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找规律》整体规划

发布时间:2018-03-31 13:47:4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找规律》整体规划

一、教材分析

1、编写意图

“探索规律”作为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函数思想的主要体现之一,是隶属于《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数与代数”领域的正式教学内容,在第一、二学段都有要求。其中第一学段要求学生“探索简单情境下的变化规律”,并举出例子进行说明,同时结合例子分析对于学生的具体要求——培养学生的“模式化”思想,发现“规律”就是一个“模式”,并运用各种方式表达“模式”的特点。

为了体现《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的理念,本单元开篇通过生活化的场景,让学生感受有规律的事物给人以美的享受,如节日的彩旗、灯笼都是有规律的排练;这都为从数学的角度去探索事物的规律提供了素材。另外,教材设计中注意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去发现规律。部分题目的设计体现了一定的开放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审美观点去找规律。

2、内容特点

本单元共安排了5道例题、22道练习题(包括做一做、练习二十和思考题),主要有以下特点:

①图文结合。例题和习题都配有插图,不仅有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平面图形、立体图形、文字等,并呈现出形状、颜色、数量的变化规律。

②内容丰富。问题素材包含简单的图形变化规律、复杂的图形变化规律、图形与数字变化规律、数字变化规律、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等;涉及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综合与实践等知识领域。

③难度控制。从简单的图形变化规律到稍复杂和图形变化规律,由每组图形中的一种图形的数量发生的变化由1个上升到2个或2个以上,在此基础上结合直观的图形变化来教学数字的变化规律,再抽象到纯数字的变化规律,最后提升到运用本单元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

1、生活经验。

“规律”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相对抽象,但他们对有规律排列的图形和数字是有较丰富的生活经验基础。在教学中,我们既要充分发掘、利用这些生活经验,拉近学习内容与学生的距离,又要引导学生总结、分析生活经验,提升到数学规律和思维意识的高度。

2、知识基础。

教材从一年级上册就渗透探索规律的内容,如:通过11个、22个、55个地数数,让学生体验、发现并描述数数过程中的规律;通过整理20以内加法表,让学生探索计算中的规律;在认识图形中,也渗透了最简单的图形排列规律。因此,学生对于如何找规律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3、活动能力。

一年级的学生通过将近一学年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学学习经验和数学活动经验。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各种数学活动的经验,组织学生自主找规律,或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找出有新意的排列规律。同时,教师也要善于发现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生成资源,并力求将其发展为课程资源,引导学生不断创新。

三、单元教学目标

1.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发现图形或数字排列的简单规律,理解规律的含义并能描述和表示规律,同时会根据发现的规律进行推理,确定后续图形或数字的排列方式。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的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数学表征能力和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感受规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单元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

本单元的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用语言简洁而准确地表述找到的规律。

四、教学策略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编写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设计时应注重以下几点:

1、 突出教学的趣味性。

由于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和生活息息相关。在教学时,教师除了利用好教材上的素材外,还需考虑一年级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设计贴近生活且富有趣味的活动,让学生从中欣赏、观察、猜想、验证,从中感受数学的有趣性和数学的美感,从而更好的达到学习目标。如第一课时可利用电脑课件展示生活或校园环境的素材,从而体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规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情感。

2、 体现教学的开放性。

本单元研究的“规律”形式多样,因此在素材的使用上要避免单一,除教材所呈现的颜色、大小、形状等属性外,还可以拓展到图形的方向、声音、节奏等其他属性。如第二课时的“数学游戏”呈现的就是动作的规律性排列,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规律、描述规律、运用规律;使学生体验到“规律”无处不在。

3、 把握教学重点,控制难度。

一年级的学生,对于“找规律”中的发现规律并运用于确定后一项或某一缺失项,这一教学目标不难达到,但要求其把发现的规律用语言表述出来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要把握描述规律的“度”,如只要求学生能结合具体情节用“画一画”、“摆一摆”、“圈一圈”等方式表述,或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的语言表述清楚规律就可以了,不要求学生以统一的语言结构进行描述。如第三课时在例4教学时,应允许学生根据自己对“数对”观察角度的不同用不同的方式描述,如:“40+50=90”、“90-40=50”或“90-50=40”等,教师都应予以鼓励表扬,同时使学生体会所描述的规律背后的共同规律。

五、课时安排与课时教学重点。

本单元用4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教学第85页的例1,完成相对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二十的第110题。第二课时教学第896页例2,完成相对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二十的第27题。第三课时完成第87页例3、例4,完成相对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二十的第3611题。第四课时教学第88页的例5,完成相对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二十的第4913题。

第一课时的教学关键在于初步感知并认识简单的图形变化规律。通过本课时的教学,让学生观察并发现图形排列的规律,并通过“涂一涂”、“圈一圈”、“摆一摆”找出图形的排列规律,加深对图形排列规律的认识,提高学生观察能力。

第二课时的教学关键在于结合直观的图形变化规律来教学数字的变化规律。通过本课时的教学,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发现数字是相对应的那个图形的个数,所以数字的排列应与图形的排列相吻合。进而帮助学生认识规律中的关系是多样化的,并在“数”与“形”之间建立起联系。

第三课时的教学关键在于逐渐脱离图形,独自体现数与数之间的变化规律。通过本课时的教学,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规律性”的经验,先由图形与数字的变化规律展开教学,再到抽离图形认识纯数字的变化规律。本课时要处理好由直观到抽象的过渡,避免过早抽象或过度依赖直观的相信。同时应借助方法的迁移,帮助学生完成这一过渡。

第四课时的教学关键在于让学生运用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本课时教学,除了让学生继续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外,还应着重于让学生运用知识,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本课时教师侧重于对学生解决问题过程的指导以及解决问题方法的提炼;让学生从中体会数学的价值。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9927fe7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f2.html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找规律》整体规划.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