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名词解释

发布时间:2012-05-15 16:25:5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心理学名词解释:

第一到第五章

1.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 观察法: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3. 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4. 测验法: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5. 现场实验法:指在实际生活情境中,由实验者创设或改变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

6. 实验室实验法:是指在实验条件严格控制下,借助于专门的实验设备,引起和记录被试的心理现象

7. 认知:指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它包括感知觉、记忆、注意、思维等心理过程,认知的特征可以归结为四个方面:认知方式、认知策略、认知速度和认知成绩。

8. 口语报告法;也称“大声想”,即经过一定训练后,让被试在解决某个问题的同时,大声说出头脑内进行的活动,事后由心理学家对之进行分析。

9. 调查法:调查法是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10. 意识: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11.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12. 节律(生物节律):有机体生理功能周期性变化的结果,它们的存在表明有机体内部存在一个“生物钟”,随时监视着时间的进程。

13. 日节律:在人和生物身上都存在,它的主要表现为睡与醒的周期性循环。

14. 不随意注意: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15. 随意注意:有预定的目的、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的注意。

16. 随后注意:是注意指向一个对象后期出现的一种特殊形式。

17. 催眠:是一种类似睡眠有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

18. 镇静剂:是指一些中枢神经抑制剂,主要包括鸦片、海洛因、吗啡之类

19. 兴奋剂:指可以调高神经细胞的兴奋性和行为活动的性的一类药物

20. 迷幻剂:是指能使人产生幻觉的物质,主要特点是能够使意识尤其是感知发生扭曲

21. 感觉:是人们的感官对个别属性的反映,伙食人们的感官对各种不同刺激能量的觉察。

22. 知觉:就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哥哥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

23. 社会知觉: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括三个方面:1对人的知觉。2对社会事情因果关系的知觉。3对人际关系的知觉。

24. 感觉适应:刺激物持续作用于器官下感受性发生的变化。

25. 感受性: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26. 感觉阈限: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要刺激强度的临界值。

27. 绝对感觉阈限:指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即光、声、压力或其他物理量为了引起刚能觉察的感觉索需要的最小数量。

28. 差别感觉阈限:表示人对两个刺激间最小差异的觉察能力。

29. 最小可觉差:指在刺激变化时所产生的最小感觉差异。简称ind

30. 明适应:又称光适应。由暗处到光亮处,特别是在强光下,最初一瞬间会感到光线两眼发眩,几乎看不清外界物体,几秒钟之后逐渐看清物体。这种对光的感受性下降的变化现象称为明适应。

31. 暗适应:从亮处到暗处,人眼开始看不见周围东西,经过一段时间后逐渐区分出物体,人眼这种感受性逐渐增高的过程叫暗适应。

32. 主观轮廓:在客观上并不存在而由主观认识产生的轮廓

33. 近因效应:指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34. 首因效应:指的是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35. 晕轮效应(2004.4):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36. 社会刻板效应(2007.10):社会刻板印象指人们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37. 记忆:在人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人经验的心理过程。

38. 学习: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有所表现。

39. 遗忘曲线:艾宾浩斯根据节省法绘制了不同时间间隔的记忆节省图,通称之为保持曲线或遗忘曲线。

40. 前摄干扰:已学过的旧信息对学习新信息的抑制作用。

41. 倒摄干扰:学习新信息对已有的旧信息回忆的抑制作用。克服遗忘或提高记忆力:①地点位置法②韵律法③记笔记

42. 感觉记忆(瞬时记忆):感觉寄存器中保存来自各个感官的信息(记忆)

43. 短时记忆(工作记忆):对感觉记忆的内容编码加工后得到的信息(记忆)

44. 长时记忆:信息经过充分的加工以后,在头脑中保持很长时间的记忆。

45. 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认识活动的高级形式。

46. 概念:在心理学上指的是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特点与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高级认知活动的基本单元,以一个符号,就是词的形式来表现。

47. 发散思维:人们根据当前问题给定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沿着不同的方向和角度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思维活动。

48. 聚合思维:是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也就是从给予的信息中产生逻辑的结论。

49. 创造性思维(2005.4):是指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50. 启发式:能够通过观察发现当前的问题状态与目标状态的相似关系,利用经验而采取较少的操作来解决问题。

51. 问题解决:就是通过一系列的认知活动及心理操作,有目的、有意识地把初始状态变为目标状态。

52. 分析: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

53. 综合:指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属性、各个特征结合起来,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的过程。

54. 比较:把各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部分、个别方面或个别特点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系统点和不同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55. 抽象:是在头脑中抽出种种事物与现象的共同特征和属性,舍弃个别特征和属性的过程。

56. 概括:是在头脑中把从各种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特征联合起来的过程,又可分为初级概括与高级概括。

57. 推理:是指从一组具体事物经过分析综合得出一般规律,或者从一般原理演出新的具体结论的思维活动。归纳推理过程由假设形成和假设评价组成。三段论推理、线性推理、条件推理。

58.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59. 智力:是人的一种综合认知能力,包括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抽象推理能力等。

60. 能力:是指众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

61. 一般能力:指大多数活动所共同需要的能力,是人所共有的基本的能力,适用于广泛的活动范围,符合多种活动的要求,并保证人们比较容易和有效的掌握知识。

62. 特殊能力:指为某项专门活动所必须的能力。它只在特殊活动领域内发生作用,是完成有关活动必不可少的能力。

63. 智商:是心理年龄与实践年龄的比例。为了避免出现小数,将商数乘以100就是智商。

64. 流体智力:指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由速度、能量、快速适应新环境的测验度量。

