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期末考试内容

发布时间:2012-12-25 17:58:4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管理学期末考试内容

1、名词解释(4题,一题6分)(PS:选择题10题,一题2分)

1、 共享权利、接受权利和法定权利

共享权利(P156):福莱特认为应使命令“非人称化”,消除组织中的“上司”和“下属”这种角色上的差异,应该变“下属”服从于“上司”的命令为双方共同服从于“客观形势规律”。

接受权力(P188):巴纳德把权威定义为:“一个正式组织中一种信息交流(命令)的性质,它被组织的‘成员’或贡献的行动”。并认为,权力来至于下属接受的意愿。

法定权力(P147):法定性权力是由个人在组织中的职位决定的。个人由于被任命担任某一职位,因而获得了相应的法定权力和权威地位。但拥有法定权的权威,并不等于就是领导。

2、管理幅度P318

管理幅度:是指组织中上级主管能够直接有效地指挥和领导下属的数量,是决定组织中层级数目的最基本数量,也称组织幅度。

3、社会人、经济人(厦大第四版)

经济人(P126):是科学管理理论对人的本性的基本认识。这种认识认为人在本质上是追求经济利益和物质利益的。因此,要调动人的积极性,就要使人在经济方面和物质方面的需求得到满足。
社会人(P164):是人际关系学说对人的本性基本假设。认为人不但有经济方面和物质方面的需要须得到满足,更重的是人有社会方面和心理方面的需要须得到满足。人更多的是受情绪而不只是金钱的支配,群体对个人行为的影响是异常重要的。人和人是不同的,各有各的需要,目标和动机。

4、前馈控制、直接控制和即时控制

前馈控制:前馈控制在偏离标准的情况发生之前就对它进行预测或估计,它不是等问题发生后再采取控制的措施,而是把问题消灭在发生之前。

前馈控制的具体做法是对输入系统的各种要素进行控制,把输入系统的各种要素与预先确定的标准进行比较。

直接控制:直接控制,是指通过对管理者的选择和培养,使管理者能成为合格的管理者,使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不犯或少犯错误,从而直接地实现控制。

即时控制:即时控制是通过对系统运行过程中的情况进行监督和调整来实现控制的。即时控制主要包括管理人员在指导下属时的行动,如向下级指示恰当的方法以及监督他们的工作,以保证很好地完成工作。

5、组织界限P70

组织界限:指把组织系统与外部环境分隔开来的东西。

6、法约尔天桥(P142

法约尔天桥:在贯彻等级制度原则中,为了使组织既能坚持统一指挥原则,又能缩短信息联系的路线,法约尔提出可以在需要进行沟通的两个部门之间建立联系的渠道,即法约尔天桥

2、简答题(4题,一题8分)

1、简述共享权力,接受权力和法定权力的区别。

答:参考名词解释1

2、举例说明四种部门化方法。

答:四种部门职能化:职能部门化、产品部门化、区域部门化、综合标准与矩阵组织

(1)部门职能化:根据业务活动的相似性来设立管理部门。职能部门化是一种传统的、普遍的组织形式。

就拿饭店做例子,根据职能化方法可以分为5个独立的部门:房务部、餐饮部、营销部、人事部和财务部。这5个部门的负责人直接向饭店总经理汇报工作。每个部门又可以分为几个更小的子部门。这种再分是根据每个子部门员工所应具备的知识与技能,为了更好的完成工作而精心设计的。其他事例:毛坯车间、机加工车间和装配车间(直线职能)锻压车间、焊接车间、电镀车间(相同操作)学校教务处内的教学科、常务科、电教科、教材科(参谋职能)

(2)产品部门化:根据产品来设立管理部门、划分管理单位,把同一产品的生产或销售工作集中在相同的部门组织进行。

就大学学校教育来说(我校),学校分成各个学院(系),以不同专业特长特点分成不同学院(系),各个院(系)下又有不同专业。

(3)区域部门化:根据地理因素(大多以社会文化背景)来设立管理部门,把不同地区的经营业务和职责划分给不同部门的经理。这种方法较多用于一些地理位置比较分散的组织,特别适用于规模大的公司,尤其是跨国公司

(4)综合标准与矩阵组织:横纵两套系统交叉形成的复合结构组织,纵向是职能系统,横向多为产品项目。事例:“电器巨人”ABB集团公司和中国行政体系(中国的行政体系自秦汉时期就创立了这种架构并一直沿用至今,现在地方上的省就是块、横,中央里的部就是条、纵)

3、为什么说矩阵组织能比较好地处理组织内的横向协调?P342

答:可以兼收职能部门化和产品部门化的优点,而避免它们各自的缺点。其中矩阵组织的优点:
1 机动、灵活,可随项目的开发与结束进行组织或解散;
2 由于这种结构是根据项目组织的,任务清楚,目的明确,各方面有专长的人都是有备而来。因此在新的工作小组里,能沟通、融合,能把自己的工作同整体工作联系在一起,为攻克难关,解决问题而献计献策,由于从各方面抽调来的人员有信任感、荣誉感,使他们增加了责任感,激发了工作热情,促进了项目的实现;
3)它还加强了不同部门之间的配合和信息交流,克服了直线职能结构中各部门互相脱节的现象。
4 合理调配资源。

