坐在静静的葡萄架下,仰望那一簇一簇摇曳的绿叶,我对一切都充满了敬意,无论是生命的,还是被我们视为非生命的,无论是一粒蛰伏在绿叶间的虫子,还是我们脚下的一粒泥土……

⑿一切都是有着自己的梦想和灵魂的。

1、 本文语言优美,韵味悠长,请从第一段划线句中的AB两句中选一句赏析。

A:拟人,将入春的葡萄藤人格化,变成刚睡醒的人,并慢慢长出绿芽嫩叶,将它苏醒时憨态可掬的摸样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更有情趣和韵味。

B:比喻,将很不容易漏下来的阳光比喻为梦的碎片,生动形象地展现出葡萄的繁茂姿态,也体现出葡萄也叶的顽皮和生机。

2、文章第三段描写落叶纷飞、时扫不尽的情景,其作用是什么?

为下文做铺垫。下文中妻子开始一次性采摘掉所有的葡萄,就是因为这样葡萄叶会掉得很快,就不会出现时扫不尽的麻烦,作者感悟生物的梦想和灵魂进行了准备。

3、第①、第自然段都用了较多篇幅描写葡萄叶,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从结构、内容两方面解答)

结构上形成了对比,内容上一自然段是描写葡萄叶生机勃勃的情景,7自然段则是描写叶子枯萎败落的场景,有一点相同就是很快,生长时很快爬满架子,掉落时很快所剩无几,这样写更突出了葡萄生命力的旺盛和失去了果实(梦想和灵魂)后的迅速死亡,突出了果实对于其重要性,说明了灵魂和梦想的重要性。

4、从葡萄叶旺盛生长到葡萄叶子过早落尽,作者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喜爱——埋怨——惊讶——崇敬

4、如何理解“果实是它们生命的灯芯”这句话?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形象的体现了果实对于葡萄叶的重要性,灯芯是灯的灵魂,没有了灯芯灯就再也不能点燃就失去了生命,同样失去了果实的葡萄叶就失去了梦想和灵魂,就也会迅速失去活力。这样生动的讲出了果实的重要性,强调了灵魂和梦想的伟大和重要

6、文章末尾(划双横线处)“我对一切都充满了敬意”,结合上下文谈谈我充满怎样的敬意?

对绿叶的旺盛生命力充满敬意,对葡萄失去了果实后的决然充满敬意,对一切有灵魂和梦想的生命和非生命充满敬意,对一切的对梦想和灵魂的不懈追求充满敬意。

7、阅读全文,你从葡萄叶子夭折的生命历程中得到了什么感悟?

人的梦想和灵魂是支撑生命的砥柱,只有梦想在灵魂在生命才有激情和活力,失去了梦想和灵魂,则生命也会随之枯萎。所有要坚持梦想,坚持灵魂的方向,才不会失去生活的动力。

课后作业,巩固提高

(二)绝 唱

①我每年都要到圆明园去。虽然圆明园一直有荷花池,可我到圆明园看荷花,却既不在三四月间去看它的绿叶,也不在五六月间去看它的红花,我只愿在每年的初冬季节去。

②诚然,荷花绿叶的美是无可比拟的。它浅浅的深深的绿叶上凝聚着汪汪点点的水露,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滚动的几颗珍珠。这是这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名句曾被人无数次地吟咏过。我曾经以为,这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却觉得,也许一切并非如此。

③诚然,荷花的红、荷花的美是有口皆碑的。它粉粉的、淡淡的、雅雅的,仿佛永远是十五六岁的年纪。不管在明亮的阳光下或是在轻风细雨中,它于岸畔又隐隐于水底的那些神秘莫测的艳影,都会使人心醉神迷。这是这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句,人们总是不绝于口。我也曾经认为,满塘红艳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越来越不这么认为了。

④那是十多年前的十一月,我独自一人到圆明园,想去寻找那里的残秋。可是当我徜徉于既找不到一片绿叶也找不到一朵红花的荷花池的石岸上时,无意之间,却被蓦然呈现在面前的另一种景色震撼了:在映满圆明园断石残柱的倒影中间,是一池残荷——有的枯梗还高高地耸立着,有的则已折断在水中;有的叶子早被秋风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团,却依然在空中高擎;那些曾是翠绿色或者金黄色的莲蓬,有的虽然已变成黑色,却依然在空中高举,有的被风雨摧折,成堆地倒伏在水中,却依然守着它自己的根。看到这些景象,我顿时感到自己走进了一个荷花的神奇世界。

