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见证了新中国第一架飞机的诞生

发布时间:2022-12-19 20:52:3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我见证了新中国第一架飞机的诞生作者:苏荣富来源:《党史文苑》2018年第02迁厂南昌194912月,中央军委决定成立军委民用航空局,随后,南京空军第22厂转由航空局管辖。当时,我是22厂的职工。19514月,航空局决定将22厂迁往江西南昌,组建南昌飞机修理厂。大家听说要迁往南昌,议论纷纷。南京本地人一般都不想离开南京,上海来的人则认为,从上海到南京才刚习惯,又要到南昌去,都不太愿意。航空局领导亲自到22厂来作迁厂的动员报告,针对大家当时的思想状况,他着重说明南京不适宜建军事工厂的道理,又说了在南昌建厂的许多有利条件。他还说要在我们厂邻近建一座纺织厂,一是解决家属的就业问题,二是纺织厂的女工多,便于我厂的小伙子找对象(当时,第22厂除极少的几个女同志,其余都是男同志)。他说,两个厂的宿舍可以盖在一起,男同志在我们厂上班,女同胞到纺织厂上班,还可以节省国家的建设资金,多好啊!(后来不知何故,江纺没和我厂建在一起)最后,他风趣地说:将来你们退休了,没事和儿孙们谈天,就可以吹牛说,我们是造飞机的老祖宗!局领导描绘的这幅美好远景,还是蛮鼓舞人心的,大大提高了大家迁厂的积极性。除少数几个人,全厂有261人随迁到南昌。大家将347台机床设备和1000多吨物资进行了包装,很快就分期分批从南京出发,经宁沪、浙赣铁路到达了南昌。我记得,最后一批到的是1951715日。可我到南昌比这个日子还晩。当时,我厂有一台能磨削三米长工件的外圆磨床,借给南京永利化工厂(现南京化学工业公司)使用。厂里派我与一位老军工王仁山同志负责将这台磨床直接运到南昌。南昌再创业195181日,我们到达南昌。这天正好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一个难忘的日子。我一出火车站,就感到南昌的冷清和不发达。车站旁的一家理发店,天花板下面还挂了幅布幔,店里的伙计正拽着那布幔垂下的长索一扯一松,那布幔便来回揺晃而生风。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这样原始的风扇。当时的南昌市就中山路和胜利路两条像样点的马路。据说解放前夕,全市只有5辆公共汽车。没有现代工厂,只是些设备简陋的手工业作坊,连牙膏都依赖外地。我到南昌的那天,自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来水才接通到厂里。到市里去的公交也是81日才通车的。几辆烧木炭的旧汽车,招手即停,一两个小时才一班车。多数时间我们坐马车或者徒步走到市里去。厂区周围除了零星的一点稻田,几乎都是荒地野草、荆棘丛生。附近的三家店,如它的称呼一样,就那么三四家卖面条、香烟、糖果之类的小店。那时候,我们厂对外保密,连厂名都不公开。外面的人大多不知道我们这里是干什么的,我们也不能告诉家人。通信也不允许写工厂地址,用5120信箱代替。洪都机械厂是我厂的第二厂名,是后来才有的。原来在南昌有一个中意飞机制造厂,是1933年秋由中国和意大利合作兴建的,1935春建成,中意员工各半,曾经仿制过重型轰炸机和双翼战斗机,但都没进行成批生产。1937年日本发动了侵华战争,对该厂实施摧毁性空袭。原在该厂工作的意方人员,坐在日寇的飞机上,指点日军轰炸,几乎弾无虚投,使工厂遭到了严重的破坏。1937年冬天,工厂内迁,从南昌下赣江、出鄱阳、入扬子,溯江而上。1938年才迁到四川南川县进行重建,更名为第二飞机制造厂。仿制过苏式的战斗教练机,设计制造了中运-1”“中运-2”运输机。这些木质结构的飞机均未进行成批生产。抗战胜利后,第二飞机制造厂又迁回到南昌。1948年淮海战役,国民党吃了败仗,便将工厂的设备和人员陆续转移到台湾。19495月,人民解放军接管的时候,只剩下几个破烂的机棚,一座八角亭式的旧厂房,30余台旧设备和一栋两层的办公楼。要在这样的基础上建设一座现代化的工厂,并不容易。我来得晚,生活条件已有改善,有房子住,用上了自来水,可以在棚子里吃饭。