4、马斯洛层次理论主要内容。(我的答案是按三多的五版,厦大的四版在P167

答:两个基本论点:(1)人是有需要的动物,已经得到满足的需要不再能起激励作用。(2)人的需要都有轻重层次,某一层需要得到满足后,另一层才会出现。

五个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

5、双因素理论主要内容。P216

答:保健因素:当卫生工作达到一定的水平时,可以预防疾病,但不能治病。同理,当保健因素低于一定水平时,会引起职工的不满,当这类因素得到改善时,职工的不满就会消除。

激励因素:这类因素具备时,可以起到明显的激励的作用,当这类因素不具备时,也不会造成职工的极大不满,这因素归纳起来有6种,工作上的成就感,受到重视,提升,工作本身的性质,个人发展的可能性,责任。

3、论述题(2题,一题12分)(老师说这个最好自己答哈,要有自己的观点- -!!答题模式为定义加陈述自己的观点,以下答案作为参考,建议大伙分点作答,也好记忆)

1、“人们常常认为计划与控制是一个系统,也有人常把控制称之为系统。”“编制计划是展望未来,而控制是回顾过去”

简述以上观点。

答:

(1)计划,计划工作即如何确定未来的目标和和实现目标的方案的工作过程;计划方案即计划工作的结果。控制,对组织中的所有活动进行衡量和纠正,以确保组织的目标和为此而制订的计划得以实现。(计划P234,控制P420

(2)第一种看法是基于计划与控制的关系,计划是管理的第一个职能,计划确定以后,要通过组织职能和领导职能的发挥来落实和执行计划.而计划执行的结果又需要通过管理的控制职能来纠正实际与计划之间的偏差.可以看出,计划跟控制是一个联系得很紧密的循环系统.这个系统根据上一个管理过程控制职能的发挥所提供的信息,又要重新确定组织的下一个计划,开始新一轮的管理过程.因此,我们说计划和控制是一个系统是成立的.

(3)第二种看法是认为控制是一个系统.这是基于控制的特点来理解的.控制具备一个系统所要求的全部特征:

首先是系统必须有一个稳定状态,控制系统的这个稳定状态就是组织的计划目标,

其次系统必须是动态的,组织系统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内部状态经常处于变化之中,因此为了实现组织系统的正常运转,也需要通过控制系统的运转使组织能够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第三.系统必须建立有效的信息传递机制,同样,为了实现有效的控制,组织控制系统也必须是一个信息系统,以便及时地了解组织系统的运转情况来跟平衡状态即计划目标做比较.

第四.系统必须有一个可以对系统的偏差进行调整的装置.而组织控制系统的调整装置就是管理者及其应用的各种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管理制度等.

第五.系统必须有反馈装置.对组织控制系统来说,要进行有效的控制,就必须把组织系统运行的结果返送到系统的输入端,与预定的标准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才能找出偏差.

因此,认为控制也是一个系统的看法也是成立的.

2、为什么大百货公司和超级市场联营店是按地区组织商店,然后按产品组织内部的摊位?请画出一个大百货公司的组织结构图,分析其合理性。P312-313

答:组织结构示意图(沃尔玛):

合理性分析:

按地区:适合于规模比较大,在地域上比较分散的企业,从企业内部的部门设置来看,适合于生产部门和销售部门,而不是财务部门。

优点

1)有利于调动基层管理者的积极性,分权管理。

2)取得地区专业化的效益,改善地区内的协调,有利于地区内各部门间的协调,降低运输费用,与当地的各种利益集团取得较好的协调,了解当地消费者的各种需求。

(3)组织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比较强,,相对独立地开产生产经营活动的子公司。

4)有利于组织培养高层管理者。

按产品:把生产同一产品的任何事划分为一个部门,由一个管理者来全权负责,按产品划分企业的业务工作,在多品种经营的大规模企业中表现得很重要。适用于生产部门和销售部门,不用于财务部门

优点:

1)有利于调动基层管理者的积极性。

2)能取得产品专业化的效益,提高了生产的工艺专业化的水平能够,有利于扩大生产的批量,降低生产成本。

3)企业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比较强。

4)有利于企业培养高层管理者。

3、西蒙认为,决策的准则应是“满意化原则”而不是“最优化原则”如何理解?P195-196(以下答案个人整理,只做参考,建议自己概括利于记忆)

答:满意化原则,就是寻找能使决策者感到满意的决策方案的原则。即对各种决策方案,决策者不去探索实现最优效果的决策方案,而是如果有了能满足实现目标要求的方案,就确定下来,不再继续其他探索。

最优化原则,通过对各种方案进行比较,从中选择一个最好的方案作为可行的方案。

按照“经济人”的模式,人们在对各种行为方案进行评价和选择时,总是采用“最优化原则”,即人们总是希望通过对各种可行方案进行比较,从中选择一个最好的方案作为行动方案。但是它具有一定的弊端,要满足三个条件:(1)在决策之前,全面寻找备选行为;(2)考察每一可能抉择所导致的全部复杂后果;(3)具备一套价值体系,作为从全部备选行为中选定其一的选择准则。但是最优化原则的三个条件,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不能具备。由于知识、经验、认识能力的限制,人们不可能找出所有可能的行动方案;即使有充分的能力来寻找所有可能的行动方案,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得不偿失。既然不可能找出所有可行的备选方案,而“最优”的方案可能恰恰就在这些被遗漏的方案中,这就使得不能真正贯彻最优化原则。所以西蒙提出“满意化原则”比“最优化原则”更加现实、合理。也即是说决策的准则是“满意化原则”而不是“最优化原则”。

简而言之,最优是不可能达到的,只要满意就行。如果一个事情要寻求最优化原则,人们就必须在无数中选择中进行比较筛选,这样的成本将会很大,人们反而会在信息的海洋里和选择无限多的空间里,失去了决策的自由。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a287246767f5acfa1c7cd42.html

《管理学期末考试内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