65. 晶体智力:指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由词汇、社会推理以及问题解决等测验度量。

66. 信度:即可靠性,是指多次测验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一个好的测量工具,对同一事物反复多次测量,或由不同的人使用,其测量结果应该保持不变。

67. 效度:是指测量的有效性,即一个测验对它所要测量的特性准确测量的程度。

68. 常模:是解释测验结果的参照指标,由总体测量结果的统计平均值表示。

69. 动机:是激发、维持、调节人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

70.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生理与心理的不平衡状态,它是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

71. 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72. 交往动机:是指个体愿意归属于某一团体,喜欢与人交往,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友谊、支持、合作与赞赏。

73. 情绪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74. 心境:是一种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平衡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75. 激情:是一种爆发快、强烈而短暂的情绪体验。

76. 应激:是指在意外的紧急情况下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77. 道德感:是根据一定社会的首先标准,对人的思想、行为做出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78. 理智感:是在认知活动中,众认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

79. 美感:是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80. 认知方式:是指人们在对事物、现象或人进行认识的过程中,个人所偏爱使用的加工信息的方式,也叫认知风格。

81. 共性特质:是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群体所具有的共同特质。

82. 心理状态:是指某一时刻或某段时间内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背景。包括意识状态、注意、情绪状态、疲劳状态等。

83. 人格: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84. 气质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85. 性格:是一咱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它是后天在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是人的最核心的人格差异,受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影响,体现了一定的阶级性与道德性。

86. 特质:特质是个体有别于他人的基本特性,是人体有效组成元素,也是人格的测量单位。

87. 投射测验:是以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人格理论为依据的。一般是由若干个模棱两可的刺激所组成,被试可任加解释,使自己的动机、态度、感情以及性格等在不知不觉中反应出来,然后由主试将其反应加以分析,就可以推出若干人格特性。

88. 人格动力系统:是决定并制约人的心理活动的进行、方向、强度和稳定水平的结构。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和世界观等。

89. 个性特质:指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个性特质又分为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三种。

90. 言语沟通:是人们运用语言符号进行信息交流、传递思想。情感、观念和态度,达到沟通目的的过程。

91. 群体:是指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集合体。成员之间有共同的目标,群体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各个成员有自己的角色定位,成员之间彼此在心理上有依存关系和共同感

92. 群体规范:指为了保证目标实现,每个群体成员都必须严格遵守的思想、信念和行为的准则。

93. 社会助长:指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体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

94. 去个体化:在群体中,人们有时会感到自己被湮没在群体之中,于是个人意识和理解评价感丧失,个体的自我认同被群体的行动与目标认同所取代,个体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与行为,自制力变的极低,结果导致众加入到重复的、冲动的、情绪化的,有时甚至是破坏性的行动中去。

95. 群体思维:高凝聚力的群体在进行决策时,成员的思维会高度倾向于一致,以致于使其他变通行动的现实性评估受到压抑。这种群体决策时的货币性思维方式叫群体思维。

96. 从众:指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像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97. 社会惰化:主要指当群体起完成一件工作时,群体可的成员每人所付出的努力会比个体在单独情况下完成任务是偏少的现象。它一般发生在多个个体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二合作,自己的工作成绩又不能单独计算的情况下。

98. 群体极化: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通过群体的作用而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水平的现象。

99. 沟通:广义的沟通是指人与信息的相互作用,人与机器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大自然的信息交流。狭义的沟通主要是指在社会生活中的人际沟通,是信息的发送者与信息的接受者之间的信息相互作用过程。

100. 心理健康: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知、情、意、行、价格完整协调,能适应社会。

101. 压力:也叫应激,由1936年加拿大的心理学家汉斯。薛利提出。他认为压力是表现出某种特殊症状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由生理系统中因对刺激的反应所引发的非特定性变化所组成的。

102. 焦虑障碍:指受不合乎现实或不合乎理性的害怕所困扰的状态,它所表现出的行为是多种多样的,但有一点是共同的——极度焦虑的体验

103. 压力源:指具有威胁性或伤害性并因此带来压力感受的事件或环境。其主要包括身体性压力源、心理性压力源、社会性压力源和文化性压力源。

104. 心理防御机制:指个体在潜意识中为、回避或克服现实冲突带来的挫折、焦虑、紧张等而采取的一种防御手段,借此保护自己。常见的防御机制有压抑、抑制、否认、转移、退行、投射、补偿、合理化、反向、文饰等。

105. 升华:一种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指把不易直接表现出来的行为或欲望转化为建设性的活动。将低层次的需要和行为上升到高层次的需要和行为。

106. 文饰:一种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指采用合理的理由来解释所遭受的挫折,以减轻心理痛苦。

107. 挫折:是指个体在通向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目标不能达到,需要无法满足时,所产生的不愉快的情绪反应。

108. 道德认知:指人对客观存在的首先关系及如何处理这种关系的原则和规范的认知。它的发展即换手首先思维能力或形式结构的发展,也包括道德观念或态度的形成与发展。

109. 横断研究:指在同一时间里研究不同年龄组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并对其进行比较。

110. 纵向研究:也叫跟踪研究,主要指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对所选取试时行追踪研究,对其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观念、记录,目的是考察某些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质的变化规律。

111. 关键期:个体在早期发展过程中,某一反应或一组反应在某一特定时期或阶段中最容易获得,最容易形成,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或阶段,就不财出现这样的“好时机“,这个关键的好时机就是关键年龄或关键期。

112. 社会性发展:指个体在与他人交往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适合于自己生活的社会情境的人格,掌握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的过程。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acf0b0403d8ce2f00662349.html

《心理学名词解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