而先前来的同志,睡草地,喝井水,用的是塘水。但是大家建厂热情很高,工作不分工种,不分分内分外,无论什么脏活累活,有事大家一起动手。在烈日当空的高温下,我们到列车上去卸从苏联运来的设备,用辘轳、撬杠、滚筒等简易工具,将这些设备一台一台地从月台上搬运到车间。我们在车间上空架设电缆,在地面安装机床……只要是建厂需要,大家都会奋力拼搏。短短的几个月就完成了开工前的准备工作。人才聚南昌1951101日开工修理第一架雅克-18飞机。这活塞式、单发动机的飞机是苏联1946年设计生产的双座初级教练机。最大平飞速度246千米/小时,实用升限4000米,最大航程1000公里,翼展10.6米,全重1120公斤。党中央对新生的航空工业十分重視,从全国各地抽调了大批的老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来支援我们。他们有的来自机关、部队,有的来自株洲282厂、上海招商局、郑州铁路局等企业单位,有的来自大中专应届毕业生。同时,工厂在南昌、上海、九江、长沙等地又招募了一批新同志。到1951年底,全厂职工就超过了1500人。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我在机械加工车间,代号为5车间(后改为8车间)做磨工。在国民党留下的一座很大的八角形厂房里进行生产,大家称这个厂房为八角亭八角亭中间有个两层的小办公楼,是旧时为便于管理人员监督工人而造的。他们坐在二楼,就可望到厂房的每一个角落。机械加工车间,除了制作修理飞机用的零部件,还承担了起落架修理。车间按工种分为五个工段和一个直属的磨工组,我担任组长。生产进展很快,到1951年底,仅3个月的时间,就修理完成了30多架雅克-18飞机。为了适应形势需要,壮大职工队伍,195112月,工厂创办了技术工人养成学校。建厂委员会主任、江西省人民委员会主席邵式平亲自担任该校校长。除了养成学校培养人才,各车间也采取师傅带徒弟的办法,培养技术工人。磨工更缺人,我带了4个徒弟。作为师傅,我在向徒弟传授技术的同时,更向他们强调思想。首先要认清磨工是高精度的工作,马虎不得,要养成一丝不苟的操作习惯;同时,还告诉大家磨工是零件的最后工序,出了废品,损失要比其他的工种更大。因为都是年轻人,比较听话,我也敢管理。因此,我们小组在保证质量上取得了好成绩,得到车间好评,也引起了车间主任对我的关注。车间主任盖世芳是老革命,抗战时期就在八路军的兵工厂里当过领导。他经验丰富,注重实践,为人也很有个性。他不但能团结一般群众,而且能团结那些调皮捣蛋落后分子他和这些人一起看京剧,很谈得来。有时候工长叫这些人来加班,请不动,工长就请盖主任和他们谈,只要盖主任发话,他们十有八九会来。我自担任磨工组长后,与盖主任的接触多了,彼此很熟悉。他要我教他数学,先加减后乘除,教他化分数为小数。而我从他那里也学到了很多,我的不少工作方法与管理思想都是从他那里学来的。19524月,我加入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更加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负责办车间黑板报,教青工唱歌,带领大家参加全厂的歌咏比赛。我不懂乐谱,就自己先去学歌谱,回来再教大家。我被选为车间工会委员,还是厂工会图书馆的业余管理员。同年12月,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制造飞机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我厂是一五计划中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并逐步由飞机修理厂扩建为年产500架教练机的制造厂。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bd479c186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bb.html

《我见证了新中国第一架飞机的诞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