⑤“留得残荷听雨声”吗?不,我感到这满池的荷花没有枯、没有死,那布满池水的断梗残枝,完全是那一池碧绿一池艳红的最高的升华。你从中可以发现一种美,那种不是红红绿绿的俗美,而是蕴藏于残破枯败之中的、充满自信和孤傲的凄美。

⑥它是满池桔梗残叶,它不再以绿叶去使人清心,也不再以红花去使人陶醉,但它却表达了一种精神,一种力量。它和圆明园留给人们的断墙一样,是一种似乎已被摧毁但却永远无法摧毁的象征,是一种不屈的沉默。因此,我想,这满塘残荷才是圆明园荷池的绝美之处,它是远胜于色、远胜于香的一池历尽凄风苦雨的绝唱。何况,隆冬过后,它那散落满地的莲子,又会吐出新芽,用它青青的绿意,覆盖着这片古老的荷池呢!

⑦不要“留得残荷听雨声”,还是“风雨声中听残荷”吧!去听它的精神,去听它的力量!

1、联系语境,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亭亭:本意是高耸的样子,在文中用亭亭形容荷花,既体现了荷花高耸傲然独立的姿态,也表达了对荷花的美和品质的一种喜爱和欣赏。

2、第④段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写了残荷的 蕴藏于残破枯败之中的、充满自信和孤傲的凄美 ,第⑤⑥段运用了 抒情 的表达方式,赞美了残荷的 不为环境所打倒,勇敢面对孤傲不屈的 精神。

3、按照要求品读、赏析下面的句子。

(1)从修辞的角度:

它浅浅的深深的绿叶上凝聚着汪汪点点的水露,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滚动的几颗珍珠。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绿叶比喻为翡翠,生动形象了地体现了荷叶的青翠动人和高雅温婉,将水露比喻为珍珠,将荷叶上的露珠的晶莹剔透高贵的姿态描绘得惟妙惟肖。这样的组合,不仅让荷叶露珠的美得到了完美体现,更表达了世人对莲的喜爱和欣赏。

(2)从含义的角度:

有的叶子早被秋风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团,却依然在空中高擎。

叶子虽然有的被秋风撕破,有的已经卷作一团,但是却没有屈服没有低头,依然在空中高擎,体现了荷叶面对恶劣的环境时,不低头不屈服,勇敢直面苦难的铮铮傲骨和挺立的精神,这也正是圆明园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和灵魂。

4、作者在写残荷时多次提到圆明园的断墙残柱,这两者有何相似之处?

残荷面对秋天的肃杀,没有屈服于秋风的扫荡,在残败枯落中依然保持自信和孤傲,有着不屈的骨气;圆明园同样经历了残酷的洗劫侵略,只剩断墙残柱,却也一样不屈服于侵略者的魔爪,挺立向世人证明其存在的价值,象征着中华民族面对苦难的不屈精神,面对挫折的勇敢自信的铮铮骨气和傲气。两者一样具有相同的高贵节气和品性。

5、文段⑦中,“留得残荷听雨声”与“风雨声中听残荷”有何不同?结合文意,谈谈你的理解。

前一句强调的是雨声,是苦难,是挫折,残荷是被风雨打倒下来的,让人听着对残荷只有同情怜悯,对风雨产生恐惧;后面那句则不同,强调的是残荷,是在风雨打击下却依旧勇敢直立的骄傲姿态,更可见出残荷的力量和不为风雨所屈的勇敢和高贵的品质与精神。所以作者最后发出呼吁:不要“留得残荷听雨声”,还是“风雨声中听残荷”吧。

6、根据文章内容,分析本文题目“绝唱”的含义。

绝唱在本文中本意是指在秋风秋雨击打下,本来只属于夏季的荷却不为恶劣的环境打倒,依旧保持着傲然高擎的姿态,体现其保持着生命的自信和坚持,是历经凄苦后的生命的绝唱和最美的生命体现,是高尚的精神的回响,而这也映射着以圆明园为代表的中华民族在历经了侵略和苦难后,不屈服的勇敢精神和保持着高傲自信的民族骨气。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bdb173aad1ffc4ffe4733687e21af45b207fe65.html

《修辞手法教案资料讲解.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